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深处“老县长”――记共产党员、独龙族的“带头人”高德荣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5-04-07 17:07 点击率: 7打印 】【 关闭

大山深处老县长

――记共产党员、独龙族的带头人高德荣

  

    清晨,老县长披衣出门,环顾寨子。

  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起床,先出门看看寨子上空的炊烟。

  云雾在群山间缭绕,山峰仿佛飘在空中。江水轻唱着向南奔去,水色透碧如玉。

  独龙江美,独龙人勤劳。

  39年来,为了尊严和梦想,他带领独龙族的乡亲们不懈奋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兄弟民族的支持下,把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领进了21世纪。

  他今年已满60岁,已经退休。但是,为家乡发展的这颗心,从没退休。

  性情

  说起老县长,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几乎无人不晓。一位外地来的诗人写道:你的故事,街边的补鞋匠也能讲上几段。

  然而,记者日前在独龙江边见到他时,丝毫没有感到诗意。

  身高不到16,肤色黝黑,笑容憨厚,眼里透着几分精明,不主动看人,衣着举止土气。别说县长,看上去顶多是个乡长

  可他确实当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而且在7年前当选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厅级,独龙人里最大的官。

  之所以称他老县长,据当地干部讲,这样亲切,他喜欢听。

  今天要谈,就谈民族发展问题,其他一概不谈。坐在桌子旁,他开门见山,调子很高,没有表情,空气中浮着一丝冷淡。

  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稳宜金介绍,老县长不让宣传他,只是为了让独龙江引起更多关注,获得外界帮助支持,才勉强答应配合

  独龙江逶迤奔流,在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脉之间,冲出一条深谷。江边狭小的河滩台地和山腰上,居住着古老神秘的独龙族。千百年来,这里的氏族部落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住茅草房,女子纹面,山外人称其为俅人。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才有正式的族称--独龙族,原始山民一步跨入社会主义。

  目前,独龙族在全国约有7000人,其中4300多人聚居在独龙江乡。

  大山阻塞、景色秀丽、农耕渔猎、鸡犬相闻,多么像世外桃源!可是,奇绝风光,常在徐霞客笔下的险远之地。寒冷多雨,苞谷低产,独龙人生活困难,至今仍有一些人在吃救济和低保。

  所谓现代物流,在这里还是神话。1964年,政府在高黎贡山上开出一条人马驿道;直到15年前,才修起连通外界的盘山公路。至今,独龙江乡每年仍有大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形同孤岛。这期间,独龙人最怕得重病,有些妇女连怀孕都要算计时间。

  独龙族发展不起来,把我宣传得再好,我也没面子。他看着记者的眼睛,认真地说。

  在后来的接触中,记者感到,他把面子看得很重很重。

  戴着落后的帽子,很不光彩。没有共产党,没有兄弟民族,就没有独龙族的今天。

  一个民族,必须对国家和兄弟民族有贡献。老是伸手,抬不起头。

  据当地干部讲,老县长虽然把独龙族的落后挂在嘴边,但别人不能提,听了他会生气。

  记者小心翼翼,生怕哪惹着他而中断采访,但他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他用滇普或独龙语与人谈事,采访还是不时被打断。后来,他干脆站起来,不辞而别。见记者跟进里屋,有些愠色:采访到此结束。

  记者看他往手上倒了好多种中药和西药,一仰脖全吞进嘴里,正想劝他这样吃药不好,他转脸嘿嘿一笑,幽默了一把:没事,这叫中西医结合。

  稳宜金是白族干部,和老县长在贡山县班子里共事多年,双方引为至交。他安慰记者:他是有点,有时和我们吵得凶,但只要是工作,他回头会表示友好,会主动找你开玩笑。

  老县长名叫高德荣,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独龙族到北京开过会。

  记者很想搞清楚,为什么他有这么高的威望?

  听说当天记者恰巧生日,他立刻变得友善起来,吩咐老伴去自家池里捞两条鱼。你远道来,按独龙族风俗,晚上为你庆生,咱喝两杯。看着记者,目光温暖。

  大山里的人,心眼直,也很热。

  归根

  辞官回乡,人们一般只是想想说说而已,但高德荣真这么干了。

  也不是彻底不想当官。方便为群众做事、有利于地方发展,官还是会当的,只是不想要当官的派头、地位和待遇。

  2006年,高德荣从贡山县县长任上,当选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州府六库上班的第一天,他就把办公室钥匙交了出来,向组织提出回独龙江乡工作。

  独龙族同胞还没脱贫,让我把办公室搬到独龙江去吧!他申请说。

  后来,他争取到了兼任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差事。7年前的一个夏日,时年53岁的他回到独龙江。

