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澄江由盆地、湖泊、河谷3种地貌组成,以山脉、湖泊为主,山区占总面积的73.42%,水面占18.16%,坝区占7.97%,形成“七山二水一平坝”的地理格局。县境内抚仙湖、阳宗海镶嵌其中,境内有“滇中第一山”梁王山,海拔2820米,最低海口河交汇处海拔1327米,绝对高差近1500米。立体气候明显,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6.5℃,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光照充足,常年日照时数2 141.8小时,常年平均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2 210千卡。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低温、霜冻、旱涝、冰雹。 县境内土地面积小,山湖面积大,磷矿资源丰富,地处小江断裂带,小震频繁,对工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演变 距今5.7亿~2.3亿年的古生代早期,县境是一片汪洋的广海环境;晚期受地球运动的影响,曾一度隆起。从境内帽天山动物化石的起源可以看出,境内在5.6亿年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随着地球的运动才出现了现有的陆地。澄江县地质学上属“康滇地轴”与“滇黔川鄂台坳”交界区,地质构成为南北和华夏构造体系。地质构成复杂,由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岩层组成。 新生代冲积土:以县城附近的平地发育最广,其次为阳宗坝并分布于山谷、溪边间等处,是澄江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其颜色及地质不一。表土至底层由数十厘米至二三米以上。其下多属石砾层,是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沉积厚度达55.48米。 三叠纪红岩系:在县城西南老虎山附近,左起经路歧、盐井沟、养白牛一带,岩层间夹有石灰岩脉于其中,颜色棕红,大部分已风化,组织疏松,易引起剧烈冲刷,所形成地势、斜度大小不一。 三叠纪前玄武岩:为火山结晶质之一,颜色黝黑,组织坚硬,经风化后变为褐黑色,分布在老虎山向东北经中关、梁王山北马庄一带,呈一半月形,所成山岭大都峻伟,倾斜度大,有岩石露头。 二叠石炭纪石灰岩:自西龙潭起,经梁王山、阳宗海东岸、松子园、大塘子一带,色泽灰色和灰黑色,结构多成块状,山麓常夹有煤层,冲刷剧烈。 中震旦纪页岩及砂岩系:分布在舞凤山及徐家渡以南铁赤河一带,其基部有冰积层存在,页岩呈紫色。砂岩呈紫罗兰颜色,倾斜度大,易冲刷。 寒武纪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红色岩、砂岩、石英岩系:分布于县城东部及阳宗海两岩一带,在海口附近的页岩有呈灰白色及灰黑色两种,本系岩石,因错杂而成,其颜色结构不一。 震旦纪白云岩与砂质石灰岩系:分布在县东华山、宝鼎山、重珠山、金莲山、牧马山、象鼻山及者白林一带,砂质石灰岩,色带白,组织疏松,易风化,岩层内发现有磷灰土,所构成之山斜度不大,易冲刷。 第二节 构造 澄江境内的地质构成属“康滇地轴”与“滇黔川台坳”交界区,地质构造为南北和华夏 构造体系;境内被4条主要断裂带分割成从南至北的条块状,南北两端断陷成盆地,山脉多呈南北向,属中山地区,阳宗至县城一带属小江断裂活动带,力学强度较低,由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和半固结沉积的粘土、岩,泥砂等层形成,地质形成复杂,由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岩层组成。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特 征 澄江属中生代古夷平面被抬升、错断,经河流切割改造而成的滇中高原丘原地带,其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及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南低,北高。东部山脉由箐梁子经太平山、尖峰山到雷打山全长38.8公里;中部(横向)山脉由梁王山的李增坟经大丫口到牛场,全长8.4公里;西部山脉由梁王山的和尚大地,经黑汉山、老虎山、猫鼻子山到禄充的麒麟山,长35公里。县境内东、西、中部为中山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南为澄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县境的梁王山为滇中第一高峰,主峰海拔2820米,位于西部,与东西部山脉交汇,形成地貌相似“H”形。 第二节 类 型 澄江山体高差悬殊,三级阶地明显。海拔2200~2820米的梁王山、太平山、麒麟山属三级阶梯地,面积133 36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78%,山高坡陡,切割较深,高差大,部分地区岩石裸露,风化后石砾多,耕地少而分散,≥10℃的积温2 983.3℃,属中温带气候类型,温度低,多数地方只能种植喜凉作物,对发展林业、畜牧业十分有利;海拔1900~2200米为二级阶地,面积428 23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1%,地势起伏较缓,多数地方属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区内有石山,凹地及经河流切割形成的沟谷,≥10℃积温4 629.3~4 715.9℃,属北亚热带,部分地区属南温带气候类型,适种性广,磷矿资源丰富;海拔1900米以下为一级阶地,面积570 94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0.4%,区内有坝子和湖泊,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10℃积温4 672.4℃~4 886.5℃,属北亚热带,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是澄江主要的农业区,盛产粮、烟、油菜,农副产品的产量占全县的70%以上,也是澄江经济发达的地区。 第三章 山 脉 澄江山脉属云岭向东延伸及辐射的正支乌蒙山系,由数百里逶迤而来,自玉溪、江川北部的屈颡岭山分支东北行,由澄江西南进入,多为南北走向。干脉梁王山绵亘数百里,岗峦起伏,分支环绕东、西边境及横贯中部。其东部从北自黑箐梁子经太平山,尖峰山至南部的雷打山,全长38公里。西部从北自和尚大地经烟包山、黑汉山、老虎山、猫鼻子山至南麒麟山,全长35公里,横贯县境中部,西自梁王山向东经老君殿至大丫口,全长12公里,是县境内主要山脉。 干脉梁王山主峰海拔2820米,自西南入境为南北走向,分向南行的有白龙寺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西边,北面是小树棵村,东南为马桑凹,南北走向,海拔2220米,南接马 鞍山。昔日山上建有一所白龙寺,故山因寺得名,是澄江与晋宁的交界山。 第一节 西部山脉 马鞍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西边,北连白龙寺山,南北走向,海拔2197米。因山势南北高中间低凹,形如马鞍而得名,是澄江、晋宁两县交界山。 小水井梁子: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西南边,北接马鞍山,东边是大青山,南北走向,海拔2253米。此山南有一口小水井,故名,西部为澄江、晋宁的交界。 雷打山:古称雷打石,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西南边,西部紧靠小水井梁子西近,海拔2 156米,因山上有一块巨石常被雷击故名,西面是澄江、晋宁的交界。 