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电力 元代,澄江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兴修水利,当时利用龙潭水和坝塘蓄水灌溉田亩。继后坝区农村逐步利用农田筑堤建塘蓄水,俗称“塘子田”。 明代沿用元代的水利设施进行田亩灌溉。 清代继续开发利用潭泉水、长流水,扩大灌溉面积,在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上修筑河坝、水闸。 民国13年(1924)整治抚仙湖、星云湖,整治海口河道,以保沿湖农田不受水涝干旱之害。 历代治水,有兴有废。1949年底,澄江水利设施有大小龙潭54个,大小水塘124个,自然水资源可灌溉农田2万余亩,占农田面积的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1958年先后兴修梁王河、东大河两座中型水库及山冲河等小型水库。 民国年间,抚仙湖、阳宗海沿岸农田,靠水车提水栽秧。1956年后,使用木炭、煤气机提水灌田。1963年在抚仙湖、阳宗海沿岸先后修建了一批小型电力抽水站。 1990~1992年,澄江、阳宗两个坝子,按照干、支、斗渠系与闸、涵、桥相配套的综合治理方案采取了开肠破肚、切弯改直的过硬措施,根治了东大河、马料河、山冲河、阳宗河、沙沟河、代村河,全部用石块支砌成三面光的主干渠,总长326万米。并以这6条主干渠为骨架,支砌支渠42条,总长12.55万米。这些干、支渠的建成,使上游的梁王河、东大河、山冲河、马庄河、七星河等水库与下游的梅玉、小村、北斗、新街抽水站相衔接,使澄江、阳宗两坝子的6万亩农田,实现了渠系联网、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或为余缺调剂、排灌自如的水利体系,水利化程度达95%以上。 山区除兴修小(二)型库和小坝塘外,还兴建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扩大了水浇地面积。1956~1989年,兴建水利建设工程大小共1 376件,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0座,小坝塘74座,抽水站92座;水浇地水池654个,水浇地面积2.93万亩。人畜饮水工程83件,主干渠道319条。水库水塘总蓄水量3 392.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万余亩,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3.35万亩,总投资3 221万元。 1990~1996年,完成水利建设工程大小1 439件,总投资14 649.71万元,开挖土石方1 368.8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08.99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6.38万立方米,群众投工投劳1 597.26万个。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增至8座,小(二)型水库增至21座,小坝塘减为43座,1996年总蓄水2 935万立方米。 电力工程充分发挥海口河及南盘江水电资源优势。1977年12月,朱家桥电站建成发电,装机4 800千瓦;1986年2月,观音堂电站建成发电,装机3 750千瓦;1987年11月海口电站建成,装机1 600千瓦;1991年8月,罗碧电站建成,装机16 800千瓦;1995年6月,黄栗山电站建成,装机12 600千瓦;1996年9月,汇口电站建成,装机15 000千瓦。到1996年底,所属村社办小电站21座,已完全停办。县办电站6座,总投资19 637.17万元,总装机容量54 550万千瓦小时,当年发电14 409万度。1996年5月,七江红石岩电站动工兴建。 第一章 工程建设 第一节 蓄 水 一梁王河水库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梁王河位于梁王冲两山出口河道上,白土坡村旁。 1956年11月5日动工筑坝,集中全县马车200多辆,驮马300多匹上坝运土。上阵民工最高达6 000多人。租借DC型推土机3台,拖拉机1台,移动式刮运斗、松土机各1台,羊角双碾2个,单碾1个,轻便铁轨3 000米,土斗车15辆。土坝碾压,机械占68.5%,代替劳力7.2万个,推土运土代替人力1.7万个。施工期间得到上级水利部门技术上的指导和器材上的支持;昆明军区后勤部、省交通厅机械筑路处、昆明水电设计院等单位大力援助。于1957年4月25日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坝高28米的初期建设工程。大坝回填土方23.55万立方米,石方7 745立方米,其中皮石903立方米、块石1 303立方米、毛石5 539立方米、砼119立方米,总用工量84.83万工日。国家投资61.2万元。坝底长64米,顶长160米,坝底宽180米,坝顶宽6米,总库容量358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万余亩。 1961年11月~1962年3月,第一次扩建完工,坝高增至33米。在第二抢台加坝,迎水坝为粘土料,背水坡为风化料,底宽195米,坝顶长180米,库容527万立方米,比原库容增加169万立方米,加长放水高低涵,投资20万元。 1978年第二次扩建,1980年9月竣工。主坝增高10.4米,达43.4米,总库容1 10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2万余亩。国家投资1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77.78万个工日。支砌毛石副坝74米,左侧修一溢洪大闸,加高放水启闭台,低涵由原石拱涵内装1米直径钢管,装平板闸2台,在右侧溢洪道底增建高涵为石拱涵,前装600×600平板闸1台,供西大河水库蓄水,年均30万立方米,可保证十里亭、萝卜村的农田灌溉。 为保证水库常年蓄水量,于1981年,在梁王河第一道机械大闸处,建一级抽水站。在水库西高涵老溢洪道尾水处,建二级抽水站。为备干旱年水库蓄水不够,抽西龙潭水入梁王河水库,增加蓄水量,保证大春栽插用水。 二 东大河水库 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吴柞村。径流面积36平方公里,外流引洪4平方公里。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9年4月完工。主坝工程采用均质坝,齿墙高两米,坝底长107米,宽192米,坝顶长205米,宽3米,坝高30.6米,总库容340万立方米。工程量:回填土方35.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 977立方米。副坝长188米,土方6万立方米。输水道底高程为9.3米,设有0.4×0.4米两套平板拉杆闸门,共用石方910立方米。溢洪道高28.3米。全部工程共用石工7 500个,民工77.2万个,木工160个,马车工7.5万个,工程费用34万元。 1968年,在老坝西侧修筑岔箐水库。水库坝高31米,与老坝成90度角相连,坝顶高程30.6米,两库仅副坝相隔连成一库。1978年完工,库容120万立方米,两库总库容460万立方米。坝底宽189米,长95米,坝顶长150米,宽3米。共用土方26万立方米,石方4 511立方米,大坝采用粘土心墙风化料建筑。输水隧洞长150米,设有1.2×1.2米方型平板闸一套,最大泄水量18.3立方米/秒,新建溢洪道一孔,用3×3.5米木板闸2套,最大泄洪量35.6立方米/秒,可灌溉农田4 000亩。 1981年3月15日再次进行扩建,历时5年,于1985年11月完工。 拦河大坝:原东大河水库和岔箐水库坝轴相交夹角98度25分,交角处为弧段圆心角60度,弧段两端坝轴均为直线,扩建后大坝为拱坝,老坝从外拼宽加厚。岔箐坝受地形限制,从库内清淤拼宽,实际加高10.9米,坝高41.9米,坝长353.8米,坝顶宽6米,总库容1 064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斜墙风化斜坝型,心钭墙粘土与坝壳风化料间设渡带砂垫层,坝体回填土方65.3万立方米。 输水道: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合理用水。以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为原则,增长原低涵输水道,在大坝两边各建高涵一座,解决部分山区群众吃水困难及扩大水浇地面积。两座高涵为石砌方圆拱,断面1.2×1.8米,钢混竖井设在坝轴线上,东涵长81米,西涵长87米,各设0.6×0.6米铸铁平板拉杆工作闸一座,最大出流量为3.1立方米/秒。低涵输水道,内接51.5米,延长尾水明渠142.5米,涵洞为1.8×2米石砌方圆拱原1.2×1.2米,闸门改作检修闸,新设1×1米铸铁平板拉干闸,最大出流量为9.1立方米/秒,工程量1 520立方米。 溢洪道:位于大坝西岸,在原有溢洪道上扩建首部51.1米,接长尾部106米,全长261米。为开敝式宽顶堰陡坡式,尾部设第二消力池,池长15.5米,深2.5米,最大泄洪量54立方米/秒。设6×3米平板钢闸门,双吊点电动(手动)两用卷扬机启闭,并设启闭台。工程量3 381立方米。 灌溉渠道:东低干渠,由出口至梅玉抽水站进水口,全长12.8公里,明渠段11.34公里(过水断面1.4×3.6米,1.4×2.5米,1.6×1.6米三个断面),以砼、水灰砌石防渗。