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1)对永久占地的影响 项目在现有河道上施工建设,不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永久用地的土地利用性质。 (2)对临时占地的影响 临时占用的旱地位于河道沿线,利用率不高,对当地农作物产量影响较低。另外,项目施工期约7个月,临时占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时间不长,竣工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不大。 (3)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影响 项目在选址选线阶段已尽量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但因工程段部分河道现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范围内,因此无法全部避开。要求施工期严格划定施工界限,不准超范围施工;施工剥离表土用于临时占地的土地复耕,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按要求完成临时占地复耕工作。 2、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1)对陆生植被及植物的影响 施工建设不会明显降低某种植被类型面积,也不会造成植物种群明显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不大。 施工结束后,选用当地常见种对临时占地及时开展植被恢复或复垦,产生的不利影响会逐渐减缓,且随着时间的迁移影响逐渐消除。 (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项目的施工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影响;二是由于人为因素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①对爬行动物的影响 工程河段爬行类数量较少,且爬行类对环境改变有较好的预知能力,其迁徙能力较两栖动物强,会主动迁徙到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地方生存。工程施工导致两栖动物外迁会使得施工区域内两栖动物多样性在短期有所下降,工程完工后环境条件逐渐稳定,动物物种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因此,随着施工结束,施工区生态恢复工作的完成,区域生态系统将重新建立,两栖动物也将不断地得到恢复。 ②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施工活动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施工对其生境的占用比例很小,而且哺乳动物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它们会迁移到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 ③对鸟类的影响 项目区鸟类为区域常见种,活动范围较广,且无特殊鸟类栖息地,项目施工不会导致区域鸟类灭绝。 施工结束,影响也将消失,待周边生态趋于稳定后,将有鸟类落脚栖息,构建起新的生态圈。 3、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项目工程段及上下游河段未分布有集中式鱼类“三场”,进而不涉及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 4、对景观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景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工程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恢复,对区域生态景观影响不大。 5、水土流失的影响 通过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中的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工程措施,施工完毕后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项目实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可接受。 二、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一)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间在施工场地安排人员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抑尘,遇到大风、暴雨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 (2)粉状、粒状建筑材料应用防尘布苫等遮盖措施,雨季需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 (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及时回填,废弃固废应及时清运,避免长时间堆存。 (4)施工期间,进出工地的物料、垃圾运输车辆,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 (5)施工便道应适时洒水,减轻扬尘污染。其中,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公路,确需新建的,宜分段采取措施;经过村庄及人口密集区的,应采用不易产尘的物料进行硬化,施工便道使用结束后,根据与地方政府的协商情况,可作为地方道路使用的,交由地方进行管理。 (6)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加强对燃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发动机处于正常、良好的工作状态。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废气排放。 通过采取以上降尘措施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空气在可控范围内,且其影响也会随之消失。 (二)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设备清洗废水:项目实行分段施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分段设置临时沉淀池。设备清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2)混凝土养护废水:经施工区临时沉淀池收集沉淀后,上清液用作施工降尘用水,不得排入河道。 (3)基坑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4)雨天地表径流:项目施工期间的土石方作业应尽量避开雨天,挖方、砂石料等建筑材料应加盖篷布,避免雨水冲刷。同时,建筑材料、土石方临时堆放处的地势应平整,雨季时需在土石方临时堆点设置临时的排水沟渠或者堆点附近设置隔离、阻挡等措施加以控制,减小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 (5)临时沉淀池、临时排水沟等保护措施应优先主体工程施工。 (6)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期不设置施工营地,生活设施均依托施工区附近村落已建生活设施(公厕、旱厕等)。 (三)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2)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下游治理段临近居民区,正常情况下严禁22:00~凌晨6:00、12:00~14:00施工; (3)优化施工机械布置,远离居民住宅; (4)应合理安排施工车辆进出时间,施工车辆经过村庄时应低速、禁鸣。 (四) 固体废弃物 (1)建筑废料:项目施工期建筑废料主要为废砖瓦、废石、金属、塑料、废旧钢材、包装袋、木材等,项目不设置永久弃渣场,建筑废料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部分委托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地点堆放。 (2)土石方:施工期土石方全部用于项目回填,无废弃土石方。 (3)植物残渣:委托附近村庄村民收集运走作柴火灶燃料使用。 (4)生活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由环保部门定期清运。 (五)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1、土地占用 (1)严格设置施工范围,禁止范围外设置临时工程用地。 (2)因项目施工区域耕地较多,建设单位施工期采取农田的保护措施,同时建设单位必须遵照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占用的基本农田按程序报批,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国土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改和报批,以保证基本农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3)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施工用地进行清理及土地恢复,降低影响。 (4)施工便道利用现有的道路。 2、水土流失 项目建设在预测时段内原生水土流失量为3.08t,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47.61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4.53t。 为降低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项目工程拟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如下: (1)堤防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堤防工程区占用的林地和坡耕地土质较好,方案设计建设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平均剥离厚度按10~30cm计,共可剥离表土0.04万m3。 (2)施工场地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施工场地临时占地土质较好,建设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平均剥离厚度按10~30cm计,共可剥离表土0.03万m3。 ②复耕 项目建设完成后对临时占用坡耕地进行复耕,设计复耕0.06hm2,全面整地0.06hm2。 2)植物措施 ①植被恢复 施工场地临时占用灌木林地,竣工后对临时占用进行植被恢复,设计植被恢复0.09hm2,全面整地0.09hm2,覆土0.03万m3,狗牙根草籽3.6kg,抚育管理0.06hm2。 3)临时措施 ①临时排水沟 为减少地表冲刷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施工场地布置临时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的土质排水沟,断面尺寸如下:底宽0.3m,顶宽0.6m,沟深0.3m,边坡1:0.5。经量算,需要临时土质排水沟72m,土方开挖9.72m3。临时土质排水沟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就近夯实,回填于周边场地。 ②沉砂池 在临时排水沟出口处设置1个沉砂池,以沉降径流泥沙,降低径流流速。临时沉砂池断面设计为矩形,尺寸为长×宽×深=2.0m×1.5m×1.0m,采用砖砌结构,按24cm规格砌筑。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8.20m3,砖砌3.16m3。施工期间定期进行清理,施工结束后将其回填。 ③临时拦挡及覆盖 项目共规划1个临时堆场,主要堆放项目前期剥离的表土,为避免堆放期间受降雨冲刷造成流失,新增设计临时拦挡及覆盖措施。临时表土堆场设临时临时拦挡70m,临时覆盖300m2;临时拦挡采用装土编织袋码砌,高度为1.5m,顶宽0.5m,底宽1.5m,需用编织袋装土约105m3,无纺布覆盖300m2。 4)水土保持要求 ①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避免在雨天进行各种土石方工程; ②砂石料等建筑材料应集中堆放,降雨天进行临时覆盖,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尽量缩短土石方的堆放时间,避免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 ③施工期应加强对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其运行状况,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或整改措施; ④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场地并进行复耕或路面恢复; ⑤表土堆放时需及时完善临时拦挡及覆盖措施,优化施工进度,施工结束后及时使用,避免堆放时间过长带来水土流失。 3、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1)优化施工区布置,减少占地,严禁在施工规划范围外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2)依照设计文件将地表0~20cm有肥力土层进行剥离、临时储存并加以防护,施工结束后用于施工迹地的复耕,同时选用本地树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3)各种机械设备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随意另行开辟便道,以保证规定范围外的地貌和植被不受破坏。 (4)定期对施工及管理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 (5)工程建设期、运行期都应对陆生植物资源的影响进行监测或调查,加强对生态的管理。植物应重点调查植物物种、植被类型、优势种群、生物量等情况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 4、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1)优化施工区布置,减少占地,严禁在施工规划范围外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的动物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3)工程完工后,及时落实临时站的复耕、植被恢复。 5、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1)施工区设置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后,作为施工区降尘用水,禁止排入河道。 (2)施工固废分区分类收集、堆放,合理处置,河道禁止倒入施工固废、生活垃圾。 (3)落实水保措施,降低水土流失对河道的影响。 6、生态景观保护措施 (1)优化施工区布置,减少占地,严禁在施工规划范围外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2)开挖产生的表土沿线临时堆放,用于施工结束后施工迹地的恢复,同时选用本地树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三、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运行阶段,基本无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源,不产生相关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无需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 四、结论 工程运行阶段,无环境风险源,无需采取相关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工程的运行带来环境正效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工程属于防洪工程,位于澄江市路居镇,工程完工后,能提高后居河防洪标准,改善行洪能力,进而改善河流水质,也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水土保持。工程将带来环境正效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属于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 项目施工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生态景观及动植物破坏方面,并会产生施工扬尘、噪声、固废及废水等污染物;项目运营期无废水、噪声及固废等污染物。在采取各项环保措施、生态恢复措施,同时加强环保管理后,能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将其对环境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或允许限度。所以,拟建项目产生的主要是有利环境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不利影响小,而且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得以减轻。通过评价,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较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