当前位置: 首页 >  澄江概览  >  澄江市志
​

澄江市志---教育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2-03-29 15:26 点击率:2483打印 】【 关闭

  澂江县教育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大德年间 (1297 ~ 1307) 建立“学府”,推广义学、私塾。明洪武初年(1368) ,始建学宫、书院。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废科举,办新学,开办澂江府师范传习所,次年开办澂江府中学堂及艺徒、蚕桑两所职业学堂。宣统二年 (1910) ,开办县属两等小学堂和女子小学堂。府师、府中于同年并省归口办学。

  国成立后,增办第二、第三高等小学于草甸、阳宗,续办乙种工业学校、乙种蚕桑学校及小学教员讲习所。1927 年,开办澂江中学,乡村小学获得发展。 1939 年国立中山大学迁来澂江,两年后迁走。继后,省立昆华中学来澂江办学。

  1949 年,全县有初级中学 1 所,学生 228 人,教师 16 人;小学 56 所,学生 3 645 人,教师 104 人,教室沿用旧寺庙。

  1950 年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工农子女大量入学,开始实施普及小学教育,加强中学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扫除文盲。“文化大革命”中,全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983 年,澂江成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之一。 1993 年,全县普及小学六年教育。 1995 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获国家“中华扫盲奖”。 1996 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获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的表彰。

  第一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沿 革

  清末,初办幼儿园,时称“蒙养院”。民国初年称“蒙养团”,后称“幼稚园”。民国 28 年 (1939) ,在凤麓小学内附设“幼雅园”,招收 5 ~ 6 岁幼儿 60 人。 1949 年,发展为 3 个班,幼儿约 180 人。

  1950 年,“幼稚园”改名为“幼儿园”,学生 125 人,教职工 2 人。

  1956 年,成立机关托儿所和工交系统托儿所,学生 20 人。 1958 年,凤小幼儿园、工交托儿所与机关托儿所合并,有幼儿 206 余人,分为大、中、小 3 班,以后每年均招生 1 个班,毕业 1 个班。

  1960 年,托儿所、幼儿园分开办学,幼儿园迁到景宁街观音阁,分大班、中班,幼儿 30 人。 1966 年,托儿所、幼儿园被撤销。 1971 年重新恢复,仍叫机关托儿所,第二年招收幼儿 23 人。

  1973 年,机关托儿所改名为“澂江县机关幼儿园”,隶属教育局领导。幼儿 88人,教职工5人。

  1981年,凤麓镇开办4个学前班,分设在东、南、西、北四门,收5~6岁儿童220人。龙街镇龙街小学收学前班1班,学生30余人。

  1984年,机关幼儿园新建教学楼一幢,面积8415平方米。当年招收幼儿5班,以后每年招收、毕业4~5班。

  全县各生产大队也重视早期开发儿童智力,先后开办学前班80个班,招收5~6岁幼儿2545人。

  1990年,卫生系统、工交系统、磷化公司分别建立幼儿园,招收幼儿100余人。

  1995年,先后批准私人办幼儿园3所,收幼儿82人。全县共有幼儿班、学前班81班,在校幼儿2 923人。1996年发展到84班,在校幼儿3 004人。

  第二节幼儿园

  民国28年(1939),在凤麓小学内附设“学前班”,由凤小代管。当年仅有教师1人,学生一班60人。课程以唱歌、讲故事、写数、识字为主,园内备有小皮球、小木马、不倒翁等玩具。次年学生增多,桌凳不够,国民党退役师长龚顺璧捐赠桌凳50套,支持幼儿教育。以后每年送出1班读小学,招入1班,园内保持2个班,学制为2年。1949年学生增至3个班170人,教师3人,玩具近200件。自办幼儿园以来,教材、教具均系教师自编、自制。

  1950年,幼稚园改名为幼儿园,每年仍招生1班,送出1班,约50人。教学内容偏重于启发儿童智力和培养生活能力,但仍以唱歌为主。1956年,幼儿园更名为机关托儿所,由凤小迁出至新址(文庙街),设负责人1人,保育员2人,招收4~6岁儿童20人入托,因系全托幼儿,每月每人交费11元。经费由各单位分摊,办公费和保育员工资由人事科支付,所长工资由县医院支付,教师工资由凤小支付。同年成立工交系统托儿所,幼儿18人。

  1958年,农村大办托儿所,幼儿免费入所,吃住在所。保育员多是丧失劳力的老太婆,每天领着娃娃吃、玩、唱。

  同年县委决定工交托儿所与机关托儿所合并,幼儿增至100余名,免交入托费、保育费,家长只负担伙食费用。教师增加至6人,分为大、中、小班。后来幼儿又有增加,所内容纳不下,迁入“工商业联合会”内,入托幼儿增到200余人,保育员保持6人。课程设有语言、音乐、认字、欣赏、唱歌等。1959年,所长从昆明培训回来后,又增办婴儿班,入托婴儿20余人。

  1960年,幼儿园、托儿所分开。托儿所在原址,幼儿园迁到景宁街观音阁内,全园教职工7人,幼儿分大、中两班,各30余人,仍属全托,婴儿班20余名,属半托。

  1966年,幼儿园、托儿所被撤销,所内仅留一老人看门,其余教职工被调走。

  1971年,恢复托儿所,赵桂仙任所长。1972年,收幼儿30人,不计学制,满7岁即离所上小学,年龄不到者继续留所学习。

  1973年3月,托儿所改名为“澂江县机关幼儿园”,属教育局领导。1974年,抽调幼儿老师3人,充实幼师队伍。教师们编出适合幼儿特征的教材,以讲故事、教唱歌、口语训练为主,使幼儿的读、写、讲、听、唱都得到发展。

