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育秧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好的楚粳28号、楚粳30号、云粳19号。
2、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期可确定在3月15―20日,确保秧苗适龄移栽(即秧龄40天左右移栽)。
3、种子及苗床准备:苗床地选择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而且靠近水源,方便浇水的地块。育秧前一周左右整地,开沟作墒,墒面宽1.3―1.5米,走道0.35―0.4米,四周做好排水沟防涝。按照塑盘育秧技术标准,控制播种量,每亩大田需净苗床15―18平方米,准备秧盘70―75个,精选后的谷种3―3.5公斤(种子消毒处理浸泡按常规进行)。
4、营养土的配制:移栽一亩大田需要准备营养土150公斤,土质以鸡粪土或秧田泥为好,忌用沙土、碱性土和火土。覆土准备好后,在播种前半个月必须进行消毒和营养配制,其方法为:用细碎过筛土壤150公斤加入干细粪30公斤,粉碎复合肥(N:P:K=15:15:15)1公斤,普钙1公斤,70%敌克松50克或58%甲霜灵50克,3%辛硫磷颗粒剂50克,充分搅拌均匀后盖膜堆捂15天备用。
5、药剂浸种:每10公斤种子选用使百克或施保克4毫升加吡虫啉20克兑水12―14公斤浸泡72小时。
6、精细播种:播种前要整平放置秧盘的墒面,把秧盘放平压实,营养土装至孔穴的1/3―1/2即可播种,每个孔穴播种3―5粒,注意不漏播或多播,播种后用营养土盖至平口处,覆土厚度为0.5―1厘米。然后浇透水,喷施300―400倍液施田补除草,不重复喷施,施药后铺上适量麦杆草,盖上薄膜。
7、苗床管理:
⑴温度控制及通风练苗:播种后到秧苗出土前为密封期,时间约2―3天,不通风不浇水,保持高温高湿,适宜温度为30―32℃,如果膜内温度超过35℃时,要适当通风,防治高温烧芽;当80%的秧苗出土露尖后,要小通风,使床内温度保持25―28℃,膜内温度高应加大通风量;秧苗1.5叶以后,晴天上午8.30时开膜通风,日落前3小时关膜,遇阴天要关膜保温,床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使秧苗逐渐适应自然温度,如此反复通风炼苗在10天以上方可揭膜。
⑵水肥运筹:保持墒面湿润,控制浇水,达到通气促根,提高根系生长量和生长活力。秧苗叶片中午不打卷不浇水,浇水必须浇透。坚决杜绝天天浇水、灌深水、旱育水管的不良做法。在施肥管理上,首先是重视2―2.5叶期断奶肥的施用,以确保秧苗正常生长,每平方米苗床用复合肥或磷酸二铵20―30克,兑水3公斤浇施,并用70%敌克松800倍浇根,预防青枯、立枯病。间隔7―10天后再浇施同等数量肥料1―2次,以促秧苗健壮生长。其次是送嫁肥在移栽前7天左右,每平方米用复合肥或磷酸二铵40―50克兑水3公斤浇施,每次施肥后用清水洗苗,避免产生肥害,严禁化肥干施。
⑶病虫害防治:揭膜后注意蚜虫防治,青、立枯病在做好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每亩可选用 50%敌克松250克或3%广枯灵50毫升兑水60公斤进行防治1―2次。稻瘟病移栽前1―2天,选用75%三环唑35―40克兑水45公斤防治。
二、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1、插秧时间及规格:我县水稻栽插最佳时间为4月25日―5月5日。栽插株行距为9―10厘米×30―33厘米,每亩栽插密度为2―2.5万丛,每丛3―4苗,每亩基本苗6―9万苗。
2、施肥:砂壤和粘壤土,大田期施氮15―17公斤/亩、五氧化二磷 1―3公斤/亩、氧化钾 1―3公斤/亩,具体分解为:
⑴基肥:驶田打滚时施入,要求每亩施用量氮肥占大田期的50%,磷肥占100%,即每亩施尿素16―18公斤、普钙6―19公斤。
⑵分蘖肥:在水稻移栽8―10天及时追施。要求亩施用量占大田期氮肥的30%,即每亩施尿素10―11公斤或碳铵27―30公斤。确保移栽后25�30天,茎蘖数达35�40万左右。
⑶穗肥:穗肥施用一般为栽后45�50天,要求亩施用量占大田期氮肥的20%,钾肥为100%。即每亩施尿素6.5―7公斤、硫酸钾2―6公斤。
3、水份管理:
坚持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浅水养苞、湿润壮籽的管水原则。移栽后田间保持3.5厘米左右的水层,以利保温、保湿,缓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以促进新根发生、迅速返青。进入分蘖期,一般稻田应保持1.5~2.5厘米浅水层。当分蘖达到40―45万苗时,排水并适度晒田。掌握粘重田、低洼田重晒,砂质田、高田轻晒,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踏不下陷、叶色淡绿、叶片直立为止。孕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这一阶段稻田应保持3~7厘米水层,确保穗大粒多。抽穗期保持稻田水层1.5~3厘米左右,若此时田中无水,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受粉,或抽穗不齐,甚至造成不抽穗。灌浆期应进行间歇灌溉,确保稻田湿润状态,以促进植株内有机物质向籽粒供给,减少空壳秕粒,增加千粒重。其方法是“陈水不干、新水不上”,每次灌水让其自然落干再灌新水。进入黄熟阶段,稻田应排水落干,这样不仅有利籽粒充实饱满,而且有利于田间收获和提高下季作物的耕地质量。
4、病虫草害防治
⑴稻瘟病:秧田期在移栽前1―2天亩用75%三环唑35―40克兑水45公斤统防一次;大田期对叶瘟发病田、危险田、叶尖不清秀田进行重点挑治,破肚期(抽穗5―10%),亩用75%三环唑35―40克兑水45公斤统防一次。
⑵稻曲病:每亩次用500万单位井冈霉素75克在打苞期(小穗7―10公分)和破肚期各防一次。
⑶白叶枯病:每亩次用2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30―45克兑水50公斤在打苞期和齐穗期各喷雾一次。
⑷稻飞虱:密切注意虫情,当百丛虫量达到500―800头时及时统一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用25%噻嗪酮(稻虱净)可湿性粉剂8―10克兑水40~45公斤喷雾防治。
⑸粘虫:每平方米达到50头时,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功夫)20毫升,兑水45―60公斤喷雾防治。
⑹南方黑条矮缩病:该病毒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主要症状为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防治方法:秧田期稻叶展开至拔秧前3天和大田期水稻移栽后15~20天,每亩用10%吡虫啉40~60克对水40~45公斤均匀喷雾。
⑺大田化除:每亩次用扑草净150―200克或苄嘧磺隆15―20克在水稻移栽后结合施分蘖肥均匀撒施,保持浅水7―10天。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澄江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澄江县农业局 发布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