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江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提速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7-08-11 17:04 点击率: 19打印 】【 关闭

澄江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提速

 

加快绿化造林,创新生态扶贫……近年来,澄江县通过探索科学的综合治理模式,将石漠化治理与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结合,在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速发展。

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土地极端退化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植树造林难以攻克的“生态顽疾”。澄江县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岩溶区域面积40.7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在这些岩溶区,石漠化土地达18.27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14.2万亩。全县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九村镇、右所镇、海口镇、龙街街道的15个村(社区)。按地类分,林地占11.5万亩,耕地占6.77万亩。按等级分,轻度石漠化0.08万亩,中度石漠化5.7万亩,重度石漠化0.99万亩,影响着全县6万人的生存和生活。

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石漠化

如何攻克石漠化这个“地球癌症”,成为澄江县加快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拦路虎”。面对困境,澄江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使工程措施成为治理石漠化最有效、最实际的选择。为确保这一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按照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澄江县成立了以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设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项目推进中,全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石漠化治理区群众对修复生态发展产业的思想认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落实,严格工程监理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安全。

澄江县石漠化的治理主要以生态自我修复、经济型生态农业、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三种模式开展,通过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重点加强石漠化严重地带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把提高粮食产量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澄江县建设管护一起抓,通过设立封山育林标志、标牌,落实管护人员,实施有效的封育措施和管护措施促进林草植被恢复。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营造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通过整合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根据市场需要和各镇(街道)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同时,采取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措施,通过配套建设田间机耕道、小水窖、蓄水池、引水管等,做到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在创新综合治理机制方面,澄江县自2007年起全面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将林地经营权落实到广大农民手中,颁发林权证,并开展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极大提高了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2012年以来,澄江县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完成封山育林11.77万亩,人工造林4.7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7.5万亩。二是全县石漠化土地治理率达95%以上;增加石山森林植被4万多亩,全县岩溶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使岩溶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在石漠化治理中,澄江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扶贫,让群众牢固树立“石山也是宝”的发展理念。如今,各镇(街道)石漠化治理区域的村庄因地制宜发展了核桃、板栗、竹子、小枣、金银花等经济林木和中草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澄江县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拦沙坝2座,整治沟道1.67千米,建设田间生产道路5.5千米,种植漾濞泡核桃9700亩,营造大树核桃800亩。在龙街街道梁王河、尖山河、山冲河小流域,实现了抚仙湖清水产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共赢。

为提升全域生态水平,澄江县还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在岩溶地区加大农村能源调整力度,大力推进节柴改灶、棚舍建设,发展沼气池,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妥善解决了“三口”(人口、牲口、灶口)的问题。

在澄江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治理石漠化,归根结底还是一场“人民的战争”,只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只有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才能确保石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澄江县按规程编制历年《石漠化治理初步设计》,把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相结合,注重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石漠化治理与“啃硬骨头”扶贫相结合,成为攻克“地球癌症”的有效途径。

龙街街道梁王社区沙坝村,是一个土地石漠化严重,泥土含沙量大的山区村落。石漠化严重的部分地区,石头紧挨着石头,然而,在这些石头与石头之间,一棵棵核桃、华山松和桤木正在迎风生长。昔日光秃的石山,如今已满眼着绿。这是布局实施的2016年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工人们在雨季来临前就挖好了所有的定植塘,等雨水落下就可以种下“放心苗”。在集中连片造林地块中,沙坝人让石山披绿的希望也随着落地的苗木抽芽。

右所镇小湾村委会小湾村,以前光秃秃的石山也正发生变化。小湾村石漠化特征十分明显,在较平缓的山谷坡地上,裸露的岩石占据了地表大部分面积。没有河流,没有沃土,地无三尺平,贫瘠的土地零零星星分布在山石嶙峋之中,部分农作物“见缝插针”一样地种在石头缝里,裸露的山石无法涵养水分,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一年狠过一年,无情地蚕食着这里的每一片绿意与生机。如今的小湾村,在距离抚仙湖不到100米的山坡上,已经栽好的清香木迎着和煦的风茁壮成长,爬山虎、金银花一类的地被植物开始长出新叶,不远处是一排排村里的别墅和农家乐。