  1981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除机关幼儿园3个班、学生106人外,农村开始兴办学前班。其中凤麓镇办一年制学前班4班,禄充乡办1个班,学生共220人。全县在校幼儿共326人。

  1982年,幼儿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机关幼儿园增加到10个班,学生192人。农村学前班增到44班,学生1 825人。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幼儿教育,家长及县属单位,每年“六一”儿童节,给幼儿园赠送教具、玩具,充实园内设备。根据《幼儿园纲要》,加强幼儿园建设,保育员增加到16人,园内设备得到充实,添置台床50张、被褥83套、床单、枕巾、办公桌、厨、幼儿课桌凳等什物,还置有小篮球架、双人秋千、马身转椅、滑梯等活动器材,以及录音机、脚踏风琴等教具。

  1984年,新建一幢钢混教学大楼,面积8415平方米,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1985年,全国幼儿统编教材出版,幼儿教育有章可循,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幼儿园纲要》规定,学制三年,幼儿4岁入园,分为小班、中班、大班。1990年,卫生系统、工交系统、磷化公司,分别建立幼儿园,招收幼儿100余人。全县有幼儿园、学前班81班,学生2923人,教职工110人。

  1995年,私人办幼儿园兴起,先后批准新办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82人,教职工21人。

  1996年,全县共有幼儿园(学前班)84班,学生3 004人,教职工140人。

  第二章小学教育

  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两等小学堂于凤山书院内,聘请李蔚任校长,招收高、初等新生各1班,学生70余人,以后所招高等生按顺序编班。九村、海口、矣旧、阳宗、广龙、化乐、前所等地的“义学”转为初等小学,学生158人。1912年,“学堂”更名“学校”,全县分为中、东、西、北四个学区,办初等小学22所,其中中区6所,分设于县城文昌宫、西门极乐寺、中所土主庙、补益关圣宫、窑西灵官庙,女子小学在县城东岳庙,学生170人。东区5所,设于矣旧、海口、九村、七江、备乐等村,学生125人。西区6所,设于阜民、黑泥湾、广南营、郭家村、尖山、下左所等村,学生150人。北区5所,设于阳宗、北斗、左卫、前所、团山等村,学生115人。

  民国3年(1914),草甸乡绅申请在该地成立高等小学校,次年批准在团山铺建校招生,称第二高等小学校,王继汉任校长。民国6年(1917),阳宗乡绅申请,愿自筹经费办高等小学,次年批准,3月1日招生开学,称第三高等小学,蒋增华任校长。同时县城女子小学办为高等小学,总计全县有小学57校,84班,学生3 616人。

  民国14年(1925),龙王庙办起高等小学,称龙兴镇高等小学校,王鸿书任校长。民国17年(1928) ,右所办高等小学,称圩溪高等小学校,李琼任校长。民国 24 年 (1935) ,县属区划实行乡镇保甲制,学校随之变更,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更名为“县立凤麓小学”。

  民国 27 年 (1938) ,县政府通令各学校,为集中经费、汇集师资、充实学额,学校就近归并。县城的东、南、西、北门初小和女子小学并入凤麓小学就读,全校共 12 个班、 6 个年级,学生 600 人。

  民国 37 年 (1948) ,全县有小学 6 所、分校 2 所,即凤麓小学、鼎新小学、点苍小学、抚绥小学、联庆小学、永昌小学,化乐分校、联庆分校;学生 34 班, 1540 人,国民学校 49 所 51 个班,学生 1593 人。全县共有学校 57 所、 85 个班,学生 3133 人,教职工 112 人。

  1949 年,全县有小学 62 所 107 个班,学生 4381 人,教职工 126 人。

  1953 年,全县有中心小学 9 所,村小 74 所,共 185 个班,学生 9384 人,教职工 224 人。

  1961 年,精简 14 岁以上在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回家,全县共动员超龄生 1241 人离校。

  1964 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除全日制外,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早晚班、午班,巡回教学、复式教学等形式,招收农民子女 4000 余人入学,当时称作“耕读小学”,在校学生 15 864 人。

  1966 ~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停课闹革命”,教育受到严重干扰破坏,耕读小学停办,学生大量减少。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教育迈开新的步伐。 1983 年,适龄儿童入学率 96.7% ,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7.8% ,毕业率 92.8%,普及率(12~15岁儿童读完小学的)94.8%。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所有完小配备数学、语文、自然教具箱或挂图,配发风琴、体育设备和部分电化教学器材,胜任教学的教师达到80%。经省、地组织检查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标准,成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县,获省政府发给的奖牌和奖金。

  1986年,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省实施细则中规定分6年(小学)和3年(初中)两个阶段进行。1993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当时有小学126所,学生12 547人,入学率99.6%,巩固率99.2%,毕业率99.4%,普及率99.9%。为实行集中办学,收缩校点,1995年以来,全县小学缩减到80所,村小大部分撤销,分散山村的学生集中在完全小学,为寄宿制学校。

  1996年,全县有完全小学36所、105个办学点,在校学生14 344人,教职工863人。

  第三章中学教育

  宣统元年(1909),开办府属中学堂于凤山书院内,学生由河阳县、新兴州各选送20人,路南州、江川县各选送10人,共60名。宣统三年(1911),并省归口办学而停办。

  民国15年(1926),县政府筹建县立初级中学一所于劝学所内,招收学生60名,次年因匪患停办。民国17年(1928),中学复学,迁游击衙门(今凤山小学)办学。民国20年(1931)首届中学班毕业,把中学改名为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6年(1937),仍改办初级中学,乡师第4班改为澄中第一班,学生39人。

