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 据2005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玉溪易门县、红塔区、江川区、华宁县、通海县、澄江县被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治理范围,6个县(市、区)属于滇中高原湖盆石漠化治理亚区,岩溶区面积193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石漠化面积788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潜在石漠化面积366平方千米,属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石漠化治理,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小湾后山距离抚仙湖200米左右,属于岩溶地区严重石漠化地质,是澄江市石漠化较重的地方。2019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澄江市投资564.1万元,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人工造林项目,种下了清香木、冬樱花、球花石楠等树木28000株,成活率达95%,让小湾后山植被较快恢复和增长,探索出了岩溶地区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新模式。
澄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付铭: 治理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优化树种,适地适树,用乡土树种。重栽植、强管护,两年内,死苗要由中标方换苗,适时地还要根据季节进行补水施肥。
如今,小湾后山500亩严重石漠化山坡披上了绿装,为抚仙湖面山景观生态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适宜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道路。 
澄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付铭: 小湾片区通过石漠化治理,提升了生态的承载能力,涵养了水源,保护了抚仙湖,改善了周边的环境,为助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全国100个、云南省1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县之一,易门县不仅总结出了适宜在滇中乃至云南大部分地区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山地、重要水源建设地推广的圆柏+车桑子、旱冬瓜+车桑子石漠化山地混交造林治理模式,还尝试在轻度石漠化山地发展经果林,并取得成效。 
在易门县十街乡大村村委会何家山,一株株挂满果实的柑橘树染绿了陡峭的山坡,而10年前,这里还是轻度石漠化的荒山。2012年,易门县在这里实施石漠化人工造林项目,引进玉溪市呈冠蔬果公司发展柑橘产业,栽种了2800亩柑橘。2016年挂果至今,每年平均收入达700万元,每天平均用工130人,并带动周边群众和种植大户在周围荒山栽种柑橘13000亩。 


易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王希正: 除了发挥经济效益外,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充分发挥了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等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漠化治理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 截至2021年,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6.87万公顷,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9228公顷。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争取到的国家滇中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着重在澄江市和华宁县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到2025年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积17.43万亩,进一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