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澄江概览  >  澄江市志
​

澄江市志(十一)--城建 环保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2-03-29 15:54 点击率:2152打印 】【 关闭

  城建环保

  澄江县城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到1996年,已有426年的历

  居民建筑除少数富豪人家较为考究外,城内多数房屋都是老式土木结构的民房,均已破旧不堪。

  始建于明隆庆五年,清康熙四十一年重修的孔子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保留较为完好。民国32年(1943)于凤山公园内兴建志舟楼。1950~1978年,拆除城墙,进行了一定修缮,基本维持原貌。

  1985年后,在城西新建了振兴路等新街区。新街区高楼林立,随着澄马二级公路的竣工,全县建设步伐加快,县城面貌、农村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日新月异。

  新建的澄江西都星级酒店、银行、商业、供销、财税、粮油、物资、工交等建筑群体及部分个体户高层建筑,改善和美化了澄江的市容市貌。

  新建的道路宽阔,路旁植树栽花种草。扩建了医院、凤山公园,新建了图书馆、灯光球场、游泳池、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广播电视等文化体育馆场,孔子庙修葺一新。全县328个自然村,村村通电。坝区各村社均安装了自来水。

  城镇绿化、排水、环卫公厕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及各乡镇均增加了环卫工人,凤麓镇连续7年被评为玉溪地区卫生竞赛第一名。

  1953~1989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建房累计投资6 865万元,房屋建筑面积占24.6万平方米。1978~1989年,城镇集体建房累计投资6 303万元,房屋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两项建设中,住宅面积占9.45万平方米。

  1990~199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及城镇集体房屋竣工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9 239万元。

  1981~1989年,农村集体建房9.15万平方米,总投资3 524万元。

  1979~1995年,17年中城乡居民私人建房16 978户,建房44 425间,建筑面积159.35万平方米。

  199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建房建筑面积56 331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占27 718平方米。城镇集体建筑面积6 630平方米,其中住宅4 500平方米。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房建筑面积44 477平方米。城镇私人建房建筑面积15 87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占14 282平方米。农村私人建房108 070平方米,农村集体建房建筑面积19 19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占16 592平方米。

  第一章县城建设

  第一节古城遗址

  俞元城,《汉书·地理志》载:“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毋单入温,行千九百里。怀山出铜。”“池”即抚仙湖。据《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四十五载:“河阳县,罗藏山在县北十里。蛮语虎栅为罗藏。昔有虎自碧鸡渡滇池至此,土人遗栅取之,故名。”“桥水今名铁池河,在县东二十里。班固云: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毋单入温,行千九百里。郦道元:桥水上承俞元之南池,一名河水,按:南池,铁池声之转也。又抚仙湖在县南十里,东流注入铁池河……”据此说,俞元县治应在今澄江。

  西古城,“在河阳县(旧城址)西四里,元梁王筑。遗址犹存。”《道光澄江府志》按:西古城,即小西城。据《澄江县地名志》载:元朝曾在此建过土城,故名西古城。

  阳宗城,在县北明湖之南(今澄江阳宗镇),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路府严斌建址。明正德间(1506年后)阳宗知县李珩建筑土城,周围二里,东南西北四门。东门:“布德”“西门”“迎思”。城外凿濠引流,隆庆三年(1569)重修。1950年土城栅门扩建交通拆除。

  西街土城(今西街子),在河阳县(旧城)西十里(今县城西二公里),民居稠密。明正德六年(1511)知府唐臣建筑,周三里,有五门:东门“东秩”,南门“临清”,西门“西成”,北门“览秀”,东北之郊“丰财门”。现土城尽废,惟存“东秩”、“西成”二门。

  旧府城(今旧城),明正德十三年(1518)知府童玺建土城于金莲山麓,墙厚四尺,高一丈,周围四里有五门。城门用块石支砌东门“咸和”,南门“安阜”,西门“朝天”,北门“宣武”,正南一门“环玉”,城墙、城门早已无存。

  澄江府城,据《明史·地理志》载:“元澄江路旧治在洪武中迁绣球山,弘治中又迁县东金莲山。正德十二年(1517)又迁县东阳浦山麓,嘉靖二十年(1541)又迁金莲山南,隆庆四年(1570)又迁舞凤山下,即今治。”又据康熙《河阳县志·城池》:“澄江府城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在绣球山(今县城东七里,金莲山之南),未设城郭。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温廉改迁金莲山旁。正德十二年(1517)知府童玺又改迁阳浦山麓(在金莲山之北麓)。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春三月又迁金莲山南(今旧城)。嘉靖二十年(1541)又迁复原地绣球山。隆庆四年(1570)知府徐可久改迁舞凤山之南麓建筑砖城(今澄江县城,凤麓镇)。从隆庆四年(1570)开工筑城至隆庆五年(1571)落成。隆庆六年(1572)新建府、县公署,儒学院道,行台府第,居民住房次第落成。饮水、排水和街道设施齐全,于次年七月初十正式迁入新城。城内街道主要建有横三条、竖三条、岔街横三条竖两条,合为十一条。街道宽阔笔直,纵横交错。桥梁涵洞俱备。庙宇牌楼、石坊穿插其间。府署建于城区中南(今县政府大院)。各种建筑甚为壮观。城垣周长五里三分,城墙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建有东南西北四门,东名“拥晖”,南名“澄波”、西名“览秀”,北名“仪凤”。各门均由当时云南巡抚邹应龙题书,用石匾镌刻,镶嵌在城门高处。城墙均用条石及大城砖镶砌,城外设有护城河。四门建两层高鼓楼,城周四角建有角楼。较雄伟的是东南角撞钟楼(又名魁星阁),高三层,楼上悬大钟一口,遥对虎山,撞钟取古制“鸣钟于乐”和“龙呤虎啸”之意(民国期间设专人早晚敲钟,作晨昏报时和启闭城门之用)。知府徐可久题书匾额一块,名曰“空中楼阁”,悬于阁上。明朝末年战乱频繁,崇祯九年(1636)增设炮楼24座,后废。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李丕恒重修炮楼6座。重修西北角楼,城墙垛口。经过重修,焕然一新。乾隆九年(1744年)新修四门鼓楼及垛口181座。光绪十七年(1891),城墙又进行重修,即今所见城砖是当时窑工张敬熙监管烧制余留下来的。

  城内原建有石牌坊8座,即:中承坊、三俊坊、中岳坊、百岁坊、节孝坊、威灵显赫坊、上马坊、下马坊等。鼓楼、角楼、城墙、石坊等建筑物,已在1953年以后扩建城镇时拆除。

  第二节 衙署 寺庙

  一 衙署

  澄江府署(今县政府大院)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按统一格式建造,坐北朝南,中轴两侧对称。府衙大门外排为八字形的两排店铺,距大门20米,为一高大的照壁。

  进大门西侧为苗圃及女监,东侧为男监。第二层正中为大堂,两侧为厢房。过仪门为二堂,两侧为花厅。西侧有一花园及池塘,塘内过石桥建有一小亭,石桌石凳,布置精雅。花园北面为教育局,花园东面上五级石阶为府衙四合后院。衙署东侧为梨园,种梨树百余棵。建筑庄严古朴。