  民国28 年 (1939) ,每年所招新生分为正取生 ( 学制 3 年 ) 、备取生 ( 学制 3 年半 ) ,至民国 33 年 (1944) 改为春、秋两季招生,发展到 6 个班和 1 个补习班,学生增加到 280 多人。到 1949 年先后招生 23 个班,毕业学生约 900 人。同年 9 月,云南大学学生徐国彬、杜朝兴 ( 中共党员 ) 及旅省学生 40 余人来澄办暑期补习班,传播进步思想,一批师生投身革命。

  1949 年,澂江中学更名为“云南省澂江中学”,当时学生流动大, 6 个班只有 162 人,后调整为 4 个班。

  1958 年秋,招收初中新生 4 班、高中新生 1 班,全校 9 个班,学生 485 人,逐步向完

  中过渡。 1960 年高中发展到 3 个班,高一班 1961 年毕业,其余 2 班并入玉溪中学。

  1966 年,澂江中学教师集中玉溪搞“文化大革命”,学生停课闹革命。 1968 年 12 月,在军、工宣队指挥下,宣布全校各年级学生 300 余人一律毕业,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同年有 38 所完全小学,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开办附设初中 18 班,招收学生 878 名。

  1970 年,县革委会把西龙潭的“五七”干校,改为“五七”中学,收回一些原澂江中学教师,开办会计、兽医、师训3 个班,学制一年,学生 110 人。同年秋招收 2 年制高中 3 班,学制 2 年,次年又增招初中 1班,学生55人。以后每年招高中4班、初中2班,成为完全中学。1973年更名为澂江县第一中学,学生发展到高中12个班,初中6个班,学制由2年改为3年,在校学生950人,教职工104人。

  1973年,开办澂江县第二中学于原澂江中学内,招收初中2班,110人,学制2年。1975年增至6个班,学生330人,学制改为3年。1976年,增收高中2班,学生110人,学制2年。1980年,调整中学办学网点,把高中并入一中,二中重点办好初中,面向全县招生,每年招收4~6个班,1984年二中发展到18个初中班,学生约1 000人。

  1973年9月,建立澂江第三中学,由阳宗大队、新街大队两个小学的附设初中班合并而成,第一班学生仅34人,暂借阳宗小学内办学。1975年,迁往大龙潭建校,每年招初中生2班。1976~1978年,曾招收2年制高中2班,3年制高中1班,之后高中停办。1986年改为区办中学,在校学生12个班680人。1988年增到14个班,学生926人,教职工50余人。

  1996年,全县有中学10所,在校学生6083人,其中:高中29个班,学生1208 人,初中 103 个班,学生 4 875 人,教职工 602 人。

  1981 年在东龙潭开办澂江第四中学,当年招收 4 个班,学生 241 人。以后逐年招生,保持 12 个班。 1988 年共有初中16 个班,学生 1000 人,教职工 60 余人。

  1984 年,龙街镇、凤麓镇开办龙街中学 ( 五中 ) 、凤麓中学 ( 六中 ) ,逐年招生,保持 12 个班的建制。 1987 年以后,又相继开办九村中学 ( 七中 ) 、海口中学 ( 八中 ) 、右所中学 ( 九中 ) ,小学附设初中全部取消。

  1996年,全县有中学10所,高中29班,学生1 208人,初中103班,学生4 875人,教职工602人。

  第四章学制教学

  清宣统元年(1909),澂江知府创办府属中学堂时,接纳各州县学生60名,学制4年,开设读经(四书五经)、修身、国文、算学(包括代数、平面几何)、地理、历史、外国语、动物、植物、体操、唱歌、劳作等科,两年后中学堂停办。

  民国15年(1926),开办澂江中学,招收学生60名,学制4年。1927年因匪患停办,1928年恢复,民国20年(1931)毕业。后改为澂江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6年(1937),仍改为澂江初级中学,学制3年。开设公民、国民、算术(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音乐、图画、童子军、英语、劳作、纪念周、卫生等课程。每学期20周,上课18周,复习考试各1周。

  民国35年(1946),校训为“礼、义、廉、耻”,以陶冶学生“忠孝、仁爱、估义、和平”之美德,对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体罚,至开除学籍。1949年,澂江中学共招23个班,毕业学生910人。

  1950年,着重对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课程开设政治、语文、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动物、植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取消训导制度和公民课、童子军课,学制3年。

  1951年,学校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学习、宣传土地改革的各项政策,对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

  1953年,教师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和普希金的《教育科学讲座》,应用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5个原则”,检查复习、了解预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试行谈话教学法,改百分制为5级记分制。要求教师编写教案和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重视实物教学,各科教师自作教具,增加农业生产知识课。

  1958年,组织师生支援农业生产,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补课”。9月,师生一齐调往易门县大炼钢铁,强迫学生日夜苦战,对个别学生进行批斗,被矿党委发觉,向地区反映,揭发出吊打事件,受到通报批评。

  1963年,《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公布,在贯彻执行时,要求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也要适当地通过学习、实验、生产劳动、参观访问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知识,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教学时必须按照教材的要求,教学方法应该“百花齐放”。有的教师提倡“精讲多练”,做到少而精的原则;有的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有的仍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从而克服了以劳动代替教学的倾向,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

