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抚仙湖 守护我们的家园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当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时,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为158.9米,蓄水量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太湖、6个巢湖,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资源。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有鱼类生物资源,养育着全县人民群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抚仙湖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这不仅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上天赐予澄江最宝贵的财富,是澄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命线,是澄江各族人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多年来,在中央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澄江县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抚仙湖保护资金保障力度,加大抚仙湖保护力度,努力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一、财政支持抚仙湖保护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是形成了抚仙湖保护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澄江财政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调整优化支出,压缩了全县一般性支出40%,积极筹措抚仙湖保护资金,抚仙湖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超本级财政增长速度,抚仙湖保护资金由2011年的2.4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89亿元,年均投入4亿多元,年均增长达64.7%。在抚仙湖保护资金筹措方面全局干部职工想办法,找思路,抓准、吃透、抠细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多次向上级反映汇报抚仙湖和帽天山保护治理给澄江财政带来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不懈努力,促成了中央、省、市相关领导多次深入澄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竞争立项抚仙湖顺利进入国家重点支持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累计获得国家7.11亿元资金支持。建立财政投入考核机制,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垃圾整治体系建设,每年预算安排900多万元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专项用于抚仙湖北岸沿湖垃圾、公路清扫保洁、抚仙湖北岸沿湖村落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和镇村环境卫生保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庄园经济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2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对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多万支付抚仙湖湖滨缓冲带“四退三还”工程土地租金及沿湖湿地管护费,加大抚仙湖的保护资金保障力度。
二是形成抚仙湖保护资金使用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在抚仙湖保护工作上澄江探索了许多好的做法,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在抚仙湖径流内发展蓝莓、大樱桃、核桃、荷藕、景观苗木等生态农业,围绕抚仙湖环境保护对抚仙湖周边建设项目管理设“四条红线”, 实施“四退三还”工程、河段长负责制、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体制、抚仙湖资源保护费开征及使用管理制度,科学划定抚仙湖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牧区、养殖区,关停转迁养殖厂213户、退出猪牛羊等畜禽9.9万头(只),引导养殖场、散养户退出抚仙湖径流区养殖等制度推进抚仙湖保护治理,为全面加强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资金和制度保障。为进一步规范澄江县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管理,财政局按相应财务制度要求项目单位分项目核算,严格规范项目资金拨付审批程序,提高资金安全使用效益,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借力财政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和第三方审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共建设的财政资金立体式管理模式,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确保项目工程建设依法依规开展,澄江县研究制定了《澄江县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形成了抚仙湖保护资金使用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三是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领的多元投入机制。随着中央和省级财政抚仙湖保护专项资金投入的增加,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下,市县政府抚仙湖保护资金投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超过1亿多元,抚仙湖保护的社会投入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澄江湖仙湖保护的社会力量投入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
二、财政支持抚仙湖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一是抚仙湖保护条件不断优化。随着抚仙湖保护和治理资金的不断投入,管护措施得到加强,禁止在抚仙湖使用机动船,取缔抚仙湖运营机动船155艘,流域内以磷矿为主采矿点全部封山停采,抚仙湖径流区26家企业被封停或拆除,流域内排污企业得到有效整治,重新修订了《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划定,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抚仙湖流域污染防治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流程得到优化,时限得到压缩,效率得到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沿湖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对沿湖镇、村的环卫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配套,全力打造“环湖生态文明走廊”。开展“森林澄江”建设、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拆除塑料大棚2095亩,改造低效林1万亩,种植杨树27.5万株,在抚仙湖径流区及南盘江径流区新发展核桃种植7.72万亩,32个行政村(社区)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带动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年加快,面源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抚仙湖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已见成效,河道末端治理及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换回了抚仙湖生态的重归,抚仙湖综合水质继续保持Ⅰ类标准,被纳入全国首批8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澄江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称号。