大小桥涵107座,渡槽5座全长597.3米。钢混排架渡槽3座,石砌渡槽1座,落地渡槽1座。西低干渠:渠道起于低涵出口,渠尾水入牛屎河水库,全长4.2公里,流量1立方米/秒。明渠段全长3.9公里,其中防渗1.7公里,坡降1/1 500,断面1.6×1.2米,渠系建筑物31座。全部工程共开挖土方35.46万立方米,回填土方67.4万立方米,开挖石方44.5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44万立方米,干渠支砌石方5.24万立方米,砼6 700立方米,钢混3 000立方米,总计156万立方米。群众投劳81.6万个工口,总投资713万元。 工程效益:东大河水库建成,解除了下游近万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二家村下、大仁庄上近3 000亩河滩,改造为农田,保证了2.3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库水从东低干渠流入梅玉站进水池,使水上东山减少四级提水,降低提水成本,减轻群众负担。又在九村、三家村、旧城村后的大坡头、小团坡、新村等地扩大水浇地1.3万亩,增灌1 700亩。 梁王河、东大河水库建成供水,与西龙潭水配套,彻底改变了澄江坝子的水利面貌。坝区原有蓄水塘子70多个逐步取消,改平塘埂变一伐为两伐,增加小春种植面积1.3万亩。由于免去小春蓄水的塘子田地温的增加,大春单产也得到提高,梁王河两岸3 000余亩农田免遭洪水冲埋,每年可节约大量防洪救灾的人力物力,并使大春栽种节令提前,时间缩短,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两水库为澄江水利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水利建设的骨干工程。 搬迁安置:因水库扩建后,蓄水增加,政府动员梁王河上游马村36户农民搬迁到忠窑各村,共用搬迁费12万元。36户农民先后两年搬完,并得到妥善安置。东大河水库扩建后,库内水淹没了土老村、吴渡基两村,耕地139.4亩,计96户,450人。吴渡基52户286人分别迁入受益的吉花,小西、右所、补益、旧城等村。责任田由迁入乡调给,新建宅基地由生产社划给。工程处每人补助建房费500元,自行建盖新居,新建住房面积6 928平方米,共支付搬迁建房费20.72万元。土老村44户、220人,经政府批准,将吴渡基淹剩耕地划给,加上该村淹占剩余耕地,人均占有耕地3.32亩(其中水田0.79亩,旱地2.63亩)。比搬迁前增加2.55亩,并修通了吴柞村至土老村乡村便道。 三 小(一)型水库 万松寺水库:位于澄江县立昌乡。库区控制径流面积:本区0.7平方公里,外区引入2.5平方公里。水库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坝高8米,蓄水5 000立方米,灌溉面积20亩。1955年扩建,加高坝埂至15米,1969年又加高到18米,1976年冬坝高增至28米。坝顶长100米,宽4米,总库容量121.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9.5万立方米,库容94.1万立方米,灌溉立昌农田200余亩。整个工程开挖土方8.5万立方米,石方1 100立方米,混凝土50立方米。 七星河水库:位于阳宗镇北斗村麦田弯,径流面积16平方公里。1959年兴建,坝高13米,1962年加高1米,1968年扩建,将坝加高7米,坝高增至21米,均质土坝,顶长145米,宽3米,总库容15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5万立方米,库容135万立方米,死库容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 250亩,实际灌溉2 524亩。完成土方15.3万立方米,石方2 100立方米,混凝土54立方米,钢材8吨,总投资30.6万元,投工37.3万个工日。 山冲河水库:位于龙街镇双树村西侧,地质构造为紫红色粉砂岩夹泥岩,径流面积16平方公里。山冲河年平均来水量为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2年完工。水库为均质坝,坝高30米,顶长275米,宽4米,正常水位28米,总库容352万立方米,库容326万立方米,死库容2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 000亩,实际灌溉面积8 000亩。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41万立方米,石方3 200立方米,混凝土34立方米,钢材7吨。 马庄河水库:位于阳宗镇马庄村东南,坝址地质构造为硅质灰质白云岩,径流面积为本区3.45平方公里,引入3.5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为每平方公里19万立方米。1972年11月开工兴建,1978年3月竣工。坝高30米,坝型为塑性斜墙坝,坝顶长260米,宽4米,总库容73.5万立方米,死库容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 000亩,实际灌溉面积500亩。整个工程共开挖土方23.3万立方米,石方4 300立方米,混凝土520立方米,钢材27吨。 西大河水库:位于白土坡村后西大河上,地质构造为细中粒粉砂岩,径流面积10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1958年11月开工,1961年3月竣工。坝型为斜墙均质水压坝,坝高27.8米,坝顶长182米,顶宽4米,总库容113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4万立方米,死库容3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 000亩,实际灌溉面积300亩。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33.7万立方米,石方2 500立方米,混凝土25立方米,钢材4吨。 石寨河水库:属阳宗办事处,坝高38.5米,总库容134万立方米,总投资471.46万元,灌溉面积3 000亩。开挖土方23.61万立方米,回填土方15.3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6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22立方米。群众投工5.5万个工日。建于1990年。 马槽地水库:位于养白牛办事处马桑凹村南,前期配套工程引水渠全长6.3公里,于1994年11月动工,1995年4月完工。共开挖土方29.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0立方米,投资250万,群众投工16万个工日。1995年继续完成水库的枢纽工程,坝高36.8米,总库容120.66万立方米,开挖土方2.3万立方米,回填土方15.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64万,浇筑混凝土141立方米,灌溉面积6 535亩,增加灌溉面积2 118亩,改善灌溉面积4 238亩。 四 小(二)型水库 3径流面积小,蓄水量较少。1989年以前,在10条小河上建有10座小(二)型水库。1990~1996年,又兴建小(二)型水库11座。截至1996年底,小(二)型水库增为21座。 九村乡原小(二)型鸡脖子水库于1991年扩建为小(一)型水库,截至1996年底,小(一)型水库增为8个,小(二)型水库21个,其中部分小(二)型水库进行了扩建增容,除险加固。 1991年,鸡脖子水库进行扩建为小(一)水库,坝高由原来的22.4米增至38米,库容由40万立方米增加到269.7万立方米,开挖土方4.48万立方米,回填土方13.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01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400立方米,总投资300万元,群众投工16.8万个,增灌农田8 864亩,坝脚建鱼池5亩。1994年,投资64万元又进行了单排孔帷幕灌浆处理,根除了渗漏。 九村南北塘水库渗漏,1992年投资8.2万元,进行土坝整形,共开挖回填土石方0.2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22万立方米,投工0.92万个,保证了原24万立方米的库容,增灌农田2 500亩,解决了1 100人和35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代村河石门水库库塘年久淤积,涵管阻塞,石门水库外坝滑坡,危及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对代村河水库的放水涵洞,启闭台重新进行新建,对石门水库滑坡进行压脚处理。 1991年建成的石寨河水库,1994年右岸坝肩发生山体滑坡,当年对滑坡体进行削坡减载,拆除工作桥。另建钢架工作桥,1996年又对滑坡体进行滑坡减载处理。1996年10月又对水库大坝进行帷幕灌浆处理。 五 小坝塘 1949年10月1日以前,澄江坝区已修建蓄水坝塘40余个,秋收后蓄积龙潭、河沟水及雨水,次年栽插季节放水栽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小西城、小里村、秧郎村、鲁溪营、洋海村、洋潦营等塘子。