杨梅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南边,南北走向,海拔2388米,西南两边是澄江与晋宁的交界。 鸡街子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南部,南北走向,海拔2627米,山间无林,顶部平坦,昔日附近村民逢鸡日在山梁上赶集故名。山梁为澄江、晋宁两县的交界。 飞都山:在县城西南立昌村边,由西北走向东南,海拔2502米,是澄江、江川两县的交界山。 摩乐山:在县城西南立昌村南部,东西走向,山岭岗为澄江、江川两县的交界。 小青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南,南北走向,海拔2227米,南与大青山毗邻故名。 大青山:在县城西南养百牛村南,南北走向,海拔2293米,北接小青山,西南接小水井梁子,东部是玉米竹村。 大象山:在县城西南立昌村西部,东西走向,海拔2329米,山间森林茂盛。山形似大象故名。 四凹子梁子:在县城西南,是养百牛与立昌的交界山,由西北走向东南,海拔2497米,整支山梁由四个凹子组成故名。 盐水凹:在县城西南尖山村西,南北走向,海拔2195米,是澄江与晋宁两县的交界山,因山间低凹处出有一股盐水故名。南连白龙寺山,北接偏头山。 偏头山:在县城西南尖山村西北,东北走向西南,海拔2313米,火菁村居山北。 尖山:古名涌拔山,后称玉笋山,在县城西南,海拔2152米,屹立在抚仙湖西岸,北依尖山河,澄川公路绕山而过。此山高峰独秀,上尖下粗形如玉笋,山顶有一盘石直径两米,昔日四时注水不竭,景曰:玉笋群岚,玉笋擎天。从禄充眺望,又像一口金钟置于禄充村北,又名金钟山;从养白牛、干冲眺望,像一顶沙帽,从东面向西面看;像一把骑子,是澄江十景之一。 笔架山:在县城西南尖山之南,三峰突起形似笔架故名,海拔1803米,山间森林茂盛,山顶上有一观音寺。 麒麟山:古名南峰山,在县城西南禄充村西南,南北走向,海拔2468米,有南峰竞秀之称,东部陡峭险峻,貌似麒麟故名。 狮子山:在县城西南9公里辣子庄南部,南北走向,海拔1793米,西北面是龙潭寺,南接红山嘴,山间林木稀少。 红山嘴:在县城西南9公里,北接狮子山,澄川公路从山南通过,山间无林,现已开垦为台地。 龙爬山:在县城西南9公里,东西走向,海拔2289米,相传昔日有龙在此山打斗,其山有迹如龙爪爬过故名。 猫鼻子山:在县城西南8公里,双树村旁,地处大湾子村后,南北走向,海拔2 488.7米,山间大部分是云南松,因此山远望形状像猫鼻子,故名,是澄江、晋宁两县交界山。 大红山:在县城西南9公里枝柏村旁,山冲河水库南面,东南边是西林寺山,西北走向,海拔1927米,山间无林,因山上红紫泥土面积大故名。 西林寺山:又名头沟山,在县城西南10公里,西南与狮子山隔河相望,西北走向东南,海拔1 815米,昔日山上盖有一所西林寺故名。 老虎山:在县城西南9公里,北接黑汉山,南接猫鼻子山,西与晋宁区交界,东为澄江坝,南北走向,海拔2629.3米,因山势似卧虎故名。 黑汉山:又名关索岭,在县城西8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094米,因山上黑石横生,气势磅礴如武帅高坐故名,是通往西边邻县的隘口,昔日在此设有三关(上关、中关、下关)。 麒麟山:在县城西7公里,海拔2378米,因此山貌似麒麟故名。 点苍山:在县城西面,由南向北至黑汉山全长10公里,海拔2312~1629.3米,为县城西部的一座大山,属梁王山山脉。 第二节 北部山脉 梁王山:古称装山,又名罗藏山,是全县诸山干脉,在县城西北8公里,与呈贡接壤。主峰海拔2820米,是滇中第一高峰,属澄江管辖,元代梁王在此扎营故名,是澄江十景之一。站在山巅,昆明之滇池,澄江之抚仙湖、阳宗海,江川之星云湖尽收眼底,可谓“举目观四海”。山腰建造林场,云南省电视台在山上建有电视塔。此山森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药材及少量的矿物。 社昆山:在县城北32公里,阳宗镇西1公里,西南走向东北,海拔1976米,山间森林多,第三中学居于山之北麓,大龙潭泉水出自此山,古称濯缨泉。 老母猪山:在县城北20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2612米,因此山森林密布常有野猪出没故名。 支锅山:在县城北10公里西边与东部的朱家房后山毗连,两山形成丫口,均属阳宗镇地界,故称阳宗丫口,东西走向,海拔2328米。 舞凤山:简称凤山,因山顶呈红色又名红山顶,在县城北端,南北走向,海拔1971米,明隆庆五年(1571),知府徐可久迁府城于南麓。昔日山间松林茂盛,灌木、竹林丛生,并建有庵、庙数十座。1951年后山腰和山麓改为台田,澄阳公路绕山而过。 烟包山:在县城西北30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326米,南接梁王山,北连陡坡梁子,山势高而团范。古代在此山设报警台故名,是澄江、呈贡两县的交界山。 花石山:在县城西北30公里,东与杜昆山相接,东西走向,海拔2310米,山上石灰岩较多并含有马牙石(方解石)故名。 陡坡梁子:在县城西北32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316米,西与呈贡接壤。 大石板山:在县城西北36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324米,因山间大石块较多故名,是澄江与呈贡的交界山。 象山:在县城西北36公里,东西走向,海拔1947米,山顶无林,因山形如象故名。 沈官山:在县城西北3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885米。 第三节 东部山脉 宝鼎山:在县城东北20公里,因三峰对峙,其状如鼎故名。 献饭山:在县城东北8公里,者底哨村两侧,海拔2274.7米。昔日当地群众遇有天灾,就到此山献饭求神故名。 小白龙:在县城东北7公里土老村东南面,地处东大河水库西岸,由西北走向东南,海拔2191米。 关山:古名钟秀山,在县城东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982米。 华山:又名华藏山,古名阙摩山,在县城东3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945米,东有众山依之,南连旧城村,西临澄江坝。 赐浦山:在县城东4公里,南接金莲山,南北走向,海拔1834米。明正德年间澄江府治迁此山麓。 金莲山:古名牢庄山,在县城东5公里,南北走向,东南接牧马山,海拔1 812米,此山产野金莲花故名,是澄江十景之一的金莲捧日。明隆庆五年(1571),前澄江府治建于此山西麓,半山腰建有悬天阁。 老祖瘪头:古称将军山,在县城东南14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144米,山间林木甚多,其山势如武帅高坐,头部又似瘪嘴老人故名。 对过山:古名赦文山,在县城东南23公里,东西走向,东南接雷打山,海拔1811米,因此山与抚仙湖对岸笔架山隔湖相对故名。 雷打山:在县城东南26公里,东跨独发菁村,西跨马吃水村,海拔2156米,因此山历年常遭雷击故名。 帽天山:在县城东11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028米,山形像顶草帽故名。1984年7月1日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此山发现距今5.7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群,揭开了生命大爆发的秘密,对生命起源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现在,此山建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研究站。 猪肝山:在县城东8公里,海拔2089米,是海口乡内最高山,山间长满青松,山峰形似猪肝故名。 磨刀石:在县城东20公里,东临南盘江,南北走向,海拔2086.2米,山上有一石槽常年有水,过往行人和村民在此休息,磨刀故名。 草铺大山:在县城东2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982米,东含南盘江,是澄江,宜良两县的交界山。 