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江市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做法·问题·对策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12-31 10:53 点击率: 0打印 】【 关闭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一定的设施设备,最大程度地改善自然环境,为动植物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进行种植或养殖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现代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科技和设施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形式,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不断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澄江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澄江市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情况、做法及成效
澄江市地处云南中部,全市耕地面积20.05万亩,其中抚仙湖径流区耕地面积17.58万亩。抚仙湖径流区已流转耕地14.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72.82%,占抚仙湖径流区耕地面积的 83.05%,基本实现了土地集中经营和统一管理,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澄江市充分利用已流转土地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以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设施农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澄江市委、市政府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推进农业规模发展。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政府+社会投资+业主自主经营”“订单合同”等模式,以“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示范建设为目标,加大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已建成农业产业基地320 个,共5.3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26.83%。
从规模看:50~200亩的农业产业基地有257个1.63万亩,200~500亩的农业产业基地有36个1.17万亩,5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有27个2.58万亩。
从产业结构看:粮食种植基地有10个0.87万亩,烤烟种植基地有 141个1.49万亩,蓝莓种植基地有62个1.1万亩,花卉种植基地有7个0.1万亩,蔬菜种植基地有9个0.05万亩,水果种植基地有15个0.43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有2个0.29万亩,林业基地有 45个0.81万亩,荷藕(羊肚菌)等其他基地有4个0.21万亩,养殖基地有25个0.03万亩。
澄江市现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4.7万亩,占农业产业基地面积(5.38万亩)的87.36%,其中:滴灌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48.94%;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面积2.4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51.06%。
(二)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是实施抚仙湖径流区现代标准化农业产业面源和土壤污染控制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右所镇、龙街街道片区水肥一体化项目实施,在旧城、右所、吉花、小西、拥晖、龙街、广龙、万海8个村(社区),建设中心机房 20个,配套主管网,灌溉面积1.2万亩。二是实施抚仙湖“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全闭环体系,把不能入湖的初期雨水、农田尾水、达标中水变为农业生产“肥水”,满足14.73万亩土地灌溉需求。三是采取全基质无土栽培、智能温室大棚、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等方式,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四是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在左所社区引进羊肚菌、竹荪种植试验示范项目,在广龙农文旅融合研学基地探索雾耕、炭基质等种植模式。
第二,建立工作保障机制,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持续发力。一是制订《澄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创建实施方案》《抚仙湖径流区 5.8万亩流转土地种植管理实施方案》及《澄江市规范蓝莓种植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澄江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认定、管理工作,制定奖励政策,稳定政策支撑,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围绕玉溪市“认定细则”,开展省、市两级农业产业基地的梳理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320个澄江市级农业产业基地认定并全部挂牌,推荐上报44个农业产业基地参加省、市级农业产业基地评选,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基地6个。
第三,坚持科技支撑,加快融合发展。一是采取“领导包镇、科室包村、干部包基地”的模式,向农业产业基地下派141名科技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开展田间种植服务、生产给排水信息摸底、农业设施布局情况调查、农产品品牌策划等“保姆式”监督管理。二是积极与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玉溪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正大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引入良种良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澄江市文旅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在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乡村文旅等内容,积极探索具有澄江市特色的产业融合基地建设模式。
(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一,节水、减肥、降药成效明显。通过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型种植向精耕细作、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水肥分离向水肥一体转变,实现减肥28%、降药17%、节水30%。
第二,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以澄江市优势产业蓝莓为主,创建了“澄江蓝莓”“佳品”“滇蓝”“泊蓝时光”等一批产品品牌,使澄江市蓝莓优势特色转化为区域品牌资源,每亩产值远远高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
第三,利益联结机制得到彰显。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的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绿瑾、云岭、万海蓝莓种植,左所社区羊肚菌、竹荪种植等一批可推广、可效仿的示范基地,为澄江市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澄江市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抚仙湖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大水大肥的蔬菜、花卉等农业产业被纳入种植负面清单,抚仙湖环境保护要求高、政策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成本高。设施农业所需的部分泵站建设需占用基本农田,甚至触及生态红线,难以办理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加之抚仙湖和周边水库战略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质要求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与日俱增。
(二)设施农业用地管控制约大
澄江市耕地总面积20.0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5.21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75.86%,一般耕地4.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14%。基本农田占比高,可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一般耕地较为零散,制约了高端设施农业的引进和培育。按照国家《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设施农业占用一般耕地,须按照“进出平衡,先进后出”的原则组织实施,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农业设施用地,导致澄江市设施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农业经营户对高标准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顾虑多,担心政策变化而投资信心不足。
(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澄江市共有10.63万亩土地可用来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基地,现已建成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设施农业产业基地4.7万亩,设施化率为44.21%。从已建的设施类型看,钢架大棚有0.54万亩,占农业产业基地5.38万亩的10% 左右,且无高端大棚,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化水平不高,现代商旅农业发展滞后。目前,设施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存在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运营维护不及时、设施闲置浪费等情况。
