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江自汉代设置俞元县以来,到三国时期中原文化已逐渐传入。唐、宋时,又不同程度地接受南诏、大理国文化。元初,“云南设学校,以河阳(澂江)人段文瑞为儒学正”。这时的澂江,文化已很发达。明朝在云南进行“屯垦定边”,大量移民进入,中原思想文化更进一步输入。明清两朝,澂江一直是府治所在地,被视为“山水奇秀,人物蔚兴”的滇中名郡。明代一位布政史曾以“文风不让中原盛,民俗还如太古醇”概括当时澂江的文化面貌。 明朝初年,设立提学佥事,随后建立学官。开科取士以后,澂江有31名进士,304名举人,24名拔贡,25名副贡。明清时期又陆续建起一些书院和藏经阁。 民间文化艺术随着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明清时期的社火活动和百戏歌舞已盛极一时。 属于傩戏体系的关索戏,在澂江流传了几百年。古老的彝族太平花灯,给澂江留下一份别具风格的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庄严威武的兵器舞——搬打,也是澂江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民国年间,外来的戏班、名艺人、花灯教师和本地文艺爱好者相互搭配,组成各种演出组织,活跃于城乡。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曾一度迁到澂江办学,对澂江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文化机构专管文化艺术事业,先后成立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剧团、电影放映队。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1992年后,各乡镇文化机构逐年建立健全。至1996年,全县建立各级文化室46个,业余文艺队45个,同时成立澂江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纂完成《关索戏志》、《澂江县文化志》、《澂江民间舞蹈集成》、《澂江县民间音乐集成》、《文物志》、《民间文学澂江卷》、《图书馆志》、《澂江县曲艺志》等专著。《澂江文艺》已划归县文联主办,1996年更名为《抚仙湖》,已刊出213期,发表作品4300多篇。澂江的文化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文艺活动 澂江的文艺活动,早在清朝前期就很盛行,在庙会和节日期间,都可以见到其演出的盛况。清康熙二十年(1681)澂江知府刘骊写的《澄阳春社行》中有:“二月澄阳寒复暄,繁花满途各争妍,童男歌舞肆?塞,灯花彩球街巷阗。社鼓村曲趋寺庙,闻说纷纷迎佛至……当场傀儡明月中,南北角技又西东”等句。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澂江人谢俨写的另一首《澄阳春社行》,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 珠幡宝马队翩翩,歌扇舞衣香郁郁。 忽疑仙子自天来,瑶岛琼楼次第开。 掌中飞燕轻无骨,屏上?飞不动灰。 仕女纷纷如云至,冰纨散落金钿坠。 看罢梨园日已沉,黄昏早是花灯炽。 昼鼓争敲笑语浓,遥指儿童戏火龙。 西巷茶歌犹未歇,秧歌东唱又重重。 高低爆竹催雷鼓,奇怪波斯伏狮虎。 清末《滇南路志》中也有记载:“河阳县……俗以二月八日为迎神社会。……用锦彩装演马匹,名曰神马,并台阁故事,备极美丽,夕则比户张灯,笙歌彩舞,供游人玩乐,相沿已久……。” 除此以外,对阳宗的龙泉寺,草甸的土主庙会中的文艺活动盛况,也有不少生动的记载。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澂江早期的歌舞百戏和各种表演艺术概貌。澂江的文艺活动发展到现代,主要有滇剧、花灯、关索戏、太平花灯、话剧、电影等。 关索戏 关索戏流传于阳宗小屯村,属于傩戏范畴,以关索的名字命名,以演三国时期蜀汉故事为内容,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剧种。此剧种何时形成,是本地原有还是外地传入,尚待考证。据关索戏老艺人龚向庚提供的情况推断,此剧种可能是外地的一个傩戏支派,在清初顺治年间,作为一种祭祀活动传到小屯,经过长时间的流传,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由于它有唱本,有专门的唱腔和故事情节,因此成为一个特有的剧种。 关索戏是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的一种表演艺术,是以镇灾、驱邪、祈求人畜平安为主要目的一种古老的活动,有规定的祭神仪式。