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畜牧业 第一章 林业 澄江县林业用地,清代以前无记载可查。民国26年(1937),有林地面积103 623亩。民国27年(1938),有林地面积95 340亩。民国34年(1945),有林地面积下降为58 892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展植树造林工作。1955年调查林地面积为124 995亩,森林覆盖率为9.9%。1956年2月,成立省管国营花园林场。1958年大炼钢铁,全县森林遭到严重的过量砍伐。1964年成立阳宗海林场,1974年5月成立梁王山林场。1975年林地面积减少到85 980亩,比1955年减少31.2%,森林覆盖率下降为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林业实行“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贯彻执行林业政策,加强林业的组织和领导,设立乡镇林业站,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县绿化委员会,建立种苗站、木材站。1986年设立林业局公安科,坚持依法治林、造林、护林、防火,重视科学植树。到1984年,全县有林面积227 742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1%。1990~1996年全县造林面积159 458亩,全县总有林面积达到263 610亩,森林覆盖率为34.84%。 第一节 林地 澄江的森林资源,在清代的澄江府志及河阳县志中均无记载可查。 民国初年设实业所管理林政,全县有林村寨148个。民国10年(1921),县有苗圃10亩,并增设了华山苗圃,成立八乡造林团及河堤种植会。民国22年(1933)全县编公私林地86处。民国27年(1938),云南省建设厅林务处调查统计澄江林地面积为95 340亩。民国34年(1945)下降为58 892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林业局上报1952~1975年先后造林279 266亩。 1975年4月云南省资源调查管理处第五大队来澄江调查:澄江林业用地538 605亩,其中有林地85 980亩(用材林85 590亩、经济林390亩),灌木地33 615亩,无林地山19 010亩,非林地559 485亩。有林地85 980亩中:云南松70 290亩(其中幼龄林67 260亩,蓄积量71 170立方米;中龄林3 030亩,蓄积量16 000立方米);华南松13 080亩(幼龄林12 330亩,蓄积量24 108立方米;中龄林750亩,蓄积量8 593立方米);油杉中龄林360亩,蓄积量2 082立方米;灌木中龄林1 860亩,蓄积量7 435立方米;水果390亩,总蓄积量129 754立方米。 据1985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地面积227 742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51%,森林覆盖率20.1%。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28 584立方米,其中国有林蓄积量219 934立方米,集体和社员个人所有林蓄积量408 650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586 792立方米,疏林蓄积量32 600立方米,散生蓄积量3 662立方米,四旁蓄积量5 530立方米),比1975年增加4.84倍。 1986年3月澄江遭受低温霜冻侵袭,由3月1日5时15分~4日9时15分零下低温持续76小时。国营梁王山林场在海拔2570米地界,低温降至-10℃,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云南省林业厅派出调查组,会同地、县林业局调查后情况为:受强烈灾害1 599亩,恢复萌发占40%;受中等灾害2 455亩,恢复萌发的50%。森林资源受到较大损失。1986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91 595亩,其中用材林157 920亩、经济林9 045亩、防护林22 290亩、特用林540亩、四旁树112 599株。其分布状况是:海拔1500米以下的南盘江西岸为杂木树和灌木林,局部有云南松纯林分布。海拔1500~2000米地区,以云南松、滇油杉为主。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以华山松、旱冬瓜、云南松、竹类为主,局部有壳斗科树种分布,现有云南松、华山松,多属幼林。 1986~1990年,全县造林17.61万亩,四旁零星植树481.07万株,净增有林地面积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3.6%。1990~1992年3年造林64 620亩,零星植树169.27万株,森林覆盖率上升1.8个百分点,为25.4%。1993年造林验收合格面积32 636亩,零星四旁植树26.15万株。截至1994年底,荒山造林绿化已完成“八五”计划的90.24%,全县公路水渠大部分基本绿化;完成造林验收合格面积23 697亩,成活率85%以上;发展以板栗和优质水果为主的林果基地,全县经果植树达5 000亩。1995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9 762亩,成活率85%以上,零星植树21.5万株,全年经果植树3 273亩,全县果园面积达10 391亩。 1996年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4 643亩(其中果林占15.7%),零星植树22.11万株。 全县实有林面积263 610亩,活立木蓄积量727 46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4.84%(有林地占23.17%、灌木林地占11.67%)。 第二节 山林权属 历代以来山林权属有公山、私山的分别。公有山林:分别为县、区、乡镇、村所有,如舞凤山、东西龙潭……等风景名胜区林地归县政府直接管理,位于村寨所在地的荒山、林地为一个村或几个村公有,也有区、乡、村交界的荒山、草坡、石山为公众山,无明确的归属权,行政上由县、区、乡主管。私有山林:一是族有山林;二是户有山林,包括分布区域较广,所占面积零星的私人坟地,坟山;三是寺庙山林,归寺庙住持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山林权属有了变化。澄江县境内有国营林场,如花园林场、阳宗海林场。有国营县有林场,如国营澄江县梁王山林场。有县属国有山林,如马蜂山的桉树种子园,梁王河、东大河、山冲河等水库库区林地和东、西龙潭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凤山的风景林。还有国有山社有林的国社合营林权和集体林权。“七五”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林业政策法规,落实“谁种谁有”和中央关于私有森林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全县已有96户社员承包山场造林,又出现了私人个体林权和个人合营林权。 1982年5月以九村为试点,进行了划定自留山、确定山林权属、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九村乡有5个大队,84个小队,1 801户,10 455人,总面积60 576亩,其中林地22 676亩。