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六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04-20 15:40 点击率: 183打印 】【 关闭

玉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历年的挖掘、整理、申报、认定,目前全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有6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被列入省级名录的项目40项,省级传承人65人;被列入市级名录的项目181项,市级传承人139人;被列入县级名录的项目324项,县级传承人210人。

我市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年来,市、县(区)两级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乡村,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全国十大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写工作中,我市成果显著,已先后出版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书籍数十部。

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玉溪市有1项(《玉溪花灯戏》)入选;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玉溪市有2项(《滇剧》、《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入选;在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玉溪市有3项(《关索戏》、《棕扇舞》、《通海高台》)入选。在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命名方面,玉溪市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部2008年2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溪市有2个花灯传承人被命名;2012年1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溪市的高台、棕扇舞各有1名传承人被命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和保存方面,市非遗中心健全档案管理,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均有数字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保存,音像资料也实现数字化保存。市非遗中心和市文化馆配合市博物馆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的筹备工作,为展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市非遗中心和市文化馆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各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业务骨干。此外,专业技术人员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走访传承人,与传承人建立紧密的联系。除了平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非遗保护宣传外,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会进行专题的非遗宣传和展示活动。

组织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先后组织华宁竹编、豆豉制作技艺、豆沫糖制作技艺、青花瓷烧制技艺、傣族竹编、浦贝陶制作技艺、华宁陶制作技艺等项目参加西南林业学院的非遗进校园展、全省非遗联展(澄江)、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非遗展览(大理)等活动,让玉溪非遗项目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积极开展非遗调查和研究工作。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积极配合省非遗中心做好玉溪花灯戏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李鸿源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非遗中心与玉溪市民宗局合作开展玉溪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从今年4月初到9月底,工作人员深入到玉溪的七县两区,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并在调查基础上,整理了199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  (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编辑:王德有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