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江市特色街区建设的特色做法 (一)文化挖掘与传承驱动型——禄充古渔村特色街区 禄充古渔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抚仙湖渔文化。当地政府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在街区建设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如传统的四合院、古戏台等,并加以修缮和保护。同时,打造了渔文化博物馆,展示古老的捕鱼工具、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以及渔民生活习俗等。通过举办开渔节、祭鱼节等特色民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文化。这些举措不仅传承了当地文化,还带动了旅游、餐饮、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城区经济注入活力。 (二)生态融合发展型——仙湖生态特色街区 依托抚仙湖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仙湖生态特色街区注重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街区规划了大面积的滨湖生态景观带,种植各类本土植物,打造湿地景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引入环保理念,鼓励街区内商家采用绿色能源、环保材料。同时,围绕生态主题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环湖自行车骑行、水上皮划艇体验等。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模式,吸引了众多追求生态旅游的游客,促进了周边住宿、休闲娱乐等产业的繁荣。 (三)产业集聚创新型——寒武纪小镇特色街区 寒武纪小镇聚焦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核心驱动力。街区内汇聚了多家科技企业、文创工作室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展览、文创产品展销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通过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入驻,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商业配套等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区的经济竞争力 二、特色街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缺乏系统性 部分特色街区在规划初期未能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导致街区与周边交通、公共服务设施衔接不畅。例如,禄充古渔村特色街区在旅游旺季时,周边道路拥堵严重,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足,影响游客体验。 (二)资金投入压力大 特色街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改造、文化挖掘与展示等方面。虽然政府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的街区来说,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如寒武纪小镇特色街区在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时,因资金有限,部分高端设备无法购置,影响了平台的服务能力。 (三)专业人才短缺 特色街区的运营管理需要具备文化、旅游、商业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然而,澄江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导致街区在品牌推广、业态布局、活动策划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仙湖生态特色街区在举办生态旅游活动时,由于缺乏专业策划人才,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不够强。 (四)同质化竞争问题 随着特色街区建设的热潮,周边地区也纷纷打造类似的街区,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澄江市部分特色街区在业态设置、文化展示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一些街区都主打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销售,产品种类和风格相似,降低了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国家层面推动解决的工作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国家应出台关于特色街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建设目标、原则和标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特色街区建设在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确保街区与周边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例如,制定全国统一的特色街区建设规划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合理规划街区布局和功能定位。 (二)加大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 设立国家特色街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和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给予直接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特色街区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发行专项债券、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同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减轻街区建设和运营企业的负担。例如,对特色街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国家层面组织开展针对特色街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专业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特色街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优秀人才投身街区建设。例如,设立特色街区人才奖励基金,对在街区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 (四)引导差异化发展与品牌建设 制定特色街区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鼓励各地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特色街区。加强对特色街区品牌的保护和推广,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特色街区评选活动、宣传推介会等形式,提升优秀特色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开展“中国特色魅力街区”评选活动,对入选街区进行重点宣传推广,树立行业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