在三定工作中解决纠纷155件,其中县与县4件,公社级的9件,大队级的30件,小队级的112件。划定自留地2 627.7亩,清理偷砍盗伐23个小队,345户,木材3 595棵,罚款4 680元。 同年7月12日~9月28日,又进行阳宗、新村两个公社的三定工作(包括小湾),计生产队143个,5 482户,28 440人。有山林权属纠纷284件,其中县与县8件,公社级5件,小队级205件,国营与集体64件。三定工作中解决了252件,未解决的30件(新村与华宁县青龙街1件,阳宗与呈贡县5件,阳宗与阳宗海林场24件)。阳宗70个队,划定自留山7 037.6亩,发山林证269份、使用证2 659份,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阳宗公社专业队24个,专业组12个,专业人3个,轮流管护8个队,护林员243人。另从饮马池大队挑选6人,签订看护9 000亩山林合同。新村公社24个队,划定自留山3 753亩,发山林证91份,发使用证857份。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新村公社固定补助专业承包41个队。三定工作中,同时清理了偷砍盗伐事件,退耕还林492亩。 1982年8月~1983年5月,澄江先后6次在6个公社、24个大队的262个生产队开展了划定自留山,确定山林权属,建立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 1983年7月,关于自留山和承包责任山的两山划分,有13 131户,69 270人,有林地及石山273 470亩,其中风景林5 930亩、水源林2 937亩、用材林81 352亩、疏林53 207亩、灌木林24 482亩、竹林1 912亩、果木林1 937亩、经济林2 499亩、宜林荒山62 089亩、石山37 125亩。三定工作中已划自留山计5 331户,面积为17 222亩。划后的自留山已造用材林6 915亩、经济林165亩。 全县两山划分,应划自留山93 894亩(其中,疏林44 114亩,灌木林12 008亩,宜林荒山37 772亩)。全县1982~1983年实际划出自留山面积83 551亩(包括三定工作划出的在内),计10 194户,57 223人。疏林41 485亩,灌木林9 132亩,宜林荒山32 934亩。 第三节 植树造林 一 种 子 民国年间,造林种子向云南省建设厅实业司林务处价领用。先后领过100余公石,除县苗圃使用外,转发山区半山区各乡点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业林工作站。1964~1970年,造林用种子114 065公斤。1971~1975年用种子45 376公斤,自采4 500公斤。1976~1980年,用种子39 487公斤。1981~1985年,用种子129 660公斤。1986~1990年,用种子131 874公斤。“七五”期间县林业局大量选进优良树种种子,给澄江县林业生产开辟了新路。1991~1996年用种子10.72万公斤。 二 苗 圃 民国初年,曾在县衙内设置苗圃,培育桑苗。成立实业所后,于民国10年(1921)4月又发展西门外苗圃10亩,并增设华山苗圃。由省实业司价领种子,培育柏秧、桃秧、有加利秧,分发各乡栽植。同年价领松种2公石分售各乡点种。民国12年(1923)澄江苗圃育得圆柏、扁柏树秧3.8万株,分发3.2万株给各乡栽植,县实业所直接在县城北门外凤翔寺公地栽活柏树6 000株。民国27年(1938)县苗圃先后育苗移栽村落四旁及河堤235万株。民国32年(1943)价领云南松19公石、华山松2公石,分发各乡育苗。民国33年(1944)县府下令各保建立苗圃。同年价领松种40公石,分发各保育苗。民国36年(1947)县苗圃增加9个,面积42亩(其中县苗圃1个3亩、西门外1个1.2亩、凤麓镇1个5亩、旧城1个4亩、新河口1个3亩、上左所1个4亩、龙王庙1个5亩、阳宗1个2亩、团山1个4亩),并将购备的乌臼子1.2公石、圆柏子2.5公石、冬青子3公石、扁柏子2公石,分发各苗圃,并支付育苗经费450万元。民国37年(1948)2月25日又划拨西门外耕地467平方米作为苗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县林业工作站成立。1964年全县育苗102.8亩,所育苗木分发各生产队栽植。1965年全县苗圃94.7亩,育苗92万株。“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内各处苗圃工作受到一定影响。1974年2月,购进果木苗7 061株。1977年县林业局肖嘴苗圃,合计11.2亩,育苗11.73万株(计圆柏7万株、黄梨1.1万株、板栗1.5万株、软枣0.9万株、核桃0.3万株、棠梨0.5万株、桉树0.2万株、棕树0.2万株、柿子350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林业生产恢复正常管护。1979年育苗42.3亩,出苗45.6万株。1984年,加强领导,扩大林业生产,成立了龙街、右所、新村、九村、阳宗林业站,育苗136.1亩(其中育营养袋苗7亩),共育苗63.7万株。 “七五”期间扩大营养袋育苗面积,5年间育苗645.65亩(其中营养袋苗270万株),1990年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国营苗圃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评为省、地、县林业生产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1990年,县林业站生产优质袋苗达40多万袋,在群众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全县已有固定苗圃16个,总面积95.2亩,其中:国营3个,面积36亩;乡镇村办合作社集体苗圃8个,面积46.7亩;户办苗圃5个,面积12.5亩。年产袋苗400万株,通过育苗技术培训,提高了育苗质量,扩大了植树造林技术,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效。1988~1992年全县植苗造林面积11.08万亩,占同期造林总面积的82.89%,平均成活率高于直播造林,达到89.65%。 1993年,全县培育各类苗木1 200多万株,其中:有700万个塑料袋苗,2.64万公斤各种林木种子。1996年,全县育苗69亩,251.63万株,共用种子1.78万公斤。 三 人工造林 历年人工造林默守成规,点种栽植后,一切任其自然生长消失,因此年年造林,成效不大。林业局成立后,总结得失原因,逐步改进。1984年,成立乡镇林业站,设置护林人员,由点种到移植,由裸苗到1984年的培育袋苗。在移植中做到“穴深、苗正、根直、土实”。成活率达95%以上,降低了用种量和造林成本。1995年又进行植树造林的检查验收工作,分区认真进行检查,采取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核实面积,检查成活率,检查株行距大小是否合规范。 四 飞播造林 1966年3月14日~4月15日,进行了实地勘测。5月成立飞播造林指挥部。5月15日开始,6月20日结束,进行了滇中地区第一次飞机播种。飞播作业24天,总飞行22小时29分。作业时间7时34分,飞行24架次,播带78条,除晋宁、呈贡外,澄江县境实播面积132 086亩,有效面积96 000亩,关箱8 930亩,漏播18 121亩。用种子59 210公斤,其中云南松58 710公斤、水冬瓜500公斤,平均每亩用种子2.25公两。落种量每平方米多到83粒,少到1粒,平均44粒。