1950年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又逐渐新修筑一部分,蓄水坝塘增至70余个。1956年以后,梁王河、东大河水库兴建后,可以满足平坝区农田用水,为扩大复种面积,坝区塘子逐步拆除。现保留山区、半山区小坝塘74个,其中龙街镇15个、右所乡12个、阳宗镇5个、九村乡25个、海口乡17个,小坝塘除蓄水灌溉农田外,少部分还为缺水村寨人畜饮用,总计蓄水量103.4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 487亩。 第二节 引 水 一 引水沟渠 梁王河水库北大沟:1958年新挖,西起梁王河水库出水口,沿舞凤山麓至大树村,全长13公里。 东山大沟:修建于1958年10月,自热水河大龙潭沿山开挖,至七非铺,全长14公里,引热水河大龙潭水灌溉七非铺、田坝等村农田,因沿渠坡度较陡,容易塌方壅塞,于1989年重修。 山冲河水库主干渠:修建于1958年,北大沟自水库至左所土瓜地,全长6公里。南大沟自水库至广龙辣子庄,全长5公里。灌溉左所、双树、广龙部分农田。 东大河水库东低干渠:北起东大河水库低涵出水口,沿山向东南经二家村、跨马村、旧城至梅玉抽水站,全长12.6公里,对东山一带水浇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东大河水库西低干渠:由东大河水库低涵出水口经纳苦竹隧洞流入牛屎河水库,全长4.2公里。 梅玉抽水站主干渠:修建于1963年,南自象鼻岭一级站起向北经梅玉村,旧城后山转东经新村至浑水塘,全长13.7公里,引抚仙湖水灌溉东山一带耕地。 窑泥大沟:北起县城南门外火龙庙,南至抚仙湖,全长4.08公里。1973年将原有水沟加宽改直,沟两帮用块石支砌,上面加盖水泥盖板800块,是澄江县第一条上面种田,下面通水排灌的暗沟。上段宽1米,下段宽1.2米,深1.2米,每隔100米,留有一检查洞,设置闸板,便于放水灌溉农田。全部工程共开挖土方6.12万立方米,支砌石方7 676立方米,群众投工9.38万个,总投资32万元。 中龙沟:西起西龙潭铜车坝大闸下,经高楼房至振新路,全长3公里。1973年将原沟加宽,挖深改直,引西龙潭水灌溉县城附近田亩。 师家村横沟:从师家村起向西横穿梁王河,西至果子园,全长1.5公里,引梁王河水灌溉师家村至果子园一带农田。 毛家营横沟:从毛家营村侧引梁王河水东至马料河,灌溉下域一带农田。 九条沟:引梁王河水东至马料河,西至黄家营,1973年将原沟加宽改直修建,灌溉黄家营、香村、龙街等地农田。 上龙沟:北起西龙潭三七分水闸,西南流至上左所已乐村,引龙潭水灌溉农田。 独房大沟:北起县城东门外瓦窑,经独房、秧郎村南入抚仙湖,全长5公里。1973年,将水沟加宽挖深,1987年将全部渠道改直,用毛块石砌邦,混凝土浇底,成三面光。全部工程共挖土方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7 420立方米,共用民工3 226万个工日,总投资20万元。 西龙潭大沟:西起西龙潭铜车坝大闸,引泉水经萝卜村、大窑、凤山公园至县城东门外瓦窑,全长6.1公里,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1979年12月开工,1980年9月完工,沟帮用毛块支砌,混凝土浇底,为三面光引排水灌渠道。 阳宗马庄河水库主干渠:自水库至盖板山,全长1公里,于1976年修建。 七星河水库主干渠:自新街阳宗海边至桃李东山村,全长8公里,1983年修建。 新街抽水站主干渠:自新街阳宗海边至桃李东山村,全长8公里,1983年修建。 北斗抽水站主干渠:自北斗谭葛营至北斗小村,长3公里,1983年修建。 矣旧磨刀石机器沟:1963年开挖土沟,1993年支砌成三面光沟渠,全长800米,开挖土方5 720立方米,支砌石方1 176立方米,建人行桥15座,背水桥3座,总投资11万元。 七江下大沟:长5.72公里,开挖土方2.7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9 865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58.8立方米,铺设倒虹吸钢管道23.7吨,总投资123.8万元,灌溉面积1 430亩。 右所大摆沟:全长3 082米,1994年11月,三面光支砌,开挖土方10.87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58万立方米,浇混凝土219立方米,投资26.5万元。 阳宗水碾沟:全长800米,开挖土方2.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42万立方米,浇混凝土250立方米,投资45.4万元。 右所乡凿壁嘴灌溉渠:全长920米,三面光支砌,开挖0.12万立方米,支砌0.14万立方米,投资15.9万元,改善灌溉面积942.9亩,新增灌溉面积36亩。 二 沟渠修建 1990~1992年,在澄江坝子、阳宗坝子和部分山区开挖支砌成三面光沟渠共42条,全长125.5公里。开挖土石方84.31万立方米,回填土方7.9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9.4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62万立方米。建公路桥、机耕桥、人行桥575座,各类涵洞351座,总投资1 277.73万元,群众投工180.73万个,改善灌溉面积3.86万亩。 1993年,完成了撒马都、大前所、小村一级站、小村二级站、山冲河北大沟尾段5条排浸渠道的支砌,全长7.7公里。开挖回填土方15.4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34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94立方米,建公路桥8座,人行桥55座,投资112.9万元,投工23.75万个。 1993年,右所安装节水型管道排灌试点,规模1 520亩。1994年3月30日第一期工程完工铺设管道4 580米,开挖3条排水沟3 500米,修建4个进水池,32个调压井,四道闸门和147个放水口。全部工程共开挖回填11.6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50立方米,浇制混凝土预制块242块,总投资186.95万元,节约出耕地31.6亩。 1994年,完成了养白牛办事处的马槽地水库前期配套工程引水渠,全长6.3公里,开挖土方29.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7万立方米,混凝土500立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投工16万个。 1994年投资38.9万元,根治牛屎河沟渠,截弯改直,三面光支砌河道直接流入东大河。工程共开挖土方0.81万立方米,支砌0.23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70立方米。 1995年开挖阳宗三角塘灌溉沟,全长3公里,三面光支砌,开挖1.1万立方米,支砌0.6万立方米,混凝土360立方米,投资77.96万元。修建大清沟,全长2.8公里,开挖0.8万立方米,支砌0.63万立方米,混凝土200立方米,投资110.9万元,改善灌溉面积3 326亩。洋海村排灌大沟,全长2.2公里,梁王河、虎山河、山冲河3个水库及西龙潭均在此交汇,裁弯改直,开挖0.89万立方米,支砌0.7万立方米,混凝土700立方米,投资151.92万元。 1996年,修建山水田沟,全长2 000米,灌溉九村。小西冲农田650亩,开挖0.43万立方米,支砌0.33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00立方米,建人行桥19座,机耕桥3座,公路桥1座,总投资46.76万元。增灌水田50亩,旱地20亩,改善水田280亩,旱地300亩。修建海口村下沟,主要引马吃水水库和沙河箐水库水灌溉农田,开挖土方0.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5万立方米,浇混凝土30立方米,投资16.42万元。完工后改善水田灌溉面积460亩,水浇地100余亩。1996年10月动工改造沙子沟,全长3 700米,担负着沙子沟、小屯东山村等社2 050亩的农田灌溉,开挖土方3.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64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00立方米。建人行座10座,背水桥13座,投资68.37万元。增灌水田360亩,旱地700亩,改善水田200亩,旱地800亩。马槽地水库竣工后,于1996年修建南北灌溉沟,全长21.5公里分三期修建,一期工程7 400米,其中3 600米用U型槽支砌,其余3 800米采用三面光支砌。共开挖土方3.3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55万立方米,浇混凝土300立方米,投资132.41万元。增灌面积2 118亩,其中水田536亩、水浇地1 582亩;改善灌溉面积4 238亩,其中水田1 680亩、水浇地2 558亩。 第三节 提 水 一 梅玉抽水站 1963年10月建成一、二级小型抽水站,1级站安装4台锅驮机,配备4台12寸抽水机,灌溉2 600亩农田;二级站安装2台锅锅驮机,1台100马力柴油机,3台12寸抽水机,灌溉2 500亩农田。建站共挖土方23 642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0 967万立方米,共用木材49立方米,沙325立方米,水泥135吨,投资433万元。 