  1966年,澂江中学被诬为封、资、修大染缸,学生停课闹革命,许多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学生被视为“黑五类”。10月成立“红卫兵”,开展扫“四旧”,“立四新”,抄家之风遍及城乡。1968年,在军宣队、工宣队指挥下,成立学校“革委会”,继续斗、批、改,废除原来的教材,主要学习一些生产知识。12月宣布在校的7个班300多学生一齐毕业,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教师部分下放小学教书,部分留“五七”干校审查,校舍作为县委招待所和县车队,澂江中学停办。

  1970~1974年,澂江中学又以“五七”中学、澂江县第一中学的名称开始招生办学,以干代学、以劳代教,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鼓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精神,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取消,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继之而来是批林批孔,掀起“学大寨、学朝农”高潮,学校只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两门课。

  1976年10月后,进行拨乱反正,师生批判“两个估计”,砸烂套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教学秩序逐步恢复。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风气逐渐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方针,把教学列为中心任务,开始教学上的探讨研究,互相观摩学习,开展各科学习竞赛,统一考试测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1978年,在青少年中树立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围绕“四化”建设,针对青少年特点,坚持正面教育,讲求实效,持之以恒。

  1979年,广泛开展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每周2节体育课、一次课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学生“三好杯”篮球赛,并列入体育考核成绩范围。重视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定期检察评比,开展绿化、美化学校,县一中、二中建立校医室,配备专职人员。

  1980年,电化教学引入学校,利用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等音像设备,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授给学生。

  1982年,试行上海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方法,提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方向。

  二中被省评为“绿化、美化甲级学校”,“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和地区“两个文明先进学校”。1986 年,贯彻教学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实验“导读训练法”,史地教学进行“综合程序”法,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积极开展实验、实物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升国旗制度,集中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以纪念鸦片战争 150 周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及“迎香港回归,迎澳门回归”的教育活动。

  1977 ~ 1996 年,全县考取大专院校 1140 人,中等专业学校 905 人。 1985 年仅有 12 户人家的小山村菜花坪,有 5人同时考取大专院校,其中有一户兄弟 3 人同时录取。

  第五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教师进修

  一 清末至民国时期府属师范传习所: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为推广新学培养教员而成立该所。所址于凤山书院,教谕 ( 教师 ) 由省提学使司派留日学生和府县书院教谕担任各科教学。学生由全府各州县选送共 60 名,学制 3 年,开办 2 年后并省办学而停办。

  小学教员讲习所:创办于民国 3 年 (1914) ,为推广新学培养小学师资而开办。所址设于劝学所内,招收学员 37 人,学制 1 年。该所连续培训 3 期,共 80 余名学员,基本满足小学教育需要后,于民国 5 年 (1916) 后停办。

  师资训练所:民国 16 年 (1927) ,为普及小学教育而开办,招收高小毕业生 60 名,聘请教员 3 人。学员毕业后大部分任小学教员,开办 1 期后停办。

  乡村师范、简易师范:民国 20 年 (1931) ,为普及小学教育,把县立中学改办为乡村师范学校。澂江于次年更改,校址沿用澂江中学。县上拨款新建土木结构教学楼 1 幢 (4 个教室 ) 、石大门 1 座,嵌有“乡村师范学校”石刻 1 块。当年招收学生一班57人,学制3年,以后每年招生1班,3年共招140人。1937年改为简易师范,至民国27年(1938)共毕业学生97名,分任城乡小学教员。

  民国35年(1946),为充实师资,发展小学教育,在澂江中学开办1年制“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1个班,毕业学员45人后停办。

  二 1972~1996年

  1972年,县教育局建立教师培训班,由教研室具体领导,分批培训公、民办教师。培训时间有一年期,半年期或3个月期。以系统提高语文、数学两科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为主,曾聘请过云南师大、云南大学、昆明工学院的教授讲师,以及昆明市小学优秀教师来澂江讲学,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明显帮助。还利用假期培训中学数学、理化、体育教师,以及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有关学校管理的培训。1979年师训班迁往东龙潭(原吉花农中校址)办学,至1982年共培训1年制小学教师2期,半年制2期。1981年县教育局委托教研室开办函授中师1个班,招收学员89人,学制3年,每月集中面授1次。1983年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毕业时有21人考试合格,地区师范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1983年,组建教师进修学校,新建校舍,配备领导班子,招收学员34名,学制1年,上学期学习文化知识,下学期转为小学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以后逐年进行教材教法培训,兼学教育学、心理学。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1985年,共开办15个离职培训班,学员587人。其中基础知识培训4班168人,教材教法过关考核5期167人,小学行政管理培训2班89人,语音培训2班85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1班47人,辅导函授中师1班34人,辅导云南师大函授中文科学员10人,数学科学员4人,都按期毕业成绩合格,领取了毕业证书。

  1978~1984年期间,为地区师范学校代办中师班6班,由师训班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共毕业学生210人。1984年玉溪师范学校校舍落成,代办的中师班工作结束。

  1985年,经省教育厅检查验收确认为合格教师进修学校,可颁发中师毕业证书。即转入学历达标培训,9月招收1个中师达标班,学制2年。以后每年根据地区安排招收1~2个达标班,学员为公办教师学历未达中师的和按指标分配经考试合格的民办、代课教师。1989年,已毕业6个班274人,达标班停止招生。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提高到85%。

  1990年以后,转入继续教育培训,曾办骨干教师培训5期,完小校长培训班3期,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3期,小学一级教师培训班3期。省教育厅、地区和县教育局不断扩大学校基本建设,充实教学设备,先后新建校舍2 350平方米,配置理化仪器,各科教学挂图教具,添置电化教学、图书、文体设备,制备100余套被盖,供教师开会住宿使用。曾3次被地、县评为文明单位,1995年省授予“甲等二级学校”。1996年,进修学校被省命名为“文明单位”和省“一级教师进修学校”。全校有教职员工17人,在校生2个班,计52名学员。