石香炉山:在县城东北28公里,山梁北为宜良县,南为澄江县,海拔2350.4米,因山形像香炉故名。 太平山:古称棋坪山,在县城东北32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466.7米,山梁为澄江、宜良两县的交界山。 宝珠山:又名石屏山,在县城东北34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225米,山梁是澄江、宜良两县的交界处。 黑箐梁子:在县城东北37公里,距阳宗镇10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068.7米,北与后山同一梁子,为澄江、宜良两县的交界山。 第四章 水系 澄江县因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等诸因素,水资源极为丰富,水域211 987亩,占总面积的18.72%。县境内南据抚仙湖,北有阳宗海,河流纵横交错,潭、泉遍布。以梁王山主峰和老虎山、麒麟山的山岭为分水岭,其西一侧流向的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东一侧流向的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流较为有名的常年流水河有17条。其中:循山脉南北流向,流入抚仙湖的有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西大河、牛屎河、代村河、虎山河等,流入阳宗海的有阳宗大河、西汇河、石寨河、七星河;循山脉东西走向,流入南盘江的有海口河、七江河等;南盘江属过境水域。 第一节 湖泊 一 抚仙湖 抚仙湖古称罗伽湖,又称青鱼戏月湖。距县城5公里,地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之间。据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考察研究证明,抚仙湖属断陷湖泊,形成于340多万年前。是一个南北走向的贫营养湖泊。湖形似葫芦,两端大而中间窄,北部宽而深,南部稍窄而浅。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湖岸周长90.55公里,面积212平方公里。其中:澄江辖127.15平方公里,江川辖65.85平方公里,华宁辖19平方公里。湖水主要靠流域区内天然降水和沿湖周围河流及溪水、地下水注入,另靠星云湖湖水注入。抚仙湖总容量为189.3亿立方米,最深处157.8米,平均水深87米,是全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湖面海拔1 721米,据澄江水文站海口测点1979~1983年资料载,水温最高25℃,最低10℃,年平均19.2℃。据《渔业水域水质标准TJ36—79》规定来看,有害、有毒物质没有超标,悬浮物少。湖水透明度6.5米,年平均4.8米。湖内有鱼24种,其中人工移入3种,土著鱼21种,惟以?鱼为甚,是澄江著名的特产之一。沿湖东岸小湾、大湾、海口等村,西岸尖山、禄充、立昌等村为澄江产鱼区。抚仙湖由湖之东南海口河(又名清水河)出水,全长15.3公里,平均宽8米,向东转北流入南盘江。 抚仙湖唐代樊绰《蛮书》称为大池,宋代称罗伽湖,明朝至今称抚仙湖。据《康熙河阳 县志》载,湖之东面岩壑嶙峋,悬窦玲珑,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驾扁舟遥望,若隐 若现,相传仙人慕湖山青秀因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湖之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景色优美,名山胜景甚多,两岸有尖山(玉笋山),麒麟山,笔架山等,山间森林密布,并建有观音寺、万松寺。湖东岸有象形逼真的象鼻岭,海口乡的热水塘。湖中有一个小岛俗称孤山,又名瀛海山和环玉山,面积0.5平方公里,风光绮丽,松柏参天,元、明时期曾建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铜塔一座九丈十三层,塔基5米,当时游人、骚客、香客到此停留不可胜举,并留下诗词、碑记,但在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孤山古迹遭到毁坏,民国时期只留下一所古庙。 民国26年(1937),由澄江、禄充的张传甲沿湖奔走,会同三县沿湖士绅、乡保长组成“鱼秧会”,其宗旨是保持预订水位,保护鱼秧,提高鱼的产量,张传甲任会长。接着沿湖各村先后成立了“村渔秧会”,各村渔民为会员,每年按期召开会议,研究渔户捕鱼管理措施及奖惩办法,解决渔户纠纷,指导渔业生产,为抚仙湖渔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1957年由澄江县人民委员会直接管理,并作出新的管理规划。5月20日起,开始征收渔业管理费。1964年4月,由玉溪地区组建抚仙湖管理站,由澄江多种经营办公室代管,1965年更名为抚仙湖管理委员会,澄江县长为主任,江川、华宁两县县长为副主任;同时,下达《抚仙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和湖泊管理暂行办法》草案。1970年7月,玉溪地区组织沿湖三县及750试验场,召开玉溪三县二方会议,对抚仙湖水位的上下控制线作了规定,上线水位不得超过1721.5米,下线水位不得低于1720.5米,水位控制由澄江县农业局执行。1992年8月26日,由玉溪地区成立抚仙湖管理局,负责抚仙湖的管理。1993年9月25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暂行)。从此,抚仙湖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二 阳宗海 阳宗海古称明湖,因地处澄江县阳宗境内故名阳宗海。位于澄江县城东北34公里阳宗镇北端,澄江、宜良、呈贡三县之间,澄江辖12.1平方公里,呈贡辖4.9平方公里,宜良辖14平方公里,湖面面积31平方公里。湖形似一支鞋,两头宽中间狭,南北长12公里,东西平均宽3公里,湖岸周长34公里。 阳宗海为典型的高原断陷湖泊,东西南岸山势陡峭,南岸是澄江县阳宗镇坝子,北岸是宜良县汤池坝,两岸田地较多。水源主要靠天然降水和阳宗镇的河、泉、溪、涧诸水集流入湖。主要河流有阳宗大河,其次有石寨河、七星河、西汇河。主要泉水有阳宗大龙潭、小屯村龙潭及双树泉等汇入落水洞后流入阳宗海。1958年宜良县新修一条引洪渠,将摆依河水引入阳宗海。阳宗海总容量6.02亿立方米,海拔最高1771.32米,最低1767.19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30米,仅次于抚仙湖和滇西北的泸沽湖,为云南省第三深水湖,湖底有暗洞和暗瞧。湖水多年平均水温17.7℃,最高31.6℃,最低4.2℃。水色为碧绿色,有“明湖澄碧”之称,是阳宗四景之一。阳宗海渔业主要是天然繁殖,有白鱼、马鱼、金线鱼、小洞鱼、青鱼、华南鲤鱼等20多种,最出名的是金线鱼。 阳宗海唯一出口河道是汤池河,长3.5公里,经汤池镇流入摆依河,经可保村、水晶坡、江头村进入宜良坝,分南北两支流流入南盘江。阳宗海水开发利用较早,主要是引水灌溉宜良坝区农田。据志书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西乎惠发兵1.5万人,命都指挥王俊开挖汤池渠引阳宗海水入摆依河分灌宜良坝子军屯田地。明嘉靖四十年(1561),清雍正五年(1727)曾先后修过文公河和汤池河,年久未完工。又到民国29年(1940),组成文公渠工程处,专门负责整修文公渠,并建控制海水蓄量的文公闸,使阳宗海水的利用进一步扩大。1953~1960年,宜良县先后八次疏挖河床,使其下降3.5米,原文公闸作废,后在湖内500米处重建新闸。阳宗海周围的澄江、呈贡、宜良三县,建有抽水站,由于超常规提水,使原有湖水下降,阳宗海铝厂及旅游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阳宗海,对阳宗海造成污染。 