表演者都戴面具,大多手执兵器,边舞边唱。其唱腔独特,不用管弦乐伴奏,只用打击乐。演出也不需上舞台,在村中广场上即可。该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因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一直保持着原有风貌,是一种民间古老的文化现象。 关索戏的剧目,据小屯村中老艺人说:早期有数10个本子,70多出戏,因年代久远,几经灾乱,全部失传。现在仅靠老艺人们回忆整理出30多场剧,如《三请孔明》、《收周仓》 、《战长沙》、《长板坡》、《古城会》、《鲍三娘》等;此外还有《山岳认兄》、《花关索》、《李恢说合马超》等关索戏特有的剧目。 关索戏有20个面具,其中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也有无史可查的肖龙、张邦、巩固、张迁、秦蛟、百花公主等戏剧人物。服装、道具是民国时期制作的,都已十分陈旧。在“文革”时被视为“四旧”受到禁止,丢在大队仓库里“封存”多年。1978年以后,关索戏又得到恢复。1984年,玉溪地区行署文化局拨款3 000元,县文化馆重制戏装,修复面具,添制道具,使之面目一新。 1985年以后,每年春节都组织演出,澂江县委、县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费,使这个古老剧种继续流传下去。 由于澂江有关索戏,故而澂江被称为关索戏之乡。1994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省文化厅、县文化局等6家主办的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澂江召开,会议期间向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展示表演了关索戏。 花灯 一流传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彝族聚居的松园一带就传入“太平花灯”(也叫“阳灯”),世代相传至今。另外,清末到1920年,晋宁、呈贡的汉族花灯大量流传到澂江,花灯较为兴盛。这一时期的花灯,人们都叫做“老灯”。民国16年(1927),玉溪花灯传入,被称为“新灯”。老灯的唱腔、剧情、内容、道具服装都较简单,一共只有24个剧目,正宫、背宫两大调。演出期间要供奉“灯神”,一般只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六)赶会和迎神时演出,每场时间很短,以锣鼓开场(圆场)即行演出,又称“团场灯”。演出结束还要送“灯神”。新灯的内容比较丰富,演出程式与滇剧大致相似。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家庭生活剧等等。 有小折子,也有连台本,其表演、音乐、道具、服装都较老灯新颖。 老灯流行时期,凡30户以上的村庄几乎都有一个灯会组织,叫“一棚灯”。一般由村中某几人出面组织,自筹款项,由村中各家捐助,出钱出粮均可,再从外地请来“灯教师”进行教授。每棚灯都供着灯神牌位,所奉神?为唐明皇李隆基。加入灯会组织的人叫“玩友”,参加者必须严守共同制定的“会章”。组织排练后,于春节期间演出。 二西街子灯会 新灯(玉溪花灯)传入后,最早组织演唱的是西街子灯会。民国19年(1930),由该村白正国、王正兴、李宣、李琛、张克勤等人发起,自捐自筹经费,选出王正兴为负责人,后又请洪九鼎共同负责。灯会共有会员15人,后到昆明请来玉溪教灯师傅周家和指导,民国24年(1935)春节在村中三官庙戏台上正式演唱,效果很好,很受群众欢迎。此后,周家和离开澂江,他们又到呈贡请来戴秉仁、戴成荣两位师傅当教师,不断地提高表演水平。民国26年(1937)这两位师傅走后,又请来玉溪师傅潘万寿和戴有功及琴师李凤元、旦角张小四、潘永龄等人。灯会规模渐渐壮大,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西街子灯会在当时很有影响,演出活动一直兴旺不衰。 民国27~34年(1938~1945),每年春季,灯会除在各个村子演出外,还到县城售票公演,当时的县长王西平每天派出政警队员到戏场(观音阁)维持秩序。民国28年(1939),受呈贡的邀请,为团村观音殿开光典礼演出。后又到马金铺、大渔村等地演出。 灯会一直活动到1949年,1950年后由于土改等大规模的运动,灯会停止活动。 1955年,县委号召组建乡村俱乐部,又集中了西街子灯会中尚在村内的会员,由李培生兼任俱乐部主任,吸收一批青年参加,恢复了西街子灯会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排练,于1956年春节演出了《七仙女下凡》、《仙女云端观水库》等新花灯剧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西街子俱乐部宣告结束。 