节水造林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加快做好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澄江县将石漠化治理与抚仙湖面山增绿添色示范造林有机结合。布局在右所镇小湾村委会小湾村的42亩人工造林,成为抚仙湖重点片区面山绿化实施的试点项目。虽然人工造林的面积只有42亩,但澄江县林业局在这个试点上做足了文章。在草木无几的石山上搞绿化毕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况且施工难度较大,很多土层较薄,土层下全是岩石,部分区域山势偏陡,在挖塘期间,既要防范工人施工作业时的安全,又要注意树塘里的石头滚落到公路伤人。石山还比较坚硬,为突破石山挖不动的难题,造林工人使用了汽油风镐(汽油钻),风镐加铁镐轮流运作才有了这42亩的定植塘。

在树种的选择上,澄江县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高规格乡土树种,每一株定植的清香木都是1.5-2米高的全冠袋苗,苗木地径均为3厘米以上,就连金银花、爬山虎一类的地被植物,苗木等级也为I、II级中袋苗,藤长达到了50厘米以上。下步,澄江县将继续发展适应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种植,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理念,滋养着山间石缝的每一株绿树红花。

为保障苗木成活率,42亩新造林地配备了滴灌设施。走进小湾片区,地面上用来灌溉的管子阡陌交错,它们成为了雨季来临前苗木成活的大救星。只见一排排清香树间铺满了黑色的输水管道,从主管道引出的“毛细水管”均匀地滴着水滴,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至新造林的根部。

“这片区域原来土层较薄,土还没有石头多,栽植前将所有的定植塘全部客土。栽植后,虽然浇水困难,保水性差,可用上滴灌技术后,石山变绿海将指日可待!”澄江县林业局局长付铭如是说。面对石山缺水的实际和承担抚仙湖面山增绿添色的重要任务,澄江县林业局在节水保苗上实现了小滴灌与大绿化有机结合,运用节水滴灌造林技术,在抚仙湖面山原始地貌上开展绿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干旱缺水地区造林绿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据澄江县营林站工作人员介绍,在采用了先进的节水滴灌造林技术后,使荒山绿化不仅可以在原始地貌情况下实施,节约了大量的前期土方平整费用,还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平均节水60%至70%,苗木成活率提高了40%,综合管理成本下降70%至80%。

石漠变绿洲,穷乡换新颜。澄江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让无数曾经的山旮旯辉映着绿色的曙光。自2012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澄江县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封山育林11.77万亩、工造林4.69万亩,新建棚舍8000平方米,新增饲料粉碎机224台,建设小水窖2120个,建设改造田间生产道路12.5千米,建设配套沉砂池770个,安装管道7500米。在2012年至2017年间,综合治理岩溶面积31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7.5万亩。这些不但是澄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数字比较,还是世代繁衍生息在石漠化区域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将变得更加美好。

推进抚仙湖面山生态治理

在推进抚仙湖面山生态治理进程中,澄江县选择和创造了一条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发展之路,把“长期稳定保持抚仙湖I类水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通过石漠化治理,一是有效地保护和增加了岩溶地区森林面积,稳定了森林覆盖率,使岩溶地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现象得到改善。二是水土流失明显减缓,保土保肥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坡改梯、拦沙坝建设、农田防护堤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冲蚀和水土流失,减少了泥沙淤积对江河流域水利、水电设施的危害。三是石漠化治理中探索了优势产业效益。右所镇小湾片区和海口镇大团田片区作为林业植被恢复示范区,以清香木与金银花交相种植及核桃大苗种植为主,在石漠化治理的同时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把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已初见成效。

按照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保护要求,抚仙湖的保护需要修复与保育并举,陆域与水域并重,抚仙湖径流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正在日益凸显。抚仙湖及其径流区面山面坡是“两湖一水”的生态屏障,据澄江县营林站站长杨钟学介绍,下步的治理工作,澄江县将结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澄江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对耕地实施植被恢复。以增绿添色为出发点,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积极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果木林。按照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原则,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以及农作物品种,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丰富面山景观,发挥经济效益。

到“十三五”末,澄江县将继续实施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6.3万亩,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现有森林功能提升改造等措施,对石漠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增加森林植被面积,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和保护资源环境,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