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通 澄江县境内自古形成县城至呈贡、晋宁、江川、宁州、路南、宜良、阳宗、草甸等驿道8条。以昆明经呈贡到澄江过江川下临安一条为主要驿道。还有从新河口乘船至江川星云湖老河嘴的水运。 民国28年(1939),国立中山大学由广东迁来澄江,帮助修通澄马公路,与昆洛公路相接。昆明汽车开始进入澄江,汽车、马车开始发展客运、货运业务。 1955年后,先后修通澄徐、澄协、澄华、澄川4条公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交通基础建设,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关键。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公路建设,实行倾斜政策。 1990~1996年,全县经过7年的建设,现有公路131条,总里程722.5公里,其中省道51公里,县道168公里,乡道503.5公里(沥青路面204.8公里,碎石路面517.7公里)。全县328个自然村已修通公路的有318个,通车率97%,现尚有1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 第一章 交通设施 第一节 驿 道 呈贡驿道:出县城北门,经小窑、十里亭、下关、中关、提古铺于干塘子入呈贡县境,至昆明60公里。 晋宁驿道:出县城西门,经西街子、朱家山、上钻天坡、过雨孜雾入晋宁区境;另有出西门,经撒马都、下左所、李大坡、九转弯入晋宁区境;再有出西门,经团树营(今龙街),由双树村、上大弯子达大石洞入晋宁区境。3条驿道同为10公里,抵晋宁区城20公里。 江川驿道:出县城西门,经团树营、龙王庙、路歧、尖山、15公里处入江川境,抵江川县城40公里。 宁州(华宁)驿道:出县城南门,经梨花村、右所、矣旧、大湾、热水塘、过海宴桥处入华宁县境20公里,至华宁县城60公里。 路南驿道:出县城南门,经东大河、旧城、大坡头、小团坡、马场、渡南盘江入路南州境20公里,进路南州城90公里。 宜良驿道:出东门,经大树村、二家村、蛇山、双塘子、七飞铺、过建虹桥达黄草铺入宜良县境20公里,至县城60公里。 阳宗驿道。出县城东门,上牛屎坡,经红山顶、鸡脖子、黑土地、大丫口、马庄、小屯、沙子沟进阳宗城25公里。 草甸驿道:出县城东门,经大树村,上牛屎坡(八哥岩),过者底哨、牛场,达草甸街,45公里。 第二节 公 路 一 澄马公路 原省政府决定修建自呈贡经澄江过江川达玉溪,简称呈、澄、川、玉公路中的一段。从县城北门经中关至马金铺接昆洛公路,全长22公里。澄江辖区至干塘子为14公里。 民国21年(1932)11月,由澄江人民出工,经费从田赋增加50%中开支,连续修建了5年仅完成中关至干塘子2.84公里土路。 民国28年(1939),中山大学迁来澄江,协助选择线路,并出资建造桥涵,3月1日又调集民工全线开工,于8月完成土路通车。 民国32年(1944)澄江奉省局指示,自筹资金铺垫为凝结碎石公路。 1959年县成立养路队,1962年拨归省公路局管理、晋城养护段养护,设萝卜村道班。 1975年国家投资44万余元,晋城养护段施工,将路线及桥涵加宽了两米,铺为沥青路面。 1991年12月30日,新建的澄马二级柏油公路破土动工。全长23公里,路面宽13米。占用高产粮田127亩,山地186亩,开挖回填石方109.8万立方米,支砌挡墙8万立方米,铺设基础块石12万立方米,沙石水泥8万立方米,铺建沥青路面331.5万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3 907万元。1994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 新修的澄马二级公路,1996年出现网状龟裂,少数地段出现大面积车辙、翻浆、坑槽甚至反路拱,严重影响交通。其修复工程由昆明市公路总段公路机械工程公司承担。第二次铺筑路面,配碎石补强11.29公里,水泥稳定砂补强10.587公里。总造价1 518万元,省、地、县各负担三分之一。 二 澄徐公路 自县城东门经矣旧、鸡蛋山至南盘江边外浪塘,对面是徐家渡火车站,故称澄徐公路,全长29公里。1955年11月至1956年1月完成土路,4月8日通车。1970年扩建澄华公路,改路线经新河口到达县城后,将此路改建为经老营庙、小团坡、鸡蛋山直达外浪塘,缩短了里程4公里。老路仍继续使用,新老路面均未铺垫。1988年,罗碧电站开工,铺为碎石路面,已通汽车。 三 澄华公路 1958年兴修抚仙湖电站公路;1959年兴修石门电站公路;曾修过自矣旧村接澄徐路至蒿枝箐,蒿枝箐至石门两段简易公路。1970年经省批准,修建澄江至华宁的澄华公路。自县城北门到新河口利用尖山专用线,新修新河口至代村,海口至独发箐两段。