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江市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来源:澄江市财政局 时间:2023-05-12 11:15 点击率: 371打印 】【 关闭

面对抚仙湖周边开发项目熔断机制给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税收增收带来巨大影响,澄江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措施的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作用,以加大产业投入和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继续强化财源培植、狠抓收入组织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财政支撑。

一、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多渠道筹资,支持产业发展

一是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澄江市财政加快财政管理改革,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积极投入到工业产业发展,以增强财政造血功能。2018以来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9,733.54万元,年均投入3,946.71万元。二是财政扶持以奖励为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阳光云财一网通系统,协助企业申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落实扶持资金来源,2018以来本级财政累计兑付企业扶持奖励资金1,214.22万元,更加高效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对产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按照产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建设集约化的要求,澄江市财政积极争取债券资金,争取到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券资金21,9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18,519.32万元,加大园区道路、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入园企业生产及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不断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财政支持的主要政策措施

1.澄江市财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发展中小企业的系列配套政策,同时,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奖励措施,整合各部门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澄发〔202119号)、《澄江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2021-2025年》(澄发〔202118号)和《澄江市四上企业培育和入统工作(2021-2025年)考核方案》(澄办202144号),逐步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的产业扶持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促产增效

2.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次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融资项目和提供融资需求信息,强化政银企合作助推企业发展认真做好上级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融资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切实做好省市级项目资金申报工作。积极做好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切实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为企业纾困难。20222户企业获省级中小企业首次贷款利息补助资金147万元,5户企业获省级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以奖代补资金199.86万元;三是充分发挥政策采购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中小微企业、残疾人企业和监狱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价格优惠,加大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型产品力度,认真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澄江市财政局以澄财采〔20225号《澄江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通知》下发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策文件,将对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价格扣除提升至10%20%。并将该政策功能及时传达到相关代理机构。

3.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2022年,澄江市进一步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在允许其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基础上,允许其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提高了退还比例,将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到100%,同时加快退税频次,对所有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纳税人均按月退还增量留抵税额。2022,澄江市累计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口径8.66亿元,其中:大型3户,退税6,059万元;中型10户,退税5.7亿元;小型40户,退税7,816万元;微型63户,退税1.56亿元。新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精准锚定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助力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鲜明政策导向,发挥助实体、扩投资、促创新的积极作用。

存在问题

(一)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任务重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少,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力。近年来,磷化工、建材等工业品市场疲软,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运行,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经济效益下滑严重,企业研发投入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传统产业比大,总体上仍以磷电、建材等资源型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聚度较低。我市民营企业多集中在二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阵,以资源型、原料型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企业靠卖原料或原料型产品过日子,化工、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调结构、转方式任务难度大。

(二)投入不足,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因抚仙湖和帽天山保护和环境治理标准提高,致使我市工业项目的争取和工业规模的扩张空间受限制,企业落地难度加大。加之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本级财政投入,上级补助资金较少。受疫情、减税降费政策、土地供应滞后等因素影响,澄江市财政收支矛盾越发突出,在产业扶持和财源培植的投入呈下降趋势,产业发展未形成有效税源。

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明显

受大环境和发展速度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在土地、环评、融资、供水、人才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其中土地指标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的项目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我市大部分企业未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技术使用方面多以引进技术为主,导致企业在竞争市场上普遍呈现专业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由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财源税源萎缩,财政增收艰难。加之对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依赖过大,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磷化工产业、建筑行业、建安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重点行业税收下滑十分明显。2023年一季度,澄江市实现全口径税收1.94亿元,以磷化工产业、建筑行业、建安房地产为主的行业税收1.28亿元,占比65.98%,持续动力不足。同时,非税收入以盘活存量资金为主,一次性收入标示突显,导致全市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传统产业遭遇困境,财政收入内生能力薄弱,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澄江市培植财源的建议

(一)围绕资源优势,做强基础财源。

一是立足抚仙湖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旅游、文化功能,结合荷藕、蓝莓、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做以蓝莓、荷藕等为主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二是加快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绿色有机、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方向转变,探索发展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三是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乡土特色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业态,以点带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群众就业和收入。

(二)壮大实体经济,做大主体财源。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与税务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对多家企业进行宣传,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加速推进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浙商产业园、昆缆产业园、汇盈产业园,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高效低耗、生态环保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加快推进神农饲料加、神农食品深加工、老仓醋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做精做强新材料产业,引导督促磷化工企业加大技改和环保投入,构建绿色磷化工生产体系,将东溪哨片区打造成新材料产业园;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立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集零售、批发、冷链物流、公路货运物流、电商物流、信息平台等为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三是发挥项目支撑作用。重大项目是财源建设的原动力,抓实了项目税收入库,就抓住了财源建设的牛鼻子,要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上下功夫

(三)促进经济转型,培植新兴财源。

做以绿色为底色,以保护倒逼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一是做重文化旅游业。抓住抚仙湖旅游度假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一契机,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全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二是做精大健康产业。加快推进中大澄江医院等重大康养运动项目建设,配合开展好云南国际医疗健康城项目前期工作,引爆大健康产业聚集效应,努力打造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三是做优会议会展业。以希尔顿、龙杰地产等设施齐全的高端会议中心为载体,承办好中国一南亚合作论坛财富论坛等系列高端会议活动;继续办好抚仙湖马拉松等国际型赛事,进一步推动澄江会议会展业走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四是实施总部经济引进工程。加快老城开发,打造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格局,以新城区开发为重点,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和规模。

(四)狠抓资产盘活,广辟后续财源。

一是要打好土地牌加快用地预审、征转报批工作,采取外购土地指标,临时用地、分段报批等方式,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用地,用地向前期工作成熟度高和重大项目倾斜。二是用好资源资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的盘活处置力度,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整合信用信息资源,优化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续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让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解决。

 

 

   澄江财政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股  王艳斌供稿

                                电话:6685493

2023512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