1956年,梅玉抽水站全部改为电动抽水,1级站安装电动机215瓦,配24寸抽水机1台;56千瓦,配12寸抽水机3台。二级站安装电动机215千瓦,配24寸抽水机1台,56千瓦配12寸抽水站2台;三级站安装电动机135千瓦,配14寸抽水机2台。从县城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分别到各站,一级站进水沟全长300米,经多次增改,到1970年进水沟挖宽4米,深2.5米,出水沟全长700米,宽2米,深1.5米。二级站建于白马寺石山嘴,出水沟全长2 500米,宽2米,深1.5米。3级站建于旧城金莲山南侧,出水沟全长5 000米,宽深各1米。 1969年,为解决东山公社500余亩耕地用水,在梅玉抽水站的基础上,新建4~9级站,提水到东山新村、浑水塘和大松园。4~6级站建于旧城村后山坡上。三级连续抽水,每级站安装4台12寸抽水机,扬程112米,沟道流量0.8立方米/秒,沟长2 000米。七级站建于子母箐,安装12寸抽水机2台,扬程50米,沟长800米,流量0.4立方米/秒,水从新村粮管所门前用倒虹吸1 000米压到浑水塘,八级站建于新村水脚梁子,安装12寸抽水机一台。1969年11月动工新建,1970年4月抽水上东山,受益村有新村170亩,小团坡160亩,大坡头50亩;金莲山、磨盘山一带的旱地变为水浇地,可以栽烤烟。 1980年下半年,梅玉抽水站对机房进行了改建和机组安装,一级站机房下降1米,改用钢筋混凝土和防水结构,长17米,宽6.8米,高7.4米,水机低于水面0.5米。二级站机房由白马寺迁至梅玉村,机房用钢筋混凝土浇溉,长12.5米,宽6.5米,高6.9米。新建职工宿舍楼一幢,占地525平方米,机房车间占地437平方米。扩建一级进水码头,扩大进水池,尾水沟长1 100米,其中倒虹吸130米,尾水延伸至柿花园,增加至右所小街,从右所小街中间埋设直径0.9米,长2米的水泥预制管100根,1×1米的暗沟100米,全长300米。2级站支沟与主沟下降2米,在金莲山西南麓架设长560米钢筋混凝土渡槽。一、二级站主沟全长2 697米,宽2米,深1.4米。总工程量开挖土方4.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3万立方米,浇混凝土254立方米,共投资52.3万元。 梅玉抽水站是澄江东片的水利骨干工程,又是大旱年东大河水库的备用水源,1978年澄江降雨比往年减少40%,只有634毫米,东大河水库蓄水量只有500万立方米(死库容250万立方米)的情况下,用梅玉抽水站提水至东大河水库,保证了当年大春用水。1988年,东片栽插用水主要靠梅玉1~3级站供给,同时还供给大仁庄、小西、县城、许士营等地部分抗旱保苗用水,面积约1万亩。 二 小村抽水站 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广龙小村。1965年在广龙小村新灵寺建设抽水站,计有小村一级站扬程20.2米,小村二级站扬程24.8米,新灵2级站扬程27.26米,总装机8台为515瓦,1966年建成投入使用,年实灌溉田3 600亩。共投入劳力3.7万个工日,投资23.86万元。开挖土石方2.49万立方米,支砌石方740立方米,混凝土106.5立方米。灌溉渠道总长5 500米,开挖土方6 500立方米,支砌石方49立方米,建水闸7座。 到1990年,因设备老化,小村抽水站投资94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工程,一级站安装了350S-26水泵4台,二级站安装300S-32水泵2台,灌溉面积增至7 504亩,1992年12月经省、地、县组织验收合格。 三 立昌办事处抽水站 抽水站共3站6级,原装机570千瓦,始建于1967年。因年久设备老化,于1994年动工改造机组8台,新增2台,装机容量825千瓦,增加配电瓶2台,综合柜5台,起动柜2台,建机房11间,345.77平方米。开挖土方5 626立方米,支砌石方418立方米,浇筑混凝土85.3立方米,投资135万元,可灌田5 487亩。其中增灌水田384亩,旱地531亩,改善水田面积2 267亩,旱地2 305亩。增产粮食39.98万公斤,经济作物30万公斤。 四 水浇烟地小水池 从1986年起在山区、半山区烤烟及经济林木面积扩大,为保证生产用水,1987~1988年先后在九村,大地、万海台山、大陷塘、海口、松园、红坡、鲁溪营、城关、小西、矣旧、马蜂山、阳宗公路九公里等处,扩建了一批抽水工程,共计70个点,解决栽烤烟用水,并附带照顾少部分山区村寨人畜饮用水。共装机61台,变压器36台,架设输电线路17.7公里,修建蓄水池498个,蓄水量2.32万立方米。共用钢材69.2吨,投资276万元,浇灌面积为1987年1.338万亩,1988年1.482 7万亩。 第四节 山区人畜饮水 1963年开始在缺乏水源的山区村寨兴建积水池,安装输水管道,部分村安装了电动提水机泵,到1996年已修建了提水、自流、蓄水工程83件。工程总量:开挖土方8 912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2.37万个,安装水泵8台,变压器20千伏安7台,30千伏安2台;电机10千瓦8台,17千瓦2台,7.5千瓦1台,各型水管1.55万米,电机、水管为国家投资,受益村投劳,共改善缺水村83个,3 442户,2.02万人,大牲畜864头的饮用水。 第五节 治河工程 1950年以前,县内主要河道治理,仅限于治标,未能治本,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仍然造成堤毁田埋,河床改道。 1950年后,县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河道治理,40多年来对澄江境内主要河流作了分期分批综合治理,在主要河道上游先后修建了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21座。拦河蓄水,对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河堤逐步改直,分期分批用块石、皮石支砌,河底用混凝土浇灌,使之成为澄江县境内防洪、排灌主干渠。 一 梁王河道治理 1972年由飞机场大桥下直插抚仙湖,并将西大河、清水河、虎山河之水于栽秧桥并入梁王河。河西堤岸修筑成公路,全长8.2公里,河堤用毛石支砌,河道上支砌跌水26座,架设公路桥7座,马车人行桥4座,大闸一道。全部工程共开挖土方8.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4.4万立方米,投劳26.46万个工日,总投资25.3万元。 1979年11月因原砌河堤时未浇灌河底,部分被大水冲刷倒塌,全部河堤重新用块石支砌并用混凝土浇底,使之成为三面光排灌干渠,沿河共建机械闸6道,共用块石3.155万立方米,投资50万元。梁王河经过两次治理,改直河道,增加种植面积135亩。降低河床,减少水浸田7 000亩。 二 东大河治理 1972年对下游河道进行治理,把部分弯道改直,两边河堤用毛石支砌,河道全长9.2公里,河床上段宽10米,下段宽8米,共支砌石方6万立方米,开挖土方9万立方米,总投资5.1万元。1988年对东大河进行第二次治理,把三合湾至右所过弯部分改直,原支砌毛石拆除,重新用块石支砌,降低河床,河底用混凝土浇灌,成三面光河道,长8公里,建公路桥4座。在中所横路新建大闸一道,工程共开挖土方1.66万立方米,回填土方3.56万立方米,石方部分由专业队伍负责,总投资250万元。 东大河是澄江坝区主要害河,1972年、1988年两次治理后,1990年为彻底根除东大河水害,重新开挖改直河道,完成9 792米的开挖支砌任务。开挖土方22万立方米,回填3.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4.9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5万立方米。总投资219.54万元,投入劳动工日37.1万个,新建大闸2座。 三 马料河治理 1973年对马料河进行治理,把小窑村至抚仙湖长5.28公里河道改直,两边河堤用毛石支砌。改直后新河长5.14公里,河东岸修公路,沿河架设公路桥3座,人行桥4座,大闸3座,跌坎9座。共开挖土方3.37万立方米,支砌石方3 757立万米,总投资14万元。改造后的马料河河道平直,河床较低,便于排洪排浸,是澄江坝区中主要排灌干渠之一。 四 阳宗大河治理 阳宗大河为县境内一大害河,也是云南省主要害河之一。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在陡马箐筑拦沙坝1座,沿河下游筑小拦沙坝4座。1954年洪水较大,河中拦沙坝全部被冲毁,当年又拨款1万元重建。以后年年进行疏挖河道,维修堤坝。1973年12月在秧田冲大河截流筑坝,修建马庄河水库蓄水95万立方米,对洪水稍有节制,仍未能根除水害。 1990年,政府规划了阳宗大河的治理方案,分两期治理。1990年度完成第一期治理工程3 412米长的河道,工程开挖土方7.9万立方米,回填土方3.03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0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29万立方米,新建了海晏村大桥总投资193.2万元,投工35.4万个。 1991年,完成第二期治理工程主河道3 231米,支河7条共3 657米。工程开挖土方石12.4万立方米,回填土方3.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3.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 150立方米(含钢砼150立方米)。