  办公室就是他在江边简陋的家。退休的老伴也跟来了,成了“‘老县长办的勤杂人员

  他从不喜欢待在办公室,就喜欢下乡。路上、寨子里、火塘边、工地上、树荫下,都是他的办公场所。

  官已经当到头了。我如果连几千人的事都管不好,怎么好意思去当更大的官

  独龙族人口再少,也是祖国大家庭里的一员。独龙族贫穷落后,我对不起党和政府,对不起百姓,也对不起自己

  ……

  话听上去有些耳熟,但结合他人往低处走的做事风格,感觉真诚。

  外地人可能不清楚,州府六库现在还不通飞机、铁路,怒江州是全国最边远的地州之一,而独龙江乡又是怒江州最边远的乡。

  从六库去贡山县城,沿着怒江边狭窄的公路,开车最快也得6小时,弯弯曲曲的公路容易让人晕车;再从县城去独龙江乡,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高黎贡山垭口,开车最快也得4个小时,其中要经过约23公里的盘山搓板路,颠得让人胃痛。封山期间彻底不通车。

  独龙江闭塞,过去交通靠走,传递消息靠火炮。天气阴冷潮湿,蚊虫多,旱蚂蟥吸血吃个饱。以前物资匮乏,苞谷不够吃,要挖野菜补充。老县长的身高,或许与他年少时营养不良有关。

  相比独龙江,六库可是个超大都市。但走出去的人,很少有回头的。在六库站住脚跟,是山里人的梦想,甚至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

  老县长不看重这些。

  年轻时,他已有过一次主动返乡工作的经历。

  18岁那年,高德荣考上怒江州师范学校,背着行囊踏上人马驿道,走出大山,人生大道从此在脚下铺开。1975年,毕业留校,走上校团委书记岗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前程似锦。

  然而工作4年后,他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调回独龙江乡教书。

  一个民族要发展,没有文化不行。我受党的培养,读了书、明了理,独龙江需要我,所以我就要求回来了。”“老县长解释道。

  那次回乡,在乡里一就是10多年。教书育人、异常清苦。后来,基层工作急需有文化、情况熟的少数民族干部,根据组织安排,高德荣又走上了仕途

  在独龙江苦不苦?”“我的幸福指数很高啊!他咧嘴笑道:在这里我心里很踏实、很舒服。看到民族进步,我就快乐幸福!

  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坚持的理由。由此,会变得坚忍、执着、独立、无畏。

  官当得够大了,如果不为人民做点事,活着的时候群众不要你,死了以后,马克思也不要你。他说。

  看着这位特立独行、像农民一样的老人,记者不由从心底生出几分尊敬来。

  老家是,老乡也是老县长脸上的皱纹,有点像高黎贡山上的珍稀植物大树杜鹃,树皮斑驳,但这种树树形苍劲,根扎得很深,花朵绚丽。

  火塘

  独龙人家的客厅里,有一个火塘,大家围坐着烤火、说话、喝茶,有时还会喝点自酿的酒。火焰跳跃,水壶吱吱冒着热气。

  老县长喜欢看火苗。家乡,就是这种柴火燃烧时散发出的暖暖的、有点呛人的味道。

  冬天,我们独龙人就烤火。他邀请记者到他家坐火塘,只见他不时添柴火,给水壶续水,拨旺火苗。

  在迪政当村雄当小组李文仕家的火塘边,老县长也不时地往火塘里添柴火。

  还有什么困难?发展上有什么想法?

  吃的穿的都有,明年还想多种点草果。

  迪政当村离乡政府约30公里。年近七旬的李文仕说,老县长经常来,一来就一家一家看,坐东家火塘,看西家牛圈。最偏僻的人家,他都要去,大家都熟悉他,他也熟悉大家。

  老县长不仅关心群众脱贫致富,也挂念群众眼前的实际困难。

  一次,又要下乡。驾驶员把车子发动,等待他上车。老县长却搓着手,来回走。后来,他一副打定主意的样子,对屋里的老伴马秀英喊道:老婆子,没钱了,给拿点钱。

  马秀英知道这钱又要送给困难群众,一边拿钱一边嗔怪道:你是为大家挣工资哩。

  在同事们的印象里,老县长的工资大部分用在了接济群众。每次下乡,汽车后备箱里都装着给困难户的大米、油和腊肉等。每送到一家,他都会说:这些东西和钱,不是我老高送的,是共产党关心我们少数民族,上级让我送来的。