四松园彝族太平花灯 彝族聚居的松园乡流传的太平花灯,是一种古老的花灯表演艺术。 它不受“新灯”冲击,扎根于山区,深受彝家喜爱,一直流传了100多年。 太平花灯由艺人父子相传,不传授妇女。传说因最初教灯的祖师爷是一位女子,已被奉为灯神,任何人不能亵渎;又因女子出嫁离村,灯班不齐,会受影响,故而父子相传,谓之“家灯”。 太平花灯演唱的曲调为呈贡、晋宁、玉溪等地灯调的混合。绝大部分曲调保持着原始形态。剧目共有22个,其中主要有《正月燕子报早春》、《大凤阳》、《包二接姐姐》、《乡城亲家》、《朱买臣》、《大头送妹》、《老贾休妻》、《大嘴娃招亲》、《姜太公钓鱼》等。 松园太平花灯班是业余性质的。每年秋收秋种结束后,冬月初一灯班集会“打牙祭”,由年纪最长的灯师供奉灯神,其余的人,衣冠整齐地向灯神参拜之后,进行排练。冬月十六日再一次聚餐“打牙祭”敬奉灯神,到正月初二日演出。多数时间仅在本村演出,有时也应邀到外村演出。 第五节民间文艺 一庙会演出活动 澂江县较大的庙会文艺活动有以下几处: 东龙潭:二月初八,唱戏3天。 西龙潭:立夏节,唱戏3天。 三姐塘:三月三,唱戏3天。 凤翔寺:十月初五,唱戏3天。 五灵庙:九月二十八,唱戏3天。 城隍庙:十月初一,唱戏3天。 旧城东岳庙:十月初一,唱戏3天。 财神殿:三月十五,唱戏3天。 观音阁:冬月初一,唱戏3天。 阳宗龙泉寺:正月十六,唱戏3天。 草甸土主庙:二月初八,唱戏3天。 二搬打(古老的兵器舞) 阳宗麦田湾村流传着一种民间古老的兵器舞——搬打。这种舞蹈是耍弄各种古代兵器的武术表演,是一种健体强身,威武雄壮的民间舞蹈。 据麦田湾王开富和李石秀两位老人讲,“搬打”是两三百年前,由汤池李子箐师傅传授。不仅麦田湾有,在饮马池、东山村一带也有流传。技巧和表演方面,以麦田湾较为出色。“搬打”有一整套规律,一般是男子参加。在玩搬打期间,演员从始至终不许回家,必须身心洁净才能集中精力练好。 搬打多在正月间踩街(赶春节后第一个街子)和重大节日期间活动演出,除本村外,还到外村去演出,到外村时由村中付给演员一定的报酬。全部“搬打”人员有26人,按各人手中所持的道具(兵器)和表演的“套数”,配以打击乐进行表演。舞蹈动作循环反复,时间可长可短,不受场地的限制。道具(兵器)有滚叉、虎尾鞭、春秋刀、齐眉棍、链甲、锏、双刀、钩链、筛子等。这些道具,因多年不用,现已毁坏,只有村中部分老人还能记得多种套路,能讲述要领并会舞弄。 在表演时,演员头戴五角或八角的黄布头套,身穿打衣,腰系黄布带,脚蹬麻凉鞋,显得格外庄严威武,演员熟练的武术动作,加上打击乐的配合,犹如一幅武士征战的图画。这种古老的武术舞蹈来源已不可考,一段时期曾停止活动。1990年底恢复演出。 三耍龙舞狮子颠毛驴 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都很兴盛耍龙,特别是春节期间,城镇乡村都编扎庆新春的龙灯。耍龙的组织,遍及全县。每年正月初一各处龙灯从村子里耍到县城,一直耍到正月十六闹过元宵。凤麓镇、阳宗镇及大河口、北斗、新街等处的龙灯现仍十分盛行。松园的“草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彝家村寨也异常活跃。 澂江的龙灯,有用篾骨布衣做的,有纸扎、草编的,篾扎后再覆以布衣的比较讲究。这种“龙”,从龙头到龙身一般为12节,逢润年多加1节。整条“龙”经过彩绘加工后,装饰得金光闪耀,形体灵活,舞动起来翻滚自如。每条龙有一人在前“引宝”,即用篾编成一枚会转动的球体,彩绘成“宝”,在龙前引导龙舞动。 “耍龙”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文娱活动,有一年之始庆贺新春吉祥的意思。过去在春节前,“龙会”组织便开始活动了,由会首派人送红帖(也叫“龙帖”)到各大商店、富人家,帖上有“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语。接到红帖的店铺或户主,必须预备好大量鞭炮、烟茶糖果及酬谢龙灯的“红包”等物,等待着龙队到来。初一这一天,耍龙队伍30多人在锣鼓鞭炮声中“出龙”,每到一家,都要在门外舞一次,表示庆贺。直到傍晚。过了初一以后,县城的龙灯到各村镇去耍,村镇的龙灯进县城或到其他村庄去耍,有的还到外地去活动。过去澂江双树五村和镇海营的双狮表演十分出色。表演者能爬越上10张垒起的案桌,最上面一张离地约10米高,从这里再爬上竖起的高杆,摘下高杆上吊着的红色彩球。另外,还有所谓“罗汉戏双狮”表演,在一个“罗汉”的指挥下,“狮子”腾跳翻滚,扑打灵活,驯服可爱。 “颠毛驴”流行于九村、海口、龙街、广龙、万海、凤麓等乡镇。用竹篾编扎成毛驴形状,裱好纸,绘出毛驴各部位形象,从驴腰部分开系在表演者的腹部及腰部,在驴腰的结头处围以白裙,犹如人骑着毛驴一般。表演时,还有一人在前牵着驴,“骑驴者”边唱边舞,表演出驴儿跳沟、过坎、上桥、下坡、大走、小走、尥蹶儿等动作,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经过艺术形式,表演出一连串诙谐、滑稽、优美的舞蹈。 