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工业园区优化提升情况调研报告 澄江工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园三片区”,“一园”为云南澄江产业园,“三片区”为九村片区、牛场片区、提古片区;规划用地规模15.73平方公里,其中:九村片区12.35平方公里、牛场片区2.38平方公里、提古片区1.00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1主2辅” ,1个主导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2个辅助产业为生物资源加工、装备制造产业;九村片区和牛场片区主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提古片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为切实掌握澄江工业园区优化提升情况,澄江市统计局在市直有关部门和龙街街道、九村镇的支持配合下对澄江工业园区优化提升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主体培育情况。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共有企业65户(含8户拟入园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5户,占澄江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9.3%,规上制造业企业全部集中于园区生产经营,1-8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2022年以来,云南瑜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鼎宝新能源有限公司、澄江澄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注册成立,2022年2月28日,云南澄江澄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业挂牌,向磷化工业转型升级、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8月澄江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9.0%,其中:园区内规上企业完成31.6亿元,同比增长30.1%,占全部规上企业产值的98.1%;澄江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园区内规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1%;澄江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2%,其中园区内规上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3.4%。 (三)项目建设投资情况。1-8月,澄江市完成工业投资(不含省返电网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183.3%,其中:园区内企业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 137.3%。云南汇盈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环保型高档纸板纸箱项目、云南鲜健知民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米线生产厂建设项目、云南鑫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800 吨纳米建筑新材料建设项目投入生产运营,云南艾格啤酒有限公司年产800 吨精酿啤酒、云南中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混凝土外加剂建设等项目投料试生产,云南澄江神农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深加工、澄江澄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利用黄磷尾气日产350吨氧化钙等项目加快建设,启动并加快云南澄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园区坚持在完善基础设施中提升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蛟龙潭片区1号、3号、4号、8号市政道路,自来水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古片区市政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五)服务设施情况。澄江坚持在提升服务能力中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企业内部的事法人办、企业外部的事管委会办”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干部职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协调解决入园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澄江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工作专班、中国东南亚食品商贸仓储物流港项目工作专班,全力服务入园项目建设。建立企业纾困责任台账,落实企业解困主体责任,通过现场会办、驻企帮扶、限时办结等工作方式,切实解决企业项目手续、证照办理及水、电、路等困难和问题。 (六)招商引资情况。澄江市坚持在狠抓招商引资中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对接原则,采取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合作招商等方式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2019年引进项目1个,协议总投资7.3亿元,2020年引进云南巨力集团浙商产业园等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76.3亿元,2021年引进玉溪达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台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生产项目、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神农集团食品深加工项目等7个项目,协议总投资4.56亿元,2022年上半年引进云南达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变压器及高低压、配电开关控制柜生产项目、昆明电缆集团电线电缆产业链工业园等11个项目,协议总投资43亿元。 二、困难和问题 (一)受熔断机制及疫情防控影响突出。抚仙湖沿湖面山建设项目长久熔断机制对澄江工业经济造成的影响比较突出,因建设项目减少,建材产品需求量明显下降,建材工业产销利润显著下滑,建材企业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水泥、商品混凝土等产品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处于下降趋势。藕粉生产、啤酒酿造、饲料加工等食品工业企业受疫情影响突出,稳销拓销比较困难,产销明显减少。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供应链短。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涉及41个大类、206个中类行业。澄江市工业园区25户规上工业企业从门类看,制造业23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户。从大类来看,仅涉及10个,有31个为空白,占75.6%,从中类看,有190个为空白,占92.7%。长期以来工业产值主要以磷化工企业为主,其他属于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的制造,产业层次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产业结构单一,受磷化工行业影响较大。2018年以来,澄江磷化工产值占整个规上工业产值的40%—50%,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每年支撑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几户磷化工企业。澄江磷矿自2016年4月全面停采,磷化工企业所需磷矿石从晋宁、安宁、华宁等地外购,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品质不稳定,磷矿石供应成为磷化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磷化工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基础,磷矿石紧缺问题已愈加凸显,采购价由350元/吨涨至1200元/吨以上,部分磷化工企业呈现减产的趋势,对园区经济、澄江工业发展影响较大,其他建材企业同样面临原料供应难题,影响到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四)用地指标较为紧缺,严重制约工业项目推进。由于缺少土地指标,工业建设项目较少,缺乏重大项目递补支撑,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形成极大制约。据了解,目前园区土地指标缺口高达6000余亩(含云南浙商产业园规划用地5000亩)。 (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靠地方财政投资的依赖性较强,而目前财政困难,用于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园区建设短期内又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目前财力无法满足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投入不足,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不完善,园区自来水供应管网、区内道路等建设缓慢,用电用气配套不到位,一定程度制约项目入园。园区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缺口资金多。东溪哨片区省级化工园区申报未通过对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制约,冶钢公司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新能源电池材料深加工项目能评批复待审批。 (六)新建投产纳规企业少,支撑力度薄弱。从近几年园区工业企业纳规升规情况看,年内新建投产企业纳规较少,升规企业较多,工业经济逐年新增量能方面存在差距,项目少、规模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2022年以来无新建投产纳规企业,工业持续发展的增量有限。 三、下步工作建议 坚持“绿色、低碳、智慧、数字、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做大总量、做高质量、做强存量、做优增量”为目标,按照“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辅助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高质量优化澄江产业园区产业结构体系,有效提升园区产业自主创新、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五大能力,全面突出澄江产业园区发展优势。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核心战略,稳步实施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抓好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引领驱动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形成“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主战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优化工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稳存量、促增量,推动工业振兴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澄江市“四上”企业培育和入统工作(2021-2025年)考核方案》《澄江市制造业投资促进优惠实施办法(试行)》,带动工业项目建设和工业企业发展。 (二)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磷矿资源的基础和优势,沿着“磷矿—磷酸—磷酸铁”向下拓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黄磷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进产业链条化、企业循环化、生产清洁化、产品多元化,构建绿色磷化工生产体系;鼓励跨行业联产,进一步拉长产品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物资源加工、装备制造产业,有序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 (三)加强企业帮扶。坚持处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一对一挂钩帮扶,与企业家和项目业主交心谈心,宣传助企纾困政策,听取企业困难诉求,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行业主管及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加强引导指导,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发挥职能作用,共研共商,积极协调,全力助企纾困解难、谋划发展。增强纳规支撑意识,继续加大工业企业达规培育力度,着力培育新增长点,重点关注云南澄江神农食品有限公司、云南润盈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鲜健知民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户企业项目推进及投产跟踪,提前做好纳规申报准备工作,达规及时申报。 (四)增强要素保障。进一步修编完善《云南澄江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切实做好下批省级化工园区申报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批而未用、长期闲置的土地统一收回,坚决依法退出一批僵尸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编制好成片开发方案,分批次保障项目用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用于保障项目土地要素。建立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常态化向金融机构推介重大项目,定期组织银企联席会议,搭建金融机构和项目单位对接平台,积极服务项目融资。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稳定生产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