建人行桥、公路桥9座,放水涵闸、渡槽6座,总投资125万元,投工40万个。主河道除新街大桥上下近1公里左右沿老河床截弯取直外,其余河床全部一直线从低处新开挖,支砌成三面光河道,7条支河也都从低处从新开挖河床并支砌成三面光。大河截弯取直后增加了耕地面积350亩,改变了弯曲、高悬一遇洪水就决堤的面貌。 1990~1992年,还治理了马料河、黄家营的沙河沟、山冲河、代村河4条河流,总长1.25万米。开挖回填土方11.9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2.32万立方米,浇混凝土0.37万立方米,投资197.65万元,投工23.4万个。 经过3年治理,县境内梁王河、东大河、山冲河、马料河、阳宗河等主要干河通过三面光支砌后,未发生决堤,冲埋农田。设有机械大闸,能排能灌,东西纵横,南北贯通,排洪畅通,灌溉用水方便。 1994年雨季,澄江遭受5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阳宗坝河道渠道倒塌1 892米,冲毁河道底板4 280米,冲毁拦沙坝15座。修复阳宗水毁工程,共支砌石方2.56万立方米,浇混凝土2 776.22立方米,266号钢混60.6立方米,投资176.5万元。 阳宗河上段进行改直,三面光支砌河道,开挖2.5万立方米,支砌0.42万立方米,浇混凝土250立方米,投资25.5万元。 马料河发源于县城西北的郑阉箐,经忠恕村、大小窑、廖官营等村后流入抚仙湖。1989年对下段进行整治,并三面光支砌,1995年对上段进行三面光支砌,开挖0.8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5万立方米,浇混凝土0.07万立方米。架设人行桥6座,机耕桥3座,公路桥1座,总投资80万元。 龙街老仓河流经4个办事处,直穿5个自然村,全长7 350米。1996年10月,进行三面光支砌,开挖土方1.9万立方米,支砌1.4万立方米,浇混凝土0.07万立方米。建人行桥54座,机耕桥17座,公路桥11座,投资159.22万元。改善灌溉面积2 000亩。 1996年10月动工修建东大河管理所至三河湾一段河道,全长1 560米,采用矩形三面光支砌渠道。共设消力池14个,工程开挖1.2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08万立方米,总投资123.9万元。新增灌溉面积13.6亩,增加耕地面积80多亩。 五 七星大河治理 是七星河水库的排灌河道,流入阳宗海,全长2 650米,改造支砌七星河工程于1996年10月动工,工程共开挖1.4万立方米,支砌石方0.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07万立方米。建人行桥8座,公路桥5座,三面光支砌,投资105.7万元,改善灌溉面积710亩。 第六节 病害工程 1961年11月梁王河水库扩建工程中,在大坝回填土方时,局部碾压质量较差,输水涵洞漏水,坝身渗漏。1971年请省水利厅施工三队进行涵洞和坝身灌浆,钻孔77个(灌水泥浆500吨,经费5万元),灌浆后不再漏水。 1973年3月23日,东大河水库因副坝身漏水,由省水利施工三大队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于同年12月26日完工,同时对主坝也进行了帷幕灌浆处理。 七星河小(一)型水库蓄水后,因大坝漏水,于1971年进行大坝坝身和坝肩两岸灌浆处理,防止漏水,共打孔43个,灌浆用了水泥250吨,投资5万元。 山冲河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大坝漏水,进行处理,请省水利厅施工三队进行灌浆,共打孔77个,灌浆共用水泥400吨。 第二章 渔 业 第一节 鱼 种 澄江县鱼种主要有抚仙湖特产的抗浪鱼,以及鲭鱼、鲤鱼、鲶鱼、花鱼、白鱼、鲫鱼、马鱼……和外地引进的草鱼、鲭鱼、鲢鱼、鲤鱼和非洲鲫鱼,共26个品种。银鱼为江川县投放在星云湖中养殖的新品种,顺河流入抚仙湖后,不断繁殖,产量逐年增加。 第二节 养 殖 一 自然繁殖 抚仙湖、阳宗海内的鱼群系自然繁殖,阳宗海主要有白鱼、马鱼、金线鱼(洞鱼)、华南鲤等20多种。抚仙湖内的?鱼具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在每年的生殖季节,鱼群都要回游湖岸浅滩或清澈的溪流中,进行产卵繁殖。每年4~9月为繁殖期,一般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内发鱼3天(鱼群产卵),7天后停止产卵,如此周而复始,即民间所称的“来三去七”的规律。有时也因气候变化,发生提前和延期情况,故有“立夏节令前看风,立夏节令后看雨”的说法。一年中规模大的产卵期有16次左右。鲭鱼每年5~8月为繁殖季节,金线鱼以阳宗海最为出名,平时栖息于水底砾石缝隙中,繁殖季节在12月至翌年2月,天气越冷越产卵。鲶鱼每年4~6月为产卵繁殖期,生长在抚仙湖、阳宗海的浅水区域。马鱼4~5月为产卵繁殖季节。花鱼3~4月为产卵繁殖期,活动于宽敞的水域,产于抚仙湖。鲫鱼栖于浅水湖湾和潭泉、河流、池塘、稻田中,4~6月为产卵繁殖季节。 二 人工繁殖 湖管站于1967年、1968年先后从外地购进鱼苗500万尾,放入抚仙湖中养殖。其中:鲤鱼80万尾,草鱼180万尾,花白鲢240万尾。以后每年4月都购进鱼苗投放湖中。 梁王河水库年放养鱼苗30万尾,东大河水库每年也向库内投放鱼苗,其他水库均投放鱼苗养殖。 1980年,湖管站在抚仙湖西岸禄充修建人工孵化池,对?鱼进行人工孵化试验,取得成功,成活率达80%以上,以后在东岸大湾修建人工孵化池。1980~1985年共计孵化?鱼种4 000余公斤,孵化成鱼苗后,再放入湖中放养。1981~1982年,在梁王河水库修建人工孵化池,对草鱼、鲢鱼进行人工孵化,两年共孵化草鱼、白鲢鱼100万尾,投入水库放养。 1985年,国家扶持发展养鱼专业户516户,建养鱼塘620亩。 1990~1992年,向抚仙湖投放鲤鱼苗4 250公斤,人工孵化?鱼卵1 536公斤,孵化出幼鱼3.686亿尾放入抚仙湖,获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人工孵化?鱼卵632公斤、孵出幼鱼10 096亿尾投放抚仙湖,其中因停电死亡720万尾。1994年人工孵化?鱼卵86公斤,新增养鱼池塘350亩,全县一共投放鱼种183.2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18.9万尾,1996年水库共投放鱼苗374万尾。 1989年1月,县水产站从抚仙湖向阳宗海移植银鱼50公斤,省水产学会于同年4月投放银鱼苗35万尾。1991年捕捞银鱼9吨,1992年捕劳银鱼达60吨。 三 网箱养鱼 1990年,在东大河水库设置固定网箱,从事网箱养鱼生产取得成功。1991年投放鱼种3.5吨,年终出箱成鱼8吨。1992年投放鱼种5吨,年终出箱成鱼12吨。1995年网箱养鱼8.5吨。1996年,东大河水库网箱养鱼8吨,捕捞鲢鱼32吨,池塘养殖成鱼8吨,出售鱼种5万尾,全年收入39万元。 第三节 捕 捞 鱼沟鱼洞捕捞:主要利用抗浪鱼喜群集在湖岸浅滩砾石上及清泉流水中产卵繁殖习性,沿湖村民借此大量捕捞。其方法有二:真水洞捕捞:利用湖岸边泉水流动,设置篾笼,抗浪鱼逆流而上产卵钻入笼中被捕,如泉洞水流小则外加木叶水车车水增加水流速度。 转水洞捕捞:用木叶水轮,水板车放在人工构筑的水沟中,扯动水车,使水在沟中产生流动,抗浪鱼逆流而上,追逐产卵排精,钻入人工设置鱼笼中,即被捕获,此法以西岸尖山、禄充、立昌等地居多。 抄网捕捞:在湖东岸海口、大湾、小湾附近浅滩的陡岸处,村民选用新鲜榆树枝叶及羊齿植物的叶片,捆扎成束,连成一排排鱼巢,在岸边用水车车水,使水冲向鱼巢,引诱鱼群前来产卵,然后将枝叶(鱼巢)慢慢提取,用下面的抄网将鱼捕获。用榆树枝及羊齿草做的鱼巢,当地渔民叫“香把”。 大拉网(刮地网):网长100米左右,高5米左右,作业时将一端留在岸上,另一端由小船装载放入湖水中划成半圆形上岸,两端同时在岸上收网,鱼即被围入网中拉至岸边。以抚仙湖北岸浅水区较多,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刮北风时产量尤高,捕获的以鲭鱼、花鱼、鲤鱼、鲫鱼等较多。 刺网:有单层丝网和三层挂网两种。单层丝网又有中上层刺网及底层刺网两种,全作业,因网眼大小不同,捕鱼对象规格各异。“一指网”以捕抗浪鱼为主,“二指网”以捕鲫鱼、马鱼、波罗鱼为主,“四指网”以上捕鲭鱼、鲤鱼、花鱼等为主。三层挂网是近年才发展的网具,全年作业,捕获对象固定,以草、鲢鱼较多。 银鱼拖网:将网置于机帆船尾水中,网下至4~10米深水中,启动船只围捕鱼群,一船2~3人作业,以下半夜至天亮前捕获最多。延绳钩作业:一般称为漂钩,全年在湖湾沿岸作业,以钩鲭鱼,鲤鱼为主。 第四节 综合经营 1987年7月由水产站兴建了一个银鱼冷冻加工厂,将银鱼进行速冻后运销省外。至1988年止,共加工冷冻银鱼46吨(其中从江川购入15吨),澄江捕捞31吨。 1990年水产公司冷冻银鱼加工57吨,1991年冷冻银鱼59吨,1992年冷冻银鱼28吨。1993年,右所乡下备乐村、矣旧村、小湾村投资179万元建冷冻银鱼加工厂3座,龙街镇广龙办事处亦建冷冻银鱼加工厂1座,阳宗镇、海口乡均有银鱼加工厂。1993年全县冷冻银鱼加工275吨,1994年为355吨,1995年增至1 008吨,1996年全县银鱼加工1 287吨。 第五节 渔 政 1965年成立抚仙湖湖泊管理站,制定了《抚仙湖水产资源保护和湖泊管理暂行办法(草案)》,1984年7月成立县水产站。 1991年3月25日成立阳宗渔政管理站。1990~1992年,县水产部门举办科学养鱼技术培训班8次,参加人数2 010人次。