  我们全家都是拿工资的,我家脱贫了,但独龙族还没脱贫。”“老县长说。

  有空慰问群众,就是没空慰问一下家人,陪陪我们。女儿高迎春说。

  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高德荣并没有去张罗。他老早就说,婚礼的事必须靠自己,不准大操大办,不准以父母名义请客。

  儿子高黎明在贡山县考公务员,连考3年才考上。有人说你父亲是州领导,给你安排个工作不难吧。但老县长只说了一句话:好好用功,多看看书。

  后来,高黎明结婚前带未婚妻去昆明拍婚纱照,当时知道父亲也要去昆明,可犹豫再三,还是没敢开口提出搭车,而是挤了一天长途汽车去省城,拍完照又坐长途汽车回来。

  在贡山县城有一幢破旧的四层老楼,高德荣的家就在其中的一套单元房里。面积约46平方米,家具老旧,屋里没有卫生间。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厅级干部的家。

  多年来,高德荣一家就住在这里。它也是独龙江乡亲到县城办事、读书的接待站。高迎春告诉记者,屋里有时打地铺睡十几个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高黎明一家还住在里面。

  州里多次提议在贡山县城给老县长调大点的房子,但他坚辞,也没拿过补贴。贡山穷,住房紧。我又不是什么金贵人,住习惯了,让别的同志先改善吧。即使到州里工作,他也没要六库的房子。

  他极不愿意谈自身经历和家事,每当记者提起家里人对他的看法时,他总是用对家人是应该好一点之类的话搪塞过去。但对老百姓好,他不含糊。

  2005年冬,贡山暴雪。218日,他带工作组沿独龙江公路察看各村灾情,到半道时,雪崩路断。高德荣说:看来路一时无法抢通,双拉娃村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干等不行,走着去,今天无论如何要赶到。

  在深雪里�了三个多小时,天擦黑时,一行人终于抵达双拉娃村。刚到村口,就听见有人喊:县长带人来了!县长带人来了!

  乡亲们闻声,纷纷跑出家门,不少人拉着高德荣的手哭了。

  独龙人家的火塘,给人暖暖的感觉。老县长就像长辈,和他一起,也有这种感觉。

  心念

  大山能遮挡人的视线,但遮不住人的眼界。在他看来,独龙人要追赶,靠教育,靠产业。

  他的睿智和兴奋点,从他的眼神里就能感受到。

  独龙族再不能出文盲和穷人了。一提起教育,他话就多。

  独龙族必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具备和外界交流的能力,不然即使脱了贫,迟早会返贫。

  第一次回乡工作时,他就在母校巴坡小学教书。

  上世纪70年代食品配给不足,加上缺衣少穿,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辍学。为留住学生,每年封山后,他都会冒着严寒,天天跑到乡物资调配员那里软磨硬泡,只为给学生争取十斤肉。看着学生们吃肉,他却在一旁悄悄抹泪。

  当乡长后,高德荣一心惦记村民子女的教育。

  他曾特地赶到迪政当村一户困难群众家里,掏出两百元钱递给男主人,说:生活困难是暂时的,孩子没文化是一辈子的,要让娃儿读书。又走到孩子面前,掏出自己仅有的一支钢笔递给他:娃儿,这支笔送给你,好好读书,将来走出独龙江。

  这个男孩接过笔,紧紧攥在手里。转眼20多年过去了,他已成家立业,在贡山县城参加了工作。当年的那个下午,他记了20多年。

  阿利英,一户村民的大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因贫辍学。高德荣知道后,资助了她家一笔生活费,孩子复课以后,还不时接济这个家庭,勉励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将来好走出独龙江。现在,阿利英已读完初中,她最大的梦想是以后考上大学,对得起老县长

  当地干部说,老县长是一个矛盾体,总是鼓励别人走出独龙江,而自己却往独龙江钻。

  在高德荣和当地干部努力下,在外界关心支持下,独龙江乡教学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一说起发展民族产业,老县长话更多。

  独龙人不能靠挖石头、砍树致富,不能破坏这片青山绿水,它属于国家。光种苞谷也解决不了问题,要搞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

  独龙江峡谷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达97%,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什么才是他说的产业呢?经过反复考察,他盯上了一个当地从没种过的产品--草果。

  草果是一种调味料,贴地生长,喜阴,适合在林下种植,易成活,少病害,好管理。现在产地收购价每公斤10元左右,群众在房前屋后、河边山上、草间树下大规模种植,有的人家一年收入达十几万元,祖祖辈辈没见过这么多钱。