在春节或其他节日,除耍龙、舞狮、颠毛驴外,还有虾、蟹、鱼、蚌、少女划彩船等表演,它们都是用篾扎纸裱后彩绘而成。每一种由一人套在身上,表演出鱼、虾的穿梭遨游、蟹的横行、蚌的开合,它们迎着彩船中游湖的少女,互相戏谑。 四讲香山、目连、“圣谕” 讲香山,其内容是以传说中观世音生平为主线,叙述这位菩萨历尽苦难终成正果的故事。每年讲三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每次讲10天,一般在观音寺、观音殿和供奉观世音的寺庙设坛举行,有时也在街上搭台宣讲。澂江极乐寺僧人隆昌、隆福师徒,撒马都村的耿从善,大百祥村的陈如江,大前所村的王开勋,小西城的姜盛之和十里亭的杨春等人,都是出色的讲香山的宣讲法师。 讲目连故事,源自佛教《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多种经典,目连是佛经中常见的人物。为了宣传佛教行善劝世,佛家力求通俗,于是编出通俗话本演唱材料,自东晋到南北朝、隋唐都很盛行。后又发展为目连戏,澂江不但讲目连,还上演过目连戏。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七月十八、八月十三、冬月初一和十月初九,都是讲目连的日期。民国24年(1935),由昆明及外省请来讲师,在县城观音阁、城隍庙演过《刘全敬瓜》、《扮目连》等戏。 澂江讲“圣谕”也很盛行,兴盛时期,一些村子里设有“圣谕堂”,是以说唱形式,宣扬佛教和道教中劝人行善修身的故事。由一些寺庙中吃斋修行者主持或兼讲演师,有时也请外地的说书先生来讲。佛堂上供着刻有“圣谕”两字的牌位,所讲的本子有《文昌帝君》、《感主篇》、《救生船》、《白鹤传》、《暗宝灯》、《地府游冥》、《洞宾三戏白牡丹》、《八仙图》、《洞明宝镜》等几十种。在澂江讲过“圣谕”的以四川人居多,也有曲靖人。本地讲得好的有杨春生、姜盛之、陈如江、年从善等人,1949年前夕这项活动停止。 第六章文物古迹 第一节红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距阳宗镇4公里的新街东北方约450米的红山,位于青石山旁边,北面为沙子沟,西面连田地与新街相接,南为武庙。面积约1 000平方米。 1980年,因雨水冲刷,在山顶发现磨制石针一支,长约10厘米,宽0.9厘米,一端有直径4毫米的孔,另一端呈尖形。随雨水冲出的还有部分陶器残片。1984年文物普查时经实地勘察,又在此山中段坡地中捡到磨制刮削器一根,长8厘米,宽约15厘米,一端有直经5毫米的孔。还有一些陶片,均为沙质灰陶,有简单纹饰。据当地人说,过去也有类似发现。 从捡到石器、陶片处向南约40米处,有一洞穴,洞内亦有陶器残片和少许炭屑。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二节出土文物 一小关庄火葬墓地及火葬罐1986年,旧城小学教师何忠林在高西小关庄村前麦地中发现一些陶质火葬罐碎片。云南省博物馆即会同玉溪地区文管所及县文化馆有关人员前往调查,在大片麦地埂周围和麦地边角,有一些火葬罐碎片,同时在地埂中掘出火葬罐三只,经鉴定是大理国时期火葬墓地。 小关庄坐落于海拔2629.3米的老虎山东麓,距县城约6公里。村前南向坡地海拔1800米左右,坡度为13~15度,整个火葬墓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地埂地角边有许多当地农民挖地时刨出来打碎的陶罐残片。其中多为灰白陶,也有少数绿釉陶片。坡脚到坡顶的数十重地埂向南一面,裸露着许多被刨出的火葬罐坑穴。坑穴距地层表土30~160厘米不等。估计在表土层下还埋有大量的早期火葬罐。 此墓地名大坟地,过去尚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墓葬,1950年后开垦荒地时被毁。火葬罐埋在较深的地层内,多年来曾陆续出土数百个罐,由于不知为何物,大多数都被捣毁,小关庄村中有的农民曾捡回一些作栽花用。 搜集到的火葬罐,由大罐套小罐,小罐内盛有火化后的残骨。有的残骨上还书写着朱砂色梵文经咒,梵文上覆盖金箔。随葬品有铜片、耳饰、海贝等。在现场发现的火葬罐及残片多数为陶质,也有绿釉残片,釉料稀薄。陶器胎质粗松,有许多气孔和沙眼,色灰白,有的为夹沙陶,厚约2毫米。 文化馆搜集到的两种火葬罐器形如下: Ⅰ式陶瓮高31厘米(无盖),口径21厘米,腹径29厘米,足径14.5厘米,瓮身鼓腹丰满,束腰收足,通体无釉,瓮身刻划双线,无纹饰。 Ⅱ式陶瓮与Ⅰ式相同,有盖,高56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27厘米,足径16厘米;瓮盖上层为莲瓣形,瓣尖上有堆塑尖形圆钮。 小关庄在唐宋时期位于抚仙湖北岸,大理国时期属罗伽部。