播区四至:东至大丫口沿梁王河南下左所、双树、广龙等一带。南至尖山大队路岐、干冲、关索庙、龙潭村一带。西至晋宁交界。北至美女山提古大队,饮马池大队。国家投资22.3万元。1970年11月县林业局对梁王山飞播造林进行了成效检查。实播面积140 317亩,新造幼林平均每亩664株,最多为每亩1 534株,最少为133株;平均高1.3米,最高为2.8米,最低为0.56米。海拔2600米以上地带只见单株,土地瘠薄浸湿严重地区不见生长,幼苗呈不规则的块状分布,背风低洼地密集,因风向影响,漏播十分明显。 1984年再度检查,实存面积6.45万亩。1985年6月21~22日,进行第二次飞机播种造林:尖山播区总面积21 961亩。飞播作业8架次,播带50条,航标线2条,飞播时间5小时44分,有效面积18 206亩。 6月23~24日,大丫口播区总面积116 120亩。飞播作业19架次,播带64条,航标线3条,飞播时间12小时18分,有效面积34 129亩。 1985年10月,进行第一次成效检查。大丫口播区保存面积为17 488亩,效果属良(二等),幼苗平均高3.6厘米。尖山播区保存面积12 380亩,效果属良(二等)。两个播区设管护人员9人,对幼苗分布不均情况,在适宜季节进行补植移栽,以达全苗。 五 四旁绿化 历代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四旁绿化。清代、民国时期,山区坝区各村寨均栽有四旁绿化树木。坝区中:东边的吉里村、秧郎村、跨马村、沙河村等村子的空地、河堤、塘子田埂、路边都栽有柏树、柳树、桑树。西边的西街子、西大河、梁王河和旧街子的老河堤,以及上下左所、黄家营老河埂,都种柏树、柳树。后来在大炼钢铁中,砍伐殆尽。 民国年间,栽种于公路两旁的柏树、桉树现存的有提古乡公路两旁的柏树及环城北路至西龙潭公路两旁的桉树,均保留完好。 民国30年(1941)5月,中山大学编写的《澄江之土壤》记载:“村落四旁及河堤公路,皆有扁柏、圆柏、桉树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1959年四旁绿化植树共计794 943株,1958年大炼钢铁,四旁植树受到破坏,尤以西街子、禄充为突出。1962~1970年共计四旁植树303万株。至1980年,共植树1 091万株,包括义务植树在内。但失于管护,所存活不多。 1981年,县林业局吸取过去失误的经验教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负责,四旁植树20万株(含义务植树),其中桉树4.45万株、柏树14.8万株、杉树1万株。 1982~1983年四旁植树253 408株,其中桉树101 731株、柏树135 697株,其他15 980株。 1984年,林业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设立林业站,改育苗为营养袋苗,提高成活率,扩大四旁植树为337 509株。 1985年,继续扩大植树为840 186株。 1986年,四旁植树为925 215株。 1987年后,四旁植树均作为义务植树。1987年为93万株,1988年为77万株,1989年56万株,1990年为72万株。 1991~1996年,为发展旅游业,全县四旁植树均为工程植树。 六 义务植树 清代,澄江河堤两岸即有义务植树固堤。民国年间,成立实业所管理林务。民国12年(1923)分发东区扁、圆柏树苗1.1万株,南区扁、圆柏树苗2.6万株,西区扁、圆柏树苗1.1万株,阳宗、草甸扁、圆柏树苗1万株,进行义务植树。实业所在凤翔寺公地义务栽植扁、圆柏树6 000株。 民国33年(1944)6月7日,澄江县建设局义务植树会议记录:县道北门至西浦栽8尺高的大扁柏树,凤麓、鼎新、清平、点苍四乡负责。西浦至中关,栽4尺高的大叶扬,抚绥乡负责。中关至干塘子,栽柏树,仁义乡负责。以上各段,9日挖塘,10日栽植,3天栽完。不成活者不予验收,不足数者每株罚款100元。乡道栽桑树、大叶扬,一丈一株,各乡栽自己地界,14日动工,3日栽完。 民国36年(1947)6月24日,举行义务植树,召集党、政、军、警、学320余人,在舞凤山二台坡栽种柏树1 000株,女贞3 000株,点种枧子1公斗,呈报建设厅备案。 澄江县林业工作站成立后,1952~1981年义务植树并入四旁绿化植树。 1982~1983年,义务植树303 808株,其中:桉树97 382株,柏树174 529株,其他31 897株。 1984年,使用袋苗栽植,成活率提高。1984~1990年,义务植树436.27万株。 1991~1996年义务植树165.96万株。 七 样板林 样板林是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促使全社会办林业而启动的一项造林工作。 1989年经县林业局对县长样板林的林址地点、面积、树种、经费预算、造林规格等规划设计后上报政府。县长样板林营造工作,由县长直接领导,具体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组织实施。林业局负责技术工作,管护工作授权高西办事处。样板林位于澄昆公路滑石坎大转湾段西南侧,海拔1858~1921米。土壤为山地红壤,大部系退耕还林地,土层深厚,总面积321亩。1989年7月31日完工,1990年8月进行补苗工作。 在县长样板林的带动下,广龙办事处在标山东麓一带,营造蓝桉、直干桉速生丰产样板林400亩,生长良好。同时又在土质焦、黑、瘦出名的老黑山上营造速生丰产样板林500亩,也获得成功,受到县委的奖励。与此同时,补益村公所在矣旧和大树村两处营造桉树样板林600亩,经省、地、县林业部门验收,成活率在85%以上。 1988~1990年,全县乡镇及村、办事处,先后共营造大小样板林36块,面积4 365亩。1991~1996年先后增加了县长、书记样板林,机关样板林等。 八 工程造林 按照工程管理要求,按项目设计、投资、施工、验收,进行有一定规模,提高造林质量的工程造林,由县林业局1988年首创,总计13 243亩。全县各乡镇按时完工,经检查验收,成绩良好。1989年继续扩大工程造林面积16 618.7亩。继续实施绿化凤山,美化县城的活动。1990年工程造林继续扩大为28 020亩。1988~1990年工程造林57 881.8亩。 九 阳宗大河生物治理工程 阳宗大河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平均高于农田4米,成为“悬河”,是全区主要害河之一。1987年县林业局制定《在阳宗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的规划》,开展生物治理第一期工程。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29万亩,栽各种果树5万多棵,竹子1 990丛。造林当年成活率合格率均达85%以上,保存面积为9 000亩。通过封山育林,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减缓了水土流失,阳宗河泥沙含量明显减少,生物治理工程初见成效。第二期工程造林1.12万亩,对成熟林1 317亩、中龄林2 802亩、幼龄林及造林地9 300亩、疏林地2 499亩实行封山育林。 十 国社合营造林 国社合营造林是由国家投资、集体投地、社员投劳、人尽其力、地尽其利。梁王河水库上游东面黑土地一带荒山万亩,对梁王河水库水源保持至关重要。经省林业厅1982年派员调查,1984年国营澄江梁王山林场与梁王乡协商在澄江公路7公里处进行国社合营造速生丰产林690亩。1985年检查,成活率在80%以上,现已成林。 1982年国社合营造林已有1 040亩。1983年在龙街国社合营造林3 177亩。1984年国社合营造林3 769亩,其中龙街120亩,县属3 676亩。1985年,国社合营造林3 595亩,其中龙街570亩,县属3 025亩。