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澄江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扶持、资源、模式、市场四个方面发力,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着力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先后印发《澄江市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及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澄江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澄江市林下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方案》,培育林下经济企业和大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和社会力量优先利用人工商品林发展林下经济。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实施林业贴息贷款为11家林业企业和林农专业合作社提供林业贷款447万元,争取到中央财政贴息82.075万元。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开展科技技术服务培训不少于2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为林企、林农及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提高林企、林农及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能和经营水平。 盘活林下资源,探索保护利用新路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优势,结合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做活资源文章。澄江市林下经济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景观利用4种发展为主,总面积8.19万亩。重点盘活森林抚仙湖项目,印发《澄江市森林抚仙湖项目区土地资源盘活工作方案》,涉及5个镇(街道),根据海拔、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分区域进行布局,明确发展模式和可发展产业,鼓励和支持各镇(街道)加大林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盘活林地面积3631.02亩,租金92.32万元;耕地(含园地)面积4000.12亩,租金668.23万元。 着力林下产业,丰富发展模式。立足澄江实际,分区、分片、分品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药、林菌、林蜂、林旅等11种模式协同发展。2024年林草产值24.1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林下经济产值14.32亿元。一是科学合理布局。林药模式以滇重楼、滇黄精种植为主面积519亩,产值111.53万元;林下种植以羊肚菌、松乳菇、黑松露、白蚁鸡枞保育促繁殖为主面积3641.3亩,产值940万元;林花模式以食用红玫瑰为主面积2708亩,产值8.4万元;林菜模式以梁王茶、刺脑包为主,种植面积167亩,产值39.8万元;林蜂养殖5000余群,产值420万元。二是发展林下采集。澄江市林下采集10489亩,产值458.44万元。其中,包山养菌9家10139亩,野生菌产值363.24万元;香椿350亩,产值95.2万元。三是探索多元模式。形成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休闲体系,林旅融合发展森林公园、森林康养等37家,森林景观利用面积67000亩。充分利用禄充村、明星村、小凹3个国家森林乡村,禄充村、马房村、小湾村等14个村(社区)省级森林乡村,抓住小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省级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振兴试点的契机,探索“绿美+”经济,拓宽“绿美+”收入途径,实现林旅融合发展。 培育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引导林农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合作等形式实现规模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林下经济。澄江市成功培育林草市场主体103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打造涉林县级基地80个、市级基地1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