当年12月开工,至1971年完成土路通车。 1985年1月5日,再次按国家四级公路标准改直加宽,铺装为凝结碎石省级公路,全长29公里。其中,县城至新河口5公里三级油路已铺。 1991年8月开工改建,铺筑沥青路面24公里,124.8万平方米。总投资363.05万元。于1992年3月29日竣工,被玉溪地区交通局评为优良工程。 四 澄川公路 由县城至江川大街(政府驻地)全长63公里,澄江境内30.18公里。民国25年(1936),云南省公路局决定修建呈、澄、川、玉公路。江川县境内修建了禄充、立昌两段共3.25公里土路,澄江县境由西门经廖官营、龙街到龙王庙修成了简易公路。 1959年、1968年、1979年,澄江、江川3次对澄川公路进行线路勘测。 1980年3月动工修建澄川公路,县城至尖山沿用五号信箱专用线尖山经立昌入江川县境15.18公里公路。在修建中因选线不当两次停工,重新踏勘路线。 1984年4月正式开工,建路、造桥、铺装路面等全部工程于11月完成。12月24日经地县验收,为国家标准4级凝结碎石公路。1985年1月1日,澄江、江川两县互开班车。 澄川公路新河口至尖山11公里已铺筑沥青路面。由尖山至江川境15公里,于1991年6月动工铺筑沥青路面5.31万平方米。总投资230.1万元,1992年3月竣工,评为优良工程。 1995年11月18日动工修建澄川二级公路,全长14公里,路基宽21.5米,属环湖公路二期路基工程。 五 环湖高等级公路 环湖路澄江段全长51公里,其中一级路27.5公里,宽30米。二级路23.5公里,宽21.5米。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94年9月26日开工至12月30日路基竣工,共开挖土石基沟27.5万米,计30万立方米。砌石挡墙12.8万立方米,回填土石方9.18万立方米。修建桥涵洞91座。总投资人民币600万元,由县财政拨款200万元,工行贷款300万元,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借款100万元。 六 澄协公路 自县城北门盘旋而上红山顶,经大丫口、阳宗镇、胡家庄至协合煤厂(云南铝厂),接宜良公路,全长49公里。1956年11月7日至1957年3月11日,建成县城到阳宗镇34.5公里土路通车。1959年春修建阳宗镇经北斗到太红沟达上马郎的简易公路,长18公里,于4月下旬完工。1968年又将该路改经胡家庄至协和煤厂,全长14.5公里。后改直缩短了3公里,两段总计49公里。1987年,将澄阳段34公里铺装为国家四级公路,1988年12月完工交付使用。 七 九村公路 自县城东门至九村,全长16公里。 1960年,由商业局投资,初修为马车路。1961年扩修为简易公路。1965年,延伸至大地。1986年11月,在国家“以工代赈”补助下,省地县各级投资,群众投劳按国家四级公路标准改造为凝结碎石公路。 1993年6月8日动工,三家村至九村7.5公里铺筑沥青路面。11月11日竣工,投资71万元,用碎石3 749立方米,沥青260吨。 八 梁王河公路 自梁王河坝脚至大河口接澄川公路,全长8.4公里。1949年前,利用老河埂修成自飞机场马澄线K20为起点,经高楼坊、梁王河旧道过龙街东侧接横大路的简易公路。1972年,梁王河改直,新挖河床,把老河埂改平成为良田,就新开河埂西侧平整而成梁王河公路。 1981年,砌石加固河堤,又修整为沙石公路。梁王河坝脚至澄马线一段,已由县水泥厂铺筑为水泥路面。 九 横大路 自老营庙至双树村,全长7.3公里,沥青路面。 民国32年(1943)修老营庙至九条沟5公里的简易公路。1973年,改造澄徐公路时,将此路填平改直,并新修九条沟至双树村2.3公里。1986年执行国家“以工代赈”省地县三级投资,群众投劳“民办公助”的政策,按国家三级公路标准扩建了老营庙至九条沟段。同时按四级要求修建香村梁王河路通过龙街、朱官营达马料河机耕路,连同龙街电影院至农机站全长8公里,1986年5月竣工。 十 环城公路 自澄马线K22处,经城西转城南至东大河全长1.5公里。1986年10月15日,按照国家“以工代赈”、“民办公助”政策修建。同时治理了城河排水渠道、路基两侧支砌条石,于12月30日建成通车,达到国家三级公路标准。1987年3月,由省公路局油路队施工,铺装为6.5米宽的柏油路面。并栽种了多种花木。 1990~1992年公路建设,全县人均集资16.4元,共计219万元。人均投劳5.9个,共投劳237.7万个工日。总投资2 010万元,其中县财政430万元,社会集资155.2万元,省、地投资1 179.47万元,银行贷款245万元。全县已有公路476.3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616公里。1990~1992年,全县共修烟区公路50条,计171.9公里,投资232.56万元,改善了73个自然村的交通和运送烤烟用煤问题。 