总计上述国社合造林12 298亩,现已成林,对梁王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起到很大的作用。 十一 个体造林 澄江县个体造林户,截至1990年,已发展到96户。其中有6户是个体联合造林户,共计造林6 600多亩。较突出的1户为龙街镇双树办事处拖柏村三社马建昌,与社签订合同书,承包山冲河水库上游荒山1 100亩植树造林,承包期40年。其中栽桉树500亩,栽果树500株,培育桉树营养袋19万株,1990年又栽桉树150亩,华山松250亩,成活率均在90%以上,长势良好。形成了“全民搞绿化”的好风尚。 十二 花卉栽培 县林业局肖嘴苗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愈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美化县城的市容市貌,推动全县发展花卉栽培,培育了多品种的花卉品种供应市场。此外从事花卉栽培的花农、个体户、机关单位、私人住宅亦广为栽培。在林业局的带动下,全县栽培花卉普遍展开,澄江生态环境更加改善。 第四节 林 种 一 用材林 全县用材林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圆柏、水冬瓜等为辅。1982年引进河南省兰考县泡桐树苗3 800株,种植后长势良好。其次是竹林,除零星丛生未计外,实用成片竹林2 376 亩。品种为棉竹、椽竹、凤尾竹。 二 经济林 澄江东部山区,海拔不高,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种植经济林木的良好基地。明、清时期,《澄江府志》、《河阳县志》虽无记载,而实际上山区平坝均种植桃、梨、李、杏、石榴、柿子、核桃、板栗、香椿、葡萄等。清代光绪年间还办过蚕桑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龙潭苗圃中培育过桑苗、棕苗,县林业局先后引进过果木树苗及油茶、油桐、茶种、八角、栀子等经济林木树苗。 民国初年,成园的果木,有上左所熊士修的三台山桃园,萝卜村王高的柿花园。 民国24年(1935)右所李毓新在肖嘴建立桔园一个,面积16亩,栽桔树面积8亩,有桔树200余株,1956年产桔子7 200公斤。 1964年引进经济林木苗,核桃、板栗、桃、李、柿、苹果、小枣、软枣、棠梨等树苗共216 199株,供各乡镇社队栽植。 1976年,全县总计培育果木7 552亩。 1977年,又栽种果木422亩,成活240 784株。1979年,栽梨树1 300株,柿花树200株。1980年,栽苹果树94亩。全县水果产量43.67万公斤,其中梨31.04万公斤、桃10.84万公斤、苹果1 810公斤、桔子825公斤、柿子1.12万公斤,其他4 114公斤。 1986~1988年,3年栽培山楂6 000亩、桃1 028亩、梨1 143亩、柿子337亩、桔子2 860亩、苹果435亩、板栗127亩、核桃54亩、葡萄3亩。 1995年,在东门办事处李府坟山地120亩中,建立以优质梨为主的示范果园,引进了早酥、砀山梨、金花、雪花、湘南新世纪、富源黄梨和春蕾、雨花露、沙子早生、岗山早生等优质梨。新植桃树7 000株。 1996年在阳宗净莲寺种植优质砀山梨200亩。 油茶是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子出油率为25%~30%,油味清香,可食用。1962年由外地引种于红山顶上栽种。1979年,从广南县林场调来白花油茶籽种,分别在高西、尖山大队试种,尖山大队获得成功,成活率90%。 1981年,玉溪地区科委委托县林业局、县科委建设千亩油茶基地,定基地于尖山大队。经甲乙丙三方商议,1981年移植油茶400亩,1982年移植500亩,成活率90%,1993年移植636亩,计87 900株。1984年龙街又移植了350亩。历年共种植白花油茶2 469亩,荣获县委科技奖励,现长势良好,已见成效。 澄江东山九村、七江、尖山等地,历史上就产香椿。香椿是土特产中调味之佳料,经济效益好。1974年发展香椿27亩,1 633株。1987年在九村乡发展香椿122亩。1988年又在九村增种香椿20亩。 1966年育花椒树苗1 360株,八角树苗710株,分发社队栽植。1986年又在龙街扩种花椒、八角210亩,设专人管护。 三 薪炭林 澄江山区占全县面积70%,明、清时代,天然薪炭林很多,有40 000万亩左右。自辛亥革命后,人口由民国初年的4万多人到民国16年(1927),已增至51 190人。因而炊事燃料与日俱增,到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又过量砍伐,薪炭林大量减少。1964年,阳宗新街营造薪炭林318亩。1982年,由县属机关单位营造白栗薪炭林427亩,仍感为数甚微,不敷供求。1985年扩大营造薪炭林63 216亩。1986年继续扩大造林2 917亩。1987~1988年又营造薪炭林计10 939亩。1985~1988年共营造薪炭林77 855亩。随后,由于群众燃煤、燃气的普及,营造薪炭林逐步被经济林所取代。 四 防护林 1979年,在阳宗营造农田防护林13亩,收到了一定效益。1983年扩大防护林营造工作,全县总计12 431亩。1984年为保持生态环境,美化县城四郊,为发展旅游事业创造条件,继续扩大防护林的营造,全县总计种植64 126亩。1985年栽植防护林788 099株。1986年营造防护林3 621亩。1987年开始阳宗马庄河治理工程,至1990年底先后营造防护林1.2万亩。5月营造西龙潭水源防护林8 791亩,封闭青龙山、棺材山等地采石场。在红土洞、亮碑山两处宜林地1 287亩上植树造林,现长势良好,已见成效。 经过多年营造,对两坝的农田林网化及绿化美化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 五 特用林 1986年5月与省林业厅、省林科院签订协议,建立云南省第一个蓝桉、直干桉实生种子园基地。园址马蜂山,占地面积9.3公顷。品种包括蓝桉家系106个、直干桉家系77个、天然杂种5个,还有巨桉和双肋桉等。 1992年生产区内蓝桉平均高20.63米(最高30.2米),平均胸径21.79厘米(最大胸径33.5厘米),平均冠幅4.72米,平均冠长13.71米。直干桉平均高18.23米(最高25.30米),平均胸径22.37厘米,平均冠幅5.86米,平均冠长12.85米,成为国内生长量最高的林分。近70%的植株已开花结实,1991年使用1990年全部种子和1991年的部分种子在右所乡吉花村公所营造推广林125亩,取得较好效果,现已成林。 澄江桉树种子园的建成,受到中央、省地、兄弟县领导和同行的好评,也受到英国、瑞士、瑞典、伊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前来考查的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赞誉。今后将不断提供良种,促进林木良种化。 县林业局又在小官庄马忠营盘,营造藏柏母树林300亩。在吴杜基山楂综合示范区,建立山楂品种采穗圃100亩,总计先后建立特用种子林木665亩,使澄江林业局林木种子工作,逐步走上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之路。 第五节 树种引进 澄江县原生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滇油杉、麻栗、白栗、黄栗、厚壳楸、滇楸、樟木、冬瓜木、圆柏、扁柏、大叶杨、细叶杨、直柳、垂柳等。民国初年才引进桉树。 1984年后从外地引进适宜树种直干桉、巨桉、蓝桉、白桉、柠檬桉、昆丝蓝桉、池杉柳杉、冷杉、猴瓜杉、圆头柳杉、墨西哥落羽杉、藏柏、龙柏、花柏、侧柏、艰片柏、绿干柏、加州柏、璎格柏、墨西哥柏、雪松、金钱松、泡桐、珙桐、广玉兰、白玉兰、意大利杨火力楠、雷林一号、车桑子、毛果含笑、木莲等等,以及新的水果品种。