  二 寺庙

  文庙位于县城东部,地处武庙西侧,占地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是全县保留完好的一座古代建筑群。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光绪年间再次重修。

  昔日,庙前有影壁,设东西两门:东门“礼门”,西门“义路”,西门前竖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极为尊严。

  影壁后是丹墀,当中建有泮池。池上横跨一座三孔石拱桥,全池石栏围绕。桥栏两侧嵌有二十四孝图的青石浮雕,四狮雄立桥头,石栏雕工精细,环以参天翠柏。

  櫺星门高二丈八尺,琉璃飞檐,雄伟壮丽,“櫺星门”三字为清光绪书法家洪云程手笔。

  中殿又名大成门,5开间,红墙琉璃瓦,两侧各有一道月弓门直通大成殿。

  大成殿高18米,主体面积588平方米,7开间,内供一座九龙捧圣的孔子牌位。殿外两侧设有“金钟、玉鼓”。殿前悬光绪皇帝写的“斯文在兹”横额,两旁配有张丽生手书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横匾。

  大成殿正台前嵌有一块190×90厘米的九龙壁,两旁石狮雄立。

  孔子庙大成殿的修复工程于1993年5月25日开工,9月25日完工,总投资39.83万元。工程本着“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原则。修复后的大成殿,雕梁画栋,色彩鲜明,气势雄伟。中殿修复工程于1993年11月2日动工,12月3日竣工,投资13.78万元,油漆彩画一新。

  县城内寺庙除文庙外,先后建盖有玉皇阁、东岳庙、城隍庙、玉光楼、土主庙、小红寺、极乐寺、清真寺、观音阁、普福寺、火龙庙、黄龙庙、武庙、忠烈祠、公输祠、翠竹庵、斗母阁等。

  第三节 公共房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用旧县衙及接管公房、寺庙和征收官僚地主的房屋,作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和企事业的营业、办公用房。

  1953年县城拆除城墙和城楼后,政府大院的旧建筑开始拆除,逐年改建为现今钢混结构的办公楼房,新建了政府大门。

  1956年拆除政府大门西侧税务局等旧房,建成了50年代的“十大间”;拆除政府大门东侧公私合营食堂一、三门市,建盖了仙湖饭店;拆除公私合营土杂门市,建成了60年代的百货商店大楼。

  60年代,在人民路西段修建了澄江电影院。拆除国营食堂二门市,建成了国营回族食馆。县供销社、食品公司、贸易公司、百货公司等营业用房也利用旧的店铺进行翻修、改建和扩建。

  1960~1980年,县城公房建设基本上是砖墙、木屋架、木门窗、瓦屋面,混合沙浆粉刷,装饰简朴。

  随着国家机关的增设,教育、文化、企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员的增多,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城房屋建设的步伐加快。1983年9月30日,澄江县影剧院竣工。1985年,与振兴路建筑同步,银行、财税、商业、供销、烟草、粮油、工交等的钢混建筑高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

  都市桥商场,占地203平方米,1底4楼,建筑面积1 155.2平方米,1985年竣工。1987年,县中医院建成,占地面积5 948平方米,建筑面积1 712平方米,总投资31.8万元。

  县邮电局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 632平方米,于1990年2月20日竣工。宿舍楼956平方米,于1991年6月竣工。

  1992年12月,动工兴建澄江大酒店,层高1底9楼,建筑面积7 233平方米,投资1 750万元,1994年4月28日投入使用。

  1992年6月,糖烟酒副食商场建筑完工,投资82万元,建筑面积1 668.6平方米。

  1991年5月,环城北路中段仪凤饭店竣工开业,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 771.9平方米。

  1992年,物资综合大楼,征地2.95亩,建筑面积1 716平方米,楼高6层,投资174万元。

  1993年,征地48.73亩,投资460.3万元,扩建改建和新建供销大厦及12个商业网点。又投资180万元,在振兴路中段,建盖凤麓供销社6层综合大楼,占地面积2 000平方米。

  1994年7月,旅游总公司投资2 700万元,建成8层二星级西都大酒店,建筑面积10 047.25平方米。

  1994年,动工拆除原仙湖饭店及百货商店大楼,建盖澄江县购物中心5层大楼,建筑面积7 998平方米,比原来增加6 300平方米,总投资1 500万元,1995年竣工。

  1994年9月,集资220万元、投资250万元,兴建凤山小学教学大楼,建筑面积4 520平方米。

  1995年8月,县医院住院部大楼竣工,建筑面积7 719.72平方米,1底5楼,总投资756万元。

  1996年,城建局建盖造价143.6万元,6层综合办公大楼1幢。1991年8月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大楼竣工,投资140万元,建筑面积2 686.64平方米,1底3楼。

  第四节 民 居

  县城民房旧时均为低矮破旧,土木结构平房和两层楼房,还有不少草房夹杂其间。建筑年代和式样多为明、清古建筑,民国时期兴建的民房较少。县城如今保留较完好的民房有:人民路华姓和几户商人建盖的3层楼铺面8间,南正街今县委宿舍。北正街今财税宿舍。建筑宽敞考究的有人民路今百货公司前5间、中5间4耳、后5间4耳、3层上下通连,四合五天井,俗称“八马推车,走马串阁楼”。还有一些明、清古式建筑,前三后三前后两耳的高大楼房,俗称“一颗印”,多为官绅富户所有。一般平民住房多较简朴狭窄,破旧拥挤,屋内阴暗。

  1960年前,县城私人建房极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生活不断提高,县城民居建筑数量、质量也相应地不断发展提高。由开始的土木瓦房,发展到砖木、砖混、钢混;由平房发展到3楼、4楼、5楼;外墙体从混合沙浆粉刷到水磨石、贴瓷砖;地面,楼地面有铺地板瓷砖、水磨石、精美的花岗岩镶嵌、高档木地板;墙裙装饰有:瓷砖、花岗岩、高级木质、绸面墙裙等;门窗由木门窗发展为钢门窗、高档铝合金门窗、钢塑门窗。这些新型建筑,美观、大方、整齐、明亮。

  截至1996年,人均住房面已达20平方米。

  第五节 街 道

  县城原有主要街道11条,1980~1989年间又新建扩建5条,合计新旧街道24条,总长13 257.6米,道路广场占地7.55公顷,至1996年又新建道路8条。

  人民路:东西走向,长720米,1962年由群众义务劳动投工投料修为三合土路面。1969年改为水泥路面,1973年铺筑为沥青路面,同时打通东往环城东路堵头。1983年打通西往环城西路堵头。1986年初新铺西段接口处水泥路面91米,街道两旁种有行道树,设有消防栓及垃圾桶。