第二节河流 一 抚仙湖主要水源河道 梁王河:古称罗藏溪,因水源于罗藏山得名,后因元梁王在此山屯兵扎营,山名改称梁王山,故河名改为梁王河。全长20公里,1956年11月在上游修建梁王河水库,下游河道三面光支砌,宽5米,长8.2公里,在河道上建有机械闸5道。 山冲河:在县城西南猫鼻子山东面,流经太极田、双树上村、龙王庙入抚仙湖。1962年新建山冲河水库,旧河道已不复存在。 马料河:在县城西,水源于舞凤山西侧由忠窑向东南经太平桥、四匀桥南下至马房村入抚仙湖,1970年经人工改直用粗石支砌,沟底用混凝土浇筑,全长7公里。 尖山河:在县城西南,源出有二,其一在养百牛南的大青山麓塘子田,由南向北经所梅村玉尺埂、养百牛、李官村、大、小冲至岔河;其二在官松庙由西北向东南经干冲至岔河,注入抚仙湖。 东大河:古称圩札溪,因溪水流从圩札山下得名,全长21.9公里,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开筑河堤990米。1950年发动民工5 000余人,打下木桩750棵,修补5处决口,疏浚大仁庄至抚仙湖5公里河道,1959年在上游兴建东大河水库。1980年修建灌溉干渠,东干渠全长12.6公里,西干渠全长4.8公里,主要河道用三面光支砌。1987年将河道改直,三面光支砌,全长9.2公里,上游宽4米,下游宽9米,流入抚仙湖。 代村河:在县城东南,源出者北村西北山间峡谷;全长5公里,宽5米,注入抚仙湖。 二 阳宗海主要水源河道 阳宗河:古称大冲河,当地群众习称阳宗大河,在县城北面阳宗镇中部,发源于梁王山东北,主河道全长12公里,天然落差750米,多年平均流量0.3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37.3平方公里,坝区内河床坡度11.84%,下游河床年平均增高0.5米,历史上经常决堤。1950年初,历时3个月疏浚了马庄至海宴村入海河道。1983年小屯村溃堤,倒房2间。1985年8月~1986年7月先后发生溃堤。1994年,河道、渠道帮子倒塌1 892米,冲毁河道底板4 280米,冲毁拦砂坝15座,直接经济损失1 510.1万元,其中水利设施261.29万元。1994年10月投资176.5万元整修阳宗大河,工程共26件,支砌石方2.56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 776.22立方米,200#钢筋混凝土60.6立方米。 石寨河:在县城西北部,源于三岔箐,地下水汇集,全长11公里,1958年在上游建小型水库一座。 七星河:在县城西北部,地下水汇集,全长8公里,1958年在上游修建七星河水库。 西汇河:在县城东北部,源于象山,全长7公里。 三 流入南盘江河道 海口河:又名清水河,在县城东南海口河村西北,是抚仙湖唯一出口河道,经海口大桥流入南盘江,河道全长15.3公里,天然落差385米,平均坡度24.5%,多年平均流量1.84亿立方米,水能条件优越,理论蕴藏量1.4万千瓦,建有电站6座。 七江河:在县城东偏北,地处七江中部故名,系常流河,全长5公里,宽5米,年平均流量0.154亿立方米。 四 过境河流——南盘江 南盘江古称铁池河,在县城东30公里,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峰山东麓的刘麦地伏流出水口,经沾益、曲靖、陆良、宜良县的葡萄村进入澄江县境内,沿澄江、宜良县边境而过,为两县界河。境内流程25.4公里,落差133米,流程内坡度5.3%,江的西岸属澄江管辖,最大流量1 0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过境流量68.65立方米/秒。江上建有钢架索吊桥,1988~1996年建有电站4座。 第三节 泉塘 西龙潭:古称西?泉,又名西浦龙泉,在县城西5公里,水源于岩层裂隙地下水。据《云南省地质水文大队1977年区域地质普查资料分析》,西龙潭上游岩层为二迭系,由峨眉山玄武岩石组成,泉水形成裂隙水。出水泉眼有五,主泉三角塘泉水四时常清,搅之不浊,五泉汇于一潭,年均流量1.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8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9立方米/秒,特大年份4立方米/秒。明隆庆五年(1571)知府徐可久凿上、中、下三条龙沟,引水灌溉县城坝区田亩,并造闸坝蓄水。1985年将三角塘水用铁管引至城内供凤麓镇生活、生产用水。“西浦龙泉”是澄江十景之一。 东龙潭:古称东浦龙泉,又称北坡泉,在县城东3公里的华藏山下,泉水从崖间涌出,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0.05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04立方米/秒。明成化年间(1465~1487)知府张顺在此造闸,将水用于灌溉;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府安康在此建池,称“春浴池”。民国20年(1939)中山大学迁澄江在华山建盖临时教室,在阁门上书“澄江第一泉”,是澄江十景之一的“东浦流虹”。 禄充大龙潭:在禄充村南侧,距抚仙湖20米,流量0.073立方米/秒,水温25℃,是禄充村人畜饮用水,1980年县湖管站在此孵化抗浪鱼。 甸朵大龙潭:源于抚仙湖东岸的老鹰地村岩石下伏流而出,最大流量0.0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供甸朵、水尾等村人畜饮水,在此建有甸朵电站。 七江大龙潭:在七江办事处热水河村下,最大流量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1958年在此修建东山大沟,引泉水灌溉田亩,沟长14公里,引用流量0.3立方米/秒。 阳宗大龙潭:旧称濯樱泉,在阳宗镇西北1.5公里的杜昆山麓,潭水源自罗藏山地下水由石穴涌出,平均流量0.023立方米/秒。泉水除供三中生活用水外,还供阳宗镇部分用水。 左所龙潭:在下左所村后老虎山脚,最大流量0.006立方米/秒,为生活用水。 跨马小龙潭:在跨马村东侧,流量0.0146立方米/秒,为生活、灌溉用水。 心窝龙潭:在旧城村东北800米处,流量0.009立方米/秒,为灌溉用水。 小屯村龙潭:在阳宗镇小屯村北,流量0.009立方米/秒,泉上建有水井和水池,是小屯村主要生活用水。 老鼻园子龙潭:在阳宗镇石寨河水库下游,流量0.003立方米/秒,为灌溉用水。 朱家桥电站龙潭:在朱家桥电站生活区内,流量0.022立方米/秒,为电站生活用水。 热水塘温泉:古称温汤池,在县城东南20公里海口镇热水塘村西,澄华公路旁,抚仙湖畔,常年水温58℃,流量0.03立方米/秒。 三涧塘:古称“龙女池”,又名“三姐塘”,在县城东5公里的关山西麓。 野鸭塘:在海口镇龙潭村南部,天然蓄水。 第五章 气 候 澄江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县气候具有本区所特有的“光照充足,光照温和,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季节分明,雨热同季,光温不同步”的基本特征。又由于受梁王山屏障和抚仙湖、阳宗海的影响,光、热、水、气主要农业气候因子的再分配和不同组合使澄江形成“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第一节 日 照 日照:澄江县地处低纬高原,空气透明清晰,阳光透射率强,辐射量大,可利用的时间长,光波受到散射吸收也少,蓝紫光多,故形成澄江光质较好。全年日照总时数2 172.3小时,日照百分率50%。澄江县正常年景各月日照时数:1月平均日照202.9小时,2月199.7小时,3月250.9小时,4月228.3小时,5月191.5小时,6月127.1小时,7月136.8小时,8月148.3小时,9月129.7小时,10月125.2小时,11月163.6小时,12月198.1小时。各季平均日照时数:春季平均日照670.6小时,夏季412.2小时,秋季418.5小时,冬季600.7小时。 太阳辐射:总辐射量122 210卡/平方厘米,直射辐射量66 156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量56 054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60 399卡/平方厘米。