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云龙:抚仙湖的石头雕出“花”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01-29 17:03 点击率: 13打印 】【 关闭

来源:澄江新闻网

玉溪日报记者  何超  文/图

 

 

1_20180126111805507001.jpg

一个石雕师傅,拿起石头可以画出他心中的“花”。

1_20180126111805604002.jpg

沿着画好的线条,付云龙开始“挖大型”。

1_20180126111806628003.jpg

镂空雕要根据作品的造型来决定,这个未完成的侍女便需要镂空。

1_20180126111806625004.jpg

这是付云龙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石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狮子嘴里那一颗“金珠”。

1_20180126111807146005.jpg

付云龙2014年的作品《老昆明》,一块只有书本厚的石头在付云龙的手里有了立体感。

1_20180126111808949006.jpg

作品《猫王》,形神兼具。

在抚仙湖畔的牛摩村里,有一座院子,若不是院外立着牌子,人们绝对想不到,这便是玉溪有名的“云龙雕塑工作室”了。

    这座院子在外看来毫不起眼,走进院内却别有洞天,一方豁然开朗的小世界里,有众多形态精巧的雕塑,这些雕塑把古朴的小桥流水、引人入胜的青松苍柏以及那栩栩如生的车水捕鱼都聚集在这一方小院里,使这里极富诗情画意,自有一番韵味。

 

这座院子的主人付云龙,是玉溪市优秀民族民间工艺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从事石雕工作已有近四十年,共创作完成了万余件雕塑作品,作品曾参加多项国际、国内比赛,并屡获大奖。

少年师承父亲,青年巧遇恩师

石雕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石雕艺术就开始萌芽,并一直传承至今。石雕的创作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根据不同的需求,创作者的手艺一直在不断地变换和发展,付云龙也是如此。

付云龙1966年出身于牛摩的一个工匠家庭,幼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石雕的基本技艺。付云龙的祖父是旧时江川的铜器工匠,做铜器也常常需要在器具上雕刻,久而久之,便不单做铜器,也开始雕一些其他的物件,这其中也包括石雕。后来,付云龙的祖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大伯与父亲,他父亲再把手艺传给了他。“可能真的有‘家学’这种说法吧,我对雕刻的喜欢像是从骨子里就带着来的,特别是石雕。”付云龙说道。

付云龙小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他父亲白天干生产,晚上下工或者下雨之时就在家里做石雕,每当父亲进行石雕创作时,付云龙就常常靠在父亲身旁玩石头和雕刀,而且玩得有模有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上父亲的有意教导,在小学时,付云龙已经能给石雕作品修坯了,而在石雕创作的多个工序中,修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1983年,十七岁的付云龙初中毕业后,便全心全意跟着父亲学习雕刻技艺。当时市面上关于雕刻的专业书籍少之又少,在父亲的教导下,付云龙几乎跑遍了江川周边各县的文庙、坟地等有雕刻的地方,他去观摩、去学习,然后再回家自己临摹,临摹之后再实际操作,刻些石碑、石狮子等简单的作品。这些学习丰富了付云龙的经验,让他的雕刻技能大有长进,也让他遇到了恩师——云南大学的教授杨志达,杨志达因为机缘巧合看到了付云龙的石雕作品,之后找他雕刻石碑,也因此跟他结缘。1992年,云南艺术学院招收雕塑班学生时,杨志达推荐了付云龙,最终只有初中文凭的付云龙得以在学校里学习了三年专业的雕塑。

在良好的环境里,有多位名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付云龙完成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他的雕刻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其中,作品《阿嫂新娜》和《陛下》更是入选了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这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极其重要的经历。

潜心创作,坚守石雕工艺

付云龙工作室的院子里,进门右转有几间简易宽敞的作坊,这便是付云龙的工作间了。在这个区域的角落里,有一间房只有三四平方米,是付云龙的石雕雕刻区。

一眼看去,一盏台灯、一把卷尺、一支记号笔,还有不同种类的雕刻工具,随意地摆放着。工作台上,台灯亮着,还有一件刚刚能看出形态的作品,记者猜想,在我们到来之前,付云龙或许还在潜心创作吧。一块块看似不起眼、形态各异的石头,要经过工匠们的多少巧妙构思和精雕细琢,才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这是记者最为好奇的。

付云龙拿起工作台上的半成品,边刻边向记者介绍,“找料、构图划线、挖大型、镂空(视作品的造型来决定是否需要镂空)、修形体、初打磨、精修、细打磨、精修神韵、安装基座、抛光打蜡,这些是完成一个石雕作品最基本的环节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作品还会有不同的要求,也是要因材制宜的。”付云龙说道。