  北正街:南北走向,长435米,1962年由群众义务劳动修为三合土路面。1969年改为水泥路面。1973年铺为沥青路面,两旁均种有行道树。

  李府街:东西走向,长435米,宽8米,1973年铺水泥路面,种有行道树。

  景宁街:东西走向,长575米,宽8米,1973年铺为水泥路面。

  劝学街:东西走向,长565米,宽8米,1973年将东段铺为水泥路面。1986年打通西堵头并铺为水泥路面,街道两旁种有行道树。

  都市桥:南北走向,长100米,宽8米,1962年拆除靠东边旧房、西边厕坑、屠宰场,扩宽街道,1973年铺为沥青路面。

  南正街:南北走向,长210米,宽12米,1962年铺为三合土路面。1965年改为水泥路面,街道两旁种有行道树,设有消防栓及垃圾桶。1986年铺设为沥青路面。

  东正街:南北走向,长637米,宽7米,1986年初建成水泥路面,种有行道树。

  西正街:南北走向,长373米,宽7米,1986年初建成水泥路面。

  庆善寺街:东西走向,长201米,宽7米,1986年初建成水泥路面,种有行道树。

  文庙街:南北走向,长363米,宽7米,1986年建成水泥路面,种有行道树。

  文庙东街:东西走向,长165米,宽7米,1986年铺为水泥路面。

  环城北路:1965年后逐年修通,长1 000米,东西走向,宽8米,西段原为澄马沥青公路,东段1986年铺为沥青路面,两旁种有行道树。

  环城南路:1965年后新建,1985年扩建,长700米,宽12米,1986年铺为沥青路面,两旁种有行道树。

  环城东路:1965年后新建,1985年扩建,长570米,宽12米,1986年铺为沥青路面,两旁种有行道树。

  环城西路:1965年后新建,1985年扩建,长570米,宽12米,1986年铺为沥青路面,两旁种有行道树。

  振兴路:1985年新建,1986年初建为水泥路面,长641.6米,宽24米,街中心分车道2米,分车道两边车行道各6.5米,人行道各4.5米。在街的中段设有街心花园1个,在街的南段与人民路交接处设有街心花园1个,街道两旁均种有行道树,是一条各类配套设施较齐全的城市主要干道,投资为94万元。

  1990~1992年,投资59万元,拆除2户私有住房,扩建和新建街道及环城路886米。1.扩建人民路西段163米,投资18.3万元。2.新建振兴路南段大街205米,投资21万元。3.新建计生委与县中医院之间叉街161米,投资7.9万元。4.扩建环城北路(北门车站——交通局),投资5.5万元。

  1993年,铺农贸市场东大门至振兴路段混凝土路面,长80米,宽12米,1993年10月竣工,投资7万元。

  1994年,新修街道紧靠凤麓市场西面,南起凤翔路,北接环城北路,全长516米宽12米,总投资118万元,于1994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续建环城北路西段改造工程。该项工程从皮防站至百货公司仓库,全长450米的车行道、人行道及下水道改造于1994年竣工,总投资29.7万元。

  续建环城北路东段改造工程。全长213米,投资8万余元,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下水道,于1994年4月竣工。

  1995年2~6月,新建振兴路至马料河,自东向西一段,长251米,宽15.2米;自南向北一段,由人民路西段至澄马公路,长144米,宽15.2米,县城建局投资47.1万元。8~12月,投资13.16万元,改造了东门消防队前道路,全长185米,车行道宽9米,

  人行道宽2米。

  1996年,新修凤西小区变电站段道路,总长140米。新建街道8条,总长5 017米,并铺设下水管道总长8 996米,打通振兴路至南二环路段道路和人民路东段老农行道路口。全年投入资金350万元。

  第六节 公共设施

  一 供水

  县城饮用水过去全靠井水和沟水。早在明隆庆五年(1571)就在城区四隅掘井汲水,至今尚存。水质较好的有西门外双眼井、娘娘庙、地涧等处。私人住房也掘有水井,惟水质较差,均含碱较重。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原有水井,已不足供应所需。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用明沟引西龙潭水,建池蓄水,供应县城生活生产用水,设立自来水站。

  1962年,改明沟为水泥管道自流引水入池。

  1973年,改用直径300毫米,长4 333米的水管连通西龙潭、三角塘泉水引入水厂,日流量42.34立方米。

  1985年,在原水池的后面,修建一座1 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又在凤山坡中部标高1 755米处建一座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

  自来水供应逐年改进。截至1996年,自来水站改称自来水公司,有自来水厂3个,劳动服务公司1个。供水设施增加变压器5台,加压站5座,各类抽水加压装置16台(套),日供水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其中,二水厂于1996年2月15日正式供水。整个工程投资2 100万元,供水能力1万吨/日。又投资110万元改造供水管道3 200余米,实现全年供水165万吨,供水干管总长16公里。

  二 排水设施

  1950年前县城下水道,除主要街道镶有暗沟,其余均是明沟。1952年后逐年改造,在整修断面时,都修有不同断面的下水道。过去次要街道部分无下水道,与主要街道下水道接连不通,形不成系统,故生活污水、雨水不易排放。1962年整修人民路,北正街路面的同时,用石砌沟帮水泥盖板,整修了下水道。1973年整修李府街、景宁街、都市桥、南正街等下水道,全用石砌水泥盖板。1985年在整修东正街、西正街、庆善寺街、人民路西段91米、文庙街西侧等街面的同时,将原来的明帮明沟翻修成石邦水泥盖板沟,总长1 970米。同年修建振兴路两侧盖板下水道两条,长1 249米,1986年初完工。在东正街下段新修1条下水道,1985年扩宽东、南、西3条环城公路的同时,修建3条3面光的环城河。1986年修建文庙街的同时,用混凝土制管毫米在路中铺设下水道1条。

  1985年,后修建新街道的下水道,均与街道同步建设。截至1995年,修建城市排水管渠42公里,其中涵管29公里,明渠3公里。

  1996年,铺设下水管10 796米。

  三 其他设施

  民国时期的照明,多为菜油、煤油灯,县城个别商店用汽灯、煤石灯。1949年前,官商合资在县城玉光楼内设一台破旧汽车引擎作动力,以煤气作燃料,牵引发电。由于马力小发电量少,灯光微弱,只能供给县政府和几户商店照明,城内尚无街灯。

  1957年后,随着澄江电力建设事业的逐年发展,全县山区平坝已村村通电。

  据1995年8~10月普查,县城规划区域8.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公共设施有:

  路灯:现有路灯输电线路总长9公里,其中架空线8公里、地埋线0.35公里、路灯183盏,总功率45千瓦。

  县城绿化:县城园林绿地96公顷(公共绿地9公顷,单位绿地2公顷,风景林地85公顷)。1996年,实施了县城4条主街道两旁草坪绿化工作,绿化道路总长4 000余米,美化了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总长38公里,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25公里,24万平方米;土路9公里,27万平方米;胡同里弄4公里,13.8万平方米。

  环境卫生设施:有公厕16座,1 166平方米,265个蹲位(其中收费水冲厕5个)。垃圾转运站6个,日收集垃圾8吨。

  消防栓:在县城主要街道每隔200米处,设置一个消防栓。一般道路隔150米,设置一个消防栓。

  霓虹灯:县城振兴路以西全部街道两旁临街建筑物,共有45个单位安装了霓虹灯、彩灯、广告牌,安装面积约1 000平方米,投入资金137万元。

  液化气:供气单位4个,储气能力100吨,钢瓶总数9 300个,用气人口2.5万人。

  第七节 房地产开发

  一 房地产开发公司

  1992年8月,正式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

  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在凤山脚县医院东侧,征用旱地23.6亩,合15 717.6平方米,投资418万元,总建筑面积12 999平方米,133套(户)。