据《澂江府志》载:“(澂江)天宝时没于蛮,号罗伽甸,后为人所夺……大理国析蛮为三郡,号罗伽部。”根据实物和地方史料对证推断,小关庄南坡应为乌蛮和人的火葬墓地。这些火葬墓地与陶瓷罐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大理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及陶瓷烧造技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另外,1972年在右所乡吴马山改台地时也掘出数十个与上述类似的火葬罐,现仅收集到一个,保存于文化馆。澂江二中校园也挖出过火葬罐。 二青铜器 在县境内先后出土青铜器数十件,有锄、 ? 、斧、剑、钺、戈、矛、镞、镜、扣饰等,还有几件不明用途的器物及某种器物上的附件,如牛头、脚等。这些青铜器与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大多类似,属于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类型,距今已两千多年。县境内出土青铜器的地方有:阳宗新街、小关庄、右所、双树村后木瓜山、梅玉、西街子、九村、黑泥湾、忠恕村、万家营、海口、立昌、大树村等,几乎遍及全县各地。 文化馆收藏的青铜器有以下几种: 青铜斧:长 18 厘米,宽 8 厘米,空首直銎,銎呈方形,腰略束,最窄处 3.8 厘米,刃宽 8 厘米,距銎 3 厘米处有方形小孔。 ? :呈菱形,长 27 5 厘米,上部宽 12 厘米,中宽 19 5 厘米,柄长 8 厘米,椭圆形銎,无纹饰。另一种长27 5 厘米,宽 19 厘米,呈尖叶形,三角形銎,口成脊高出器身,銎下半部分出三脊至刃尖端。 戈:全长 25 厘米,柄宽 2.7 厘米,有双翼,无胡,柄和刃部相接处有方形穿孔 3 个,柄有回旋形阴纹饰。 钺:长 11.5 厘米,呈弯月形,尖端两侧弯曲约 8 厘米,空心柄,圆銎,距銎口两厘米处有圆孔,一侧铸有扣圈,另一种上端呈圆形,下端两角向左右分开,中可穿柄,长 16 厘米,宽 12 厘米。 剑:长 27 厘米,宽 3 5 厘米,柄长 9 厘米,宽 2 厘米 ( 空心 ) ,剑柄、剑身均铸有卷云形花纹饰,另一种形状相同,无花纹。 镞:长 18 厘米,宽 2 厘米,空心圆銎,尖刃;另一种长 10 厘米,宽 1 8 厘米,銎略短。 矛:长 24 厘米,宽 3 厘米,尖刃圆銎,无纹饰。 铜镜:有四种: 1 直径 8.2 厘米,厚 0.5厘米,背面中心有扣,铸浮雕人物祭祀、日月飞禽等图饰;2直径7.5厘米,厚0.8厘米,背面饰浮雕花纹;3直径9厘米,厚0.3厘米,背面饰游鱼浮雕,有扣;4直径125厘米,厚04厘米,铸双鱼图浮雕及回纹边。 扣饰:圆形,直径为14厘米、8厘米两种,背面有矩形插扣。 饰物:牛头,长6.5厘米,宽3.5厘米,角长4厘米,角距12厘米。造型逼真,自颈部截断,可能是与原器物连结处。其形状与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形铜俎及铜枕等器物上的牛头相似,估计为某种器物上的装饰物。 第四节古迹 一古建筑 文庙建筑群文庙建筑群位于县城中,整个建筑群以大门、文明石坊、仪门、大成门、泮池、照壁、三孔石桥、?星门、大成殿及左右两庑、后殿、乡贤名宦祠组成。现保存完好的有泮池、三孔石桥、?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其余已毁。 文庙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四十五年(1706)及五十二年(1713)又增建了明伦堂、仪门、石坊,后逐渐增置了祭器,铺设大成殿琉璃瓦,又筑月台、石栏等。清嘉庆二十年(1815)再次重修,道光十三年(1833)地震后又修复。 文庙建筑群,坐北向南,近2万平方米,从石桥通? 星门穿过大成门至大成殿,均建于一条中轴线上。 大成殿高 16 米,五开间,通面阔 27 5 米,进深 19 5 米,系土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屋顶,不用斗拱。左右后三面系土墙,正面各间装有龙凤及云形雕花隔扇门 32 扇 ( 现存 20 扇 ) ,檐枋刻各种木雕纹饰,工艺精美。屋顶铺菱形图案琉璃瓦。脊下镶有“天下太平”字样。殿内原供奉孔子牌位于木质九龙浮雕的座子上。殿内立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刻的御制赞碑,现砌于正面墙上。殿前原来悬有“斯文在兹”木匾一块,传为光绪帝手书,殿内孔子牌位左右原供四配、十哲牌位,现已毁。殿前木隔板上尚存邑人张鑫手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大字。大殿次间外有 5 级踏跺通殿前月台,再经御道直通大成门。