对低产鱼池以奖代补,改造1亩鱼池,地、县各补助500元;1~5亩鱼池,亩产鱼500公斤,每亩奖励100元;21~50亩坝塘,亩产鱼50公斤,每亩奖励50元;小(一)型水库水面100亩以上亩产鱼100斤,一座奖励3 000元。 水产站抽调水产技术人员帮助渔户研究高产鱼养殖方法。1992年玉溪地区下达澄江渔业丰收计划250亩,一类鱼塘20亩,亩产390公斤;二类塘40亩,亩产345公斤;三类塘190亩,亩产300公斤。共补助经费7 500元。经过一年努力,一类塘每亩净产鱼405公斤,二类塘350公斤,三类塘310公斤,超过了渔业丰收计划指标。1994年获平均单产350公斤,最高亩产达950公斤。 1991年,以湖养湖,开始向沿湖渔民征收资源增殖费46.08万元。1992年,征收41.1万元,1993年征收56.22万元,1996年征收120万元。30%上交湖管总站,20%交乡镇村办,50%作抗浪鱼人工孵化及购鱼种投放湖中,1991~1992年共投放鲤鱼苗4 250公斤。 1992年,取消污染破坏水产资源的燃油渔船2 226只,机头2 837台,成立抚仙湖管理局,制定湖管条例。1993年办理2 811条船的捕捞许可证,处理违章船只87条,收缴燃油机头1 723台。 1994年,举办三期养鱼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85人次。认真执行抚仙湖管理条例,共出动280多次车船,2 300人次,开大小会24次,保证按规定开湖封湖,银鱼个体明显增大,产量增加。 1995年,地区下达给全县1 200亩池塘精养高产推广项目,县水产站组织全体水产干部深入渔户家中指导科学养鱼,1995年池塘单产达317公斤/亩,坝塘达236公斤/亩。全县专用池塘单产提高了100.6公斤,坝塘单产提高了53.7公斤。 1996年湖管站全体职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抚仙湖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立了一支依法办事的渔政队伍。一年来共出动车船沿湖巡逻5 200人次,抓获违章捕捞船只44只,电机38个,机头9个,绞盘178个,收缴银鱼网67张,罚款5.3万元。全年渔民捕捞银鱼1 000吨,收入3 000万元。为国家创税70万元。 1996年6月制定了《抚仙湖银鱼管理暂行规定》,凡从事银鱼捕捞、收购、加工销售等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办理《入湖许可证》、《捕捞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合法的经营活动,严禁封湖区偷捕,或从事收购加工,做到湖上封湖,陆上打封条封闭冷冻库。 1996年,水库投放鱼苗374万尾,水产品总量1 569吨,坝塘养鱼346吨。抚仙湖、阳宗海鱼产量1 223吨,总收入3 595万元。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工程管理 澄江的中、小型水库建成以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梁王河水库1957年建成后,在大坝左侧建盖管理房三间,1980年成立梁王河水库管理所。东大河水库1959年老坝完工后,有专人负责管理,1984年大坝扩建后期成立东大河水库管理所。山冲河水库1962年建成并设立了管理所。 水库管理所,对水库蓄水、防洪、水库周围林木维护,大坝维修,水库保卫安全工作等进行管理。 第二节 用水管理 澄江坝区西龙潭泉水较大,灌溉田亩也多,明代建有三七分水闸,开凿上、中、下三龙沟,明确规定上龙沟分水三成,灌溉左所等11个村农田。中、下龙沟分水七成,灌溉西街子及县城附近60余村农田。每年立夏节令,在西龙潭举行庙会,唱戏三天,为龙王祝寿,以祈丰收,并协商龙潭及沟道维修及经费开支等事项,由受益村轮流承办。相关事宜,立有碑刻。 民国时期,各村坝塘的蓄水,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订有用水规定,每年大春栽插前按农事节令订出放水日期,以便农户做好灌溉准备工作,少部分立夏节即开始栽秧。坝区大部分坝塘都在小满节令3天开塘放水,由村里指定专人负责放水,受益农户按田亩面积向村公所交纳水租(稻谷),作为管理放水人员劳动报酬和坝塘维修等费用。 1956年以后兴建了梁王河、东大河等水库及梅玉、小村等抽水站,改变了过去分水灌溉方法,由县水利部门总管,制定了一些水利管理办法,加强管理,扩大效益,配套挖潜,节约用水。对水利工程管理、维修、设备更新、抽水电费、管理人员经费开支,都由征收水费水利粮解决,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助。 水利粮及水费征收标准规定:水利粮按用水农田面积每亩收粮1.5斤,阳宗2.5斤,由县粮食局所属粮管所代收(阳宗的水费水利粮由镇政府掌握使用。)水费按每亩2元征收。梅玉抽水站四级站以下每亩收水费2.5元,四级站以上每亩收3元。由各区、乡信用社代收转农水局。 每年栽插季节,均由县抽调人员组成配水小组到梁王河、东大河、山冲河等水库和抽水站,加强对用水的时间安排、水量调节,栽插完毕,配水小组即行撤回。 第三节 城镇供水 自明朝隆庆五年(1571)建城以来,县城人民生活用水主要是掘井提取地下水饮用。县城地下水源丰富,共掘有官井六眼,为东岳庙井、玉皇阁井、西门外双眼井、都市桥七星井、南门官井、普福寺井。此外,大部分私宅都掘有水井。以北门外娘娘庙井、东大河地涧井、西门双眼井、南门小碑井的水质较好。为保持水井水位,在城内东门城皇庙东侧、玉光阁内、西门土主庙、县政府内、文庙内,观音阁后面等处均建有较大蓄水池。用于调剂地下水位,使井水干季不至枯竭。 1956年,进行清挖延伸引流西龙潭泉水明沟,在凤山公园西侧建蓄水池,容量300立方米,供全城居民饮用。1969年地区拨款5万元,把明沟改为水泥管输水,水源至水池实际高差2米,距离4.3公里,于1970年秋季竣工通水。 1980年后,城镇建设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省、地拨款30万元扩建供水设备。新购3 000多米12寸钢管,水电局调出12寸钢管1 000余米,从西龙潭至供水池全部改装12寸钢管,全长4 333米。1985年兴建两个500立方米蓄水池,城内集中供水龙头3个,铺设直径10~30厘米供水管道4 482米,人均日用水量90余公斤。随着城镇高层建筑增多,同年财政投资7万元,在供水站北面凤山腰上兴建了一个高位蓄水池,容量5 000立方米,供振兴路新建楼群用水。 1988年,筹资33万元,购置安装一套净水设备,新建反应池、沉淀池、无伐滤池,配备加氯机,在净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定时定量加氯后,水输入反映池,通过加入硫酸铝,对水中杂质进行化学反应。沉淀后的水输入无伐滤,池过滤后,全部净化处理,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后输送给全城使用。1988年,用水人数18 654人,日供水量1 800立方米,人均日用水量90公斤。 建站初期未安装水表,实行按人口估计收费。1970~1980年的水费收入平均每月800元左右。1983年开始安装水表,按表收费,每立方米收费0.10元,平均月收入2 500元,1988年起调整水价为每立方米0.14元。 1990~1996年,自来水站更名自来水公司,划归城建局管理。 第四节 综合经营 梁王河水库第二次扩建大坝完工后,经上级部门同意,利用剩余物资及资金12万元,新建水库管理所一座,主楼三层,两侧三层共1.4万平方米及花台等设施。在大坝脚新建养鱼池一个,面积9.6亩、鱼苗池11个计10亩。除水库管理人员办公住宿外,招待所设有床位100张,餐厅及大小会议室等,先后接待各种会议,培训班20余次,1 000多人。1983年省水利厅在此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机构人员相应健全,水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除管好常年蓄灌工作及收水费外,利用水库水面,开展水产养殖,库内年放养鱼苗30万尾,平均年捕成鱼3.5吨。鱼苗池11个,每年放育鱼苗200万尾,成活30%,计60万尾。主要品种有鲢鱼、草鱼、鲤鱼,除自养外,还供给养鱼专业户放养。建孵化池一个,1981~1982年孵化出草鱼、鲢鱼鱼苗百万余尾。果木山地200亩,其中梨树1 500棵,水蜜桃600棵,板栗500棵,苹果500棵。1987年在水库周围种植桉树、柏树2万棵,成活率在90%以上。 东大河水库管理所,新建鱼塘9个进行水产养殖,主要鱼种有鲢鱼、草鱼、鲤鱼、鲭鱼。1980~1987年共向库内投放大规格鱼苗60万尾,共收成鱼1.37万公斤。1984库内泥沙淤塞,使涵管阻塞,损失成鱼、半成鱼1万公斤。 用材林及果木林种植:水库周围共有属于水库管理的山坡荒地3 440亩,其中有林1 470亩。1987年止共种果木林300亩,品种有山楂桃、板栗、花椒等;用材林598亩,品种有柏树6.1万棵,桉树1.6万棵。 第四章 电 力 民国36年(1947)昆明私商来澄江开办发电厂。厂址设在孔子庙,用旧汽车引擎烧木炭发电。设备安装好后,因机器发生重大故障,无法修复就此停办。民国37年(1948)县成立企业局,官、商合办小发电厂。用官股购买70匹马力拖车引擎一台,25千瓦发电机一台及全部配电设备,厂址设在玉光楼(现机械厂东侧)。私股购买电线电杆等设备,于民国38年(1949)7月正式发电供县城照明,每天下午6时发电,12时停电,白天用引擎带动碾米机碾米,1950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兴建凤山水电站,1965年架设第一条输变线路,1975年兴建朱家桥电站,1984~1996年先后兴建了观音堂、海口、罗碧、黄栗山、汇口5座电站,总装机容量37 150千瓦,总投资21 092.18万元。 