  第二节专业教育

  一清末至民国时期

  蚕桑讲习所:清宣统元年(1909),知府奉诏开办蚕桑讲习所,校址设于庆善寺,桑园在西门外演武场,购置抽丝、缫丝木机各一台,招收高小毕业生20人,教习2人,学制1年。专业课有栽桑、养蚕、抽丝技术,办1期后停办。

  艺徒学堂:宣统二年(1910),创办艺徒学堂,校址沿用蚕桑讲习所,专业课分窑业、染织两门,聘请四川技师讲授。染织主要学习牵疏网纵、调色染色;窑业主要学习合泥、制坯、上釉技术。招收高小毕业生20人,开办1年初步学成,学校停办。

  乙种蚕桑学校:民国元年(1912),县政府开办乙种蚕桑学校,聘请教员3人,首班招收学生32人,学制3年,校址沿用庆善寺,桑园开辟于东大河村。讲授种桑、养蚕、蚕病防治、抽丝、缫丝技术。民国3年(1914)招第2班学员29人,两年后停办。

  乙种工业学校:民国3年(1914),开办乙种工业学校,招收学生1班54人,专业课开窑业、染织两门,学制3年,教员4人,先后招学生两班。民国4年(1915),因经费拮据而停办。

  二 1958~1996年

  农业中学: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各公社、大队为适应农业大跃进的需要而兴办农业中学。校址有附属于中心小学的,有因陋就简自行建校的,实行半农半读。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技、农机等科,学生自带农具、书本走读,教师由小学抽调充抵。因不具备办学条件,于1960年进行整顿,成绩好的并澂江中学,成绩差、年龄大的回队生产,农中停办。

  1964年,全国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在办好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同时,开办县立农业中学1所,以培养农业人才为目标,县长兼任校长,校址在西龙潭,新建校舍。学生由社队选送初中、高小毕业的回乡青年,开高中1班15人,初中1班38人,实行社来社去,学制各3年。教师由教育和农业系统选调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教材采用省编教材,并自编乡土教材,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校有水田35亩,旱地20亩(种桑)。

  农中开办后,进行过水稻、包谷、蚕豆、烤烟、油菜等良种对比试验,水稻杂交试验,并养蚕10张,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起过示范作用。

  1965年,全县的城关、高西、左所、广龙、龙街、万海、禄充、吉花、右所、海口、九村、阳宗、新街等社队,办起13所农业初级中学,附设于小学校内。教材暂授普中课本加上农技课,实行半农半读。次年组织教师到地区农校参加培训。1966年8月后,县农中和各大队农中停办。

  1975年冬,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决定在3个公社开办农业中学。吉花公社农中办在东龙潭,新村公社农中办在秧田冲(花园林厂),九村公社农中办在干海子。1976年3月,吉花农中开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1期,由农机部门负责技术指导,两月后全部毕业。同年县财政局拨款1.5万元,吉花公社各大队投工新建校舍20间,文教局配备师资,招收农业高中1班,次年又招1班,学制2年,学生95人。1979年两班学生先后毕业而停办。新村农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实行队来队去,学制2年。建校时上级拨给0.6万元,各大队自筹经费建起简易校舍,学校原则上自给自足,先后招生2班,学生124名,1979年学生先后毕业而停办。九村农中于1976年招收学生20名,一学期后因学生流失过多而停办。

  澂江县职业技术中学:

  1983年,筹建职业技术学校1所,校址设于东龙潭已停办的吉花公社农中,定名为“澂江县职业技术中学”。办学初期,设备简陋,规模很小。当年只招收电机、缝纫两个班,学生110人,教师12人,学制定为2年。由于设备不全,缺乏专业教师,仅少数人完成学习任务。1985年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开设会计、生化、师范3个专业,毕业学生106人,62%的安排了工作。

  1986~1990年,县委、县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班子和师资建设,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办学。1986年与卫生局联合招收1个卫生班。1987年根据县黄磷生产的发展,招收1个化工班。1988年与农牧局、卫生局联合招收1个畜牧兽医班,1个医护班,2个化工班,计8个班,学生400名,办学效益明显提高。1990年,经省政府检查验收,认为是一所合格的职业高级中学。

  1991~1995年,学校开设7个专业17个班,学生735人。有化工4个班、旅游4个班、冶金1个班、电机1个班、微机1个班、水电2个班、国防预备役4个班。1996年,被地区评为半军事化管理和推广普通话先进学校,通过省检查验收,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地区和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建校以来,澂江职中先后开设化工、旅游、水电、微机、机电、医护、冶金、农学、缝纫、工业会计、畜牧、烟草、园艺、建筑、国防预备役等20个专业,至1996年共招生45个班2492人,已毕业36个班1 873人,各种短训班29班1 416人,合计为社会输送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3 200余名。1996年,毕业学生80余名,被广东东莞市中外合资电子厂全部聘用。

  第六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扫盲

  民国22年(1933),在城内开办“凤麓镇民众夜校”1班,动员37个青壮年文盲入学,属业余性质,晚上上课,以识字为主,半年后,因无正常经费而停办。

  民国28年(1939),中山大学迁到澂江,为宣传抗日救国和密切校群关系,各学院在驻地办了一批民众夜校。以教识字及宣传抗日为主,办得好的是小西城夜校、极乐寺夜校,中大迁走后小西城夜校仍坚持继续办下去。

