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路居镇  >  重点领域信息
​

国际档案日,一起来学习档案知识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06-11 14:09 点击率: 0打印 】【 关闭

  2024年6月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是“筑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档案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是国际档案日,让我们一起学习档案知识。

一、国际档案日的由来

1948年6月9日至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ICA)。2007年11月,为庆祝2008年月9日ICA成立60周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2013年,中国国家档案局决定自该年开始,把每年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

二、档案的起源

“档案”一词中,“档”是横木框档,即木架柜格;“案”古称案几,指长木板或长方形的小桌子,后来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书叫“一案”。我国的档案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为“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

“档案"一词最早出自清代杨宾的《柳边纪略》一书。其第三卷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多年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之谓‘牌子’‘档子’矣。”

三、档案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将档案的定义表述为:“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 1-2000)将档案的定义表述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对档案的定义可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产生档案的主体和来源。产生档案的主体是各类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由于主体不同,就产生了档案的不同所有权,分别属于国家、集体、私人(个人、家庭、家族)所有。从来源看,档案产生于不同主体所从事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反映了档案内容的广泛性。

2.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原始性是指档案是当时、当地直接形成于立档单位职能活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历史产物,而不是事后编造的。记录性是指从内容上看,档案记载的是当时、当地、当事人发生、发现的事物和行为的过程、结果;从形式上看,档案原件具有不可替代的办文特征和时代特色。

3.档案的价值性(即有用性)。档案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历史凭证价值,从档案的基本属性和档案的内容、形式特征看,档案是真实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情报信息价值或称参考价值,从档案的信息储备和所反映的内容看,档案信息可供各项工作借鉴、参考。档案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社会建设的必要手段;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证据。

4.档案形式的多样化。从记录方式看,有文字书写、图表绘制、声像摄录、电子数码等;从阅读方式来看,有直读的、机读的;从载体形式来看,有甲骨、泥板、金属器皿、岩石、竹木、布帛、纸张、胶片、磁介质等。

四、什么是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五、档案载体的演变

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历史的档案中年代最久远的,出土数量达十五万片以上。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就是这种甲骨档案。

金文档案: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又一种珍贵的历史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在商朝就已出现,到了西周,中国的青铜器进入极盛时期,此时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增多,记事广泛,具有了书史的性质。

缣帛档案: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缣帛档案自然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丝织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已开始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秦汉时使用更多。 

简牍档案:简牍档案是指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而形成的文字材料。“简”是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牍”是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务文书。“策”是指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 

石刻档案:树碑立传的传统习俗,使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遗存多姿多彩,浩如烟海。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用石材作为记事材料,到了秦朝,石刻不仅形制扩大,且数量增多,内容广泛。此时的刻石完全具有了档案的性质。石刻档案自秦代大兴后,历代都把刻石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政大事的最好的传世材料。与甲骨、金文、简牍档案不同的是,这三者因时代进步而随之逐渐作古,只有石刻档案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纸质档案:我国档案载体从纸质档案起发生了重大变革,取代了简牍,成为国家正式书写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照片档案:照片档案主要是通过胶片、银盐感光材料形成的照片,以及现在流行的数码照片,通过图像来保存历史记录。

音像档案:音像档案主要通过磁带、磁盘等载体,记录事件发生的音频、视频。

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查考和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由内容、结构、背景组成,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数字格式的各种信息记录。

六、我国古代都有哪些档案机构

我国古代档案历史悠久,有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甲骨刻辞档案,有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还有如今数量庞大的纸质档案。如今保管档案的部门一般称为档案馆、档案室,那么古代的档案机构都称为什么?

1.天府。天府是我国最早的档案馆,建造于周王朝时期,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娄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2.天禄阁、石渠阁。天禄阁、石渠阁是汉朝的宫廷档馆,皆为刘邦的谋臣萧何为收藏入关后在咸阳缴获的秦王朝的律令、图籍和宫廷档案而主持建造的。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3.甲库。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这种人事档案称为“甲历”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库。

4.皇史宬。皇史宬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方面的一个最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统治者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档案在皇城内仿照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专用库房。

5.后湖黄册库。后湖黄册库是中国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从1391年到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全部土地、户籍档案均藏于此,到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约建有960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档案史上,都算是一个奇迹。

七、档案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地讲,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对于一个具体单位或个人,档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

2.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

3.档案是一个单位规范管理的基础。

4.档案是我们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

5.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建立信用,在社会活动、生产经营等方面建立和利用信用体系,获得发展最有力的工具。


https://mp.weixin.qq.com/s/ia430R7qbl4dhIG_TmuNVw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