  撼观念难于撼山。曾经,一些村民不相信这种红彤彤的小果子能发家。为此,老县长第一个吃螃蟹

  做一堆计划,不如做一件实事。在离乡政府几公里远的独龙江畔,他建了个培训基地,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宝贝。他自己育草果苗,一边试种,一边请专家指导,先取得经验。

  如何推广,他有两招:一是经常杀猪宰羊,免费提供吃住,吸引村民来学;二是送苗。

  巴坡村的木利光55岁,种草果5年。他回忆说,自己年龄大些,学得慢,去老县长的基地学了10多次,还拿回许多苗。有这样的好事,我们当然感激他。木利光说。

  在高德荣等的推动下,独龙江乡的草果种植面积已逾4万亩。乡里的第一个企业--草果烘焙厂也已建成投产,开始向深加工要利润。

  现在,重楼、中蜂、独龙牛、独龙鸡、漆树、蔬菜等一批特色生态种植养殖项目在独龙江边发展壮大。

  老县长越说越兴奋:以后要建绿色银行,独龙人需用钱,都到山上取。

  他畅想,独龙江生态好,今后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业,也就是有品位的旅游业。

  加快独龙族产业发展再也等不得了。他一挥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尊严

  今年410日,天刚放亮,老县长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招呼大伙上山采野杜鹃花。因为这天是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实施最后一爆的日子。

  轰隆隆的炮声响起,中午时分,隧道全线贯通。在欢呼声中,老县长灿烂地笑着,把一束束杜鹃花插在工程建设者胸前的口袋里。

  这一天,老县长和独龙江人等了很久,也努力了很久。

  要冲破大雪封山,办法就是在高山雪线以下,在较低海拔处打一条长6.68公里的隧道,并对通乡公路进行升级改造,使路面避开冰雪困扰。

  独龙江穷,贡山县财政也很困难,只能靠国家和各级各部门支持。为此,他没少奔波,一有机会就呼吁。

  我坚守独龙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在现场,这样我说的话别人会信。

  与贡山县、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生产生活方面有关的项目,他从来都是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上省城、跑北京。有一次,在北京一主管部门的办公室里,一连7天。

  他的逻辑是,国家那么大,怒江、独龙江那么远那么小,上级很难了解真实情况,向上反映情况是当干部的职责。

  他的另一个逻辑是,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自己也要争气,把生产搞好,加快发展,不掉队,不拖后腿,不给国家抹黑,用行动来表达感恩。

  如今,独龙江通村公路通了,桥架起来了,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卫生院、中心校、银行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全乡主干公路总里程已达140多公里。

  老县长不无得意地说,过去要跑完所有村组,步行要64天,现在开车只要1天,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每当干部群众称赞他贡献大时,老县长总说:不是我能干,是共产党对我们少数民族好!

  老县长坐不住,总在干这干那。他说:人活着就要做事。不然生命没意义。

  行车时,如果看到路上一块落石,他会第一个跳下车,我来搬!过去他多次和丙当村小组护林员木新荣一起巡山,用砍刀开路,啃干粮喝冷水睡防雨布。

  就连饭桌上,他也最忙。有了过生日的交情,他对记者亲热了许多,不停为记者夹菜。当记者准备为他夹菜时,他调侃道:不要不要,你走后也没人给我服务,习惯了就麻烦了。说完,顽皮地大笑。

  阿角朋

  相传,从前独龙人食不果腹。这时,一位叫阿角朋的巨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平整土地,收集山林间的野果等种子,沿独龙江河谷一路播撒,长出果实供人食用,自己最后累死,融入大地。

  你像阿角朋吗?

  不像,我要向他学!”“要说有,共产党和兄弟民族,才是我们独龙人的阿角朋’”

  在他家的火塘边,他讲了自己的一次经历。1975年,一把火烧掉了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的许多房子,还有从附近5个县刚刚抢运进来的全部过冬物资。眼看大雪就要封山,冬天可怎么熬啊!许多人失声痛哭。

  接到报告后,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抢运,干部、群众、军队紧急动员,骡马不够,就人背肩扛。

  马上要下雪了,山路上全是运粮的人,连当时的州长、军分区司令和政委,每个人都分到了背粮的定额,大家打着火把翻越高黎贡山。忆往事,老县长眼睛有点湿润,相同的事,1992年又发生过一次。

  你说,共产党对独龙人好不好?共产党的干部好不好?他凝视着记者,当然不是在等答案。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党和政府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战略实施,独龙江乡又发生巨变。峡谷里,一幢幢别墅式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私家车开上了柏油路,不少独龙人用上了手机,家里用上了宽带、电脑、太阳能热水器。老县长晃着手机说:过去看报是月报,看刊是年刊,现在中央一决策,我们马上就能知道。

