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重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5-12-10 20:37 点击率: 2打印 】【 关闭

一、病害 

  (一)根腐病  由多种线虫、镰刀菌、腐霉菌等复合侵染引起,危害地下根茎部分,种子播种的小苗整个根系部分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局部腐烂;发病块茎主要是染病部位开始腐烂,发病早期地上部植株稍退色发黄后期整个根茎腐烂或稀腐,地上植株变黄、萎焉、枯死。高温高湿有利发病。防治方法为: 播种或移栽时用草木灰拌种苗;出苗后,用农用链霉素 200 毫克/升加浓度 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混合后喷雾预防;发病初期用草木灰或生石灰对水灌根。

  (二) 猝倒病  由腐霉菌引起。发病的症状为从茎基部感病,初发病为水渍状,并很快向地上部扩展,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并缢缩变软,病势发展迅速,有时子叶或叶片仍为绿色时即突然倒伏。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宜时以发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为: 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68.75%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悬浮剂2000倍液灌根或泼浇。每7天喷1次,连喷2~3 次;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用生石灰水浇灌病区。

  (三)白霉病:由半知菌类的柱隔孢(Ramularia)引起,该病主要是叶片受害,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灰褐色病斑,后病斑变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型,潮湿时病斑正反面有灰色或灰白色霉层,叶背更多;后期病斑成黑褐色,中心灰白色,病斑上覆盖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子实体,有的病斑成溃疡状孔洞,病斑边缘的深褐色带明显。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叶片致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其它叶片行再侵染。湿度有利病菌生长萌发,病害一般7月底8月初出现,所以苗期病轻或无病,到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最严重直至倒苗。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消除病残体、掀棚除湿、种植于果树林下可自然遮荫进行仿生境栽培达到生态控病目的。大田移栽前用50%多菌灵、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苗10min进行种苗处理再移栽。发病初用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3000倍液、10%世高(�醚唑)水分散颗粒剂、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粉1000倍液喷雾控制中心病株。

  (四)褐斑病:由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引起,该病主要感染叶片,一般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接着失绿变黄,以后变浅褐色,慢慢病斑扩大或随病情发展,病斑相融合,叶片边缘枯卷。病斑不规则,浅褐色或深、浅褐色相间,具轮纹,连续多天阴雨或高湿下,病斑两侧中部可出现少量灰绿至黑色小霉点,为病菌子实体。病害发生与防治同滇重楼白霉病。

  (五)病毒病:由番茄斑萎病毒引起,感病叶片表现为不均匀退绿的花叶状,植株生长慢,严重时枯死。病害主要由蓟马传播,因此防治方法即蓟马发生期适时杀虫。

  (六)炭疽病:由炭疽菌属引起。叶片上产生点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中部浅褐色或灰白,其上高湿时产生黑点状子实体,病斑边缘深褐色。病害严重时叶上多个病斑连接成片,枯黄死亡。病菌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雨季来临时侵染健株发病,并通过分生孢子盘突破寄主表皮,其盘上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反复循环侵染进行为害,种植密度大,排水不良、阴雨多湿、多年连作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2、与禾本科或豆科等作物实行年度轮作,合理密植;3、发病初用50%退菌特(三福美)、75%百菌清、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3000倍液、10%世高(�醚唑)水分散颗粒剂2000倍液、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粉1000倍液喷雾控制中心病株。

  (七)红斑病:由多枝瘤座霉菌引起。叶上病斑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状,锈红色,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并枯死。发生与防治方法同炭疽病。

  二、虫害 

  (一)地下害虫:有金龟子(土蚕)、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其主要在重楼出苗时为害,咬断植株或吃光叶片或把根茎咬成孔洞状。根据不同害虫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趋性诱杀,比如,金龟子有趋黑光性,用黑光灯诱杀;蝼蛄有趋光性、趋粪及对香甜物的喜好性,可用黑光灯、带毒鲜马粪及炒香的麦麸毒饵进行诱杀;地老虎喜好酸甜味并有趋黑光性,用黑光灯、性诱剂、糖醋酒液毒饵诱杀成虫,用于毒饵的药剂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0%辛硫磷乳油。田中每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10千克混细土撒施于重楼植株旁。

  (二)地上害虫

主要为蓟马:以成虫、若虫在植株叶片上吸食汁液,造成花叶、生长不良并传播病毒。防治方法用内吸性杀虫剂40%乐果1500倍液、20%吡虫啉5000倍液喷雾。每隔15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