试种以来,品种优良,长势良好。尤以璎格柏、藏柏生长迅速,县城四周及市区已欣欣向荣,苍翠欲滴。 第六节 林 场 国营澄江梁王山林场始建于1974年5月,位于县境西北部。最高海拔2 820米,最低海拔1 800米,山脉呈南北走向。场部设在菜花坪,距县城15公里,距昆明40公里。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营林林场,隶属县林业局。林场经营面积2 39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 102公顷,森林覆盖率46%,活立木蓄积量16.97万立方米,林种结构以华山松纯林为主。林场于1981年开始走出一条国家与社队合作造林的新路子,并取得较好的成绩。1982~1984年3年间,国家与社队在梁王河水库径流区东面的小团山头一带营造的7 037亩水土保持林,据测算减少流沙60%,产生总投资额25.7倍的经济效益,1995年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开始营造山楂综示区,多方引种,培植各种山楂1 327亩,目前已到挂果期。截至1996年底经过23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梁王山“山大无柴烧”的状况。 国营花园林场澄江秧田冲林区成立于1956年2月,属云南省林业厅领导。经营造林面积5万亩,现已成林。 国营阳宗海林场鲁溪冲林区成立于1964年,属云南省林业厅领导,经营面积3.2万亩,现已成林。 阳宗林场。1969年阳宗大河山洪暴发泛滥成灾,淹田700多亩,淹倒学校房屋10多间,就因河头没有树林,水土流失,造成灾害。遂于1973年建立阳宗林场。到1975年底,已在荒坡上新造用材林700亩,在箐边栽桉树1万株,出苗成活率70%以上。〖KG〗 第七节 森林保护 一 护林防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森林防火,无资料记载。 1952年成立林业工作站后,加强护林防火的宣传、教育,但野火烧山事件仍有发生。1960年马场村放牧人吸烟不慎,烧了1 000多亩山林。1972年左所放牧人吸烟不慎烧毁幼林500多亩。1974年发生三次野火,受灾面积900多亩。1974年11月25日成立县护林防火指挥部,11月26日召开全县护林防火会议,订立护林防火公约。1976~1977年,发生火灾15次,均得以立即扑灭,损伤面积不大。尤以九村公社护林防火工作做得踏实,连续10年无森林火灾。 1979年,森林火灾上升为21次,其中:黄栗山1次,毁林30万株,肇事人赔松种590公斤,限3年完成更新造林。1979年12月召开全县护林防火会议,加强宣传,组织护林员121人,同时奖励护林防火有功单位和个人。 1980年发生火灾5次,其中大火1次,系禄充豹子窝杨增浩妻烧火土引起,毁伤树木20万株,除于次年补造完毕外,肇事人报检察院提起公诉。 1981年发生火灾8次,烧毁森林1 295亩。 1982年2月15日,护林人员增加为271人,发生火灾4次,受灾面积115亩。 1983年发生火灾17次,受灾面积3 790亩。涉及责任人46人,判刑2人,罚款700元,其余44人,罚款7 450元。 1984年,认真执行有关防火责任制及乡规民约,全县发生10亩以上火灾4次,成灾面积98亩,处理3次,赔款842元。 1985年龙街区发生山火3次,及时扑灭,成灾15亩,烧毁幼林9 800株,肇事者分别受到处理。 1986年全县发生火灾20次,其中荒火6次、火警5次、火灾9次,火场面积1 396亩,受灾面积794亩,成灾13亩,烧死幼树26.96万株。出动扑灭人员1 702人,汽车21辆,查处肇事人13次,未查处3次,原因不明4次。 1986年4月3日,澄江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召开各区乡镇领导参加的会议,同时成立了各乡镇护林防火指挥所,村公所、办事处、合作社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形成县、乡镇、村(办)、合作社四级防火指挥网络。全县组织护林防火人员314人,专业扑火队2支共60人,青壮年扑火队25支,队员1 422人。1990~1996年,由县财政拨款29.22万元,加强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望台4座,购置对讲机38台,电台7部,风力灭火机20台,汽车2辆,开挖防火线150公里,为及时发现和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保障。 每年印发护林防火通知书,利用录相,电影,标语等教育群众,加强护林防火意识。1987~1996年,连续10年成为无森林火灾县,受到省、地的表彰和奖励。 1996年12月5日,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1996~2000年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积极稳妥建设森林生物防火林带,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加强预防体系,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二 病虫害防治 1977年9月组织病虫害防治小组进行调查:肖嘴老年桔树全部株芽为溜壁虱所伤,梢及叶果受白粉病毁损,幼树桔叶受红腊盖、椿象严重伤害,还有一部分叶上受圆叶介壳虫危害,面积约10亩。叶片上还有风蝶潜叶蛾、芽虫、赋虫等。矣旧黄土坡桃树树干流胶、板栗新梢受婴风损伤,跨马苹果树受食心虫伤害,龙街桃树受食心虫伤害,苹果幼树叶子被金龟子吃伤,高西梨园新梢普遍有病,对以上各处均进行了治理。1978年,发现圆柏害虫、松树蚜虫,总面积约150亩。经复查,摸清了圆柏蛾食叶、松树蚜虫以及松毛虫、枯叶蛾、毒蛾、尺蛾、大蛾等害虫的生活史。采集了标本,进行了孵化幼虫试验。查清虫害分布,使用40%氧化乐果,80%敌百虫及80%敌敌畏,以100~150倍液对5~7日龄幼虫进行喷射杀虫,效果达90%以上。 1981年12月31日作出《澄江县圆柏食叶虫的调查与防治》的专题研究总结。食叶害虫有带蛾、杨树叶蛾、云尺蛾、云南松毛虫,掌握以上害虫分布情况后,进行三种农药不同浓度的防治试验,效果均在90%以上,填补了云南历年来对圆柏害虫种类不清楚的空白,撰写了《圆柏带蛾的研究》论文,参加1980年中国昆虫学会举行的森林害虫综合治理学术会议,呈报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部门认可。 1985年3月,桃李乡发现松毛虫危害面积30亩,采取放置有病毒松毛虫使其相互感染而死。9月梁王山林场发现尺蠖、松叶蜂,危害面积2 000亩,10月进行防治,采用灯光诱杀,分散零星部分采用摘技扑灭。 1990年又做了病虫害检查防治,全县森林突出害虫有50多种,林木病害有20种,在专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森林防病工作从物防—化防—生防,逐步提高。初步配备了显微镜、解剖镜等植物检疫工具。近10年检疫种子70多吨,树苗100万株,对林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89年,右所发现杨干透翅蛾,用磷化铝放出的磷化氰熏蒸,取得了效果。此项防治取得国家了专利,并获省科技兴林4等奖。 1988年桉树白蚂蚁防治,采用高丙体粉剂进行防治,收到了较好效果。 