  1950年后,民众教育纳入扫盲工作。1952年,全县教师学习速成识字法,县委抽区乡文盲干部集中于观音阁,进行速成识字扫盲。县办速成扫盲班结束后,玉溪地区党校又抽调部分摘掉文盲帽子的区乡干部到校深造。经过一年的努力,扫盲工作初见成效,优秀学员能看书读报。

  同年秋季,全县各乡镇,以中心小学为依托,开办扫盲夜校,采取速成识字的方法,对入学的积极分子青年民兵进行扫盲,全县有2 000余名学员入学。一年后,50%的人脱去文盲帽子,不少人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1954年县文教科设置扫盲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扫盲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1956年,扫盲工作遍及村村寨寨,尖山乡以文化指导生产,小黑板下田,加快脱盲进度,受到省、地的表彰。1958年尖山乡扫盲积极分子李恒出席全国群英会。昆明师范学院百余名学生来县帮助扫盲,县总工会开办职工业余夜校,扫除职工中的文盲。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受到冲击,县、乡扫盲机构被撤销,扫盲夜校改成“政治夜校”,多用于开批判会,扫盲毫无成效。

  1978年11月,文教局成立扫盲办公室,安排专职干部,制定规划,贯彻“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方针,首批开办20余个扫盲班,吸收500多个文盲半文盲入学。1982年,办42个班,学员1729人。

  1979年,扫盲纳入全日制学校工作岗位责任制,实行“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制度。1983年,发展为98个扫盲班,学员2 617人。1984年,有91个班,学员2122人。

  1988年,县政府制定《澂江县实施扫盲工作条例的暂行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办班,组织包教包学和管理考核,加快脱盲步伐。组织3 000余名文盲、半文盲学习,在文盲分散的坝区,以包教包学为主,文盲集中的山区以办班为主。为发动山区的妇女参加扫盲,县妇联与教育局联合编印《澂江县妇女扫盲课本》500册,并在松园彝族村公所办妇女扫盲班,在阳宗办事处办30多名妇女参加的扫盲提高班,加强薄弱环节。1990年,经过自检自测,青壮年中的非文盲率已达到 89.8% ,基本达到国家的扫盲标准。

  1991 ~ 1995 年,是巩固提高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阶段。县委、县政府调整步伐,决定“两基”并进,以扫盲促“普九”,以“普九”保扫盲,拟发《关于加快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意见》,县政府与乡镇签订责任书,乡镇与办事处、村公所签订岗位责任制,把脱盲指标分解到村社,农村小学教师也全力以赴兼教扫盲学员。为巩固扫盲成果,全县开办 100 余个业余高小班, 40 个村 ( 办 ) 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把复盲率控制在 3% 以内,既提高了巩固率,又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1995 年,县扫盲协调领导组进行检查考核验收, 14 个村 ( 办 ) 抽查 4 079 人,合格率为 98% ,达到高标准扫盲目标,向省、地写出复查验收申请。 1995 年玉溪行署进行评估验收,认为澂江扫盲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要求,同意验收,并转报省人民政府复查验收。 12 月中旬,省扫盲验收组到澂江,对 6 个乡镇全面核实各项资料,并考核有代表性的脱盲者,确认澂江扫盲工作成绩显著,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的要求,同意验收。 1996年,全县非文盲率达 98.2% ,扫盲工作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并被国家教委、农业农村部授予扫盲先进集体奖 ( 中华扫盲奖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50 年初,扫除文盲是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工会组织下,办起工人业余补习学校,开设妇女班和成人班,吸收学员 60 多人入学,由凤麓小学、澂江中学的教师担任教学,每晚上课 2 小时,课程有国文、笔算、珠算、识字等。“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后停办。

  1952 ~ 1962 年,全县党政部门和教育系统中,少数干部被推荐保送到大专院校深造,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分配,大多数不能回县。

  1956 年,昆明师范学院在澂江开办中师函授一个班,以各区中心小学为点,招收在职教师 40 名,聘请文化较高的骨干教师为辅导员。教材由师院供给,平时自学,每周集中点上辅导一次,重点学习语文、数学及中师必修课程。若遇有疑难,集中时由辅导员释疑解惑,同时收集作业寄往学院批改。一年后,因开展整风运动,中师函授停办。 

  1956 年,县总工会开办业余高小和初中各一班、学员 80 余人。小学班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修业年限 2 年,每周学习 6 小时。初中开设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常识,修业年限 3 年,每周学习8 小时。

  1958 年,开办一所“红专大学”,招收学员 46 人,实行半工 ( 半农 ) 半读, 1959 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停顿状态。 1982年8月,举行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182人参加,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3科,达到3科及格的只有21人,占11.5%。次年第二次考试125人,3科及格的20人,占16%。以后每年考试2次,逐年及格率有所增加。

  1986年,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县科协、科委、农牧局、县妇联以及各乡镇都开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短期培训为主,举办水稻、烤烟、小麦、玉米、养猪、缝纫、刺绣、白蘑菇、荷藕、菜豌豆、早蒜的栽培等文化技术培训,参加人数达3.53.万人次,以后各村办也相继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0所。

  第三节函大电大

  1956年,为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举办在职中师函授,由昆明师范学院主办,以区中心小学为点,聘请文化较高、业务较强的教师为辅导员。学习材料由师院函授部供给,重点学习语文、数学及中师必修课,平时自学,每周集中辅导一天。

  首期学员45人,遇有疑难和不懂之处,集中学习时由辅导员释疑解惑,同时收集作业,寄往院部批改,学员的文化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业余函授近一年,整风运动开始后,被迫中断。