  1993年,在凤山脚南侧,凤麓中学西侧,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建房153套(户),总投资557.71万元。

  1994年,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县机械厂、标件厂新区重点代建累计总投入资金496.5万元,完成建筑面积9 324平方米。同时,投资82万元为本公司职工新建单元式住宅20套(户)。

  1994年12月,完成竹园小区商品房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4 813.87平方米,55套,投资317.47万元。

  1996年8月,园丁小区商品房竣工,3幢、96套(户),占地6亩,建筑面积7 896平方米,投资520万元。同时完成小窑村南头住宅第一期,面积1 800平方米,1幢20套,投资110万元。

  1996年7月,翠竹小区商品房竣工,是开发公司配套设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一次建房。小区征地100亩,总投资2 560万元,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建房461套(户)。

  二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出让

  1992年8月6日,出让抚仙湖东岸啸山26 668平方米土地给云南汽车厂修建职工度假村,每平方米价170.62元,总值455万元,期限50年。

  1992年10月25日,出让禄充新渔村中段土地1 666.7平方米给昆明鑫龙工贸有限公司建盖鑫龙大酒店,每平方米200元,总值33.33万元,期限50年。

  1993年2月,出让禄充波息湾北侧土地2 359平方米给美国通用环球公司建盖美通水手俱乐部,每平方米183.30元,总值43.24万元,限期30年。

  以上述方式截至1996年底,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出让共计120宗,面积77 684平方米,出让价48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161.84元。

  第二章 乡镇建设 

  1950年前,澄江农村房屋坝区瓦楼房较多,草房较少,山区草房多而瓦房少。坝区建房较规范,山区因受地形限制,房屋建盖多参差不齐,过分密集,散居、独居同样存在。

  1958年,吉花大队在新河口建盖新村共10户,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赵院生产队在县委支持下,投资6万多元,把57户300余人的住宅建在一起。新建房留有街道,土木结构,混凝土楼板,瓦屋顶。

  1981年,广龙大队41户建房地基划在抚仙湖沙滩上,建了53间分排、坐向一致的新型楼房。

  1980年以前的乡村建房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楼房,每平方米造价约50元,多为两间两耳一天井。1980年后逐年建盖砖木、砖混、钢混结构房屋。不少社员、专业户、重点户已盖起钢混结构一底2楼、3楼、4楼、窗明屋亮、设备完善的新式楼房。

  1981~1996年农村建房,不论坝区和山区90%以上的房屋均为砖混结构,面积100~120平方米之间,部分社员建有沼气,房屋建筑每平方米造价150~200元。

  第一节 龙 街 镇

  一 街区建设

  1980年以前镇内有西背街、横街、正街、东背街4条主要街道。1984年由原来的老街扩展到东街和老河埂两条新街,1986年铺为水泥路面,长1 000米,投资7万元。由龙街电影院起至马料河的主街长998米,宽25米,下水道1 926米,桥梁4座,于1995年3月竣工,投资140万元,1995年铺为沥青路面。

  龙街镇公有房屋、党委、政府、人大、办公宿舍楼、供销、财税、银行、医院、电影院、文化站、邮电、保险、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龙街、朱官营村民新建的铺面、住宅均建在东街及其延伸地段。

  龙街中心小学建在西后街,第五中学建在老河埂路面东侧,西侧为龙街粮管所,除了公房均为新建民居。

  1990~1996年,龙街镇先后在所辖14个办事处的中心小学及完小投资建盖教学楼、教师宿舍楼、综合楼、球场、食堂等,总投资836万元,建筑面积18197.8平方米。

  1993年,万海旅游公司投资400万元建2栋旅游服务大楼,占地6 160平方米。

  1994年5月,高西办事处投资241.87万元,新建洗车场1座。

  1995年,投资63万元,建盖卫生院住院楼1幢共41间,建筑面积1 295.25平方米。

  1995年,忠窑办事处综合大楼竣工,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投资126万元。

  1996年10月,华光办事处建盖清真寺,建筑面积373平方米,造价29.1万元。

  1996年,提古办事处投资95万元,在澄马公路旁麒麟桥建新村,已有37户建盖了新房,并投资24万元建集贸市场1个。

  禄充办事处波息湾,有玉溪烟厂与澄江联合修建的笔架山庄,省供电局、地区公安处建盖的疗养院,地区旅游局波息湾度假区,美国美通环球公司水手俱乐部,新渔村有食品公司建盖的金麒饭店,医药公司与玉溪瓦窑办事处联合建盖的综合服务楼,禄充宾馆、金桥饭店、金海摊大酒店、金菊饭店、昆明鑫龙公司、地区城建局开发公司、中国银行、粮食局、邮电局、卫生局、抚仙湖管理局等20多个单位。在禄充村旁兴建占地354亩,兴建3横4竖的禄充商业街,及笔架山南侧的1条长廊、凉亭,公共停车场两块,公厕6个,其中水冲厕3个,27套商品房,总投入规模超过3亿元人民币。

  二 自来水工程

  1993年1月,龙街镇投资26万元,全长26.3公里的自来水工程竣工。解决了万海、龙街、左所、高西4个办事处,42社、9 606户、2.1万人的饮水问题。

  广龙办事处自筹资金80万元,解决了1 607户、9 808人的饮水问题。

  截至1996年,全镇基本都使用了清洁的自来水。

  县自来水公司所属第三自来水厂建设在禄

  充风景区,投资92万元,年供水能力55万吨,解决了老渔村和商业街的生产生活用水。

  三 排水工程

  1985年整修街道时,将原来泥帮明沟长约1 000米的排水沟改为石砌沟帮、水泥盖板的暗沟,在背街、西背街仍为泥帮明沟。新建街道已同步安装了下水管道1 926米。

  四 路灯

  从1964年拉通大电网后,镇社投资4.8万元,安装6个变压器及公共线路、街灯、机关学校、商店均有照明设施。

  五 公厕

  龙街、广龙、禄充集市均建有分布合理的公厕及清洁卫生的水冲厕。

  第二节 阳 宗 镇

  阳宗镇古称强宗,旧时的阳宗县也设于阳宗城内。至元十三年(1276)知府严斌建立城廊,设有东南西北4道城门,1950年因扩建公路和集镇建设而拆除。明清年间城内建有孔子庙(今镇政府驻地)、城隍庙(今粮管所驻地)、土主庙、观音寺(今生产队仓库)等,共有街巷6条。1986年,政府拨款6.5万元,翻修南门街、西门街为水泥路面,长270米,宽12米;并新建大街1条,长410米,宽12米,为水泥路面,街道两边均种有行道树。

  镇内建有镇卫生院、电影院、县第三中学、中心小学,成立了图书室、文化站、广播站、供销社购销店等。

  新街集:有主要街道1条,岔街1条,全长700米。原新街长320米,宽20米,从街头至街尾中间为石板路面,两旁住户滴水沟用石镶砌。1958年修七星河水库,街心石板两旁下水道石板被全部撬走。从此,每遇雨季,街心排不出水,泥浆四溅,村民受苦。1984年,投资1.2万元修建了新街道。随着集市的日渐繁荣,又把现在的街面延伸出300米到新县村。