  老县长情感丰富,喜欢写歌词。他曾写道:丁香花儿开,满山牛羊壮,独龙腊卡的日子,比蜜甜来比花香。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

  ……

  每个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不同,对幸福快乐的体验也不同。在告别独龙江时,看着眼前这位送别的老人,记者联想到,虽然他比实际年龄苍老,身躯不再挺拔,但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位当代阿角朋

 


新华评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但凡人都会追寻人生的意义,希望美满幸福。但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幸福的定义,人各不同,有高下之分。

新华社21日推出长篇通讯《大山深处老县长”――记共产党员、独龙族的带头人高德荣》,报道中的主人翁对此的理解是奉献。

高德荣本来有条件、有资格享受较好的物质待遇,但他舍弃了,甘愿回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奋斗在一起,事事冲在第一线,以此为乐;他本来可以正当合理地搞搞家庭建设,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适一些,但他没有,而是时刻挂念着国家、民族、家乡和乡亲,只要大家庭过得好,他就开心;他本来可以含饴弄孙、旅游消遣,但他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把时间精力甚至工资花在为家乡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燃烧,人生的顶层快乐在于付出。

支撑他人生选择的动力,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信念驱使他追求人的尊严、人格的完善、人性的温暖、人生的充实;是信念塑造他执着无畏、无私无欲、真实质朴、敢作善为的性格。

现实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汲汲于个人私利、单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现象,存在利己、虚华、飘浮甚至丑恶的价值判断。这些在高德荣精神世界的映衬下,就显得苍白和肤浅。

人非圣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可以有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但人生的境界没有上限,却有底线。人要知廉耻、懂敬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牢道德底线,守住纪律红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界怎样变迁,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如一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从来都不是生冷空洞的口号。

高德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把个人的尊严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之上,他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收获了群众的拥护,收获了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尊敬。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是美丽的。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他的形象和着装;一个人的力量,与他的体格和身高无关;一个人是否高贵,不能看他拥有多少钱多少房,而要看他是否有尊严、有担当、肯付出、重使命。

 

 


云南日报社论:向忠诚干净担当的楷模学习

 

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高德荣,信念如山,真情似水。39年的坚守,书写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住了清廉本色,挺起了担当的脊梁,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他是可亲、可敬、可感、可学的身边典型,他是忠诚、干净、担当的鲜活标杆,他是值得我们礼敬和学习的时代楷模。

他用坚定信念铸就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德荣的成长,伴随着独龙族群众从直过区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因为独龙族长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帮扶,他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对事业的无私坚守和对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无论在什么岗位,始终带领独龙族同胞一心一意跟党走,全身心投入到独龙江地区的发展中。感恩之心、宗旨意识熔铸成老县长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政治品格,升华为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

他用一腔正气守住了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高德荣的办公室在高黎贡山的新建公路上,在独龙江畔火热的施工现场,在培育草果和重楼的基地,在亲如一家的农家火塘边。身为领导干部,他秉公执纪、严格自律、艰苦朴素、不徇私情,用一身正气抵御诱惑,用清廉自律筑牢思想防线,严格划清公私界限,守住了党员干部做人为官的原则和底线。

他一心为民做到了敢于担当的从政准则。我不怕得罪人,就怕成罪人。个性鲜明,本色依旧的他以家乡发展和独龙族脱贫致富为己任,积极为独龙江地区的发展争取项目和资金;敢啃发展的硬骨头,让独龙族有了产业支撑更好生存发展下去。他不当太平官,也摒弃多栽花、少种刺的好人主义,牢记使命、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他如同独龙江畔的一面明镜,映照出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和永不变质的政治本色,折射出一名好干部的核心要义和为官标准。党员干部应常对照这面明镜,查找自身在思想信念、行为作风上的不足,以先进典型为价值引领,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

向高德荣同志学习,要严格把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系列根本问题,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像高德荣一样不忘来路、认清前路,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付诸于谋发展促改革的伟大实践里,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

向高德荣同志学习,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这条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能否走好群众路线,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检验着我们的执政目的、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面对矛盾与问题,高德荣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我们一定要学习他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情怀,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向高德荣同志学习,要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的总要求。反对什么,坚持什么,反映的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以三严三实严格要求自己,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思想工作各个环节,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的责任,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像高德荣一样务实担当,时刻把职责重任放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头。

学习高德荣的政治品格、清廉本色、公仆情怀,是持久推进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云南、推进富民强滇的各项工作中,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字打底,字当头,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塑造新形象,创造新业绩。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澄江县交通运输局 发布人:王剑国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