1993年,新建公路132.3公里,铺沥青18公里,乡村公路114.3公里,全县公路668.5公里。其中省道51公里,县道118.2公里,乡道499公里。按等级分:二级28.3公里,三级14.7公里,四级126.5公里,等外路499公里。 1994年,全县公路691公里,新增22.5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9公里,总投资1 006.56万元。按等级分:省道51公里,县道141公里,乡道499公里。技术等级:一级路22.5公里,二级路22.8公里,三级路14.7公里,四级路104公里,等外路527公里。按路面分:沥青192.3公里,碎石498.7公里。 1995年新增公路31.5公里,新建桥涵94道。总投资1 076.69万元。征用土地:水田1 259.84亩,山地305.43亩。 1996年,全县拥有公路131条,总里程722.5公里。其中省道51公里,县道168公里,乡道503.5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22.5公里,二级49.9公里,三级19.2公里,四级104公里,等外路526.9公里。按路面情况分:沥青204.8公里,碎石517.7公里。 第三节 桥 梁 据《澄江府志》记载,在驿道沟河上都建有跨径不等桥梁42座。民国时期改建了4座。1949年,兴修水利,重新规划园田,新修公路及城乡建设新建桥涵114座,原桥继续使用的有8座。至1996年,新建5米以上跨径的公路桥31座。 建虹桥:位于澄宜驿道七江乡东北部,横跨七江河。原拼木为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建为石桥,嘉靖及清康熙两次重修。系单孔砂石拱桥,长15米,宽6米,高8米,是澄江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桥。 海晏桥:又名海口大桥。位于大桥村海口河上,为澄江、华宁两县的交通要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87)。知府崔微衡捐金,士民洪于天、黄佑募捐兴建为单孔石桥。雍正九年(1731),知府王铎再建。民国14年(1925)内务司长秦光弟疏浚海口河道时,发现桥基鳞露,即将倾圮。从两湖(抚仙、星云)退出的公田筹资重建,同年11月动工,民国16年(1927)4月竣工。耗资3万银元。该桥规模宏伟,为三孔青石拱桥。长30米,中孔8米,两边小孔各4米,宽6.5米,高15米。上可通车,下能行船。桥面两边嵌有围栏,桥身西侧刻“海晏”、东侧刻“河清”四字,是当时抚仙湖畔有名的大拱桥。 七江钢梁桥:位于七江东部,小新街东侧,跨南盘江上,是连接滴水火车站的要道。建于1976年,全长58.2米,净跨50米,宽2.7米,高12米,为三孔钢架梁桥。以钢筋混凝土制墩台,上部用角钢、扁钢、槽钢、工字钢焊接桥架,二厘米钢板铺面。两侧焊置1.8米高围栏。荷重3.5级,通行人和小马车。工交局季忠勋设计,马正昭指导施工,附近村民投工兴建。 徐家渡钢索吊桥:位于永和乡外浪塘村东侧,跨越南盘江,是连接徐家渡火车站的要道。1983年8月初开工,9月21日建成。长72米,宽2米,高9米,荷重1.5级。此桥两端以钢混制墩,25毫米钢索作底绳承重,上拉四条钢索吊底,2毫米钢板铺面,并设围栏,钢架涂漆防腐。 海口桥:位于海口乡大桥村,海晏桥下游,澄华公路K24处,为跨海口河空腹式单孔青石拱桥。净跨20米,主孔两边各置腹拱两个,石砌桥台,毛石支砌,乱石填心,桥面设人行道及围栏。1985年5月18日开工,1986年1月完工。全长41米,宽8米,高13米,荷载15级。 阳宗马庄河桥:全长43.44米,宽7+2×0.25护轮带,总投资2.51万元,是澄江第一座钢混T型梁坡桥(2孔16米跨度),1990年8月25日竣工。 第四节 码头渡口 码头:民国14年(1925)海口河道疏浚以前,在沿湖村前均有村民自建的毛石支砌码头。从疏浚以后,抚仙湖水位下降2米,多年失修仅留遗迹,惟新河口码头几经兴废。1974年澄江县报请玉溪专署转报省政府批准,由国家投资3.7万元,浇灌弯尺形混凝土防风码头一座。停泊码头栈道长240米,一直沿用至今。澄江旅游船及江川、华宁的客轮街期均到此停泊。 新河口交通培训中心栈桥码头:为丁字形分东西两个港池,长214米,桥面宽3米,高出水面1.5米,钢混浇灌,总投资150万元。于1993年3月1日动工,至1994年1月30日竣工,为抚仙湖旅游船舶停靠码头。 渡口:原有七江渡和徐家渡两处,各处相距一公里又设两个渡点。1974年七江钢梁桥建成,1983年徐家渡钢索吊桥建成后,七江新街、徐家渡外浪塘两个渡点为桥所取代,七江黄草铺村过桥绕道1公里,仍然设舟为渡。 第五节 公路养护 一 养护机构 1950年8月起由县建设科招临时工,对公路进行临时养护。 