第一节 水电站建设 一 凤山水电站 1956年,从中龙沟开挖明渠引西龙潭水至北门外建凤山水电站,落差10米,装机30千瓦,于1957年发电供照明,不久又改装50千瓦发电机。1959年扩建,加大落差为18米,装机120千瓦,160千瓦机组各一台。因水量小,经常只有一台机组发电。为了满足供给城区用电,又增加78千瓦柴油发电机两台。尾水流经西门、南门、沙河村、鲁溪营及马房村入湖,沿渠西门安装48千瓦旋浆式发电机一台配合供电,南门装水力碾米机一台,鲁溪营、马房村各建设20千瓦发电站一座,供两村照明用电。1964年汤池经阳宗至澄江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后,凤山、鲁溪营、马房村电站停止发电。 二 小型水电站 1965年以来一些山村利用水涧、河谷的长流水资源,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这些小电站具有投资少、建设速度快、效益高的优点,总装水轮机21台,发电机20台,变压器14台,架设输电线路74.6公里,受益生产队79个,照明户数2 400户。装有碾米机21台,全部投资50.99万元,其中国家扶持22.81万元,自筹28.18万元。后因供电电力充足,到1988年止,除外浪塘电站还运转外,其余都停止发电。 三 朱家桥水电站 位于澄江县东南面,距县城42公里,属海口河梯级开发五级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电站。设计流量6.5立方米/秒,水头107米,装机容量3×1 600千瓦,计划年平均发电2 470万度,利用水时5 140小时。电站于1975年开工,1978年1月1号机组运行发电,6月2号机组运行发电。1980年6月3号机组运行发电。电力与昆明供电局并网运行。架设朱家桥至县城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20.2公里。 电站开挖工程量为11.5万立方米,支砌石方3.5万立方米,回填土方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灌1.27万立方米,渠道长1 430米,其中明渠1 330米,隧洞100米,压力钢管道长195米,直径1.5米,主管下分三岔供水发电。主副厂房530平方米,修理车间134.4平方米,仓库226平方米,前池值班房40平方米,职工宿舍1 783平方米,办公楼509平方米。拦水坝高5米、宽1米、全长15米。升压站1座,安装35千伏配电装置,出线方式用二回、一回与澄江变电站并网,二回可以由华宁大村电站联网,电站总投资415.28万元,其中省、地、县投资共300万元,自筹投资115.28万元,单位千瓦造价865元。 四 观音堂水电站 位于澄江县城东南面,距县城36公里,属海口河梯级开发第四级电站。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发电站,设计流量为6.3立方米/秒,水头76.5米,装机容量3×1 250千瓦,平均发电1 620万度,平均利用小时为3 432小时。 电站于1984年3月12日开工,1986年3月10日建成发电。架设35千伏线路1.42公里,连接朱家桥至县城变电站,与昆明电网并网运行。工程开挖土方8.19万立方米,土夹石8.62万立方米,石方4.38万立方米,回填土方2.5万立方米,拦河坝全长94.3米,顶宽1.8米,平均高3.2米,用粗皮石双面支砌,心为混凝土,并安装手、电两用防洪冲闸一道,闸为4.2×3.6,溢洪60立方米/秒。渠道全长3 980米,断面2.6×2.6米,坡降1/2 000,过水流量6.3立方米/秒。沉沙池长3.6米,深4.8米,宽2.6米,设有2.6×2.6平板闸2道,以冲沙发电同时进行。溢洪堰:位于前池前,利用天然岩石形成整段,溢流出口长21米,溢流6.5立方米/秒。上架简易钢桥通行。前池:长60米,宽6米,深2.6~6米,容水量2 520立方米。冲沙闸:安装0.6米闸一道,可排水2立方米/秒。钢管道:131.48米,直径1.52米。 厂房:主副厂房527.5平方米,职工宿舍640平方米,食堂179平方米,办公楼527平方米,仓库70平方米,修理车间92.4平方米,前池值班室105平方米,首部管理房84平方米。厕所、沐室62.5平方米。电站总投资475.68万元,单位千瓦造价1 234万元。 五 海口水电站 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为澄江海口河梯级开发第一级电站。电站为低坝,明渠径流引水发电站,设计流量6.3立方米/秒,水头29.6米,装机容量2×800千瓦,预计多年平均发电量为600万度。 电站1985年10月开工,到1987年11月建成发电,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6.395公里连接观音堂、朱家桥至县城变电站并昆明电网运行。 电站完成工程量:渠道长1 800米,2.6×2.6坡降1/2 000,首部闸门2道,冲沙闸门为0.5×0.6,一号机钢管道长67.2米,直径上半段1.2米,下半段1.1米。设有1.2×1.2进水闸一道。2号机钢管道长67.2米,直径半段1.2米,下半段1.1米,设有1.5×1.5进水闸一道。建筑面积首部启闭房16.8平方米,值班房72平方米,压力前池启闭房116平方米。主副厂房435.3平方米,职工宿舍851平方米,食堂、仓库、修理车间286平方米,办公楼及招待所360平方米。共开挖土石方9.9万立方米,回填土方石0.19万立方米,砌毛块石1.3万立方米,皮石5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 102立方米,混凝土2 590立方米,金属闸门11.5吨,钢材150吨,木材150立方米。电站总投资309.5万元,单位千瓦造价1 934元。 六 罗碧水电站 罗碧电站位于县过境南盘江右岸,站址在九村乡永和村公村罗碧村,距县城28公里。 工程于1988年2月开始勘测设计,同时进行“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1989年1月正式破土动工。主体工程由首部坝闸、引水渠道、前池管道、发电厂房枢纽等部分组成。首部坝闸顶长96.6米,高25.95米,由一孔(4×4.5米)进水闸、一孔(3×3米)冲沙闸、三孔(9.5×1.2米)泄洪闸等5孔闸门组成。金属结构共重176.99吨,设8台启闭机起动。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 808平方公里,形成调节水库,正常蓄水1 416立方米,有效库容43.2万立方米。设计水位1 418.55米(30年一遇),防洪水位1 421.34米(2000年一遇),引水渠道(4×6米)长2 079米,其中穿山隧洞838米,人工隧洞336米,暗渠232米,明渠673米,设计水头32.5米。径流引水式地面厂房,安装4台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4 200千瓦,总装机容量16 800千瓦,年可利用4 724小时,年可发电7 936万度。 工程历时3年,共开挖土方石71.11万立方米,回填8.89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7.23万立方米,支砌块石7.27万立方米,水泥沙灰抹石1.28万平方米,共用钢材3 730余吨,总投资4 800万元,单位千瓦造价2 857.14元,取得了“三好”、“两快”、“一节约”的明显成效。 七 黄栗山水电站 离城33公里,距徐家渡火车站3.5公里,距罗碧电站5.5公里,河段长4公里。 天然落差16米,上流域面积6 891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65.8立方米/秒。电站为堤坝式,设计水头14米,拦河闸顶高程1 367米,最大闸高22米,闸顶长48米,设3孔泄洪闸,各宽12米,高13米,潜孔式进水口,两孔引水道,各宽6米,高4.5米,过流量2×53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6 300)12 600千瓦,年可发电5 000万度,工程总投资6 545万元(云南红塔集团总公司投资50%)。1994年1月1日顺利浇筑第一板主体工程混凝土,5月27日,完成基础工程及闸礅浇筑工程,达到1 358安全高程。主厂房于8月8日封顶,内外部装修于1994年10月10日结束。整个工程共开挖土石方70 560立方米,支砌石方22 48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44 340立方米。黄栗山电站是继罗碧电站建成后又兴建的第二级电站,工程设计建设工期3年(1994年1月开工,1996年年底建成发电),工程于1995年6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提前一年半建成,除开社会效益不计,单是减少贷款利息,所得发电收入,工程本身结余三项,直接经济效益2 000多万元。 八 汇口水电站 汇口电站是过境南盘江末尾的一座梯级电站,位于海口河尾与南盘江交汇处,采用混合式开发,主体工程由首部坝闸、引水渠道、穿水隧洞、主副厂房和升压站等五部分组成。首部坝闸长84米,高37.5米,设(12×15米)3孔泄洪闸(4×4.5米),两孔进水闸,引水渠道长325米(含前池55米),穿山隧洞2个,共长182.1米(1号洞长87.79米,2号洞长94.31米),设计水头14米,引用流水量120立方米/秒。