月台长 13 8 米,青石包边,两侧有垂带踏跺通左右两庑,月台周围砌石栏,左右石砌花台中,种植各种花卉。 大成门建于大成殿与 ? 星门之间,五开间土木结构建筑,长 20.5 米,进深 9 米,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屋顶,中间四根檐柱前从屋檐下向外悬有方形垂步。两重檐枋均有精工雕刻的云龙图形。大成门建于高 0.8 米的台基上,台基以青石包边,外侧刻有花形浮雕。明间为出入通道,向北经院落至大成殿,南至 ? 星门,其余各间在 1 米高的土墙上装有雕花木窗。门内西墙上嵌有赵孟 ? 书《范忠宣公忠恕碑》及雍正二年 (1724) 《捐修文庙碑记》,东墙上嵌乾隆二十一年 (1756)《修文庙碑记》。 ? 星门位于大成门南,系木石结构的牌坊,高 9 2 米,通宽 13 1 米,分左、中、右 3 道门。歇山顶,左右两顶各有三分之一与正中坊顶相重,使整个牌坊呈品字形,顶铺琉璃瓦,正脊两端装有龙形正吻,垂脊镶龙头形垂兽,檐下以数重花瓣形斗拱撑托,拱坊角两翼向外翘出。 斗拱和檐枋上都绘有各种图案,每边及正中是龙凤、牡丹和金鸡等镂空木雕作为雀替或装饰。牌坊四根主柱均包有 1 2 米高的砖石墙基,中柱南北面立大石狮和麒麟各一对,石狮和麒麟雄踞于 1 5 米高的石礅上,石礅刻各种花鸟、人物浮雕,坊正中镶有清代邑人洪云程写的斗大楷书“ ? 星门”三字,左右两侧门坊上分别刻有歌颂孔子德行的张鑫篆书“玉振”、“金声”红底金字。 1982 ~ 1992 年,大成殿、 ? 星门、大成门经过重修,彩绘一新,保留了古代建筑的特色。 距 ? 星门南面 5.8 米处为“泮池”及三孔石拱桥,泮池由两个扇形组成,半径 9.2 米,弧长 15.9 米,周围砌石栏,每隔 0.8 米竖雕饰小狮和莲花形石圆雕的石柱一根。池中进水口镶龙头石雕,水自龙口“吐”出,别有情趣。 三孔石拱桥跨于泮池上,处于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正对?星门。全部为青石雕砌而成。桥长12.4米,宽3.35米,坡度为25°,桥面铺长方形青石块,桥两侧围石栏,每边均匀布置11根石柱,柱头雕空心球形圆雕,形状各异,柱与柱之间,每边分为12块浮雕,上刻“二十四孝”及各种古代故事,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两端桥堍均雕有大石狮一对立于1米高的石座上。 文庙自清代建造以后,内植柏树无数,历经数百年,多已参天蔽日,但一些附属建筑均已毁无存。现在,文庙作为县委党校和县委招待所,周围高楼环拥,已形成古今建筑并存的格局,是全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 志舟楼志舟楼建于民国32年(1943),位于县城北的凤山脚下,是凤山公园内主要建筑。此楼坐北面南,重檐攒尖屋顶,以十字形布局为三层八角亭阁。第一层比二、三层面积较大,全部占地面积320平方米,楼高约18米,每层四角均饰瓶形莲状斗拱,并用虎头板使翼角向外挑出。全楼共用48根圆木柱,中间16根由基石直通顶部,全部木柱下都是鼓形柱礅,屋顶铺琉璃瓦,第一层四方及二、三层南面均装有雕花隔扇门,裙板上刻古代故事浮雕,梁枋、檐枋上绘古典式图案。楼四角悬风铃,屋顶装琉璃瓶。楼四周遍植花卉林木,环境优美,为县城唯一游览休憩之所。 志舟楼系民国32年(1943)县长刘承功任内所建,以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号志舟为名。现在此楼上层面南还悬有四川遂宁吴绍麟书写的“志舟楼”木匾,中层有李培天写的“远吞山光”木匾,下层原为“中山纪念堂”。1950年前,逢重大节日均在此举行群众集会。“文化大革命”中,木匾、隔扇门浮雕、红漆彩绘及建园碑记等被毁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恢复原貌。此楼下层作为县文化馆书画、摄影展室,全楼于近年添置了一些木制楹联,其中有林则徐、尹壮图、何绍基、郑板桥、赵藩等名人手迹的复制品。 玄天观 玄天观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位于县城东南31公里处的金莲山腰,因其地势较高,远看此观似悬于空中,故名。 玄天观建筑以正殿、主楼和左右厢房、院落、倒台楼组成。阁楼向西,山门朝北,由北面山脚通过一段山路直达山门。全楼以59根柱子互为联结,构成整体。正殿楼、左右厢房及倒台楼均装有雕花木窗,院内月台和正殿相连,正殿前有垂带踏跺与院落相通。正殿及各间檐檩上有花卉图案木雕。整个楼阁为抬梁式构架,正脊两端镶有正吻,脊上亦有若干垂兽。西面阁楼装有靠栏,用作观景的凉风亭。临窗远眺,湖光山色,一览无余。楼周围林木成荫,院中遍植花卉,环境清幽宜人。过去常有文人墨士在此吟风弄月,以景抒情,写下了不少诗文,曾将此观誉为胜境。玄天观由于多年失修,现已残破不堪。 禄充观音寺 禄充距县城25公里,观音寺在禄充村北风景秀丽的笔架山岭。