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 (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该项目于2023年2月施工,主体工程于2024年11月施工结束,目前项目已经建成,但未投入生产使用。项目在设备安装及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低噪声设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收集后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部分及时清运至指定点堆放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 (一)运营期环境影响 1、运营期废气环境影响 项目营运期废气主要为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废气、车间油烟废气、食堂油烟、污水处理站恶臭、投料粉尘、发酵异味、车间异味、应急发电机废气、车辆尾气等。 2、运营期废水环境影响 (1)生产废水 根据水平衡分析,项目生产废水主要为蒸汽冷凝水及蒸汽发生器强排水、米线及卷粉生产废水、纯水制备浓水、原料肉解冻清洗废水、原料食材清洗废水、设备清洗废水、车间清洗废水、质检室清洗废水,产生量33.64m3/d、10092.9m3/a。项目生产废水全部收集一起进入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通过排入园区污水管网,进入澄江县九村集镇及蛟龙潭片区污水处理厂。 根据项目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消耗情况,项目酱卤肉、兑汤包、酱油、速冻面米制品、腌肉制品、腌菜生产过程中使用食盐,项目为食品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食盐均随产品带走,仅在生产完成后少量附着在设备上,设备清洗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少量的食盐,但与其他生产废水混合后,基本得到稀释。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含有CODCr、BOD5、SS、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等,污染物浓度取值参考《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4-2010)表4中肉类加工废水水质中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分别为CODCr:1000mg/L、BOD5:800mg/L、SS:500mg/L、氨氮:50mg/L、动植物油:150mg/L;总磷产生浓度参照《废水污染控制技术手册》中表1-1-1:总磷:8mg/L。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为食堂废水及其他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8m3/d、2640m3/a。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进入澄江县九村集镇及蛟龙潭片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NH3-N、SS、TP等,其产生浓度水质数据参照《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手册》中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水质统计数据,本项目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为COD:275mg/L;BOD5:132mg/L;SS:165mg/L;氨氮:25mg/L;总磷:6mg/L(以P计);动植物油:41mg/L。 3、运营期噪声环境影响 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为粉碎机、真空包装机、磨浆机、米线机、内包机、外包机、全自动灌装机、绞肉机、搅拌机、锅炉风机、空压机、水泵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该项目噪声源强为65~90dB(A)。 4、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包括蒸汽发生器炉渣、除尘灰、废包装材料、废弃碎米线及卷粉、食材分拣废料、废油脂、厨房垃圾等;危废固废包括废试剂。(二)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防治措施 锅炉排放废气(生物质锅炉)排放口产生的烟尘、SO2、NOx通过旋风除尘+布袋除尘处理后经35m排气筒排放,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新建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中燃煤锅炉限值;熟制车间产生的油烟经2台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后通过20.5m排气筒排放,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型标准限值;芝麻及辣椒炒货机粉尘经1套水喷淋塔+生物除臭箱处理后由20.5m排气筒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排放标准;食堂油烟经1台油烟净化器处理后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小型标准限值;脱包、投料粉尘通过生产车间通风换气后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经喷洒除臭剂、大气稀释扩散后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厂界排放标准值的二级标准。 2、废水环境保护措施 (1)该项目拟在办公楼、宿舍楼旁分别设置1个化粪池,项目化粪池有效容积应不小于10m3。采用三格化粪池,污水首先由进水口排到第一格,在第一格里比重较大的固体物及寄生虫卵等物沉淀下来,开始初步的发酵分解,经第一格处理过的污水可分为三层:糊状粪皮、比较澄清的粪液和固体状的粪渣。经过初步分解的粪液流入第二格,而漂浮在上面的粪皮和沉积在下面的粪渣则留在第一格继续发酵。在第二格中,粪液继续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渣厚度比第一格显著减少。流入第三格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格功能主要起暂时储存已基本无害的粪液作用。 该项目生活污水在化粪池中的有效停留时间为12h,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的相关要求。 项目生产废水全部收集一起进入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通过排入园区污水管网,进入澄江县九村集镇及蛟龙潭片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进入澄江县九村集镇及蛟龙潭片区污水处理厂。 (2)项目废水事故排放及防治措施 该项目污水处理站若因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而造成污水处理站设施不正常运行时,若直接进入地表水体,将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尤其是项目废水含有血、油脂、碎肉、大肠杆菌等,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将对地表水流域的人或其他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止以上问题的发生: ①增建事故池,1个,容积为40m3,在污水处理设施完全不能运转时用于收集废水,可容纳项目1天污水量,待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时再排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②发生事故时,及时维修污水处理设备,同时为保证污水处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除了选用优质设备外,还应增加备用设备; ③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杜绝事故性排放,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环保管理机制和各项环保规章制度,落实岗位环保责任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工作,防治事故排放导致环境问题。 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废水事故排放在厂区内即可得到控制,可保证项目事故废水不外排,对澄江县九村集镇及蛟龙潭片区污水处理厂不会造成影响,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3、运营期噪声环境保护措施 为避免该项目设备运行噪声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建设单位应采取从声源上控制、从传播途径上控制等综合措施对设备运行噪声加以控制,具体如下: (1)合理布设生产车间,使强噪声设备远离车间边界,通过车间阻挡噪声传播,尽量把车间的噪声影响限制在厂区范围内,降低噪声对外界的影响,同时安装隔声垫,采用隔声、减震等措施。 (2)对空压机置于室内,锅炉风机出口设置消声器,并置于厂房内;其他生产设备置于室内,利用厂房隔音。 (3)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生产噪声。 (4)生产作业时门窗应尽量紧闭,以减少噪声外传。 4、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碎米线及卷粉、食材分拣废料、污水处理站和化粪池产生的污泥委托园区环卫部门清运处置;锅炉炉渣、除尘灰外售给砖厂作原料使用;废活性炭、废树脂由厂家回收处置;废包装材料、废试剂分类收集后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厨余垃圾及泔水熟制车间、油烟净化器、隔油池产生的废油脂、隔油池沉渣等委托具有餐厨垃圾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废弃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防范措施 1)应急发电机柴油储油室进行防渗,油桶设置围堰,一旦发生意外泄漏,采用空桶转移; 2)制冷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不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3)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对应急发电机柴油储油间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泄漏迹象,立即处置;建立发电机房管理制度,严禁烟火,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禁止员工单独进入; 4)认真落实本次环评提出的环保设施,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检修工作确保去除效率避免非正常排放。定期对锅炉房内的蒸汽发生器除尘器进行检修及更换。 5)严格落实危废暂存间的建设,危废暂存间进行重点防渗,防渗技术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 Mb≥6.0m,K≤1.0×10-7cm/s,或参照GB18598执行。 6)质检室制定管理制度,氢氧化钠、盐酸等试剂分类保存。 7)厂区内严禁烟火,生产车间内配置灭火器。 8)定期检查消防措施,确保其有效; 9)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防火措施,厂区内设置安全疏散通道,安全科学管理,有效防止火灾风险事故的发生。 10)设置事故水池1个,有效容积不低于40m3,主要用于收集事故情况下污废水和消防废水收集。 2、管理措施: 1)厂区内需经制定了操作人员相关安全操作规范,并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风险的意识; 2)针对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异常现象和存在的安全隐患,企业需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3)生产车间内设置严禁烟火标志牌;原料及产品按需堆放,远离火种、热源; 4)企业需做到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培训通过方可上岗,定期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5)企业在发生事故泄漏、火灾等风险事故状态下,经消防喷淋,可能产生含泄漏物品的消防废水,排至园区污水管网。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园区规划、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对入园企业项目相关要求,选址合理。项目选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废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处置后,能够达标排放,不会对项目区及外环境造成大的影响。通过分析,项目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有效、可行。在认真落实环评中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保证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项目建设不会降低和改变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