主厂房长38米,高18米,装机容量(2×7 500)15 000千瓦,年可发电5 593万千瓦时,设计建设工期3年(1995年1月正式动工,1997年底建成发电),与红塔集团合资开发,概算投资8 962万元,1994年10月,四通一平完工。1994年11月正式动工,为适应磷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县水电开发公司和汇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加强领导,实行经理负责制,组建工程指挥部,争取2年内完成。全体员工日夜奋战,两个枯水期工程抢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共开挖回填土石方37.29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89万立方米,浆砌石3.95万立方米,安装金属结构总重量450吨。1996年9月27日和10月25日,两台机组先后试车运行,12月已发电697.59万千瓦时,工期提前1年零3个月建成,既在小水电建设史上再创快速、优质、高效,并获得减息增收2 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第二节 电网建设 1963年以前输电是低压线路,距离较短,多数是木杆。1963年11月,架设汤池至澄江的高压输电线路。1989年电网建设通电面已达100%,经国务院水利电力部验收合格,列为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颁发了证书、奖状、奖牌。 一 35千伏输电线路建设 1964年架设汤池经阳宗至县城凤山变电站连接昆明电网35千伏37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1978~1987年架设从海口电站接连观音堂电站、朱家桥电站至县城变电站35千伏28.2公里高压输电线路。1987年架设从梅玉至大坡头35千伏4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供磷酸盐厂用电,全县共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69.2公里。 二 配电线路建设 1964年以来,澄江供电所(现水电公司)在全县境内共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87.7公里,0.4千伏输电线路218公里,其线路如下: 县城至立昌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14.8公里,电杆1 272棵,容量4 505千伏安,变压器35台。架设0.4千伏低压输电线路84.9公里,电杆1 415棵,容量1 016千伏安,变压器116台。 县城至海口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99.08公里,电杆2 212棵,容量6 130千伏安,变压器43台。架设0.4千伏输电线路92.76公里,电杆1 546棵,变压器144台,容量8 810千伏安。 阳宗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58.02公里,电杆712棵,容量1 590千伏安,变压器11台。0.4千伏输电线路36.39公里,电杆602棵,变压器35台,容量2 115千伏安。 三 变电站 凤山变电站,容量为1×3 000+1×7 500千伏安,委托昆明供电局代管,后扩建为容量1×7 500+1×1万千伏安,朱家桥、观音堂、海口等电站所发的电以35千伏高压输电线并网凤山变电站,降压为10千伏输给县水电公司经营,供给全县用电。 1960年架设汤池至阳宗二线一地的17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容量94.5千伏安。1963年架设汤池至澄江线路,阳宗于1965年并汤澄线路,设立阳宗变电站,容量为1×1 800千伏安。 1990年改造县城供电设施,安装15~18米铁塔10座,架高压线15.5公里,低压线15.1公里,安装低压计量箱96台,高压计量箱4台,同时在县城街道安装了路灯。 1991年在飞机场建成110千伏变电站一座,由昆明供电局管理,投资700多万元。 1993年新架水浇地工程10千伏输电线路6.07公里,安装15台变压器,解决了3万多亩水浇地用水。 阳宗变电站,1993年投资100万元改造,从原主变180千伏安,改为主变400千伏安。为提高供电能力、减少电源损失,又投资3万元安装容电补偿装置。投资30万元,对长度9.5公里陈旧的1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更新,同时投资6万元安装电容补偿装置使线路功率提高0.9以上,减少了电源损失。1994年,水电公司筹集资金50万元,购置大变压器,增容2 200千伏安变电容量,比原来增大1.2倍,彻底解决了阳宗片区的用电问题。 1994年,水电公司筹资200多万元,改造供电设备及配置改造配电设备。其中150万元用于100千伏变电站的改造工作,在原来3条线路的基础上,增加配电容量6 062千伏安,以缓解全县季节性用电紧张状况。并架设6.8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安装了11台变压器,为新建的水利工程配套服务(含水浇烟地工程)。为提高供电质量,保证运行安全,投资30万元更新改造了12.4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更新改造了2.2公里的低压输电线路。 1995年,为使环湖公路早日建成使用,先后搬迁了立昌线路三段,750线路二段,海口线路一段,共计6公里,耗资60万元。又投资30万元,对绝缘差、导线细、运行不经济、不安全的部分线路进行改造,对所有线路的全部支线的90%安装了支线领扣,在重要供电线路上安装了自动重合开关,提高了供电质量。 1995年,投资120万元,增加了一条出线间隔线路,共增加电容5 196千伏安,安装各种用途的配电变电器24台,容器2 188千伏安,新架10千伏线路13公里。 1996年,先后改造了老、旧线路22公里,在各条主线上加装领扣50余组,部分主线上装设重合器,使停电面大大缩小,停电时间减少到最小限度。安装了新型节能变压器72台,占变压器总额的40%,合计容量6 573千伏安。线路27公里,给用户节约50%的线损,节约上百万度的电能。县水电公司出资30万元,对禄充原来一台变压器供电改为多台变压器供电。缩短低压线供电距离,电费从每度1元多降至4角多,用户较满意。 第三节 电力管理 1981年原供电所划归水电局管理,本着地方电力“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做到发、供、用、人、财、物的统一管理。1984年成立水电公司,水电公司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在发、供、用方面有着统一调度的职责。除阳宗镇由阳宗变电站负责外,其余均由县水电公司负责管理,乡镇不再设农电管理站,水电局对公司、电站实行宏观计划管理。公司下设外线组、核表组、抄表收费组、检修组、调度室。 1993年6月,正式成立澄江县水电开发公司,公司承担现有电站挖潜增益,增加自有资金积累,滚动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又具备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合资开发新电能。 1994年6月水电公司与云南红塔集团总公司签订合资兴建黄栗山电站协议书,各投资一半,风险共担,利益均分,成立了黄栗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全权负责黄栗山电站建设。 1995年6月,水电公司与云南红塔集团总公司,各投资50%,组建汇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兴建汇口电站,两座电站经营期30年。 1995年11月,又组建了澄江水电建安工程(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下辖一个土石方工程公司,主营基建工程和机电设备安装。参股单位有水电开发公司、黄栗山、汇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排灌总站。共集股1 200股,每股1 000元,集资120万,已正式挂牌对外开展经营业务。 1995年底,县水电开发公司拥有海口、观音塘、朱家桥、罗碧四座电站以及合资经营的黄栗山电站,总装机容量39 550千瓦,年可发电17 800万千瓦时。拥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9 230万元,职工398人,人均产值69 950元。1996年底,职工减为318人,人均产值7.13万元,人均年工资9 213元。 第四节 综合经营 各电站利用电站周围土地,因地制宜,开展养鱼、栽柑桔、甜橙等综合经营。1989年底各电站已栽下柑桔1.45万棵,其中700棵已结果,年产5 000多公斤。 检修组对外开展业务,帮助农民修理各种电器设备5 400多台、件。到1994年底,已种植白桔、红桔、甜橙等660亩70 420株(朱家桥电站400亩2 8420株,观音堂电站200亩22 000株,罗碧电站60亩2 000株)。1994年柑桔产量150吨,收入15万元。1995年柑桔产量共251吨,收入35.7万元。 土石方工程公司完成开挖土方石24.69万立方米,收入13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