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0年(1941),引进美国烤烟种植,经过几年的试验栽培,种植获得成功。叶片金黄色,内在质量高,烟味香醇,受到厂家和消费者的称赞。烤烟试种成功后,逐步在全县推广种植。 引进种植后,因生产技术落后,自由种植,自由交易,烟农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种植面积小,产量少。 1950年后,烤烟生产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198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粮铺路,烟致富”的决策,烤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种植烤烟已成为全县主要的经济来源。50多年来发展烤烟生产的实践证明:烤烟对于改善农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工业生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30年(1941),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在晋宁区成立分所,认为澄江县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烤烟,确定把澄江划为晋宁分所的一个管理区。派该所二级技师邢在常(县内西街子人),采用由美国引进的大金圆籽种推广试种,当年试种成功,获得丰收,从此烤烟在澄江推广栽培。 民国时期的烤烟育苗比较粗放,但比土黄烟育苗又有所进步。 1951年后,加强烤烟生产,组织烤烟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具体辅导,以土质疏松、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轮作平整田地为苗地。1985年开始用营养袋育苗。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烟苗健壮,移栽后的成活率高。 1986年后推广独垄墒和营养袋移栽,深掘浅栽,浇足定根水以保幼苗成活。 1993年起使用化肥、土、农家肥“三合一”营养土垫塘移栽,增产增质效果显著。 民国期间,曾用山地栽过土黄烟。民国31年(1942)后,除坝区栽种烤烟外,少数靠山边的矣旧、梅玉、旧城、小官庄、朱家山等村还利用平缓坡地栽种。 1953年后,烤烟逐步向山区的九村、新村、海口等地发展。各地农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山地的自然优势,按节令抗旱栽烟挑水浇苗,力保成活。在一般年景下也获得较好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