一、病害 

  (一)根腐病  由多种线虫、镰刀菌、腐霉菌等复合侵染引起,危害地下根茎部分,种子播种的小苗整个根系部分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局部腐烂;发病块茎主要是染病部位开始腐烂,发病早期地上部植株稍退色发黄后期整个根茎腐烂或稀腐,地上植株变黄、萎焉、枯死。高温高湿有利发病。防治方法为: 播种或移栽时用草木灰拌种苗;出苗后,用农用链霉素 200 毫克/升加浓度 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 倍液混合后喷雾预防;发病初期用草木灰或生石灰对水灌根。

  (二) 猝倒病  由腐霉菌引起。发病的症状为从茎基部感病,初发病为水渍状,并很快向地上部扩展,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并缢缩变软,病势发展迅速,有时子叶或叶片仍为绿色时即突然倒伏。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宜时以发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为: 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68.75%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悬浮剂2000倍液灌根或泼浇。每7天喷1次,连喷2~3 次;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用生石灰水浇灌病区。

  (三)白霉病:由半知菌类的柱隔孢(Ramularia)引起,该病主要是叶片受害,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灰褐色病斑,后病斑变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型,潮湿时病斑正反面有灰色或灰白色霉层,叶背更多;后期病斑成黑褐色,中心灰白色,病斑上覆盖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子实体,有的病斑成溃疡状孔洞,病斑边缘的深褐色带明显。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叶片致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其它叶片行再侵染。湿度有利病菌生长萌发,病害一般7月底8月初出现,所以苗期病轻或无病,到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最严重直至倒苗。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消除病残体、掀棚除湿、种植于果树林下可自然遮荫进行仿生境栽培达到生态控病目的。大田移栽前用50%多菌灵、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苗10min进行种苗处理再移栽。发病初用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3000倍液、10%世高(�醚唑)水分散颗粒剂、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粉1000倍液喷雾控制中心病株。

  (四)褐斑病:由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引起,该病主要感染叶片,一般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接着失绿变黄,以后变浅褐色,慢慢病斑扩大或随病情发展,病斑相融合,叶片边缘枯卷。病斑不规则,浅褐色或深、浅褐色相间,具轮纹,连续多天阴雨或高湿下,病斑两侧中部可出现少量灰绿至黑色小霉点,为病菌子实体。病害发生与防治同滇重楼白霉病。

  (五)病毒病:由番茄斑萎病毒引起,感病叶片表现为不均匀退绿的花叶状,植株生长慢,严重时枯死。病害主要由蓟马传播,因此防治方法即蓟马发生期适时杀虫。

  (六)炭疽病:由炭疽菌属引起。叶片上产生点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中部浅褐色或灰白,其上高湿时产生黑点状子实体,病斑边缘深褐色。病害严重时叶上多个病斑连接成片,枯黄死亡。病菌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雨季来临时侵染健株发病,并通过分生孢子盘突破寄主表皮,其盘上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反复循环侵染进行为害,种植密度大,排水不良、阴雨多湿、多年连作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2、与禾本科或豆科等作物实行年度轮作,合理密植;3、发病初用50%退菌特(三福美)、75%百菌清、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3000倍液、10%世高(�醚唑)水分散颗粒剂2000倍液、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粉1000倍液喷雾控制中心病株。

  (七)红斑病:由多枝瘤座霉菌引起。叶上病斑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状,锈红色,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并枯死。发生与防治方法同炭疽病。

  二、虫害 

  (一)地下害虫:有金龟子(土蚕)、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其主要在重楼出苗时为害,咬断植株或吃光叶片或把根茎咬成孔洞状。根据不同害虫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趋性诱杀,比如,金龟子有趋黑光性,用黑光灯诱杀;蝼蛄有趋光性、趋粪及对香甜物的喜好性,可用黑光灯、带毒鲜马粪及炒香的麦麸毒饵进行诱杀;地老虎喜好酸甜味并有趋黑光性,用黑光灯、性诱剂、糖醋酒液毒饵诱杀成虫,用于毒饵的药剂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0%辛硫磷乳油。田中每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10千克混细土撒施于重楼植株旁。

  (二)地上害虫

主要为蓟马:以成虫、若虫在植株叶片上吸食汁液,造成花叶、生长不良并传播病毒。防治方法用内吸性杀虫剂40%乐果1500倍液、20%吡虫啉5000倍液喷雾。每隔15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澄江县林业局 发布人:林业局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