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良渚文化申报世界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建议的批示》中作出重要批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各级签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认真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文物保护点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澄江市文物局大处着眼立足当下,多措并举实施远景规划,“五项举措”有效开展文物保护,积极努力闯出一条符合我市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齐头并进之路。 澄江市境内现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13处(含阳宗镇17处)。按保护级别分: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未定级文物点59处。按类别分:1.遗址类11处;古建类59处;石刻碑刻类13处;古墓葬类6处;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 一是摸清家底,全面开展市域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护工作有的放矢,真正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落到实处,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合力。澄江市文物局认真履行文物保护行政职能,创造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文物保护工作业务部门及各乡镇宣传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历时半年完成对全市113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的现场勘验、勘查及保存现状调研工作,对所有的文物损毁情况、保存状况等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澄江市文物局认真分析研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各镇、街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确实履行主体责任,明晰职责分工加强管理,及时开展安全排查和应急抢险维修工作,真正把“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找准目标,积极推动金莲山、学山保护规划编制 2006年金莲山青铜墓和学山聚落遗址地因被盗扰而发现,从而拉开了金莲山考古发掘、科学研究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序幕。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仰仗金莲山特殊的葬俗葬式,学山上所遗存的文化研究价值较高且具备的独特性和唯一性,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年新发现”。2013年5月获国务院公布金莲山、学山遗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莲山古墓群、学山聚落遗址自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单位以来,各级各部门一直致力于对该遗址的保护、利用,并且做了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大量工作。2021年10月,澄江市文化和旅游局进行了金莲山、学山遗址招投标工作,遗址保护方案的编制、申报、论证、审核等工作正在实施,将于2022年10月底完成保护规划编制。保护规划编制将为下一步建设申报大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前提条件。 三是履职尽责,稳步推进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保护工作 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是目前玉溪市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云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较好的文化层堆积为研究抚仙湖周边中更新世时期的自然、地质、动物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埋藏深,保存完整。2014-2015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并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12月公布为第八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甘棠箐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落实好玉溪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调研甘棠箐保护作出的工作安排,澄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动向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专项汇报,争取技术、资金等支持,积极配合路居镇完成辖区内涉及保护建设控制地带范围32.749亩土地22户群众的土地流转工作,现已完成22户群众土地流转协议的签订工作,待资金到位即开展封闭围挡施工,从而对该遗址进行有效的前期保护。 四是抢抓机遇,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 自明朝隆庆四年迁城于凤麓镇后,老城内先后修建了文庙武庙、普福寺等大量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古建筑因时代悠久,加之日常缺乏有效保护与维修,导致日显破败,对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迫在眉睫。2017年澄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老城棚户区改造及实施凤麓老城提升工程。澄江市文物局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出击,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极力争取把文庙、武庙、普福寺、极乐寺、玉皇阁5个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一并打包纳入老城提升改造外挂项目进行修缮。按照工作权限和职责职能,组织省市文物保护专家,依法依规对5个修缮项目的修缮方案进行了评审,并开展了《凤麓古城5个文保单位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的立项相关工作。现4个县级文保单位修缮方案已通过实专家评审,省保单位文庙已报送到云南省文物局组织第三方进行了第三轮的评审。现正在开展工程、造价、监理的招投标工作。 五是多措并举,实施文保单位保护性工程 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项目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最终达到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文物活化利用深度融合,一直是困扰文物行政部门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瓶颈。近年来澄江县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境内抚仙湖优越的湖光山色位列全国之首,金莲山、学山特殊的古滇青铜文化信息引人入胜,特别是世界级自然遗产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更是享誉全世界。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难题。如何调和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澄江市文物局绕不开的结。为此,澄江市文物局深入开展调研和走访,多方听取群众心声,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周边县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依法依规按程序先后启动了文物点凤麓观音阁、小西城关圣宫异地迁移保护工作;积极协调交运部门开展县保单位七江建虹桥排险改道工程,有效地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下一步,澄江市文物局将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拆卸、运输和恢复重建工作,把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使文物在经济发展中释放历史光芒,真正做到活化利用。(供稿人:澄江市文化和旅游局邹郡 李学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