10℃期间总辐射量94 722卡/平方厘米,直射辐射量48 246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量46 476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47 238卡/平方厘米,比同纬度地区东部珠江流域多5~10千卡。夏秋光照不足,辐射量偏少,历年6~10月阴雨频繁,大气中水汽多,云层密布,太阳辐射由于云层水汽吸收,反射而削弱,总辐射量46 560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8.1%,比省外同纬度地区少4~5成,形成了光热不同步。 各季平均太阳辐射量:春季39 436卡/平方厘米,夏季29 941卡/平方厘米,秋季24 375卡/平方厘米,冬季27 442卡/平方厘米。 各季平均生理辐射量:春季19 718卡/平方厘米,夏季14 971卡/平方厘米,秋季12 188卡/平方厘米,冬季13 721卡/平方厘米。 第二节 气 温 年、月、季气温变化:澄江县境内年平均温度11.9℃~17.5℃,全年月温最高7月,平均16.2℃~20.6℃,最低1月,平均5.9℃~8.9℃,即使隆冬1月份,在海拔2 400米以上的山区,月平均气温也有6℃左右,其他地区在8℃以上。 各季平均气温:春季17.2℃,夏季20.2℃,秋季15.6℃,冬季9.2℃。各季平均最高: 春季24.3℃,夏季24.8℃,秋季20.8℃,冬季16.7℃。各季平均最低:春季11.4℃,夏季17.1℃,秋季12.1℃,冬季3.9℃。极端最高:春季33.7℃,夏季29.9℃,秋季26.9℃,冬季27.6℃。极端最低:春季-0.8℃,夏季9.8℃。秋季-0.7℃,冬季-3.9℃。年平均最高21.6℃,年平均最低11.1℃,平均年较差12.2℃,年平均日较差10.5℃。 各月平均气温:1月8.3℃,2月10.1℃,3月14.0℃,4月17.8℃,5月19.9℃,6月20.2℃,7月20.5℃。8月19.9℃,9月18.5℃,10月16.0℃,11月12.2℃,12月9.2℃。年平均气温15.6℃。 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立春9.8℃,雨水11.1℃,惊蛰13.8℃,春分15.3℃,清明17.2℃,谷雨19.3℃,立夏20.0℃,小满19.9℃,芒种19.9℃,夏至20.8℃,小暑20.5℃,大暑20.2℃,立秋19.9℃,处暑19.4℃,白露18.6℃,秋分17.4℃,寒露16.1℃,霜降14.4℃,立冬12.4℃,小雪10.1℃,大雪9.2℃,冬至8.3℃,小寒8.2℃,大寒8.8℃。 积温:≥0度的活动积温:全年5 681.2℃。1月257.5℃,2月284.3℃,3月433.4℃,4月533.1℃,5月616.4℃,6月606.0℃,7月634.7℃,8月616.1℃,9月555.1℃,10月494.7℃,11月365.6℃,12月284.4℃。 ≥10度的活动积温:全年4 886.5℃。1月5.8℃,2月84.4℃,3月393.8℃,4月533.1℃,5月616.4℃,6月606.0℃,7月634.7℃,8月616.1℃,9月555.1℃,10月494.7℃,11月308.2℃,12月40.4℃。 地温随气候的升降而变化,5~20厘米平均地温:春季为15.6℃,夏季为22.3℃,秋季为20.9℃,冬季12.2℃,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土壤肥料的分解。但总的是地温不高,应注意改进耕作和管理技术,以提高地温。 第三节 雨 量 一 年降水量 四季分配 时空分布 澄江县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匀,地区差异大,年降雨量900毫米,雨量随海拔的增高而逐渐增多。低海拔的七江、永和一带年降雨900毫米左右;两坝960毫米左右;新村、九村一带960~1 070毫米;梁王山一带1 100~1 400毫米,其中梁王山偏南迎风坡海拔2420米的菜花坪一带是澄江降水峰值区,年降雨量1 400毫米以上,最多年达1 700毫米。相对湿度76%,蒸发量1 756.6毫米,湿润指数1.03~1.31。夏秋季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湾东南暖湿气流控制,冬春季受印度洋北部大陆干暖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的制约,形成“夏秋多雨,冬春干旱,雨热同季,季风气候明显”的特点。历年雨季平均于5月26日开始,10月8日结束。各季平均降水量为:春季126毫米,夏季546.9毫米,秋季238.5毫米,冬季40毫米。 二 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 澄江县历年雨季平均于5月26日开始,10月8日结束,降水日数136天。雨量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有利于大春农作物的生长。年最多降水量1186毫米,年最少降水量701.1毫米,年平均降水量951.4毫米。雨季(5月下旬~10月下旬)降水量788.1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3%。干季(11月下旬~次年5月中旬)降水163.2毫米,占全年17%。年降水变率14,年湿润指数1.07,年蒸发量1 756.6毫米。 第四节 风向 风速 风向:全县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地貌、海拔的影响,以致形成冬春盛行西南风,夏季盛行南风,秋季盛行西北风,全年盛行南风的特点。 风速:一般为2~4级,春季大,秋季小;山区大,坝区小。春季平均风速3.1米/秒,夏季2.4米/秒,秋季1.7米/秒,冬季2.3米/秒。其中阳宗坝、澄江坝平均1.8米/秒~2.6米/秒,山区平均3.1米/秒~4.7米/秒。 第六章 土 壤 第一节 种 类 县内土壤由于不同母质、不同气候、不同地形、不同植被和不同的利用方式等诸因素的 影响,形成了全县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3个土属,28个土种。 棕壤:面积42 58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2%。分布在海拔2 4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土壤腐质化过程大于矿化过程,表土有机质含量13.58~18.87%,全氮0.666~0.815,全磷0.126~0.254%,全钾0.550~1.040%,pH值6.4~7.1。该土热量不足,但降雨充沛,湿度大,是发展材林、经济林、药材和畜牧业的优越地方。种植业以冷凉性作物萝卜、荞子为主。 酸性紫色土:面积124 64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3.52%,主要分布在双树、广龙、尖山、养百牛、县城北部的中山地带,以及禄充、立昌的西部,左所的南部,南盘江沿岸的大塘子、黄栗山等地。该土耕作层浅,不保水,肥力低,耕地少(面积4 482亩),土壤有机质含量0.500~1.540%,全氮0.039~0.067%,全磷0.011~0.068%,全钾0.660~3.550%, pH值4.9~6.1%。可发展耐抗旱的薪炭林和牧草。 红壤:面积626 56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32%,其中红壤面积437 01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8.59%,主要分布在新村、九村、阳宗等地区以及龙街的部分山区。该土由于矿物质受到了强烈的分解、淋溶,使监基、硅酸淋失,铁铝氧化物蓄积形成红色土体。质地粘重,土层深厚,耕作土有机质含量2.310~5.560%,全氮0.099~0.301%,全磷0.146~1.180%,全钾0.130~1.100%,pH值5.4~7.4。