  1995年,新街新建街道全长110.8米,东西向宽15.2米,南北向宽30米,含人行道、车行道,新街道旁建水冲厕1个,2楼建为浴室,两项工程合计投资25.26万元,于11月竣工。

  阳宗镇环城南路大街,长540米,宽30米,于1995年动工,1996年竣工。

  1993年,新修长70米,宽16米的新街道,旧街道改造全长182米,包括人行道、下水道。

  阳宗新建购物中心综合大楼,征地1.5亩,投资254.36万元,建筑面积2 400平方米,于1995年3月竣工。

  1994年桃李办事处新建桃李中心小学综合楼1幢,建筑面积1 075.08平方米,投资22万元。

  1995年,新街办事处新建教师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630平方米,投资33万元。

  脚步哨办事处新建教师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投资37万元。

  饮马池办事处新建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360.81平方米,投资33.6万元。

  饮水工程:1985年,政府拨款3万元,居民集资2 577元,于镇西高程30米半山建水池1座,容量196立方米,于两里外老碧园子用直径300毫米钢管1 890米引来山泉,自流供水。除部分居民安装水龙头外,镇内分布公共水龙头34只。机关全部用上自来水,每天人均供水70~80公升。

  1995年底,阳宗镇共投资159.6万元,安装自来水受益户3 265户,解决了18 541人的饮用水问题,占全镇人口的88.2%。

  排水工程:阳宗镇原有街巷6条,1985年在铺西门街水泥路面的同时,新修石帮水泥盖板排水道两条,长500余米,其余街巷仍为泥帮明沟。

  新街排水沟于1985年填街面时,新修了石帮明沟下水道。

  1992年后,新修的街道均同步修了下水道。

  第三节 右 所 乡

  右所小街集,为乡政府驻地。原有东岔街、西岔街、主干街道3条,全长477米。主干街一条成“彐”字形,长300米,东西走向,1985年由原来6米扩宽为8米,由石块路面改为水泥路面。西岔街为过去李姓大族居住,故名李家巷,南北走向,长60米,1985年将原来5米扩宽成8米,将石块路面改造为水泥路面。东岔街1条,南北走向,长117米、宽5米,1985年将原石板路面改为水泥路面。

  1993年,投资63.95万元新修右所小街至老营庙街道,长522米、宽25米,设有人行道、车行道、转台、下水道等一系列标准化设施。

  1993~1994年累计投资70.06万元,改扩建右所小学大门至磷化公司大门主街道,全长570米,宽25米。

  机关:1989年2月,兴建右所乡政府宿舍楼1幢,1底4楼,投资65万元,建筑面积1 724.41平方米,1990年3月竣工。

  1990年7月,新建乡文化中心站、水管所、乡政府办公室综合楼2幢,1底2楼,底层框架结构,总投资47万,建筑面积1 062平方米,1991年9月竣工。

  1991年11月,新建吉花村公所办公楼、宿舍楼3幢,1底2楼,投资50万元,建筑面积1 700平方米,1992年12月竣工。

  1991年3月,新建右所村公所办公楼1幢,1底2楼,投资16.8万元,建筑面积598平方米,12月竣工。

  医院:1990年8月,右所卫生院,新建综合门诊楼1幢,投资25.8万元,建筑面积1 132平方米。

  学校:1990年3月,右所学校新加宿舍楼1层,面积497平方米,投资19万元。

  1990年8月,矣旧小学新建1底2楼的教学楼、宿舍楼2幢,建筑面积1 413.3平方米,投资28万元。

  1991年10月,补益小学新建1底2楼的教学楼1幢,投资21万元,建筑面积730平方米。

  1991年10月,小西小学新建教师宿舍楼1幢,1底3楼,投资35.27万元,建筑面积1 154平方米,1992年8月竣工。

  1991年3月,跨马小学新建教学楼及宿舍楼1幢,投资22万元,建筑面积801平方米。

  1993年9月,县第九中学在右所老营庙征地31.13亩,新建第九中学,计划投资750万元。建筑面积5 800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食堂、会议室、灯光球场

  均已完工投入使用。1994年末已投入资金439万元。

  1996年,县第九中学、右所、小湾、补益旧城等学校,先后新建扩建校舍8幢,建筑面积8 000平方米,总投资460万元。

  供水设施:右所乡辖区内25个坝区合作社,历年来均饮用地表水,因水体中铁离子、镁离子有害成分PH质偏高,已不符合卫生标准。1992年10月,动工安装引用东龙潭矿泉水工程,新建512立方米蓄水池1座,总投资323.06万元,接通主水管道2万多米,进村进户分水管道4.5万多米。1993年完工。

  排水:右所小街的排水沟于1985年翻修街面时,3条街均用块石水泥砌筑,盖以30×50水泥盖板,由北到南排入横灌大沟。

  小街照明:1965年通电,1984年乡办企业投资3.5万元,安装200千伏变电器1组接通全乡电线。1991年8月,县、乡、村、社四级投资,在乡政府所在地小街,改造了输电线路,安装了路灯,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条件。

  第四节 海 口 乡

  1985年,乡政府驻地由新村迁到海口,原海口集市大桥街长100多米,宽5~7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集市建在海口村公路两旁,主街长320米,宽32米,南北向。另有一条长300米,宽8米的环湖公路以及长350米、270米、410米、宽12米的街道3条。下水道、人行道、石挡墙已建成。街两旁现有34家私人建盖了两层以上砖楼房,总建筑面积4 080平方米,9个单位建盖了具有各种服务功能的楼房10 800平方米。

  海口新集镇于1993年11月动工,1995年1月竣工,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12亩,有铺面58间及部分棚顶摊位。新街道两旁有34家私人住房、14家企事业单位,全部近90间铺面。

  1994年2月,竣工主街道1条,长212米、宽22米,投资13.51万元。

  1994年12月投资32万元建盖海口乡文化娱乐中心的住宿楼1幢,包括11间客房、会议室、舞厅、食堂等。

  海口乡全乡有中学1所(县第八中学),中心小学4所,村小18所,全乡学校占地面积44.3亩(不含八中),其中小学建筑面积7 142平方米。截至1996年,全部投入资金241万元。

  供水:1994年11月在对歌山建成275立方米的主水池1个,接通管道主水管6 503米。至1996底,自来水引水管道长8 100米,解决了6 40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占总人口的62%。

  海口石拱名桥“海晏桥”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民国14年(1925)重建。全长30米、宽6.5米、高5米。跨度为三孔,一大两小,大孔跨度7米,可通船行,载重能力15吨。

  海口新公路大桥,与海晏桥相映媲美,全长40.6米,高12米、宽8.5米,单孔跨河,孔径20米,两端设复拱各2个,孔径2米,承重单车15吨、挂车80吨。

  1996年海口乡政府投资150万元,改扩建热水公园,出水量40立方米/小时,水温53℃。

  第五节 九 村 乡

  九村乡政府由原驻地迁至三家村的长稍地,投资1 100万元,建成新集镇。新集镇占地5.3万平方米,乡政府及12家单位共兴建办公楼、住宿楼、商业门面共17幢。建筑面积5 700平方米。新铺筑沥青路面主街道长540米,宽24米。1条岔街至乡财政所北墙长90米,宽18米;另1条岔街道至乡政府北墙角长110米,宽10米,于1994年3月竣工。

