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龙街街道2020年共解决困难户临时救济83户,全街道共有农低保547户,发放80岁老年人健康补助1257人。切实为街道的高龄老人、贫困户、灾民们解决了生活困难实际问题,有力的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不断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活救助,落实措施,规范施救。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对优抚人员、五保户、困难户等进行走访慰问。 认真贯彻“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严格按规定标准发放抚恤金及其它定补助,全街道有发放定补对象697人,抚恤及各项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健全了特困老人救助制度。街道有敬老院1个,在院特困人员12人,院外五保户50人,确保了他们正常的生活。龙街社区、万海社区、双树社区、提古社区、养白牛社区、提古社区、左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已投入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基层民政工作者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增加工作人员入户审查核实信息工作量。部分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严重,对社会救助的公正性、有效性、及时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困难群众不能及时了解到帮扶救助政策,仍然存在困难群众得不到救助的情况。 三是规范化管理还存在差距。动态管理难,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享受低保的城乡居民存在只想进不想出的思想,收入核定难,有些收入和财产特别是隐形收入难以掌握,加之审核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救助对象的准确界定。 四是基层社会救助专职人员配置不足。虽然建立或明确了救助机构,但大都属于兼职,基层社会事务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基层民政日益繁重的业务量与现行机构、人员、办公条件不对称的矛盾比较突出,不能适应现阶段民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信息化的要求。缺乏市、街道、社区层级联动,规范高效的社会救助运行管理机制,使各类救助信息难以准确收集和反馈,同时社会救助资源的分散难以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的、不同需求的救助。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救助工作舆论氛围。社会救助工作是民生的最后保障线,要以社会救助工作有关要求以及认定条件、审核审批、补助发放、动态管理等政策规定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地深入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扩大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 二要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机制。严把入户调查、审核审批、公开公示和监督检查四道“关口”,切实做到“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及时与银行、房产、税务、保险、户籍、车辆管理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通过资源整合,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救助对象的准确认定。畅通退出机制,实现“应救尽救、应退尽退”。建立统一的救助管理数据信息系统,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要配强基层队伍,提高救助工作水平。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要通过内部调剂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配政治素质高、对弱势群体有感情、有爱心、有耐心的人员充实到一些工作中去,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年度考评和激励机制,责任倒查、责任追究等制度。 四是扩大救助覆盖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完善相关报批手续,加大工作透明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照章办事。全力做好低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三无人员等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努力推广即报即结,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困难群众得到切实有效的救助。 四要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重点要在准确认定救助对象、规范审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等问题上加以监督检查。减少错保、漏保、骗保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纠正、惩处,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实施。加大公示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五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民间组织新形式。探索建立完善以社会互助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慈善会、福利会、基金会等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有实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回报社会,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汇聚更多爱心,使其成为救助社会困难群体的有益补充。(龙街街道 668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