该土是全县山区的主要旱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是林、果、牧的良好生产基地。黄红壤面积189 55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73%,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土层浅肥力低。土壤有机质含量1.910~3.700%,全氮0.083~0.186%,全磷0.510~4.878%,全钾0.710~3.450%,pH值5.0~6.7,也是全县主要旱地之一,宜多种作物生长,发展木材、水果潜力大,但缺水少肥,影响了农作物的发展。 红色石灰土:面积5 51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49%,主要分布在县内具有岩溶特征的新村、松园以及浑水塘等地。该土肥力低,耕性差,但质地粘重,土层深厚,保水力强,是全县山区产量较高的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20%,全氮0.101%,全磷0.071%,全钾3.400,pH值7.8。 冲积性旱地土:〖KG(3x〗面积1 53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14%,主要分布在坝区抚仙湖沿岸和洪积扇的中心部位,土瘦石砾多,无结构,作物生长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1.71%,全氮0.084%,全磷0.062%,全钾2.470,pH值8.2。 水稻土:面积82 60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29%,其中:淹育型水稻土12 208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4.78%;潴育型水稻土63 180亩,占水稻土面积的76.48%;侧渗型水稻土有5 171亩,占水稻土面积的6.26%;潜育型水稻土2 084亩,占水稻土面积的2.48%。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澄江坝、阳宗坝,山区除提古外均有零星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0.094~5.610%,全氮0.061~0.404%,全磷0.010~0.986%,全钾0.860~4.030%,pH值5.2~8.2。该土水肥条件好,一年两熟,是全县粮、烟、油菜子的主要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近80%。 根据土壤普查,全县土壤养分总的是氮、铜丰富,钾、锌、锰中等,磷、硼、钼缺乏;田偏碱,地偏酸,主要存在养分不协调和部分土壤结构不良。氮、磷、钾养分失调的面积共有102 12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55%,其中:水稻土64 224亩,占水稻土面积的77.75%;旱地土37 908亩,占旱地面积的39.96%。其次,是微量元素铜、钼、锌、锰、硼含量低的面积共223 146亩,占陆地面积的24.21%。另外,土壤结构不良,干、浅、瘦的红壤面积达626 565亩,占陆地面积的67.98%;胶泥田物理性粘粒在59.2~72.8%的面积38 247亩,占水田面积的46.30%;石砾土、石龙底、砂姜铁盘层等土面积7 245亩,冷浸田4 000多亩,均有待改良。 第二节 分 布 一 垂直分布 坝区海拔1750米(以县城计算),山区最高海拔2820米(梁王山),海拔相对高差1070米。多数山区的海拔为2000~2100米,超过2400米的地方为数不多,相对高差大部分只在300~400米之间,因而土壤的垂直分布并不十分复杂。其分布情况从低至高的规律是:海拔1800米以下是水稻土(阳宗坝1920米以下),其中海拔在1770米以下的澄江坝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阳宗坝1820米以下),海拔1770~1800米的坝区边缘以淹育型水稻土为主(阳宗坝是1820~1920米),海拔1800~2400米是红壤土和紫色土交错分布地带,在该地带中,紫砂土分布范围较狭,一般不超过海拔2100米,海拔在2400米以上的为棕壤土。 二 地域性分布 全县从南到北的地域性土壤分布规律是:广龙至象鼻岭一线以南的抚仙湖沿岸为冲积土;抚仙湖北岸公路至县城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县城以北的凤山公园一带以淹育型水稻土为主;红山顶至黑土地一带是酸性紫色土,局部为红壤;黑土地以北的梁王山中下部(南坡)为红壤;梁王山中上部为棕壤;净莲寺至砂子沟一带为红壤;砂子沟至阳宗城一带为淹育型水稻土;阳宗城以北至阳宗海一带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亦有部分潜育型水稻土。 从东至西的依次是:南盘江以西至小团坡瓦窑为红壤,发育在其上的耕作土为红泥田、红泥土和红石渣子土。小团坡瓦窑以西至老营庙为黄红壤,发育在其上的耕作土有黄红土、白胶泥和少量酸白泥,老营庙至山冲河水库之间的坝区主要是潴育型水稻土,其中:老马料河东部以胶泥田、砂泥田和砂鸡粪土为主;老马料河以西至新梁王河以砂泥田、砂田和黑鸡粪土为主;新梁王河至山冲河水库一带,主要是紫胶泥和黑鸡粪土,亦有其他类型。山冲河水库至大弯子东部为酸性紫色土,并夹有少量红壤,发育在其上的耕作土是羊肝土,大弯子西部的猫鼻子山为棕壤土。澄江全县的地形从东到西略呈“凹”字形,水稻土分布在凹字的下陷部分,红壤和紫色土分布在凹字的两端,即两个突起部分。从南到北地形略呈“凸”字形水稻土分布在凸字突起的两则基部,中心突起的部分是红壤、紫色土和棕壤土。 第三节 土地利用 全县土地面积1 132 539亩,目前利用现状: 耕地177 467亩(乡、镇上报数121 63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67%,其中,水田82 607亩,旱地94 890亩。田地埂面积21 49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0%。 林地面积322 47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47%,其中,有林地227 742亩(包括国营林场494.3亩),疏林地35 113亩,灌木林55 628亩,未成林造林地3 975亩,苗圃地17亩。 荒山草地295 74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6.12%。 城乡居民占用地10 80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95%。 工矿用地10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10%。 交通用地2 765亩(其中公路用地1.705亩,农村道路1 06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24%。 特殊用地966亩(其中名胜古迹、疗养区53亩,营房91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09%。 难利用地裸石88 73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83%。 水域面积210 791亩(其中湖泊面积208 838亩,库塘坝面积1 95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61%。河流面积1 19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11%。 