  1990~1992年,九村乡共批准193户新建房屋,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

  1990~1992年,全乡共建校舍2 846平方米,投资92.95万元。

  1994年,在建设新集镇时引入三家村农民48户,建房每套(户)用地14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 720平方米,总投资178万元,统一规划,统一筹建,年底第一层竣工。

  1995年,扩建乡属第七中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777.5平方米,投资60万元,于1996年5月完工。

  1995年12月,底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的职党校,和建筑面积1 173平方米,总投资70.8万元的卫生院竣工。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投资38万元的兽医站于1996年2月完工。

  1995~1996年,建盖东山、龙潭、七江3个村公所所属小学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食堂等,总投资126万元,总建筑面积约3 000平方米。

  自来水安装:九村乡所辖4个村公所,61个自然村,2 690户,总人口10 706人。截至1996年底,全乡安装自来水管道3.23万米,已解决8 033人的清洁饮用水,占总人口的75%。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光绪末年(1908),县衙署设有实业所,负责实施建城造署事宜。后实业所改为实业局,是管理各项实业事宜的行政机构。民国元年(1912年),县政府设实业局,后改为建设局。

  1950年设建设科。

  1958年改建设科为工交局。

  1981年成立建设局。

  1983年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兼管环卫站、自来水站及设计所。

  1990~1996年,县城建局下设6个股所级单位,工作范围涉及城镇、乡镇建设,房地产开发、质量监督、房产管理、危房鉴定、规划及管理自来水供给、环境保护及公园管理。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根据国家城乡环境保护部的通知精神,澄江县于1985年3月成立了房地产普查办公室。经过培训,对县城凤麓镇的公、私房产进行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占地面积、房屋结构、房屋属数、建成年代、产权性质、房屋用途、居住状况、居住水平、完好程度。此项工作于1985年8月完成。

  1991年9月,县房地产管理所成立。

  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换发房屋产权证2 450户,占总户数的88%。受理房产交易监证39起,成交面积6 659.42平方米,监交金额99.66万元。危房鉴定22起,鉴定面积14 123.33平方米。房产档案资料入档2 335宗。

  1993年,换发产权证185户,发证率达95.4%。装订档案2 665宗。危房鉴定17幢,鉴定面积1.34万平方米。房产交易监证60起,成交面积0.6万平方米。

  1994年,换发产权证226户,发证率达97%。整理房产档案资料291宗。危房鉴定6起,鉴定面积2 046.23平方米。办理房产交易监证46起,成交面积4 075.86平方米。

  1995年,换发产权证202户,发证率达98%。整理房地产档案入档158宗。受理房地产交易鉴证57起,成交面积4 486.27平方米,成交金额106.92万元。危房鉴定6起,面积5 228.04平方米。

  1996年,换发房屋所有权证776户,进行房地产交易监证35起,成交金额270余万元,成交面积3 171.77平方米。签证商品房、集资房675户,总面积5.3万平方米。房地产评估59起,评估金额4 000余万元。危房鉴定7起,鉴定面积5 292.49平方米,房地产档案资料入档60宗。

  第三节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 建筑质量管理

  1990~1992年,共监督工程项目120个,建筑面积18余万平方米,总投资6 856万元。验收工程127项,面积13.96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22个,优良率为18%;合格工程105个,合格率100%。

  1993年,监督工程项目58个,建筑面积8.26万平方米。验收面积3.98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9个,优良率为23.68%;合格工程29个,合格率100%。

  1994年,监督工程质量项目65个,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验收面积5.25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12个,优良率为28.12%;合格工程33个,合格率100%。

  1995年,监督建筑工程质量项目56个,建筑面积10.37万平方米。验收工程30项,竣工面积5.41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12项,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优良率40%;合格工程18项,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合格率为100%。

  1996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坚持履行持证上岗制度,有效行使监督权。全年监督工程72个,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0 689.25万元。验收工程31个,竣工面积0.56万平方米。被评为优良工程7个,面积1.11万平方米,投资额780万元;被评为合格工程24个,面积4.48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 020万元。验收竣工项目优良率为22.6%,面积优良率为19.9%。截至1996年,全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85.2%。

  二 建筑市场管理

  1992年底,全县共有建筑公司8个,施工队伍45支,从业人员3 635人。

  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筑质量,县城建局从1990年以来,从安全施工技术培训和施工质量上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右所、龙街、万海、凤城4个建筑公司1990~1992年3年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90年实现税利30余万元,1991年实现税利38万余元,1992年实现税利126.5万余元。

  为规范建筑业管理,1996年8月,县城建局组建“建筑业管理科”,加强对全县建筑行业的管理。组织各建筑公司经理和质检员参加工程报建和质量检查,坚持安全生产,并配合地区城建局施工安全检查组对全县施工现场进行了安全检查。为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9月份,组织了50多名施工队骨干参加中级施工员培训班。此举提高了建筑质量和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增强了,为“九五”期间全县安全达标创优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节 城镇规划管理

  1950年后,澄江县城在前人建设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既保持了“丹凤衔书”的古城风貌及建设特点,又扩大了建设规模。道路交通设施较为合理,市政、市容、清洁卫生、公共娱乐也较为完善。商业服务设施相应发展,公用、民用住房有较大改善。但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建设,存在不少矛盾。

  1984年县城建局在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协同有关部门编制《澄江县城总体规划》。提出了目前措施和长远规划方案,报请政府批准实施。

  旧城改造遵循充分利用、合理改造的原则,分街、分段、分片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改造。采取多种办法和渠道,筹集人力、物力、财力,按规划要求,扩宽道路,打通堵头,修通排水沟渠,调整不合理布局,完善市政工程设施;搞好庭院绿化、空地绿化、专用地绿化。

  扩宽道路和路面改造建设,逐年进行,长期控制。在规划期内的新建筑,必须服从规划,在街面上的必须退出红线方能建设。

  公私建房,应尽力从空中发展,节约用地。公用房屋就地改造,商业服务大楼建筑在新扩建的振兴路上。农民新建住房规划在西边廖官营附近及东北角凤翔寺旧址周围,以免互相干扰。

  城区主要工厂、农机、标件、轻机、糖果糕点厂和屠宰厂,分布在环城四周。近期做好防噪音、防污水、防烟尘污染等工作;远期规划是迁往飞机场。

  铺设沥青路面,打开劝学街西口堵头通环城西路北端,贯通新建的振兴路与北正街主体建设用地,形成“三横三竖”的道路网布形式构成城区主要道路骨架。

  完善城区绿化,在人行道和环城公路种植行道树。并在扩宽的十字路口及振兴路中心,适当设置一些花坛。发动机关、学校、职工、居民、农民绿化住宅、庭院和工作场所。种树、种花、种草,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系统,美化环境。

  县农村集镇建设规划,在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于1984年3月中旬在龙街开办“村镇规划”培训班。参加单位有龙街、右所、阳宗3个坝区18个办事处、村公所共48人,培训一期为15天。

