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南岸,春和景明。路居镇下坝社区东西海边村南大片土地完成深翻深犁后,一台大型拖拉机从田间缓缓驶离。当夏天到来时,这里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而贯穿路居坝子而来的大鲫鱼河,流水将越来越清澈。大鲫鱼河是抚仙湖第二大入湖河流,全长8公里,流域内村庄星罗棋布,人口密集,河流联接21个自然村,径流区人口16692人,耕地面积9302亩,为抚仙湖流域治理难度较高的入湖河流之一。自2013年6月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完工,十余年来,大鲫鱼河治理力度越来越大,湿地工程、环湖截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系列工程相继实施。2023年,大鲫鱼河流域实施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投资约2.4亿元,推进8个工程的实施,推进初期雨水、农田退水、达标中水循环利用,构建闭环体系,实施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实现分质利用、清水入湖。今年新春伊始,随着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工程从“1.0版”向“2.0版”升级,大鲫鱼河流域的治理将由拦蓄带末端调控向全程管控转变,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拦蓄、抽提、调蓄、灌溉和管理“五位一体”功能将更完善。 澄江市水利局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股股长杨有平告诉记者,大鲫鱼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升级,主要通过“三分一调”、完善水资源闭环体系来完成。分段拦截。将大鲫鱼河流域划分成两个区段四个灌片,实施分段拦截,把农田尾水、初期雨水、散漏污水逐段拦截在已建隔离沟、湿地、生态塘内;通过泵站和管道,引至调蓄库塘,供对应灌片使用;将路居镇污水处理厂中水提至高龙潭坝塘和摩尔村坝塘,供该片区内农田灌溉使用。分级调蓄。利用汇集的农田尾水、初期雨水和现有水库水量覆盖四个灌片,通过分级精准调度分配水资源,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缓解末端调控压力,提升拦截效率和水循环速度。分质利用。通过河沟分离,封堵沿河沟渠、隔离沟、湿地、生态塘入河口,污水经分段拦截、净化和分级调蓄后,循环用于流域内四个灌片;大鲫鱼河成为清水通道,上游龙潭清水不再被污染裹挟入湖,抚仙湖每年将增加约138万立方米清水。全程调控。加强综合统筹,细化措施任务,强化推动落实,以“三个一”为抓手,实现大鲫鱼河全程调控调蓄。一是成立一个专班,负责统一指挥调度;二是构建一套机制,建立健全统筹、监测、调度和管护工作机制,推动项目高效运行;三是形成一套台账,规范建立基础工作台账、雨水处置台账,为精准防控初期雨水、有效调控汛期雨水提供数据支撑。澄江市副市长李志昌介绍,大鲫鱼河流域治理升级将从三方面展开,首先,完善闭环管理,对出自农田尾水、来自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实施分段拦、分级蓄、分质用,让上游龙潭清水能够入湖;其次,统筹农业转型,以水定产,合理布局农业,上游种植烤烟、玉米等水肥需求量相对小些的作物,中游种植水稻,下游种植荷藕之类高秆水生植物;再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相关升级完成后,将给大鲫鱼河流域治理带来“三减三提升”的变化。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根据测算,大鲫鱼河流域每完成一轮调控,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5.9吨、总磷0.29吨、总氮2.98吨、氨氮0.82吨,从而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并且让上游龙潭189万方的Ⅱ类清洁水源直接入湖。减轻末端调控压力。根据多年降雨情况分析,流域约80%的降雨集中在6至9月,以往初期雨水主要在河道末端、调蓄带内进行防控,水量调控压力巨大,调控效果不理想。“三分一调”实施后,大鲫鱼河流域污水分2个区段分段拦截、分级调蓄后,解决了枯水期和平水期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从上段开始逐级减少汇入末端污水量,减少汛期大鲫鱼河下游湿地污水调控总量,从而降低污水入湖风险。降低运行管护成本。流域内3座泵站及其配套管网投入使用后,污水将分别被抽提至席草田水库、燃灯寺水库和高位水池,不仅节约建设成本,也能减轻后期运行维护负担,还能减少群众用水负担;同时,通过一体化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拓宽管护资金渠道,确保保护治理措施的可持续,将保护治理效益最大化。通过升级,现有设施在适当改造或增补后,将构建出更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既能从源头节约水资源,提升生态效益;又能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新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增强沿湖群众湖泊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提升社会效益。路居镇宣传委员耿航告诉记者,如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对大鲫鱼河流域来说是一个难题。去年,路居本地人打造的晶喜庄园,经营本地特色工艺品,推出炊锅、盐水鱼等本土特色宴,通过“好看、好玩、好吃、好住”的稻田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为本地农文旅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相信路子会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