第七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水力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2.7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61亿立方米,地下水0.724亿立方米,人均有水2 263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水368 874立方米,每亩耕地有水1 569立方米。年可控制水量4 940万立方米,年可供水5 557万立方米;抚仙湖总容量189.7亿立方米,阳宗海6.02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水量21.65亿立方米,星云湖注入0.2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全县总计2.047亿立方米,其中海口河1.167亿立方米,七江河0.154亿立方米,甸朵、七江大龙潭0.2523亿立方米,阳宗海0.474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为全区之最。 第二节 水电资源 全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河流有海口河、南盘江、七江河,甸朵龙潭等。据勘测,全县主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8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19万千瓦。其中海口河流程16公里,自然落差392米,多年平均流量6.4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2.4万千瓦,现已开发海口电站、观音塘电站、朱家桥电站,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南盘江过境流程25公里,自然落差82米,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4.18万千瓦,现已开发黄栗山电站、罗碧电站、汇口电站、红石岩电站等,总装机8.84万千瓦。七江河流程15公里,自然落差477米,多年平均流量0.305立方米/秒,累计理论蕴藏量0.30万千瓦。 第三节 矿藏资源 澄江的矿藏有煤、铁、铅、铜、石英砂、石灰石、磷等。 煤:在新村马场和阳宗镇一带,矿源15公里,储量100万吨。煤层深,品质低,不易开采。 铁矿:在菜花坪、大竹箐、双树后山等地。品位低,不易开采。 铝土:在阳宗镇偏西北饮马池一带,储量30万吨。 黄磷:在县城东,南起矣旧,从渔户村开始,经大坡头、路溪勺、小烂田、麦田坡、九村蛟龙潭、风口哨、狮子山、大山寺,直到阳宗盖板山,直线18公里,磷矿层出露总长34公里,矿区面积48.12平方公里,总储量6.4亿吨。品位高,易开采。 石灰石:在县境内分布较广,面积8万多亩,储量10亿吨。 石英沙:储量5 000万吨。 第四节 植物资源 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 经济作物:烤烟、油菜籽、萝卜籽、向日葵、花生、芝麻、甘蔗、甜叶菊、胡麻等20多个品种。 蔬菜: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 用材林: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等。 灌木林: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 用材林:楸木、樟木等。 果木林:桃、梨、核桃、板栗、枣子、柿子、软枣、拐枣、花红、石榴、山渣、柑桔、黄果、杏、李等。 竹林:金竹、水竹、楠竹、棉竹、箭竹等。 木本油料:油茶、油桐等。 山林特产菌类:鸡棕、摆依、干巴菌、谷熟菌、青头菌、黑牛肝、黄赖头等。 第五节 动物资源 野生禽鸟:野鸭、箐鸡、麻雀、猫头鹰、喜鹊、八哥、啄木鸟、燕子、岩燕、鹧鸪、竹鸡、画眉、绿翠、布谷、白头翁、猪屎雀、鹭鸶、老鹰、鹞鹰、乌鸦、斑鸠、水葫芦、鱼鸭、海鸥、秧鸡、屎咕咕、点水雀、找工雀、竹雀、瓦灰雀等。 爬行类:有穿山甲、四脚蛇、青蛇、乌梢蛇、青竹标、翠蛇、秤杆蛇等。 野兽类:有麂子、狼、狐狸、野猪、豹子(极少量)、花脸獐、狗獾、黄鼠狼、刺猪、岩羊、松鼠、野兔、獭猫、竹鼠、山鼠、猴子、野猫。 家畜:主要有水牛、黄牛、马、骡子、毛驴、猪、山羊、绵羊、猫、狗。 家禽:鸡、鸭子、鹅、家兔、鸽子、火鸡。 水产类:鱼,抚仙湖、阳宗海两湖中本地习称的主要鱼种有?鱼、青鱼、花鱼、马鱼、鲫鱼、金线鱼、鲤鱼、小白鲢、蛇鱼、鲇鱼、石扁头、小花秋、小洞鱼、银鱼、非洲鱼。在水库坝塘饲养的鱼有草鱼、白鲢、鲤鱼、武昌鱼等。此外还有螃蟹、石蚌、青蛙、虾、螺蛳、黄鳝、泥鳅等。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地 震 澄江境内被四条主要断裂带分割成从南至北的条块状,南北两端断陷成盆地。阳宗至县城一带属小江断裂活动带,力学强度较低,由于为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和半固结沉积的粘土、泥岩、泥砂等层形成,力学强度弱,历史上常有地震发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初四地震,房屋倒塌,压死多人,余震持续月余。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二十六日境内地震,尚无损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月地震,区域甚广。清雍正七年(1729)地震;乾隆九年(1744)地震;乾隆五十九年(1794)地震有声;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二十三日地震,压死男,妇无数,至八月初一才止。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初地震有声。宣统元年(1909)四月地震。民国2年(1913)10月地震,区域甚广。1970年1月5日凌晨,通海发生7.7级地震,波及邻县面积很大,澄江无人员伤亡。 1990年1月15日,海口乡发生3.2级地震。 1991~1996年的26年时间里,县境内发生两级以下的地震数百次,由于县境内的房屋建筑大都按9度设防,没有发生房屋倒塌和压死人现象。 第二节 水灾旱灾 明景泰元年(1450)秋,河阳淫雨害稼,升米价值银4钱。 景泰七年(1456)六月,河阳无云而雨,有大水自五道(东大河、梁王河、山冲河、西大河、马料河)涌水,冲没田亩。 嘉靖八年(1529)八月二十四日夜,河阳大雨,山崩,西浦水溢入西街,倾城坏物损稼。 嘉靖十年(1531)夏,河阳大旱,米价腾贵。 万历二年(1574)八月,河阳大雨,湖水泛滥,米价腾贵。 万历十四年(1586),抚仙湖水上涨,淹没庄稼。 万历十八年(1590),河阳旱灾。 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至四月,河阳不雨,造成旱灾。 万历三十六年(1608),河阳遭洪灾。 万历四十八年(1620),河阳遭洪灾。 崇祯二年(1629)六月,河阳天降大雨,淹没房屋,人畜死伤无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四日,河阳大水,冲决东河埂数十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八月三日,河阳大水,冲决东门外河埂数十丈。 康熙二十八年(1689),河阳三月水灾,冲没田亩。 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阳大雨,山水泛滥,冲毁庄稼、房屋。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月二十日夜,河阳大水,冲没房屋。 康熙三十六年(1697),河阳旱,米价腾贵。 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河阳连日大雨,河水泛滥,被淹低田、房屋无数。 乾隆二十五年(1760),河阳旱。 乾隆三十五年(1770),河阳旱。 乾隆四十一年(1776),河阳大水,伤禾稼。 