1993年对县境内危害华山松、云南松的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松横坑切梢小蠹虫、松梢螟进行重点防治。全县共发生各类病虫害森林面积7 600亩,防治面积7 000亩,同时检疫林木种子1万公斤,苗木2 100株,木材750立方米。 1994年全县发生病虫害面积6 200亩,防治率达96.8%,较1993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1996年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3 490亩,防治面积3 490亩,防治率达100%。发生面积比1995年减少243.6%。 1996年广龙水槽山发生圆柏带蛾虫灾100亩,此虫吃松、柏、桃金娘等9个科18种植物,严重时会把叶子吃光。利用该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控制了此虫的发生,东大河河埂发生柏树虫云尺蠖灾害,迅速放了绒茧蜂吃掉尺蠖幼虫,控制了蔓延。 1996对受害松梢螟1 500亩松树进行化防,取得成功,并获玉溪地区林业科技兴林二等奖。 第二章 畜 牧 业 第一节 畜禽生产 一 家畜 1. 猪:民国时期,猪种为本地猪。种猪及母猪由民间饲养,每7天1个赶集日,在北门卖鸡街及龙街、右所小街、龙王庙街等集市进行仔猪、架子猪、肥猪交易。 养猪为农民一家一户作为家庭副业饲养,另外有烤酒、缩粉、做豆腐、豆粉的商业户利用酒糟、豆渣、粉水、下脚料饲养、酒房养猪可达6~7头以上。农民养猪主要为积肥压田,除掉成本,经济效益不高。山区、坝区一些农民亦有自养自食,过年杀年猪的习惯。城区、乡镇有屠宰户,成立同业公会,设会长管理缴纳屠宰税。民国时期没有兽医站,仅有民间兽医。饲养方法,沿袭传统方式,以豆糠、米糠加精饲料,早晚喂猪,圈烂垫草,农民总结为“养猪不用巧,圈干食饱”。饲养周期一般为1~2年。民国33年(1944)全县养猪21 200头。 1952~1957年,猪为农户私人饲养,收入为农户自有。互助合作时期,以农户私养为主,集体试办养猪场,机关团体伙食团少量养猪自食,这段时间,生猪发展正常。1958年公社化后,开始推行以生产队、大队集体养猪,推行自繁自养。集体养猪1960年占92.75%,社员私养下降,仅占2.25%,产量下降,出栏肥猪大减。1961年,贯彻中央《人民公社60条》后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私人养猪,随着下放伙食团,自留地私人养猪比例上升,占92.18%,社队养猪下降,占7.8%,生猪发展上升。同时,贯彻私人肥猪“吃半卖半”,集体肥猪“购七留七”的政策,社员养猪积极性提高。1964年“大四清”至1966年间,大批资本主义,社员养猪是:“一头合法,二头自发,三头犯法”,取消自留地,社员养猪受到限制,生猪下降。1976年,强调集体养猪,人民公社办6个养猪场,养猪68头;大队办2个,养猪46头;生产队办205个,养猪4 255头;三级集体养猪场213个,养猪4 369头。1952~1978年间,生猪生产有升有降,升者为对社员私养政策放宽,即:给予奖励,下放自留饲料地,肥料记工分等;降者多因限制,取消饲料地、奖励等。1978年集体养猪改为购六留四。198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养猪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养猪重点户、专业户343户。1983年,提倡科学养猪,国家提供良种,供应配合饲料,饲养周期由原来的一年半以上缩短为一年,有的已缩短到6~8个月。右所乡下备乐村一户养猪户养猪43头,交售国家肥猪30头。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生猪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 198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澄江列为全省21个商品猪基地县之一。1988~1990年间,组织财政、商业、科委等18个部门通力协作,兑现扶持政策,普及养猪“八改”配套技术,3年内省、地、县投资92万元,初步建成了县、乡、村的种、料、防、训基础设施。1990年完成出栏肉猪4.3万头,猪肉产量3 560吨,3年累计提供商品猪10万头,其中调昆明2.72万头。3年共增加经济收入1 375.09万元,创税利17.69万元。1991年12月由省畜牧局,颁发给养猪基地县验收达标合格证。 自1988年以来,通过省、地、县不断增加投入资金,使全县的商品猪基地建设服务设施得到逐步完善,生猪生产连续9年获得增长。1996年末,全县出栏猪达到78 515头,出栏率增至108.47%,出售商品猪71 449头,商品率为91%。1996年全县共开展科技培训162期18 920人次,增强了群众科学养猪意识和积极性,使适度规模养猪得到发展。全县年出栏5头以上养猪专业户、重点户达3 695户,其中:年出栏10头以上633户,30头以上138户,50头以上60户,100头以上32户,500头以上6户。出栏肉猪占全县出栏肉猪78 515头的50.5%,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推动了全县生猪的大力发展。 1990年获农牧渔业部玉溪片区狠抓“八改”配套技术,商品瘦肉猪增产增收二等奖。 1990年获省畜牧业丰产三等奖,商品猪基地县丰产二等奖,玉溪地区农牧局“推广科学养猪综合技术、促进生产发展”二等奖。 1991年底获省畜牧局商品猪基地县丰产三等奖,获省畜牧业丰产二等奖。获地区农牧局育肥猪一二浓缩料配方筛选和示范三等奖。 1992年获省畜牧局商品猪基地县丰收一等奖。 1993年由县畜牧兽医站组织完成对农户科学养猪培训190期,1.34万人次,比1992年增长8.3%。商品猪5.22万头,增长24.9%,商品率达90.8%。 1994年末,存栏生猪6.9万头,出栏肉猪6.4万头。 1995年出栏肉猪72 465头,增长13.66%,发展年出栏5~600头的养猪“两户”0.37万户,使肉猪出栏率首次突破100%大关。新建猪舍850平方米,养猪430头,投资100万元,新建屠宰冷冻加工车间,出栏肥猪800~1 000头的畜禽企业。 2.马、驴、骡: 东汉永初六年(112)下令把梁山马移至益州郡(包括澄江)饲养,设“万岁苑”(养马场)。南诏时,大理马遍及云南,大理马及梁山马就是澄江地区的原始马种。 民国33年(1944)全县有马6 800匹。1950~1955年,马、骡、驴均为山区坝区农村私养私育。1956年折价入社,由社队经营管理,统一放牧,拉车马骡,由赶马车社员负责喂养。1983年后,折价卖给社员饲养,由于私人管理认真,1986年达9 136匹。 3.牛:明代由四川、湖南引入耕牛,澄江、玉溪一带有寺庙里的僧、道也有出资养牛的记述。民国8年(1919)《云南牧业之近况》记载:罗藏山,纵横六十里,产草青葱,水源清洁,最适于开发牧草养牛羊。 民国时期,坝区耕田以水牛为主,山区水牛黄牛均用以耕地,耕牛为农民自养自育,也有专业放牧饲养黄牛为菜牛。 1952~1956年,均为私养私育,私人放牧。 1956年入高级社后,水牛黄牛均折价入社,国家对耕牛明令保护,实行不准宰杀的政策。耕牛由社队统一管理使用,集中饲养,统一放牧,各个时期,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第一种是私人喂养,集体使用,实行社队向私人六包,即:包饲料定额、包交肥料数、包使役定额、包膘气(一年分四季评膘)、包劳役年限、母畜包繁殖。也有的只包饲料、使役、肥料;第二种是公社管理区把大牲畜包干到生产队,再由生产队包给饲养员。包养办法与第一种相同;第三种是集中放牧、分散喂养、肥料归公、超膘授奖。