  1962年秋,昆明师范学院函授部恢复招生。报名学员须经县委宣传部批准,然后举行笔试,政审、文化合格者才可录取。当时全县被录取8人,学制5年。至1966年,有6人未学完函大必修课程,只有2人坚持学完,领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1978年,由于“文革”而中断10年的职工教育得到恢复,省高等院校的函授教育先后招生。

  1979年,昆明师范学院函授部,在澂江教师中招收中文、数学本科生,每周集中辅导一天,中文由魏天福任辅导员,数学由王宝贵负责。如需到外地辅导考试,文教局给予适当照顾。

  区评为半军事化管理和推广普通话先进学校,通过省检查验收,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地区和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建校以来,澂江职中先后开设化工、旅游、水电、微机、机电、医护、冶金、农学、缝纫、工业会计、畜牧、烟草、园艺、建筑、国防预备役等20个专业,至1996年共招生45个班2492人,已毕业36个班1 873人,各种短训班29班1 416人,合计为社会输送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3 200余名。1996年,毕业学生80余名,被广东东莞市中外合资电子厂全部聘用。

  1979年以后,省电大、省内外高等院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到澂江招生,省委党校、地区党校、地区师专也招收在职干部读书班、培训班。云南大学、云南教育学院、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工学院、西南师院等,都有澂江的学员。1984~1995年,全县通过电大、函大党校、师专毕业的学员有1067人,仅教育系统就有319人。

  1996年,县委党校与省委党校建立校外大专班,招收干部经济管理本科班37人,专科班83人。农业局开办农业技术广播学校,招收学员22期719人,已毕业259人。财政局举办会计学校,招收5个班,学员187人,毕业185人。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

  第四节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3年起步,每年开考2次。当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很踊跃,有400余人。参加的考生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教师、在职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还有非在职的待业人员,以及个体从业者。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18岁。开考的科目有中文、英语、法律、金融、统计、会计、党政、文秘、农学、护理、哲学、公安等20多个专业,100多门课。至1996年,通过自考已有59人毕业,400多人获得单科合格证。

  第七章教育管理

  清末,教育管理由儒学署的教谕、训导管理,教谕、训导均系朝廷委任,任期3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儒学署为教育总董制,府署委任总董1人,各乡委任学董1人,管理全县教育事业。民国成立后,废除学董制,改为劝学员长制,县公署委任劝学员长1人,下设办事员3~5人,协办各类学校。民国5年(1916),奉令改劝员长制为劝学所,管理教育事宜。民国13年(1924),又改劝学所为教育局。民国29年,改名为教育科,管理中、小学教育。

  1949年后,管理体制多次进行改革。1950年,完全小学由县文教科管理,区所辖范围内的小学由区政府领导。中学主要由省和专区管理。

  1952年,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公立小学的设置,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民办、部门办的小学设置,由区(镇)和部门研究决定,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学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报省备案。工农学校除县办以外,其余由地区党政部门管理。

  1958年,改变以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划为按辖区管理,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1963年,公办小学主要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民办小学和村小则委托当地管理;全日制小学的设置和停办,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全日制初级中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日制高中(含完中),由省教育厅委托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日制中学的设置和停办,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县办中学停止招生,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1963年管理体制。1984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管完全中学、职业中学、进修学校、二中、四中和机关幼儿园。乡(镇)管理乡镇办的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幼儿班。办事处、村公所管理本地的完全小学、村小、学前班。

  县教育局主要加强宏观管理,贯彻中央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结合实际,制定教育事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拟定相应措施,并督促执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规定,考核报请有关部门任免县直属学校的领导干部,调配各科教师。负责统筹教育经费,对国家拨给的经费认真管理、分配和使用;对乡(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集资办学进行检查督促;搞好教师培训、进修和业务考核工作;对下级机关和学校的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和经费的筹措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制定“教育教学工作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评估,奖励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

  乡镇管理的范围是:加强所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负责乡镇的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并负责按规定自筹经费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任务;根据有关规定,聘用民办教师及其工资统筹,管理公、民办教师,做好本乡镇教育系统内教师的调配;负责所属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进行检查指导,抓好成人教育。

  村公所(办事处)主要抓好村办小学的普及教育,改善村办小学及学前班办学条件,落实民办教师工资待遇,解决好办学中的困难;发动适龄学生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此基础上,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分别办好所属学校,年终进行考评奖励。

  第一节教学研究

  1949年后,在中学建立文科、理科、综合教研组,主要活动是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体会。1952年以后,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普希金的《教育科学讲座》,学习和实践教育五个原则、教学五环节、五级记分制、举手发言等。促进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教学笔记);同时县文教科也不时组织小学同年级教师进行听课、讲评。1955年以后,文教科每个学年从各校抽调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行政领导,组成视察组,分别到各小学视察教育工作,研究改进教学,指导教师分析教材,编写教案。

  各中心小学开学时集中教师分年级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交流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教案的经验。开学以后又组织班与班,校与校的公开课、试验课、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1958年,学校忙于支援农业劳动,教研工作难于开展。1963年,县文教科再次组织视导组,视察小学及山区学校贯彻《小学教育工作条例》的情况。视导组深入学校听取领导汇报,分别检查教学计划、教师备课本、学生作业本,召开家长、学生和部分教师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发现问题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

  同年,地区教育局组成讲师团莅临澂江示范教学,推广“一锅炒”的教学方法,推动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各中、小学都建立健全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总结一些较好的经验交流推广,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语文课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写作课的“做什么、写什么、学什么、写什么”,“先口述、后笔述”,自拟作文提纲,教师作范文指导。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心算口算探索”等,教研工作异常活跃。文教科还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到昆明、玉溪学习,学习先进教学经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校刚复苏的教学研究,又受到冲击而停止。