  编制《澄江县村镇建设规划》于1984年4月初开始,年底结束,历时8个月。对111个村庄作了规划。编制出“两图一书”(平面图、规划图,说明书)。乡、镇自筹规划经费6万余元。全县5个区配备了助理员,负责按编制规划,进行村镇建设监督管理。

  乡镇建设规划,按照“合理组织,节约用地,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的原则,以农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有步骤的进行村镇建设。集镇要相应发展商业和地方工业,合理改造旧集镇,充分利用现状,协调发展新区,分批分期的规划企事业、机关、学校、居民、农民的房屋建设。尽可能合理配置,按照方便生产、生活、整齐、卫生、美观、少占耕地的原则,在以近期建设为主,兼顾远期发展中,把澄江6集镇,建设为农贸倡盛、文明、清洁的小集镇。

  1990~1992年,共核发建筑规划许可证和准建证95件,规划总面积4平方公里。完成了县城、禄充风景区、海口小集镇、三家村小集镇和广龙小集镇的详细规划。严格道路红线控制。

  1993年,全县建设项目都按规划程序办理了建设手续,全年共核发《施工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54份、《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45份、《准建证》53份、《选址意见书》3份,实地进行道路红线控制31个单位。此外1984年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局部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于1994年作了全面的调整。调整后的县城新区规划为:

  城市建设区:东起东大河,南至望海公园湖滨城,西到小官庄,北靠梁王河,面积约8.3平方公里。

  机械食品工业区:东起东大河延伸至大树村、八哥岩,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体育运动区:东起马料河,西至赵旗村,约0.03平方公里。

  湖滨旅游城:城南边靠近抚仙湖边,东西长1.1公里,南北0.5公里。东起澄华公路新河口公园处,南至沿湖公路,西至马料河,北至马房村,面积为0.75平方公里。

  调整后的县城总体规划将凤麓镇、龙街镇、右所乡融为一体,建成后呈“工”字形。

  规划年限近期为6年:1994~2000年;远期为20年,2000~2020年。

  根据《城市规划法》和《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1994年,全县共核发《工程施工建设用地许可证》23份,选址意见书2份。实地进行道路红线控制32个单位。测量土地面积9.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3平方公里,设计工程项目70个,测量征地地形图300余亩。

  1995年,共审查发放37个建设单位的《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准建证》。老城区拆旧新建控制红线54户。1995年县建筑工程设计所全年设计工程100项。

  1996年,县城建局加强城市规划的宣传和落实,提高执法力度,严格审批新建工程项目,依法征收城市配套费、规划费和准建费。全年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0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份、《准建证》29份。对12个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严格控制建筑红线。完成了16个单位的征地测绘和城市街道的测绘设计任务。

  第五节 土地管理

  195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村镇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单位建筑土地占用逐年增多。1985年,县政府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有关精神,制定了征用土地的管理办法。

  征地单位持计划部门批准的基建计划或上级主管机关的证明文件,书面向县政府提出征地申请,经审查同意后进行选址;在县城规划范围内用地,需经县上审查同意。选址后,由土地管理机关组织征地和被征双方及有关单位商定征地面积、补偿和安置的初步方案,并绘制征地红线图,经批准后发放土地使用证并划拨土地。征用面积3亩以下(不含3亩)由县政府批准。3亩以上,由县政府审查,报上级政府批准。土地补偿费,按被征土地3年年平均产值的4~6倍计算补偿。安置补助费,按田所处地置环境及土质好坏进行补偿,一般在每亩1 000~4 000元之间。青苗费按当季作物的产值计算补偿,地上附着物拆迁补偿费由双方协商确定。征地费按3%~5%向土地管理局缴纳土地管理费。在县城和集镇的规划范围内,征地面积每平方米按5元计算。农村建房用地,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污染治理

  自1970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澄江县面临两类环境污染:一是县城四周环城河中城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污染;二是城郊外的水泥厂、轧钢厂、砖瓦厂、磷酸盐厂和城周的机械厂、标件厂、屠宰场、医院等的废渣、废气、废水以及农业用化肥、农药对人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污染。

  一 水污染的治理

  县城环城河中城区居民、城周工厂的生活、生产污水每日约500吨。这些废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氨、氰、砷等化学毒素。1983年,设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配置专职人员,先后治理了环城河和城区的下水道。磷酸盐厂建于距县城7公里处大坡头,建厂时即配设“三废”处理系统。

  随着环保工作的开展,1983年对全县233个饮水点,共抽查348个水样进行水质检验(其中水井223个、泉水8个、自来水3个)。按国家标准:色度小于200度,不得有异嗅、异味,PH值6.5~9.5,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氨氮小于0.05毫克/升,亚硝酸盐氮0~0.002毫克/升,硝酸盐氮小于10毫克/升,细菌总数每毫升小于100个,大肠菌群每升少于3个的标准统计。

  检验结果,pH值正常的有347个,超标的一个,低标的没有。PH值在5.5~3.4之间,多数呈微碱性。氨氮正常的有259个,超标89个,34%的不合格。其中大于4毫克/升的有2个。龙街镇陈汉良家门前水井为5.6毫克/升,亚硝酸盐氮超标有280个,占81.1%。最高为鲁溪营洪高德家水井达1.38毫克/升,硝酸盐氮超标有12个,占3.5%。最高为大窑村南水井达34.9毫克/升,细菌总数在0~33之间,有340个超标,占98.5%。最高为海口供销社水井达33万个/毫升,大肠杆菌群在0~2.5万之间,有300个超标,占87.2%。最高为2.5万个/升,有68个占20%。

  以上井水污染源是以人畜粪便为主,因大多数居民的厕所、畜厩不符合卫生要求,水井周围没有防护措施,无定期消毒所致。

  自1956年县城用明沟引西龙潭水,建蓄水池后,全县人畜饮用自来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年改进完善,截至1996年,饮用自来水人口除阳宗镇达88.2%,九村乡达75%,海口乡达62%外,县城、龙街镇、右所乡,已饮用上了优质的东、西龙潭泉水。

  二 大气污染

  全县共有气压1千克以上的蒸气炉5台,0.9千克以上蒸气两用炉17台。全县范围内砖瓦厂、磷酸盐厂等的废气降尘年约500吨。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气体,各种机械车辆排出的废气,直接空排,造成了一定的大气污染。1988年12月1日对全县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测:二氧化硫检出率为86%,氮氧化物检出率为75%,总悬浮微粒检出率为100%。一次浓度范围二氧化硫为0.000~0.004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多为0.000~0.022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范围二氧化硫为0.001~0.003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0.001~0.010毫克/立方米。总悬浮微生物为0.012~0.070毫克/立方米。三种污染物的一次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低于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浓缩值,因此澄江县大气环境质量属清洁级。

  截至1996年,随着运输业的兴起,机动车辆的增加,城乡工矿企业的发展,排放废气烟尘增加,对大气环境质量污染加大,为此,相应地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污染,大气环境质量仍有所改善。

  三 噪声治理

  由于机动车辆的增加,县城中的噪音、废气急剧增大。增修了环城西路后,车辆绕城边通行,减少了城区车流量。

  1988年10月24~25日,在县城内布点12个对县城噪声作出鉴定,结果表明:除澄华公路和澄马路段超过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82)中规定的交通干道两侧等效声级值70分贝(白天)的标准外,其余路段均未超标。全镇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4.3分贝。因此凤麓镇交通污染程度较轻,车流量不高,平均流量仅达55辆/小时。