也有的生产队用公厩分号关养,把耕牛分给社员,每人负责一至两头,生产队供草料,晚上各喂各的牛,白天各放牧各的牛。冬季牛圈保温,役畜在劳役期间供给蚕豆,并于春耕前加喂饭团、腊肉催膘备耕。饲养员完成好的,分别给予奖励,按月评给工分,或按同等劳力付给工分。但因种种原因,死亡率、空怀率很高,发展缓慢。 1983年后,社队将大牲畜以折价和夺标方式卖给社员私人饲养,由于管理认真,死亡少、空怀少、瘦畜少,出现成活多、怀畜多、肥壮多。到1986年末发展到14 680头,出栏菜牛945头,比1978年末增加1 488头,增长11%。 为鼓励大牲畜发展,对每生一头幼水牛、满半周岁,县政府委托农牧局奖励饲养人25元。1985年全年,共兑现小水牛奖励1 457头,发奖金36 425元。此后大牲畜增长较快。 坝区实现机耕后,拖拉机代替了耕牛 ,役牛减少菜牛量增加,1996年水牛黄牛年末存栏减为12 348头。 4.山羊、绵羊: 澄江养羊历史久远,民国时期,坝区养羊多数是回族农民和部分汉族农民自养自食,以饲养1~5只不等,放牧于田间地头。山区则有从事专业养羊的农户,放牧群养,每群数十只,并以羊奶做成乳饼供应城区市场。七江村、摆夷村等地较多。 1952~1955年,养羊概由农民自主经营,生产逐年上升,由1952年的年末存栏数6 677只增加到1955年的7 620只。1956~1959年私人山、绵羊一律折价入社,搞大集体饲养,生产下降。同年下半年实行“包饲养、包繁殖、包羔羊成活率”,按三包记分付给报酬,山区队对养羊的奖励办法是每超标3只小羊,奖给饲养员1只。生产逐渐上升。1975年末,发展到23 241只。1976~1996年,县人民政府积极鼓励社员饲养山、绵羊,到1996年末,全县山、绵羊存栏达22 305头,出栏5 171头。 5.兔: 历年来均为私人饲养,有肉兔及长毛兔。1959年有兔2 153只。最多年份为1961年,养兔达到21 000只。养兔最少年份为1984年,只有197只。1987年养兔1 685只。1996年养兔583只。兔种有:本地良种兔、安哥拉兔。 6.蜂: 澄江历年来有养殖本地蜜蜂的习惯,蜂窝大多安置于房檐下土墙上,养蜂一窝或数窝不等。1958年引进意大利蜂养殖后,用蜂箱以新法养蜂。1959年养蜂1 403箱。养蜂最多年份为1978年,达到2 876箱。1985年养蜂2 792箱。1989年养蜂2 387箱。 二 家 禽 鸡:为农民家庭副业之一。坝区、山区普遍饲养,每户3~5只,专业养鸡户饲养数十至数百只。据1984年抽样调查,全县共有各种鸡12~14万只,户均饲养4~8只。 农牧局种鸡场:1992年,改善孵化环境,满足胚胎发育要求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使受精蛋的孵化率由69.28%上升到82.06%。改小群笼养为三层笼养,饲养量增加到3 456只,开发饲养乌骨鸡4 000多只销往昆明、玉溪。 1993年,投资138万元,实施技改扩建工程,新建孵化室、鸡舍、配电室、鸡粪池、砌防疫石档墙、购孵化机、饲养提升机、喷雾机、节能风机等。在开发乌骨鸡生产同时保持红宝鸡生产,实现产值225.2万元,营业收入248.4万元。经省经委、地、县农牧局现场逐项检查,正式通过验收。 1994年,通过技改,扩建鸡舍624平方米,饲养乌骨鸡6万只,产蛋0.85万公斤,全年为市场消费提供乌骨鸡5.87万只,提供雏鸡3 600只。远销昆明、宜良、富民、武定、嵩明、呈贡、玉溪、华宁、江川、元江等地,实现规模饲养种鸡、孵化、防疫、销售一体化生产。年末存栏种鸡0.6万只,商品鸡3.56万只。12月,从北京农科院引进父母代(F系)宫廷黄鸡。饲养期90天,成活率96~98%,活重公鸡1.5公斤,母鸡1.2公斤,年产蛋200枚。该鸡体形小,性温,抗逆性好,觅食能力强,肉质细嫩骨脆酥软,含脂肪量少,蛋白质量高,鲜嫩可口,具有独特的滋补价值,引入4 000只试养成功。1994年产值253.16万元,营业收入284.7万元。 1995年,种鸡场完成产值257.8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02.3万元。形成年生产能力为:机械孵化种蛋180万枚,饲养雏鸡50万只,育成商品鸡20万只,商品蛋105吨,加工配合饲料4 769吨。 鸭:1950年前后,坝区塘坝水边,农户成群饲养。合作化以后,因鸭伤禾苗被淘汰,现在只有零星饲养。 鹅:过去仅有回民饲养,近年来回、汉族均有零星饲养。 第二节 品种改良 生猪:1950年后,从外地引进良种猪8次,有盘克、约克、威宁、杜洛克(瘦肉型)等11个品种,共1 000余头种猪。 1987年建立猪统一供精站以来,积极引进了瘦肉型良种公猪汉普夏、长白猪品种,加快了猪人工授精改良瘦肉型杂交猪的步伐。1990~1992年,共改良1.35万窝,年平均改良4 509窝。其中1992年改良数占当年繁殖猪窝数的63.3%。平均窝产仔8.28头,3年共提供瘦肉型杂交仔猪11.20万头。 1996年,按照选留高产、优质、高效母猪规定的标准,在全县选留优质母猪3 057头,由畜牧科技人员作了鉴定、登记、入卡工作。全年科学培育健壮仔猪0.44万窝,向社会提供优质仔猪3.98万头。 骡马:1957年10月引入阿蒙杂交马,1960年后,引入奥尔洛夫种马、阿拉伯种马各1匹。1975年引入新疆伊犁种马5匹和关中驴1匹。 牛:水牛品种改良,始于1956年。一是从外地引进印度莫拉牛,一是选本地体型大使役力强的水牛作为种牛在县内交配种。由48户农户饲养48头种牛,每年每头种公牛由国家补助100元,粮食360公斤,配种收费一律归饲养户。之后,引入荷兰乳黄牛1头。1962年引入苏联西门答尔牛2头。1975年食品公司引入荷兰乳牛8头。1980年引入高峰乳牛5头。 山、绵羊:1960年后,引进苏联美利奴绵羊、高加索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澳大利亚罗姆尼细毛羊共20只,1980年从河南洛阳引进305只沙伦乳山羊,于西山地区放牧。 鸡:由养鸡农户及专业户从外地引入良种鸡,品种有北京白、新杂、来亨、澳洲黑、579、288新布罗、希塞斯、罗斯、白洛克、芦花、洛岛红等。 鸭品种有本地鸭、狄高鸭、北京鸭。 第三节 饲 料 澄江养猪长期形成一种习惯的饲养方法,小猪喂养精饲料比例较高,一般用包谷面加少量青饲料或糠料喂养。长成架子猪时,饲料分为青饲料和糠料两种,青饲料以野生的各种可食性猪草、红薯藤、各种蔬菜叶、洋花叶等为主,切碎煮熟加少量包谷面。糠料以豆糠为主,菜子糠、麦秆草糠次之,米糠、麦麸为辅。将包谷面等精饲料煮熟后拌上豆糠等粗饲料喂猪,俗称之为吊架子。架子猪一般使用精料较少。山区架子猪有和牛羊一齐放牧的习惯,坝区亦有白天放出圈外自由觅食,晚上喂一次的饲养方法。1980年后多数青饲料改为生喂,不再煮熟。架子猪长大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催膘,精饲料比例逐渐增多,从三七成、四六成达到糠面各半或面多糠少的比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观念的更新,农民抛弃了传统的养殖方法,采用科学的配合饲料饲养生猪,以期达到生长快,周期短,产出率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澄江县粮食局为发展生猪生产服务,成立了饲料公司。1989年供应配合饲料75公斤,1991年饲料公司先后增加了12个饲料配方和添加剂,1990~1994年售出配合饲料674.1万公斤。1995年粮食局饲料公司自产自销配合饲料2 120吨,本系统饲养试验饲料生猪430头,获得成功,验证了公司产品见效快的结果后予以推广。澄江饲料公司的饲料在养殖户中有较好的声誉。1996年自产自销配合饲料2 301吨,自养试验饲料生猪950头。同时县畜牧站又根据县内的养猪情况,合理配方开发了适合县内养猪的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除澄江本地生产外,大批外地(昆明、玉溪、通海……)饲料涌入市场,品牌有:正大、希望、凯明、黄龙山、华昌等。 