  1972年,县上教育革命办公室正式成立教研组,由教师中抽调4人为教研员。首先对新吸收的教师和民办教师,进行教育教法培训,接着到万海大队学校蹲点调查研究,协同教师制定出小学语文、数学的教学计划,并在全县推广,克服“自由教书”的现象。同时,在尖山大队干冲小学召开全县教改现场会,推广王兴藻老师以校为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添置教学设备,对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免书费、免住宿费,认真搞好复式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推广养白牛小学李贤自做教具几十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经验。此后,全县各校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改变以干代学的倾向。

  随着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增多,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适应,为解决当务之急,教研组分别举办初中语文、数学、理化等科教材、教法讲习会,邀请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部分教师亲临指导,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初中教师文化业务水平。后来又因“反回潮,批判右倾翻案风”而告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文教局把教研组改为教研室,调配5人充实教研室。在区、镇中心小学配备一名教研员,各中、小学恢复健全学科或年级教研组,形成县、区、学校三级教研网。在县教研室指导下,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坚持制定教研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每学期开学前,小学以区为单位、中学以校为单位,集中分年级学习教学大纲,分析研究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和集体备课。开学后除教研室举行公开课、观摩课外,各校也相应开展研究课、实验课、公开课,推广良好教学方法。每年都组织部分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先进教学经验。

  1980年以来,重点研究“落实双基,改进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别请昆明市优秀教师范玉英、蒋晓英、陈家华等到澂江传经上示范课。学年结束时教研室还对全县初中、小学统一命题制卷测验,掌握学生思想知识程度。同时举办中、小学生语文、数学、作文、书法、物理、化学、演讲等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984年以后,重点研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中小学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学会,积极推广“尝试教学法”、“小学语文导读基本式”、“作文四步训练”、“读读议议讲讲”等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彻底改变“注入式”,推行“启发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室成立电教组,购置中、小学有关学科录像带和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定时到各校巡回放映,开扩师生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研室还拟定“一堂好课的标准”,发到各学校教师参阅,从下到上掀起“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热潮。创办《教研简讯》,刊载中、小学教育、教学先进经验。1988年推行“目标教学”,教研室开展教育教学大检查,分别总结凤山、提古、补益、龙街、右所小学和一中、二中、四中等学校的教学经验,撰写印发《开展教学能手比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初探》、《推行尝试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作文教学点滴》、《因势利导转变差生》、《政治思想教育经常化》、《解方程教学心得》、《几何初步知识的规律》、《建立岗位责任制普及小学教育》等经验总结和论文。通过检查,有5所中、小学和7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表彰。

  1995年以后,据学生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业负担十分严重,除国家的统编教材外,各科都定了补充教材(主要是各科的作业训练册)。特别是毕业班,成天埋头于作业堆里,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近视眼增多。教研室针对这一现象,对15所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的学校教师,任意更改教学计划,增加统考科目课时,浓缩教学进度,测验考试频繁。有的各门学科作业齐头并进,门类繁杂,课外作业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学生即使不睡觉也难以完成。经过调研,教委采取措施:教科书预订时只限于全国统编教材,不准预订或购买五花八门的补充教材;开课必须按教学计划,坚决禁止私自增加和减少课时;作业应该精简,小学低年级作业在课堂上完成,高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中学生作业应用晚自习完成,各学科应协调分量,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三学生郭横获得全国奥林匹克“天原杯”化学竞赛一等奖,有2人获省的二等奖。

  第二节经费

  澂江的教育经费,清至民国,均系地方自筹,上级无拨款,用以各种方式置办的教育公产田、地、房屋的租谷、租金支付教育费用。

  清雍正九年(1731),知府重建凤山书院。倡导兴办乡村义学,捐俸购置学田,租谷收入作书院经费。嘉庆十七年(1811),知府为“英才明练,文教振兴”,将酒课(税)拨归书院。地方绅士议拨部分公产和绝户遗产归书院作长年经费,延至清朝末年。

  民国初期,正值创新学高潮,师生增多,学务经费转县经费局支付。史料记载:民国3年(1914),支付学务款项为:劝学所764元(银币),所机关11022元,教育会1610元,小学教育讲习所61.32元,高等小学校217.39元,县、乡立初等小学40所170.21元,乙种蚕桑学校72.59元,乙种工业学校69.62元,女子小学42.06元。民国5年(1916),教育经费预算7 670元,经费局根据预算按月支付学校。由于教育事业有增有减,经费开支时多时少,但从未超过1万元。

  民国15年(1926),筹办中学,从地方公产中划出部分公田、庙产,外加屠宰税、州斗捐、秤捐,直接由教育主管部门掌握开支。总计土地1 700亩,谷400余石(每石325公斤),折合银元1万余元。

  1949年后,学田地产、房产按《土地法大纲》收回分给农民,教育经费由国家统一拨给。1951年,拨给教育经费大米1416万公斤,包括人头费、行政办公费,不足部分收取少量学杂费补充。1956年,工资改革后,拨给教育经费1102万元(包括工资、修缮、办公、福利)。1964年,克服自然灾害,经济有所好转,全年教育经费为11.9万元。1972年,增加到30.4万元。1977年,教育经费增到34.5万元。随着普及小学教育,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1985年,教育经费增加为213.8万元。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建校舍,1995年,教育投入经费1348.5万元,1996年拨款1400多万元建校。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