二是抚仙湖保护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澄江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全面保护、重点开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严格执法、力求实效,确保抚仙湖I类水质”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实施了入湖河道末端污染控制、湖岸拆临拆违、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径流区农村污染综合整洁、生态村建设示范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退耕还林抚仙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等,重点推进抚仙湖北岸生态湖滨带建设项目和马料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兼具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产业调整、生态农业、益生宜居和科普教育六大功能的抚仙湖北岸湖滨生态修复带,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美化抚仙湖沿岸景观线,促进抚仙湖生态保护建设。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一期建成湿地631亩,完成457户1498人的搬迁安置。二是完成了22个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启动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建设和时光栈道建设,完成东大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试点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建设,对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7块湿地进行优化改造,抚仙湖控源截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制定出台了《澄江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截至2015年,澄江县累计流转土地1.9万亩,种植核桃14万亩、蓝莓5200亩、荷藕3050亩、景观苗木1万亩,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51万亩、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13万亩、控氮减磷2万亩,初步建成高西蓝莓庄园、吉花荷藕庄园、矣旧大樱桃庄园等农业精品庄园。玉溪庄园、木森景观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庄园”。
三是抚仙湖管护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抚仙湖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设与管理齐头并进,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同时进行,抚仙湖管理人员得到充实,增加抚仙湖综合执法协管员50人,各项保护措施得到落实,促成群众及游客保护抚仙湖习惯养成,加强全县河道监管,落实河(段)长责任制。在坚持属地管理、一河一策、建管并重、科学治水的原则下,形成条条河道有人管,段段有人护的工作格局,以控源减污为核心,全县26条河道配置保洁人员104人,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东大河截污治污清水产流修复机制、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已建成,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湖滨缓冲带二期、抚仙湖流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禄充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建设取得新进展,抚仙湖调畜带正在加快建设。抚仙湖保护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开展了环保金点子征集、文艺汇演、有奖征文、摄影比赛和“环保之家”、“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环湖文明走廊”、“生态镇创建”等创建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宣传走进企业、村组、农户和课堂,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抚仙湖保护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四是抚仙湖资源优势得到发挥。通过抚仙湖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抚仙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变较大,加之澄江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湖泊――抚仙湖、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帽天山、滇中第一峰――梁王山等自然资源,可以说抚仙湖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澄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命线。澄江围绕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旅游胜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澄江寒武纪乐园、仙湖山水退房还湖异地建设、太阳山、樱花谷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编制完成了《澄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吉花荷藕庄园和竹海箐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加大以禄充AAAA级景区为重点的环境卫生和旅游秩序整治力度,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仅201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11.3%;旅游总收入32.45亿元,增长13.5%;接待旅游人数626.57万人次,增长12%,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三、抚仙湖保护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尽管澄江在抚仙湖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流域内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径流区内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以高端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有序发展,绿色流域社会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抚仙湖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任务艰巨,特别是随着抚仙湖周边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抚仙湖水污染防治形势更加严峻,综合治理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抚仙湖保护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一是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建议上级加大对抚仙湖保护政策的倾斜。二是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建设工程竣工后运行管理和维护资金难以保证,建议明确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完工项目管护主体,并落实管护资金配套制度,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三是抚仙湖湖岸线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建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四是抚仙湖保护与维护群众眼前利益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及十分脆弱,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和治理力度,慎重开发利用抚仙湖资源,确保抚仙湖流域内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困难,需要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作用,切实抓好以抚仙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要加强与中央、省、市沟通对接,争取上报一批精品项目进入国家、省、市的盘子,为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全面总结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准确把握澄江抚仙湖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抓紧编制抚仙湖流域水污染“十三五”规划,并做好项目储备和立项工作。三是澄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压力大,保护与发展矛盾十分严峻,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要完成好以抚仙湖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任务,必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上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各类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治理措施同时推进,切实解决好抚仙湖水污染治理问题。四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健全完善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环境建设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保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总之,遏制抚仙湖污染,除了资金投入,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投入,要多管齐下,做到“三硬一转变”,即:环境保护投入“硬约束”;监管制度设“红线”;对地方保护和企业超越制度“红线”的打击要硬;惟GDP观念需要根本转变。这样环保资金投入才能真正用到“刀刃”上,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抚仙湖是澄江的魂、澄江的根和本、澄江的眼睛,澄江有了抚仙湖,才有了灵气,因此,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抚仙湖,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澄江县财政局 经建科供稿
2016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