1959年,县成立养路队专管澄马线。1962年并归省公路局晋宁养护段管理,设萝卜村道班,有职工11人,有春城三型柴油机1台。 1970年,澄徐、澄协、澄华、横大路先后通车,公路养护由民间运输站代管已不适应,于1972年7月,成立县养路队,进行养路工作。 1972年,设置阳宗道班,1987年撤销,路段拨归区、乡管养。 1977年,地区拨款在环城北路与交管站合建钢混结构砖房一幢(1985年并归养路队)。1978年,公路增多,养路任务加重,购进了部分机械设备,职工增为19人。国家每年拨给征收的养路费15万元,用作添置机械设备,支付职工工资和养路承包费。 1982年,在澄协公路K14处建房设大丫口道班,配职工3人,管养15公里。 1983年,在澄华公路K23处建房设海口道班,有职工4人,管养公路12公里。 1985年,在K13处建房设小湾道班,有职工4人,管养12公里。 1986年,在澄协公路K5处建房设红山顶道班,有职工3人,管养公路9公里。 1987年,在澄川公路K26处建房设禄充道班,有职工5人,管养公路15公里。 1988年,在K4处建房设吉里村道班,有职工5人,管养沥青路面23公里。1988年,有职工25人(合同工在内),翻斗车8台,汽车1辆,履带拖拉机、碎石机、装载车各1台,并设修理车间维修各种车辆。 1990年,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通车里程的增加,县养路队改为县公路管理段。下辖路政队、油路工程队、石场和7个道班。1992年末有正式职工27人,合同制工人7人,临时工38人,设有小湾、海口、禄充、三家村、红山顶、黑土地、阳宗7个道班,共管养县乡公路142.2公里(澄华路29公里、澄川路26公里、澄协路49公里、澄九路15公里、其他23公里) 二 公路机械养护设施 1990~1992年购置东风汽车6辆,柳工40型装载机2台,YEE型8吨和12吨压路机各1台,250×400大碎石机2台。 1991年8月28日县公路管理段油路工程队正式成立。有中型沥青拌合机1台,沥青洒布机1台,小四轮翻斗车4辆,农用货车4辆,20型成功牌装载机1台,YEE8吨压路机1台。 1994年,县公路管理段有职工72人,有东风自卸车20辆,装载机5台,推土机3台,压路机2台,小四轮翻斗车9辆,小车3辆,三轮摩托1辆,微型车1辆,沥青撒布机3台。有道班7个,养护主要干线4条,148.2公里,其中:油路面88.2公里、砂石路60公里。 1995年,新增微型车1辆,30型装载机1台,北京吉普1辆,压路机1台,装载机3台,管养县乡公路128条,643公里。其中沥青路204.8公里,碎石路438.2公里。县公路管理段管养195.4公里,各乡镇管养447.6公里,好路率86.84%,通车率100%。 1996年县公路管理段机械队有职工36人,有机械设备26辆台(自卸车18辆,装载机2台,推土机3台,压路机1台)。担负着全县公路的修建、水毁抢修、保通公路等任务。 三 公路绿化 民国23年(1934),澄马公路中关段土路修成后,即由中关、提古两村人民在道旁栽上柏苗进行绿化。 1966年,县发文要求各公社大队绿化县境内公路。1984年,绿化率达45%。 1986年后扩建坝区公路,县又动员各村社队在附近公路的社员,栽上多种树苗花卉。经1987年的努力,1988年山区公路绿化率达35%,坝区公路绿化达95%,环城路、沙河村段、横大路等已建成花园公路。 第二章 运 输 第一节 客 运 澄昆线:1951年1月至1958年12月,昆明运输公司用木炭车客运,单日来澄,双日返昆。1959年,改为3天1班。1963年10月,成立澄江汽车站,将原3天1班改为两天对开。1967年,改为每天1班。1973年,每天对开两班。1986年,昆明总站,在北门设点售票,昆明、玉溪两个总站每天往返各2班,县车队两辆客车加入对昆明的客运,每天往返各1班。1988~1989年昆明总站二运司客车2辆,玉溪总站4辆,县车队3辆,县旅游局1辆。共计10辆,每车每日各往返1班,并增加澄江至呈贡个体客车1辆。 1990年,昆二运司客车2辆,玉溪总站4辆,县车队4辆,县旅游局1辆,个体客车跑呈贡1辆,共计12辆。每日每车各往返1班。1991年,县车队增为6辆,个体客车跑呈贡2辆,昆二运司、玉溪总站,县旅游局未变,共计15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2年,昆二运司客车2辆,玉溪总站4辆,县旅游局1辆,县车队8辆,澄江至呈贡个体客车6辆,共计21辆,每日每车往返各1班。1993年,昆二运司客车2辆,玉溪总站4辆,县车队5辆,旅游局3辆,个体客车14辆,共计28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4年,昆二运司客车4辆,玉溪总站2辆,县车队4辆,县旅游公司3辆,个体客车15辆,禄充到昆明1辆,共29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年,县车队、旅游公司、昆二运司客车停开。