(四)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澄江市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实力不强、带动面不广,特别是缺乏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的经营主体。2022年,全市共有农业企业557户,仅占玉溪市总数的9%;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户,占玉溪市的14.3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4户,占玉溪市77户的5.2%;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5户,占玉溪市116户的 4.3%。320个农业产业基地中,被评为国家、省、玉溪市龙头企业的仅有10户。
(五)农业科技支撑滞后
基层农技推广技术力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技能型、农村实用型人才缺乏,高素质经营主体培育覆盖面小;基层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技能实用型人才少。造成澄江市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提升空间。蓝莓、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90%以上的蓝莓种苗和羊肚菌菌种均为外购,导致经营成本较高。
(六)品牌打造和营销短板明显
澄江市虽然在蓝莓、荷藕等产业上培育了一些品牌,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少。同时,懂种植、会营销的经纪人不多,同质化竞争激烈,除“绿瑾”“云蓝蓝莓”等几家较大的种植企业有固定的经销商和营销团队外,大部分种植户缺乏长期固定的产品销售合作伙伴,仍以传统的线下多级分销为主。不仅市场销售面窄,而且在定价上没有话语权,导致销售被动、价格不稳定等现象时有发生。
(七)政策落实、资金保障不到位
一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澄江市财政滞留农业农村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达0.9625亿元(2021—2023年度上级补助项目资金),严重影响项目实施和项目争取。二是抚仙湖流域外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反复停工,严重影响项目推进。三是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每年破耕造成出水桩、管网损坏,因没有运营管护资金,未得到及时维护。
三、澄江市进一步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一要以抚仙湖保护治理统领澄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全基质栽培作物尾液利用的技术研究,把全基质栽培尾液的回收利用作为全基质栽培的基本要求推进落实。二要大力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三要以两个“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为抓手,围绕蓝莓、荷藕、有机稻米等农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名特优新”“绿色云品”等评选。
(二)盘活土地资源,用活土地政策
要统一思想,吃透政策,全面准确理解设施农业用地用途管控的有关要求。抓紧出台规范和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用地措施,全力做好土地供给保障工作。一要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数据,对澄江市范围内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进行排查,鼓励利用园地发展农业设施大棚,构建水肥一体化、尾水收集处理系统等设施,实现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在一般耕地、基本农田推广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等设施农业,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步伐。二要积极探索在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且符合耕地认定标准的前提下,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方式综合利用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性质改变的前提下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积极支持在可以垦造耕地的荒山荒坡发展林果业。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园地、林地以及其他非耕地复垦为耕地,新增耕地用于农业设施占用一般耕地的进出平衡。三要全面、准确理解国家及省、市关于耕地用途管制和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有关要求,贯彻好玉溪市《关于进一步明确支持种植设施农业发展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高效、灵活办理设施农业用地手续,全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工作。
(三)提升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化水平
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土地、环保等要素资源,向特色重点产业聚集,助推产业发展。一要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理项目,完善农业产业基地“四通一平”(水、电、路、网络连通和土地平整)。二要采取政府主导建设一批、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吸引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的模式,加快推进高端农业大棚、水肥一体化、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系统等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快速提升澄江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的标准,打造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农田。三要就近配套冷链运输、仓储物流、中转集散等基础设施,加快蓝莓交易市场建设步伐,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农业产业基地经营主体培育
以产业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标准化、加工聚集化为目标,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加快培育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示范带动强的“链主”企业,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五)紧盯科技创新高度
设施农业就是技术农业,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在附加值上求突破,探寻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最优组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要组建产业攻坚团队,推进设施农业“产才融合”。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完善配套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建设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交流、研发推广力度,在良种、良法、良技方面占领产业发展前沿,不断培育选育新、特、优品种,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加大对农科人员和农民技术力量的培训力度,加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能手,充实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更新学习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保证一个农业园区有 3~5 名技术人员,确保设施农业高技术高水平发展。
(六)拓展设施农业产业基地产品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澄江市的蓝莓和荷藕影响力大、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较高,要围绕特色产业、特有产品,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品牌,引导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支撑的强大品牌体系。做大做强一批现代有机农产品品牌,要以整合生态环境资源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围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变现代农产品潜在价值为显性价值。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基地绿色清洁生产,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视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研发,实现高质量、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发展。
(七)积极探索和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鉴于澄江市土地流转率高和生态移民搬迁涉及人数多的现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农助农作用。支持创建“公司 +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结的生产管理模式,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合作社、现代农业服务公司,开展托管、半托管等产业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农业产业基地经营主体,以保底收益、入股分红、效益提成等方式获得收益,提升设施农业产业基地联农带农作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征程上,澄江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澄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来源:《创造》2024年第6期)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