配合饲料除猪饲料外,又开发了家禽和鱼配合饲料。 牧草:1983年7月,对全县5区1镇37个乡的草场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测产推算,全县草山草坡鲜草总产量为25 394.4万公斤,平均亩产472公斤。其中可食性牧草10 895.99万公斤,平均亩产可食牧草202.5公斤,占42.01%,总载畜量为11 941个牛单位。畜(牛)单位面积为45.05亩。全县草场共分5大类、55个科、175种牧草。其中:大量是尖刀草、箭草、白灰草、牛茅草、蛟子草、小箭竹、宽叶茅草等。另外,农副枯秆类(豆秆、菜子秆、麦秆、豌豆秆、荞秆……)总产量(1983年调查数据)9 243.45万公斤,草食性牲畜利用量为4 821.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2.16%,载畜量为14 676个牛单位。 随养殖事业的发展,牛羊的饲料由以前的以青饲料为主,变为青饲料和精饲料同时喂养,缩短了牛羊饲养周期。 第四节 疫病防治 全县历年来畜、禽疫病主要有三类:一类为病毒传染,有:猪瘟、胃肠炎、喘气病、流感、猪痘,鸡瘟、鸡痘等;二类为细菌感染,有:猪肺疫、猪丹毒、副伤寒、仔猪白痢、水牛黄牛败血病、气肿病、炭疽病、鼻疽病、腺疫病,家禽雏鸡白痢病、瘟禽霍乱等;三类为寄生虫病,有:猪蛔虫、毛圆虫、结节虫、毛首线虫、小袋纤毛虫、肺丝虫、细颈束尾幼虫、涤虫、辣头虫、猪束虫、疥螨等11种。水牛、黄牛有锥虫、焦虫、肝片虫、前后吸盘虫、新蛔虫、毛首线虫、肺丝虫、捻耗胃虫、毛圆线虫、浑睛虫、疥螨、牛虱等12种;马寄生虫有副蛔虫、线虫、绕虫、圆尾线虫、裸头涤虫、锥虫、疥螨等7种;羊有肝片吸血虫、前后盘吸虫、网尾线虫、食道线虫、仰口线虫、毛首线虫、乳头圆线虫、绵羊相持线、疥螨等9种。其中肝片吸虫和疥螨流行危害性较大。据1981年对畜禽疫病普查资料反映,全县常见畜禽疫病16种,寄生虫病有42种。 为有效控制畜禽疫病,民国31年(1942)云南省农林厅曾订保护耕牛法十条。其中六、七两条言及预防牛瘟,禁止传染病牛的宰剥出售,要求设站检查。对任意宰剥患传染病牛不掩埋尸体者,按其情节轻重处以500元以上,1 0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每年春、秋两防列为预防畜禽疫病的主要措施。自1954年起,春防在2月进行,秋防于8、9月进行。对生猪普遍进行“一猪三针或一猪两针”的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的疫苗注射。每乡对所辖区域生猪,逐户检查注射,注射一周内不慎死亡者,由县统一合理赔30%~50%的损失。家禽在疫病易发期打预防针,每支收费3~5分。对牛、马、驴、骡疫区进行重点防疫注射。1980年后,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种病已基本控制,但伤寒、肠胃炎和仔猪白痢及寄生虫等病,则时有发生。1978年3月,省农大兽医系配合澄江农牧部门在城关、吉花、龙街3个公社做防治工作,当时生猪发病率为90.2%,死亡率为9.8%,经诊断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对牛、马、驴、骡的重点疫区进行了防疫注射,病情得到了控制。1975年九村公社东山大队,阿架村生产队,十头黄牛患气肿疽全部死亡,同年8、9月,龙潭等村零星发病,40余头牲畜死亡。当年和下年应用气肿疽菌苗预防,至1996年未再发生。1957年10月1日,万海、大河口、镇海营等村,1960年8、9两月,矣旧管理区,1982年,广龙、右所、万海先后出现数十头水牛患出血性败血症,当年急救无效,大部死亡,后用败菌苗注射后,未再发生此病。1975年1月,旧城大队中所村有10匹马患炭疽病,全部死亡,少数社员剥皮取食死马肉中毒,感染13人,12人经抢救脱险,1人中毒致死。1976年,又有5匹马患此症死亡。忠窑大队萝卜村9队有16头水牛患病,误诊为伤寒,后经用血涂片镜检,始发现为伊氏锥虫病,用国产“贝尼尔”治疗3次,发病的16头中救活9头。1975年七江大队大龙潭、热水河村,1976年的永和大队桃园新村从宜良、华宁购入70多匹马,因患喘气病死亡59匹,至今仍无特效药治疗此病。据科技报载:此种病系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引起过敏所致,发现此病,立即将马牵于无此草地区放牧,一年以后病状自愈。县内1975年前原无此病。 1983年全县对大牲畜锥虫病进行重点普查,取样牛血1 836头,用琼扩反映诊断,查出阳性牲畜265头,为潜伏病虫,1984年查出333头,用拜尔“205”连续预防二三次得到控制。1979年梁王6队50多只绵羊,粪检全患肝片吸血虫。用四氯化碳预防,全部治愈。1984年5月凤麓镇西门养鸡户,由昆明购1 000多只雏鸡,患白痢死亡60%以上,吉花兽医站由玉溪购进100多只来亨鸡全部死亡。 1984年,澄江畜牧兽医站与省、地兽医单位同中央兽医总站签订试行《猪瘟免疫程序》合同,通过免疫程序中心环节的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免疫程序需要每头注射、剪耳为号,并随着猪的增加变化,凡未“一猪一针”者,无论何户何时购进或新生仔猪,都要注射,以防疫病。 1982年10月,在吉花、新村两个大队搞生猪保健合同制试点。1983年推广到71个生产队,3 036户农民自愿入保,入保生猪6 779头,占当年生猪存栏的11%,年内入保生猪疫病死亡236头。保健方法:以县、公社、大队兽医站为甲方,养猪户为乙方,保期分半年、一年两种,半年一头收费1~2元,一年一头收费3~4元。保健期内,由甲方实行“三包一赔偿或两包一扶持”,即包免费防疫、治疗。正常死亡,按猪体重给予赔偿或扶持(一般为市价的50~70%)。1984年保健制有所发展,较上年增加1 307头。 1952~1969年,市场检疫继续进行,1979年后均按期检疫。发现有传染病的活畜、鲜肉,立即教育群众,监督或勒令禁宰、治疗、销毁。对不听劝阻者,按照法规,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或没收。对可出售者,盖上检疫印章,收取检疫费。 1987年,县畜牧兽医站在推广猪瘟免疫程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1988年又实施了计划免疫工作。由于加强了市场检疫,改卫生圈、免疫注射等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了疫病,降低了生猪死亡率。1988~1992年累计免疫猪瘟81.36万头次(其中市场补针6.2万头次),占生猪饲养量的142%,免疫仔猪副伤寒19.99万头次,市检生猪28.06万头次;市场肉检猪肉3.75万头,驱虫27.38万头次;生猪保健保险3.89万头,改卫生圈1.25万户,1.5万间,面积9.58万平方米,形成了免疫环境。1990~1992年,将生猪死亡率分别降低为2.51%、2.41%、2.26%。 1993年推广计划免疫猪瘟苗16.19万头次,免疫密度达94.01%。注射仔猪副伤寒6.7万头次,占生猪年末存栏的97%;注射猪肺疫1.8万头次,占26.15%;猪的驱虫9.4万头次,占136.53%。开展市场检疫9.82万头次,检出病畜0.14万头,肉食检疫0.81万头,检出病肉尸48头,改造卫生圈1.4万户,生猪保健1.28万头。 1995年,实行猪计划免疫17.6万头,生猪保健3.4万头,检疫活畜8.37万头,检出病畜924头,检疫检验鲜肉1.5万头次,检出病肉尸21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