该寺建于清初,嘉庆二十五年(1820)及道光十八年(1838)都重修过,1986年再次修复。寺门面北,整个建筑分为两层,有山门两道:内山门,北山门。北山门为楼房,长5.4米,进深6.5米,门上刻黑底金字“观音寺”大理石匾,两侧配有对联,进入山门后为寺内第一座院落,宽27.5米,长9.5米,院中新置封闭式石栏及石桌凳。从院落西侧开一道山门与中殿、正殿连于一条轴线上。内山门宽3.2米,进深4.3米,前面塑弥勒佛,背后塑韦陀,两侧塑哼哈二神像。院落中植各种花木。第二座院落宽8.6米,进深6米,两旁各有厢房二间,均为重檐硬山屋顶。 中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长10.5米,进深9.1米,高8米。殿内正中塑观音像,两旁塑日月祖师。中殿后又有一长9.1米,进深6.5米的院落,通过此院落到达后殿。后殿长10.2米,高8米,进深4.8米,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两侧有文殊、普贤塑像。前后殿均为单檐硬山屋顶。整个观音寺占地面积1 224平方米。经1986年重修后,全寺已焕然一新。观音寺建于山巅,北览苍翠似玉的笔架金钟山,南面可眺望澄碧如镜的抚仙湖,实为一难得的避暑旅游胜地。四时均有游人到此观光,佛教信徒来敬香拜佛者亦不少。 二古戏台 明、清至民国年间,澂江有许多庙会,在这些庙会中,戏剧表演是唯一的文娱活动。因此,在县境内曾建造过不少戏台,由于年久失修或移作他用,现在保持完好并继续发挥作用的只有西龙潭戏台。 西龙潭戏台建在距县城4公里的西龙潭畔,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民国21年(1932),刘承功任县长时,重修西浦公园,并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整。台高6米,通宽11米,进深8米,中间为演出戏台,两侧为文武场面所在地。台基高1.2米,台前有石狮一对支撑两根石柱至屋檐,正面檐枋饰有木雕飞龙一对,戏台周围为木结构,化妆室前木隔板向台口一面绘山水图,屋顶向两面翘出,典雅古朴。 据记载,明清以来西龙潭每年立夏节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每次庙会,都在这里唱戏三天,省内不少名艺人、县业余艺人都在这座戏台上表演技艺,直至1950年初期。 1988年,随着西浦公园旅游点的建设,对戏台进行了改建,在原基础上移后20米,按原状把戏台面积扩为125平方米,经过精致的装修,既保持古典风格,又适合现代戏剧表演。1989年恢复西龙潭立夏庙会后,按传统习惯,庙会期间仍演戏三天。 三古桥梁 海晏桥(海口大桥) 海晏桥建在海口河上,明崇祯年间,在此建起木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石桥,乾隆五年(1740)改建。民国12年(1923),在原处建成三孔平面石桥,桥长30米,宽6.5米,跨径7米。海晏桥是联结澂江、华宁两县的交通要道。 建洪桥(原名长虹桥)建洪桥是县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单孔石拱桥。据清道光《澂江府志》载:“长虹桥,在城东四十里,跨七江溪经路南宜良路,昔构木以桥,明弘治丙辰,知府安康易以石,名‘借虹’。嘉靖五年(1526),郡人罗应元重葺,隆庆二年(1568),知府蒋宏德重修。”据此可知,明弘治九年(1496),始建木桥,后才改建为石桥,建桥至今已近500年。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5米,宽6米,高8米,跨度8米,地处七江河与南盘江的汇合处。 西龙潭石桥石桥位于西浦公园。建于观音寺下龙潭与大水池之间,系单孔平桥,长12米,宽3.5米,高4.5米,桥两侧砌有石栏杆,东北面石栏向山脚延伸约8米,向西延伸13米,呈半圆形环于龙潭周围。清代已建成,民国19年(1930)重修过,桥南侧石栏上刻“镜澈冰壶,幽潭寒玉,沧浪泉源”等字,增添了西浦公园的诗情画意。1988年,西浦公园进行新修扩建,为澂江名胜景观。 四古树 阳宗镇新街办事处小营村东南面宝珠山麓的龙泉寺遗址有一株“公鸡树”,树体高大粗壮,6米以上分生出9个大枝构成硕大树冠而被称作“九头树王”,其树又因生长在宝珠山下的龙泉潭旁,当地人都称为“龙树。”玉溪地区林业局和《云南省古树名木志》编辑办公室的专家和工程师先后于1989年、1990年两次对此树进行考察鉴定,确定学名为黄连木(Pistacia Chiensis),系唐朝中期贞元年间(786~804年)所生,树高325米,胸高处直径265厘米,虽经1 200余年风霜仍有生机。 据《云南省古树名木志》编辑办公室调查分析:过去,黄连木是彝族风水树,象征着风神,每年均被人们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于受历代民俗遗风的影响,直到如今,阳宗镇群众每年春节期间均要对龙泉寺龙树进行祭拜,并供奉香火。