嘉庆八年(1803)九月,河阳湖水泛滥,淹没田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初四,河阳大水冲决东大河河埂数十丈。 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初三,河阳大水,冲决东大河埂数十丈,淫雨欠收。 咸丰二年(1852)夏,河阳水溢伤稼。 咸丰四年(1854),河阳旱。 咸丰五年(1855),河阳旱。 咸丰七年(1857)六月,河阳大水冲决东西河堤数百尺,淹没田数千亩。 同治十二年(1873)秋,河阳淫雨,伤禾稼。 光绪十九年(1893),镇海营民房被湖水淹没。 光绪三十二年(1906),河阳各乡田亩,因旱灾歉收。 光绪三十三年(1907),旱灾。 1950年大雨,东西大河河埂决堤100余米。 1953年春旱,蚕豆受损50~80%。 1954年8月13~17日洪灾,淹埋稻谷764亩。 1957年7月8日,洪水冲埋稻谷200多亩。 1959年春,干旱。 1959年10月,梁王河水库溢洪道决口,冲埋稻谷200余亩,死亡2人。 1962年7月旱,稻谷减产80%。 1963年冬春连旱,粮食作物减少。 1964年6月1日大雨,东山公社稻谷被埋9亩,被淹500亩,杂粮被淹370亩。 1965年6月28,日东山公社、龙街公社大雨,稻谷成灾千亩,包谷成灾千亩,杂粮成灾千亩。下关山洪暴发,冲走担柴妇女2人。7月1日下暴雨,全县619亩耕地受水淹,成灾173亩。 1966年水灾,稻谷成灾4 603亩,重灾375亩。烤烟重灾42.6亩,其他作物成灾635亩。冲死1人,住房倒塌1所,仓库倒塌6间。 1968年7月13日大雨,稻谷成灾10亩、杂粮5亩,被淹70亩。 1971年9月15日降暴雨,降雨量109毫米,全县各条河水均猛涨,为县近10年最大的一次洪灾;次日晚又降大雨,冲倒河堤10余处。 1972年8月5日,阳宗大河决堤7段,长48米,稻谷被埋40亩。东大河石堤倒塌40米。 1973年8月13日大雨,东大河河堤决口10处,冲埋稻谷38亩。8月31日大雨,东大河、马料河河堤倒塌31处,稻田被冲埋500亩,淹死猪1头,冲倒房屋1幢。 1975年洪涝,被淹稻谷1 000亩,烤烟200亩,包谷300亩。 1976年7月21~22日,连续降雨10小时,雨量达82.6毫米。马料河决堤21段,长410米;牛屎河决堤10段,长500米;梁王河决堤15段,长892米,冲裂110米;东山公社倒塌小坝塘1个,冲塌公路桥1座。11月,坝区连续阴雨,使7 800亩小春作物被淹。 1977年干旱,受灾面积、稻谷3.1万亩,旱死490亩,包谷无法栽种,有71个生产队人畜饮水困难,5个小(一)型水库干3个,小(二)型以下水库、坝塘全部干枯。 1978年8月7日,二家村降暴雨,30分钟降雨72毫米,大水冲垮路溪勺水库坝身。 1979年,干旱造成2 500亩水稻无法栽种,县上增用抗旱经费139万元。 1981年6月16日,禄充、尖山、养白牛一带突降暴雨,冲倒养白牛大队关地、所梅两个小坝塘。冲垮尖山大河公路桥。 1983年1~7月,春夏连旱,至7月18日共干死稻谷934亩,缺水2.3万余亩。干死包谷2 900余亩,烤烟3 500余亩。7月31~8月2日,持续4天降雨227.8毫米,河堤决口8处,长375米,稻谷被淹1 313亩,冲埋331亩;烤烟被淹433亩,冲埋391亩;包谷808亩,杂粮270亩;冲塌民房154间,死耕牛44头,死亡2人,冲倒公路桥14座。 1984年5月28日上午9~11时,降暴雨209毫米,梁王河水库北干渠被泥沙冲垮淹没;马料河上、中游河堤被冲毁,被淹农田3 194亩,倒塌民房25间计24户,公房15间,仓库23间,死亡1人。6月18日23时20分~19日1时30分,阳宗大竹箐、盖板山一带降暴雨,雨量80毫米,阳宗大河决堤16段,长4.7米。小屯村、大李村进水,水深1.3米,33户56间民房不能住人,倒塌4间,死猪9头,鸡110只,稻谷被淹1 540亩,包谷156亩,荞150亩,菜地19亩。7月13日,阳宗下暴雨,仅两小时雨量128毫米,河堤倒塌,稻谷被淹1 600亩,冲埋250亩,大李村13户住房被淹,水深0.8~1.2米,房屋倒塌4间,其他村庄倒塌3间。 1987年大旱,全年降水684毫米,造成农作物减产。 1994年6月22日,县境内单点暴雨成灾。 第三节 雪灾 霜冻 雪灾:县内一般3~5年出现一次降雪,人称“瑞雪兆丰年”,但也有少数大雪造成灾害。 1983年12月26~28日连续降雪3天,地面平均积雪10厘米,积雪最厚22.4厘米。这次降雪压断树木1.6万棵,竹子20万棵,压塌房屋9间,高压线5条,电话中断18起,交通全部受阻。 霜冻:县境内冬春两季由于受冷平流或晴朗夜间地面强烈辐射冷却或平流幅辐射共同作用所形成霜冻。全县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4~30日;最早10月27日,最晚12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2月28日~3月28日,最早1月24日,最晚4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澄江坝、新村和南盘江河谷等地区为-3.9℃,阳宗坝为-6.2℃,提古至九村一带-8℃,梁王山和太平山一带为-10.2℃。霜期日数境内平均为92~144天,最长的西山154天,最短的澄江坝40天。有霜日数平均27天,最多46天,最少9天。县境内轻霜冻5年3遇,重霜冻5年2遇。澄江坝和七江、永和及新村的大部分地区为轻霜冻区,阳宗坝、九村为中霜冻区,梁王山、太平山为重霜冻区。 低温冷害:影响全县农作物生长的低温冷害有两段:一是春季的“倒春寒”。3月份由于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10℃,日照时数少于两小时。据气象部门多年的资料记录,3月的“倒春寒”,3~4年一遇,多出现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对农作物造成影响。二是“8月低温”,多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3天或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18℃,日照时数小于2小时,低温气候对水稻、包谷造成减产。 第四节 风灾 雹灾 县境内的冰雹灾害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冷空气活动较频繁的春夏季节和秋季,尤以3月、8月为最常见。冰雹多源于梁王山区,雹线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由提古经下关,后西山至广龙;二是从梁王山经菜花坪、白土坡、忠窑至右所,雹线路最长,危害最重,三是太平山或西山经阳宗至新街入阳宗海,往往来得很突然,局部性的小范围的雹灾几乎年年有,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损失。1987年6月1日龙街区尖山、绿充、养白牛乡一带突降冰雹,尖山乡受灾稻谷400亩、烤烟30亩,禄充稻谷受灾360亩、烤烟21亩,立昌、养白牛受灾稻谷80亩、烤烟等作物也受害。全县性的冰雹只有个别年出现,1986年4月6日17时45分至18时,全县各乡都降了15分钟的冰雹,冰雹直径最大的10毫米;4月7日10时23~35分,全县又普遍降了一次冰雹,最大直径27毫米。据1986年4月8日统计表记载,两天冰雹使稻秧损失928亩的30%,327亩的50%,烤烟秧298亩30%。 冰雹的同时刮大暴风,风速48米/秒,刮倒大树75棵,刮翻房脊30间,刮倒气象站白叶箱一台,雨筒1个,使热机下隔热层屋顶的石棉瓦被吹出50米以外,长7.5米、直径12~17厘米的行条被刮出41米处以外,廖贵的鱼塘长40米、高1.5米的围墙全部被刮倒。 第五节 生物灾害 病虫灾害以及因气候不良,暴发性的病虫害,历年都有一定面积的发生。1981年田麦锈病流行,发病面积达1.5万亩,占田麦面积的74.79%,损失粮食75万公斤。1982年生猪发病16 871头,死亡2 900头。据1982年普查,农作物病、虫草害共有804种,其中大春作物瘟病、病害35种,虫害有蟑虫、螟虫等422种,草害32科75种;小春有锈病、白粉病、胡麻叶班病害53种,虫害127种。畜禽主要病虫害57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