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殡葬事业的治理创新面临移风易俗难度大、墓地资源难承受、生态殡葬共识弱等三个难点,一些地方丧葬礼仪习俗传承仍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举办丧事还存在着盲目攀比、搞封建迷信的情况。我国近些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增死亡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土地资源短缺、新增墓地数量有限等导致部分城市墓地价格上涨。自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来,虽然选择树葬、海葬、深埋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的逐年增多,这样一种绿色环保的形式正在逐步被大家认可,但总体而言,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大家对塔葬、壁葬等新型葬式尚不能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普遍接受,而且相应政策和措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改习俗。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就要构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殡葬礼仪规范,注重情感哀思的寄托,看轻大操大办的排场。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强调殡葬的“追思”功能。通过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将元宇宙概念引入殡葬领域,设立“数字墓园”,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进行安葬与纪念。
改模式。一是促进数字化。由民政部门牵头殡葬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把“白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开发类似“随申办”等由民政部门监管的殡葬白事、祭扫等相关的APP。二是保证公正透明。将殡葬服务机构资质、服务项目及价格进行统一展示,严厉打击部分违规的“一条龙”殡葬中介服务,整顿行业市场。三是优化配置。优化殡葬设施空间布局,推进殡葬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加强公益性安葬设施规划布局,归并小散埋葬设施,构建公益性安置为主、经营性为辅的殡葬设施新格局。
改观念。深化“尊重生命”“死者为大”的理念,实行更加人性化的政策。探索在殡仪馆设立追思室,在医院、养老院设置告别室。对于捐献人体器官或遗体者,更要有特殊的尊重。加强绿色殡葬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社会知晓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

王 琦
目前,殡葬改革步入快速发展期,研究殡葬治理体系现代化势在必行,而新时代殡葬改革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治理体系的创新上。以下是笔者关于殡葬治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要厘清殡葬的内涵外延。当前学界对殡葬有殡葬、殡葬祭、殡葬祭传、终殡葬祭传等多种表述,不一而足,使殡葬过程呈线性而无终点。这既丰富了殡葬的内涵,又扩大了殡葬的外延,概念不同,内涵外延有别,有必要加以厘清。
要进行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在对“生老病死”的体制安排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其他几件“人生大事”相比,殡葬在管理体制上相对复杂,这对殡葬管理和殡葬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亟须进行改革。
要加强对殡葬公益性的保障。殡葬具有公益属性,应与医疗、教育、养老相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可以试点殡仪馆里的服务完全由政府承担,实现全公益。
要以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殡葬的政策导向要充分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考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政策引导要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要因事因势因人而异。
要对封建迷信进行清晰界定。时至今日,对封建迷信仍无标准、界定模糊、众说纷纭。对封建迷信进行清晰界定,宜疏堵结合。同时,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加强引导,抵消封建迷信的影响。
要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同时吸收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在殡葬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设计更多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使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更加多样化、便捷化和具有文化性。
要更加重视殡葬礼制。通过建立系统性的殡葬礼仪规范或规制,安顿逝者、追忆祖先、传承精神、弘扬文化,凝聚民族气节,维护社会安定,延续华夏文明。
要对公益性公墓从严管理。要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合理有效地调配社会资本,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政府部门要对设立条件、投资主体、管理主体、葬式葬法等加强管理,防止公益性公墓资本化、宗族化以及经营性倾向。
要传承和弘扬殡葬文化。殡葬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殡葬的形态来看,要通过服务丰富殡葬文化,通过教育体现殡葬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展示殡葬文化,通过制度推动殡葬文化,形成完整系统的殡葬文化体系。
要推动殡葬服务创新。目前,殡葬服务需求旺盛,服务主体更加多元,行业发展不断增速。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体系,使服务更加透明、程序更加清晰、标准更加明确、规范更加合理,让殡葬更加温暖。
(作者系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
从治理角度深化殡葬改革

王计生
殡葬,是民生大事,是社会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实现“逝有所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殡葬,可以理解为文明人如何对待同类死亡的方式。死亡既然与生命不可分割,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善待,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却是理念认知的颠覆。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是全方面力量为了同一个共识的共同参与。从管理到治理,这是一个认知高度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从治理角度深化殡葬改革,必须站在社会治理全局去思考。殡葬治理是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环境,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法治化等社会宏观趋势都需要纳入殡葬治理范畴。
同时,我们切身感到,虽然管理者和从业者都做了长期大量努力,但为什么社会舆论对殡葬行业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正是由于对死亡的避讳观念,导致殡葬话题边缘化。消除成见,“治理”或许是良方。我们自己先梳理清楚、讲述清楚什么是殡葬治理,再以合适的主题邀请社会各界来共同探讨,共同出谋划策,才能把“治理”落到实处。
殡葬治理须先达成三个底层逻辑共识:一是人口出生率,二是殡葬设施的重要性,三是关于殡葬本源的思考。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无共识的话,上述的治理就无从谈起。
从业者往往关注眼前的人口死亡数据,而忽略人口出生率,但其实这个数据关乎行业未来的配置和走向。预计从2035年开始,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每年上千万的老年人口递增,给养老服务末端的殡葬服务也提出了挑战,殡葬服务供给能力能否跟上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记得在2019年召开的江西省殡葬设施建设管理现场推进会上指出,殡葬设施建设管理是决定殡葬改革最终成果的重要一环。满足人民优质生活需要的殡葬服务设施也应是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
另外,回到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是居民服务业,是地地道道的“服务业”,所以不能把服务简单化,而应回归“服务”的本质,回归到尊重“人”的本质。“人过留名”是人的基本需要,给家人留下一个念想,留下令人尊敬的人生故事、生命精神,用数字科技的开放思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维,把“留”的文章做足,这需要我们从业者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
(作者系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