玉溪总站客车1辆,个体私人客车46辆,禄充到昆明个体客车4辆,共计51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6年公车停开,个体私人客车70辆,禄充到昆明个体客车4辆,共计74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澄玉线:1966年,玉溪总站开始经营澄玉线客运。1968年缺油停开。1972年恢复,初为每天1班,后改3天1班。1978年每天1班。1986年开始,每天对开两班。1988年~1989年,玉溪总站客车2辆,县车队1辆,共3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0~1992年,玉溪总站客车2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3年,玉溪总站客车2辆,玉溪个体客车2辆,县旅游公司1辆,县个体客车3辆,共计8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4年,玉溪总站客车1辆,玉溪个体客车7辆,县个体客车8辆,共计1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年,澄江个体客车9辆,玉溪个体客车7辆,共1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6年,县个体客车9辆,玉溪个体客车8辆,共计17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澄川线:1949年以前,以乘船为主,滑竿、骑马为辅。1950~1981年无客运机构。1982年江川客轮逢街期开来新河口接客。1984年12月24日澄川公路通车。1985年1月1日两县客车每天各往返1班,至5月江川客车停开,玉溪总站客车仍每天往返1班,延至1993年。1994年,江川到澄江客车1辆,通海到澄江客车2辆,共3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1996年江川到澄江客车4辆,通海到澄江客车2辆,共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澄华线:1980年,玉溪总站客车每天往返1班。1985年,华宁段扩建路面,只开海口。1986年3月20日,华宁县经营至澄江的客运,每天来回1班,玉溪总站客车仍到海口,至1992年。1993年,县旅游公司客车1辆,华宁客车1辆,共2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4年,华宁县客车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1996年,华宁个体客车6辆,县个体客车4辆,共10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阳昆线:1980年以前,阳宗上昆明,走路至三家村搭火车。1980年6月,昆明总站用卡车装篷营运。1981年11月至1991年,改用客车每天往返1班。1992~1993年,增加个体客车1辆,1994年,阳宗到昆明个体客车2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年,阳宗到昆明个体客车3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6年,阳宗到昆明个体客车8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澄阳线:1974年,县车队用货车载客营运。1976年因事故多而停开。1980年,昆明总站用货车加逢营运半年。1984年12月,玉溪总站开始营运每天往返各1班,至1988年。1988年增加个体客车1辆,日往返各1班。1991~1992年,个体客车2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3年,个体客车5辆,旅游公司客车1辆,共计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4年,个体客车4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5年,个体客车6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6年,个体客车8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 县城至海口、九村、七江线:1994~1996年,县城至海口个体客车1辆,日往返各1班。