龙泉寺的树、泉、寺三位一体。 五碑刻 赵孟?书范忠宣公格言碑:刻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当时任澂江知府的河南扶沟人刘懋武以赵孟?手书拓于石上镌刻而成,后遭兵燹流入民间。至清光绪八年(1882)发现后移置书院。经历代一些金石书法名家鉴别,认为“此书圆腴遒劲,定为吴兴真迹”。此碑现砌于文庙大成门内墙。 此碑为墨石碑,呈黑色,长1.2米,宽1.35米,行楷书体,正文共11行,碑文内容叙述范仲淹劝人必须“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忠恕之道为人处世。文末第11行为“吴兴赵孟?子昂书”。 新建凤祥寺碑:明万历三年(1575)三月立。沙石碑,长2.24米,宽1.1米,无碑额,碑身周围刻字形纹。碑文共20行,楷书。原立于凤祥寺内,后该寺拆毁,此碑经多次搬移,1950年后由文化馆收存。现砌于文化馆大门东侧墙间。碑文记述明隆庆四年(1570)知府徐可久任内,将原在金莲山脚的老城(现称旧城)迁至舞凤山麓,新建府城后又在城的东北方半山处建凤祥寺的情况。文中备述建寺的过程及整个凤祥寺建筑群的布局、设施,并对徐可久政绩颂扬。撰文者为“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前兵科给事中郭斗”。此碑对澂江筑新城及规模宏大的凤祥寺建筑群的概貌,提供了历史依据。 御制赞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立,碑为砂石,全长3.4米,宽1米,碑额宽1.4米,长0.9米,碑身长2.5米,碑额为半圆形,上刻云龙图纹,云纹中有篆书“御制”二字。碑文为楷书,共13行,左行。碑中对孔子的四位较有成就的学生颜子(颜回)、曾子(曾参)、子思(孔袬)和孟子(孟轲)的德行进行了赞扬。书法工整有力,是清顺治时进士,康熙时任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所写。据《澂江府志》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颁御制孔子四配赞于云南,勒石学宫。”又据《云南通志》说,颁此配赞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碑现镶于文庙大成殿正壁上。 宝珠山龙泉寺碑记:此碑立于明弘治十年(1497),距今有500余年,是澂江境内现存石碑中年代最早的一块。碑为沙石,高1.6米,宽0.8米,碑额宽0.4米,长0.1米。碑文为楷书,共26行,碑周围刻回形纹边。 碑中叙述了阳宗宝珠山四周宜人的景色,因山下有龙潭,历来都在此祈雨祭天,经县尹倡议后即在这里修庙宇“以为祝延圣寿和士民祈福之所”。也描叙了龙泉寺的建筑规模及所供奉的神祗。文末记下了建寺捐银人的姓名。 龙泉寺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三月,落成于弘治十年(1497)正月,历时17年,此寺建成后成为一方之胜境,阳宗“八景”之一的“宝珠梵刹”即此。过去,每逢年节,阳宗及附近邻县商贾、香客和游人都慕名到此参加盛大庙会。“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寺内及周围设施已毁坏殆尽,只剩下山门外一棵数人合抱的鸡冠木树(俗称龙树)和几处残留的石礅。 《宝珠山龙泉寺碑记》现存于阳宗新街办事处内。 万松寺碑群:现存于立昌万松寺中的石碑共8块,主要有《文林郎功德碑》(康熙十三年,1674)、《万松寺杂派袮差规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讹骗案碑》(康熙二十六年,1687)、《功德碑》(光绪十年,1884)、《重修万松山—阳宫碑序》(光绪十年,1884)、《重修万松寺碑序》(民国25年,1936)等。 早在明代,已有人在万松山上结草为庵,至清康熙初年开始建寺,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道士段泰利向外募捐集款,建成规模宏大的寺观——万松寺建筑群。这些碑中对该寺的建造情况及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作了详尽的记述。 重修海晏桥碑记:此碑立于海口大桥街上海晏桥附近。碑长1.84米,宽0.8米,楷书共17行,民国15年(1926)立。碑文叙述了明末清初至民国14年200多年来海晏桥的变化概况。着重记叙了最后一次修建石桥的经过。碑文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张鑫所写,为魏碑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