石雕艺人的雕刻技艺要在传承中不断的创新,综合运用传统的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多种技法,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不同题材的作品。不只要有造型,作品还要形神兼具,“这就更难了,不只要技术,更重要的是经验,所以这几乎是每一个石雕工匠的追求。就比如我现在雕的这个,不管真人是瘦还是胖,雕刻的线条都要比真人的轮廓更夸张一些,增强作品的冲击力。”付云龙指着正在加工的半成品说道。

付云龙告诉记者,要创作一件石雕佳作,首先要有好料,要充分运用石头的特质进行艺术加工。以前,付云龙的石材大多是从石器厂买来的石头,近年来,付云龙更喜欢到家门口的湖边去寻一些造型独特的石头来雕刻。付云龙介绍,抚仙湖边的石头,表面上会呈现不同色彩的花纹,且温润如玉、质地细腻,适合打造色彩丰富、造型独特的物件,付云龙说:“抚仙湖里的石头天然质地和色彩特别有吸引力,一直令我着迷。”在选择石料时,雕刻者往往就要开始花心思了,要根据原石的形状、色彩、质地,来确定作品的最终造型。

选好石料确定题材之后,便进入雕刻阶段,圆雕、浮雕或者镂空雕等,要多种雕刻技艺交替运用,此外雕刻工具也要多种混用。“以前条件不好,我做石雕用的多是传统工具,现在添置了电动刻刀等新式工具,这些工具用起来省时省力,还能准确把握每个细节。但我认为,如果石雕要有意境,要体现我们传统文化的话,主要还得依靠传统工具才行。”

几十年来,付云龙潜心改进雕刻技艺,从未停止过,“在进云南艺术学院以前,我得到了父亲的教导,也得到过一些老前辈、老艺人的传授与指导,但这都属于民间传承的范畴,雕刻的手法更注重写意,进了大学以后,学习的雕刻手法以写实为主。曾经有一个老朋友说过,我的石雕学习是一个‘从土到洋,化洋为土’的过程,我觉得还是比较恰当的。”

付云龙认为,对于石雕艺人来说,不仅要有娴熟的刀法和技艺,更需要对作品倾注心血和感情。近年来,付云龙的创作多以抚仙湖、少数民族等地方题材为主。他创作了多组“车水捕鱼”作品,有泥塑的、竹编的、牛角刻的、石雕的,这些作品一个比一个精巧,一个比一个更“容光焕发”,付云龙为此投入了太多的心血与热情。

创作为主,生产并行

在付云龙的院子里,进门左边有一间宽敞的展览室,陈列着付云龙数十年来的数百件石雕作品,可以看见付云龙这数十年来的“学习与成长”。

付云龙自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昆明和牛摩两个地方来回奔波。其间,他在昆明的花鸟市场为人创作肖像时,认识了香港万佛寺的住持吴星达,他看到付云龙的雕塑作品后,委托付云龙为香港沙田万佛寺制作《五百罗汉》佛像,付云龙花了5年多时间来制作这些佛像,也因此有了一些名气,后来便有客户主动找上门,请他制作石雕佛像等。

2002年,付云龙成立了“云龙雕塑工作室”,2012年又成立了雕塑工艺厂。这十多年里,付云龙每年都会接一些订单,这些订单保证了工作室与工厂的正常运营,也为付云龙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雕塑是一门非常耗时的技术活,面对客户多种多样的要求,有时完成一件中小型的作品都需要一两个月,所以我一直在学习各种工艺技法。”付云龙说道。

除了客户订单外,付云龙还是更喜欢把时间花在创作上。他认为,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的那些作品,称为“制作”更恰当,不能称为“创作”。所以,多年来,凡是大型的文化活动,无论展览还是比赛,只要有机会,付云龙都积极参展(赛),“与其说是展示,我更愿意把它说成学习,我这些作品如果只摆在我的展览室里,看到它们的人只有我的亲友和少数观众,我把它们放到一个更大的展台上去,就能让更多更专业的人来参观、来评价,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获得一些殊荣,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那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学习。”付云龙说道。

谈到这门技艺的传承,付云龙丝毫没有一个大师的“吝啬”,他认为,把这些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是一种社会责任,他一直都非常欢迎上门学艺的人。付云龙的儿子,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也在工作室里学习了两年雕塑,付云龙说:“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学了两年后就去做了装饰设计,但艺术美学都是相通的,他能把所学发挥出来就好。”

在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七八个雕塑工人,这些都是付云龙的徒弟。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工人打扮,但是在付云龙的教导下,他们一个个的“巧手”都可以做出外形精致、神韵丰富的雕塑作品。除了这些还在雕塑厂的,付云龙的门下还有一批学成后“毕业”的徒弟,他们有的自立门户,有的另谋他路,但都或多或少做着与雕塑有关的工作。

采访的最后,付云龙表示,未来他想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挖掘玉溪当地特色文化,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些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