1995年,县城至九村个体客车1辆,日往返各1班。1996年,县城至九村个体客车3辆,每车日往返各1班。1996年,县城至七江个体客车1辆,日往返各1班。 1996年客车408辆,其中4~5座微型车340辆,客车68辆。 第二节 货 运 澄江无公路时,以骡马为主,肩挑、人背为辅。将本县的土特产品及江川水运澄江的物资运到呈贡、昆明。又将昆明的工业产品和日用百货带回澄江水运江川。1939年澄马公路修通,逐渐由车辆取代。人挑马驮多运徐家渡,1955年国家实行“三定”政策,粮食流向改变,这种货运也随之减少。 马车运输:民国31年(1942),澄江始有私人购买马车从事货物运输。民国34年(1945),全县马车共145辆。 1956年,组成了城关、龙街、右所、阳宗4个马车运输合作社,归民间运输站调度,担负全县运出调进的任务。1958年成立马车运输公司,部分承担货运、部分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投入水库建设。1959年全县共有马车534辆。1960年撤销马车运输公司,马车退还各社队。1968年马车下降为455张,但货运量仍达9 890吨,为全县货运量的90%。1970年马车减少14辆,货运量并未减少,仍达90%。1978~1985年,因手扶拖拉机及小马车猛增,全县仅有马车112辆。至1988年、1989年,胶轮马车逐年减少,为小马车所代替。1994年小马车达3 689辆,至1996年增为3 870辆。 胶轮拖拉机运输:1971年全县有6台参与货物运输。1980年有47台。1986年,因手扶拖拉机发展,胶轮拖拉机减少为34台,主要是集体单位拥有。货运量为480吨,占全县货运量的0.6%。1988年有47台,1990年23台,1996年3台。 手扶拖拉机运输:1972年,集体购进2台,农用兼货运。1982年增加到412台。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共有622台,其中私人有545台,货运量1.94万吨,占全县货运量的6.9%。1988年全县共有1 060台,私人877台。1996年为1 197台,农忙投入机耕,农闲承揽货运。 汽车运输:民国32年(1943),澄江有私人先后购进汽车2辆,从事澄江至昆明的客货两运。民国37年(1948),共有4辆(租车在外)。1949年烤烟跌价,货运车停驶。 1956年,县商业局购进第一辆自用汽车。 1959年,县工交、供销部门购进旧车5辆,1965年便报废。 1970年,国营企业购进国产汽车10辆,其中车队7辆,货运量8 400吨,占全县货物周转量的56%。1976年,吉花大队购进第一辆集体汽车。1981年,出现第一辆私营汽车。 1985年,全县有载重车126辆,货运量为2万吨。1993增至676辆,货运量23.08万吨。至1996年,载重车已增为1 113辆,货运量为63.49万吨。 第三节 水 运 民国2年(1913),新河口码头建成,每逢街期有载重15~18吨大木船20余只来往于抚仙、星云两湖间,水运较为发达。 民国14年(1925),海口河道疏浚挖深,水位下降,江川浪广股匪两次抢劫澄江,禁止浪广大船靠岸,水运暂时停止。 民国22年(1933),江川、华宁两县商人,请求金汉鼎来澄交涉,每街准许10只大木船靠岸,水运才又恢复。 民国31年(1942),海口、热水塘、尖山三村各造大木船一只加入航运。烤烟一度发展,水运又兴盛一时。1949年出口受阻,水运停止。 1955年,沿岸村社先后建造中型木船9只,运送土特产品到县城,载回农药、化肥、生活用品。1979年后,公路渐通,水运为陆运取代。 1973年,新河口码头建成。1982、1983年江川、华宁两县各购置机动轮船1只,街期运客来澄赶集。 1987年3月,县旅游公司第一艘120客位“明珠号”下水营运。 1991年,万海、禄充先后购进大小客船10艘,共608客位。 1992年8月,县旅游公司300客位豪华客船竣工交付使用。 1992年底,全县辖区内,共有各类船舶1 353只(艘),其中客船12艘,港监艇1艘,湖管艇5艘,水上作业船8艘,公安巡逻艇、财税稽察船各1艘,乡镇农副业渔船1 325只(含非机动船334只)。 1993年,全县共有6家各类船舶49艘(只),其中客船30艘(只),1 173个客位,比1992年增1.5倍。完成客运量5.3万人次。 1994年,新造“海鸥号和海燕号”两艘豪华客船先后投入使用。海鸥号是抚仙湖中最大的船舶,装机300马力,400客位,设有标准客房60间。 1995年,全县各型大小船舶406艘(只),其中各型大小运输客船43艘,非机动船363只,船员191人。总客位2 050座,客运量3.6万人次,周转量118.6万人公里。 1996年,客运量78.