  四 废渣治理

  县城几家工厂高炉渣约200吨,过去倒在路边填路,1985年后改为运往凤山后倒入箐沟。标件厂生产螺母铁屑乱倒乱堆,现改为回收利用,全部卖给外单位回炉加工。机床厂加工后的废铁屑年约22吨,由过去的污染转变为废物利用,60%交物资部门,40%调出外地回炉做钢球。

  磷化工厂建成4万平方米的石档墙渣场,治理每年约3 000吨的废渣磷石膏,使废渣磷集中堆放,雨季不外流,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五 抚仙湖环境保护

  1993年11月1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同年12月20日,玉溪地区行政公署颁布《云南省玉溪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贯彻执行〈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暂行)》。从1994年1月1日施行。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县城建局确定以抚仙湖水资源保护为工作重点,按照法律法规开展环保业务工作。1994年6月11日,召开“抚仙湖环境保护现场办公室会议”。牛绍尧副省长就抚仙湖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好县城污水。该项目由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牵头办理可行性报告及项目建议书,列入全省计划。1995年5月由玉溪地区环境科学研究所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完工并编制成稿。

  报告编制涉及的工作范围主要以县城为主,并对湖区20多个景点中的抚仙湖公园、望海公园、万海游乐中心、银海苑、波息湾度假村、禄充渔村、明星垂钓中心、老鹰地等景点提出相应的污水处理方案。

  县污水处理厂厂址初步选择在距凤麓镇环城南路窑泥沟头下约500米地段,估计投资约1 000万元。

  1994年9~12月,共清运各景点生活垃圾140余吨。银海苑培训部于年底竣工投入使用的KT型净水设备,日处理污水能力为500吨,该度假村所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县磷化公司投资120万元的黄磷一厂污水改造工程于1995年竣工投入使用,确保了污水不外排。1995年1~12月县环卫站耗资3万元,统一清运抚仙湖旅游景点生活垃圾600多吨。根据玉溪行署指示,由抚仙湖管理局组织澄江、江川、华宁3县城建局协作,于1955年5月,正式建立了抚仙湖群管人员制度。全县共有抚仙湖群管人员15人,分布于禄充、万海等沿湖景点,负责辖区内的日常环保工作。

  六 农药 化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长期应用,造成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毒杀了害虫天敌,造成生态系统失调。据统计,仅1984年施用化肥9 560吨,每亩平均0.56公斤,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前几年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毁林开荒种粮,自然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施低毒高效农药,增施农家肥、磷肥,注意发挥各种虫害的天敌和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同时,植树造林、种植牧草、增加植被,到1988年止,全县有森林面积2 277.8万亩,森林覆盖率20.1%。植树造林110万株,苗圃179亩。1985~1986年,退耕还林4 000亩,199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为25.4%。1986~1996年,全县造林34.55万亩,零星植树631.82万株。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第二节 环境管理

  县凤麓镇为全县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以来,便陆续开展了环境监测工作,并设有专人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颁布的各种环保法规、条例,管理本县区域内由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由建设、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一 宣传教育

  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的环保意识,把保护环境变为全民应尽的义务和自觉行动。大家动手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以来,曾多次利用广播、幻灯机、电视、墙报、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活动,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加环保知识竞赛。

  二 “三同时”审批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管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全县于1985年开始“三同时”审批。凡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有可能产生污染影响环境的,都要提出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书。在选址、定点、发放《建筑许可证》时,要经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工程竣工环保部门要参加验收,验收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三 开征排污费

  1990~1992年,征收排污费8家计6.5万元,返回企业进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资金达4.73万元。1993年征收排污费2.88万元,返还污染源治理资金1.56万元。

  1994年,对9家排污单位征收排污费,包括化工、水泥、医院、屠宰场等行业。总计征收金额为16.58万元。返还污染源治理资金8.51万元,以帮助全县重污企业治理污染。

  1995年,除征收磷化公司等9家厂矿、单位排污费和抚仙湖北岸9家旅游景点生活垃圾处理费外,还新开征了生活污水费31家,全年排污费征收计23.79万元,返还治理污染资金9.74万元。

  1996年,全年征收排污费31万元,交费单位66家。全年返还排污费17.7万元,用以帮助磷化公司及县医院进行污水治理。

  四 治理污染

  1990年9~12月对全县乡镇企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共调查企业55家,其中详查25家,普查30家,包括水泥、砖瓦窑、石火窑、酿酒化工等行业。此次调查,为今后全县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立了档案。

  1994年,县水泥厂投资16万元,对包装车间、熟料配料车间,使用GQX型高效多管除尘器治理污染。

  1995年,对固体废物的污染进行申报登记。至9月底,磷化公司、磷化工厂、机械厂、县医院、广龙黄磷分厂5家申报单位已填报申报。

  第五章 环境卫生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县城环境卫生,1952年以前较为薄弱,未设管理机构及人员。1983年由有关部门抽调干部10人组成办公室。县城由清洁工7人负责市容整顿及街道清扫。1984年又配备工作人员4人,清洁工增至35人。1985年1月1日起增设卫生监督员10人,环卫设备有洒水车1辆,垃圾车1辆,垃圾小推车12辆。又增加种树、种花工人。1986年底工人总数为56人,增设运粪汽车1辆,增加小推车5辆。增设花种、树种苗圃2个。县城主要街道设有痰盂、果皮箱87个。1996年底,清洁工人增至72人,运载垃圾汽车为2辆,装载机1辆,垃圾小推车增至43辆。县城内有公厕16个,其中旱厕11个,水冲厕5个。

  第二节 环境卫生

  1986年以前,县城街道卫生工作,由设有12人的清扫保洁队,负责每日早晨清扫,白天保洁。设4人负责街道垃圾收运,用手推车巡回各街各道手摇铜铃,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运送至垃圾池内;再由设有4人的垃圾专运组,负责将集中的垃圾用汽车运往凤山倒入箐内或给农民作土杂肥料。设公厕管理人员3人,负责5个厕所的清洁。设1人专管各条街道的痰盂、果皮箱的洗涤工作,坚持日洗一次。每10日用汽车冲洗街道一次。为维护市容卫生,设卫生监督员岗两个,与公安配合,负责市容整顿、维护交通秩序、车辆管理及卫生检查工作。各机关单位及居民、农民的门前街道卫生,实行岗位责任制及门前三包。单位院内每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并定期评比。

  1996年,由于城市建设逐年发展,街道由原有的11条增加到24条,公共厕所由5个,增加为16个,其中水冲厕5个。环卫工作量随之增大,垃圾转运站点增至6个,环卫工人也增至60人。凤麓镇的环境卫生工作,政府及各部门极为重视,连续7年被评为玉溪地区卫生竞赛第一名。

  县城及六集镇街道村旁树木种植及绿化工程至1978年以前,未设专人管理。每年发动群众造林种树,由于缺乏管理,成活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对绿化工作较为重视,1985年起加强领导,设街道绿化队。到1986年,工人由7人增加为8人,负责县城道路的绿化。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