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达利食品入围全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磨浆农业、万绿生物、猫哆哩3家公司入围全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滇雪粮油公司新增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成功跻身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行列以来,我市突出优势产业,全方位打造“绿色食品牌”,在特色产业、品牌建设、龙头培育、市场开拓、平台建设和服务保障上迈出坚实步伐。 特色产业量效齐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我市全力推进“一县一业”和6大产业建设。红塔区、江川区重点发展花卉,通海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澄江县、华宁县、新平县、元江县重点发展水果,易门县重点发展食用菌,峨山县重点发展生猪。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51.3亿元、增长6.3%,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通海县、新平县、红塔区分别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蔬菜、柑橘、花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畜牧业发展上,全面完成禁限养区划定,关闭或搬迁养殖场户81户,加快推进华西希望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设。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我市实施“绿色食品”品牌发展战略,强化“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集中力量培育“玉溪花卉、玉溪柑橘、玉溪露地蔬菜、元江芒果、红塔区小香葱、通海禽蛋、易门食用菌”等区域性公共品牌产品,成为玉溪农业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市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03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7个,全市5个农产品(“云秀”牌月季鲜切花、“锦海”牌月季种苗、“宏斌”牌小米辣、“高原绿洲”牌高山娃娃菜、“褚橙”牌珍品果)荣获全省2018年绿色食品“10大名品”品牌。2019年力争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个。 龙头培育取得新进展。我市推进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融合发展。2018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户。新增家庭农场188个(累计10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累计932个)。新增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74万亩(增长12%)。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341.6亿元(增长1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37∶1(不含卷烟)。全年签约重点产业招商项目8个,在建项目229个,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24.1亿元。 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在上海、深圳建立了玉溪农产品营销中心,“通海蔬菜”直供北京华联超市,玉溪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同时,加快推进通海杨广智慧农业小镇国际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拓展水果、蔬菜、鲜花、粮油、野生菌等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72户,建成物联网示范企业5户,培育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企业6家。 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科研支撑平台不断完善。创建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及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绿色食品加工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打造国际一流的交易平台。加快玉溪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云南高原农产品集配中心、通海农产品国际冷链物流园、元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设立境外农产品直销点29个。 为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我市从确保产地安全、推进绿色种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方面推进。建立健全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完成抚仙湖径流区5.8万亩耕地统一流转,实施轮作休耕,推广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7.2%、7%,其中“三湖”径流区分别减8.9%、12.5%。我市还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入网企业达112家,入网农产品260个。 (玉溪日报记者 陆合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