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 930万人公里。 第四节 民间运输 牛车运输:牛车运输,始于何时无考。主要为农村运载粮肥、建材的短途运输。至今仍有牛拉胶轮车。 马车运输:民国32年(1943),县城至新河口、龙街、龙王庙、横大路等乡村简易公路修通,每逢街期都有马车运送客货。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三定”,马车是交售公余粮的主要工具。70年代后逐渐为小马车取代。 小马车(手推车):1964年木板胶轮小手推车进入澄江。1975年改为木床使用马拉,轻便价廉,道路要求不高,负载力强,城乡人民普遍采用。1980年全县已有1 085张。1985年猛增到5 400张,1988年为5 900张。由于全县90%的村寨都能进出,县境每个赶集街期马车云集,拉货载货,举目可见,基本达到畅通无阻。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 管理机构沿革 清末设有工房,管理驿道、作坊。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工房为劝业所。民国4年(1915),改劝业所为实业局。民国15年(1926),改实业局为建设局。民国22年(1933),改建设局为建设科。职掌作坊企业及道路维修、育林护林之责。 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管理工交、农、林、牧、水利。 1956年,建设科分辖:农水、工商、交通。 1957年,交通、企业公司、手工业联合社合并组成工交局。 1961年,工业下马后撤销工交局。 1962年,设工交科,管理交通及凤山电站。 1968年,设工交组管理交通。 1973年,工交组改称工交局,管理交通、水电。 1983年11月,手管局、工交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分设工业、交通、财会三股。 1988年6月,原工交局交通运输管理站内增设航运管理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0年9月,原交通运输管理站,更名为交通运政管所。下设行政办、航务办,稽查办、客运办、货运办、票统办、汽修办、财务办。下辖龙街交通运输管理站、阳宗交通运输管理站,对全县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进行全行业管理(客运业、货运业、汽车维修、搬运装卸、交通服务),及水上实行港航监督。 1991年8月28日,县公路管理段油路工程队正式成立。 1993年2月,成立县交通局,设党政办公室一个。下设:公路勘测设计所、公路管理段、油路工程队、交通运政管理所和县汽车运输队。 1993年4月6日,县交通局工路管理段建立路政队,定编6人,肩负全县668.5公里的维护路产路权检查任务。 二 交通监理站 1970年8月由县工交、公安局抽调干部组成澄江县交通监理站。在环城北路建房设点办公。配合交管站,执行检查违章行车,勘查鉴定处理交通事故,及规费征收,驾驶员培训等。 1984年起由地区交通监理所领导和任免干部。设站长1人,监理1人,交通管理2人,会计1人。1987年8月体制改革后,划分为县公安局交通监理站和县公路养路费征收稽查站,在原址分室办公。 三 交通运输管理站 民国37年(1948),城关童继武组织同心社。次年李肇基废同心社改为汽车联运社。 1950年,澄江县委派人组建马车工会。 1950年,撤销马车工会,成立群众运输站。1956年在北门设点办公,兼设汽车代办站。 1957年,改群众运输站为民间运输管理站。组成马车运输公司,1960年撤销。 1961年,兼管汽车进出、公路维修、交通安全、民间运输等业务。 1981年,改民间运输站为澄江县交通运输管理站。设正副站长各1人,职工18人,下设长途、短途运输及财会3个组。1963年起,在阳宗公社、龙街公社各设安全员1人。KG 第二节 交通设施 交通运政管理所、航运管理站于城北汽车客运站对面新建一底三楼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685平方米,投资258.7万元,1993年6月10日竣工。 县养征站办公综合楼位于环城北路,钢混框架结构,总面积585.77平方米,造价50万元,1993年12月竣工。 县交通局办公楼于1994年3月竣工,砖混结构,一底四楼,建筑面积863.63平方米,投资110.2万元,位于城北公路段内。 1994年,新建一底四楼的交通办公综合大楼1 050平方米,一底七楼的县客运综合服务大楼一幢,2 612.34平方米。职工宿舍楼三栋,1 440.23平方米。总计投资367.38万元。 1995年,新建一底二楼县车队交通客运综合大楼2 612平方米。一底四楼油路队办公综合大楼1幢1 360平方米。一底一楼阳宗运输管理站办公楼一幢,176平方米。新建澄马二级路收费站1个,150平方米。总投资393.64万元。 1996年,县车队投资380万元,在澄马路大凤凰西北侧兴建县客运中心,占地16.2亩,可供停车住宿。内建有一楼一底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2 612.34平方米。副楼三层,571.92平方米。停车场一个,占地3 6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大小车辆100余辆,于1996年10月竣工。 第三节 交通管理 一 水陆交通管理 民国28年(1939),由县建设科管理交通。民国31年(1942),设置里程碑。 1950年,由县建设科管理维修澄马公路。1962年,划归昆明公路总段晋宁养护段管养。 1956年,县交通科在路旁村镇、叉道、陡坡、急弯、险路等地竖立醒目的标牌防止肇事。 1966年,成立交通安全委员会。以交通监理站为主,配合工交、公安、监理、交管、保险、工商、农机等局、站、所派出专人组成的综合组织。业务受省地两级交通安全委员会指导,贯彻执行交通安全条例,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并列为每年的大事来抓。全年举办春节、5月、8月3次安全宣传月活动。宣传车上路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法、公路管理条例。印发了有关材料由电影院、学校、社队干部对群众进行宣传。 1972年,工交局在北门外兴建停车场一块接纳来往汽车。澄徐、澄协、澄华线及横大路由县养路队管理。区乡公路由区乡负责管理。专用公路由使用单位自管。维护路产路权,修补坍塌坑塘,照管绿化为主要职责。 1983年9月10日,县人民政府发布“禁止在城镇街道和公路上堆放障碍物”的通告。并由工交、公安、安委、交通监理、运输等单位组织专人进行宣传、检查执行。 1984年,凤麓镇再建小碑停车场。 1987年,交管站派人摸清两湖,两渡的船只。经登记、编号、定量发布了航行规章。将船户编组,指定专人,协助维护水上安全。 1989年,由于大量机船涌入抚仙湖,县交通、安委会联发禁止渔船和非营运船载客游湖的规定。1990年10月,县航管站制定《澄江县水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建立健全了安全检验、注册登记、航行签证、航员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制度,颁发运输许可证,定期安全检查活动等制度。大力开展水路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建立水上安全管理网络。 1992年,各类船只都持有航管部门签发的安全检验合格证书和登记证、运输许可证及船舶营运证。 1993年1月1日,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证”。全年共发运输证468本,持证率达98.5%。并强化全县运输市场的管理,检验核发适航证49本,旅游营运许可证30本,持证率100%。 1994年,组织开展为期40天的公路、航运交通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并组织历时32天的路政综合治理,坚持维护路产路权。对客车68辆、客船52艘的驾驶员、船员、管理员等180人开展了历时16天的交通安全大检查。严格车辆审验,取缔非法营运,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保证运输市场健康发展。 二 规费征收 1953年由群众运输站代征。1957年改为民运站稽征,农用车辆免征。1967~1969年由地区统一收支。1970~1980年由县财政统一收支。1981年起,由县自收自用。 1986年,由交通监理站统管征收业务。1987年8月体制改革,从监理站划出“澄江县公路养路费征收稽查站”,干部配备任免及人员调整和业务部署,均由省交通厅养征稽查处办理。 1990~1992年,共征收养路费327.45万元。 1993年,征收养路费294.02万元。 1994年,征收养路费427.62万。 1995年,征收养路费555.78万元。 1990~1995年拖拉机养路费共征收177.58万元。 三 交通事故 1962年尖山大队木船在抚仙湖沉船一只,溺死青年6人。 1972年,七江大队小新街村在滴水渡口翻船,溺死社员21人。 1983年,余春喜持实习执照开拖拉机载客,于大丫口肇事,死3人,重伤7人,轻伤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