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残联近年来度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玉溪市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目的,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加强组织领导,加深政策宣传,加大征缴力度,圆满完成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任务,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情况 为做好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圆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地方税务局、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联发云财非税〔2017〕32号关于印发《云南省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及玉地税发〔2017〕58号《关于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2017-2019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澄江县税务局统一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的征收,有力地促进了澄江县各项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主要做法 (一)澄江辖区内的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可到澄江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缴纳也可在网上进行申报工作。 (二)每年的8-10月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期。 (三)凡有残疾职工或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到县残联残疾人劳动就业所核定资料或在网上申报进行减免。 (四)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保障金的,按照《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规定,由税务机关提交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拒不缴纳的,除补缴应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三、残保障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财政部门统一预算,分级管理,遵循收支两条线原则将收支计划纳入部门年度预算。澄江县残联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地方税务局、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联发云财非税(2017)32号 关于印发《云南省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慰问宣传、就学、危房改造、信访维权、组织建设等方面。 四、残疾人就业情况 就业是实现残疾人基本生活的最大保障,是降低社会福利依赖性、改善生活状况,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 县残联每年在残疾人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工作加大力度的给予残疾人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但当前残疾人社会就业率低问题依然难以提高,残疾人由于文化低,就业竞争力弱、普遍就业质量不高, 等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就业工作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还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以来,我县残联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至今仍有个别单位对这项政策理解不够,对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有抵触情绪。二是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工作也存在更加严峻的难度,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造成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难度加大。 (二)是残疾人就业歧视排斥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企业宁可选择能力较低的普通人也不愿选择能力态度较强但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城镇大部分残疾人未就业、农村残疾人只能“自我就业”的情况较突出。另一方面,残疾人因自身残疾原因,大多有心而无力实现就业。 (三)是社会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残疾人由于文化低,就业竞争力弱,普遍就业质量不高,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也具有明显的能力差异性,存在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就业明显的不平衡性,精神障碍者、智障者及眼盲者最难就业。在就业年龄段精神障碍者、智障者人数767人,因自身残疾的不可控因素绝大部分无法实现就业;眼盲者230人,每年举办盲人按摩培训,创办盲人按摩店8家,盲人按摩师22人;如目前一二级就业年龄残疾人数874人加精神障碍者、智障者人数767人,共计1641人,占就业难就业的群体占总数58.33%,其就业率占1.34%;由于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他们具有明显的能力差异性,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从大致上看,精神障碍者、智障者及眼盲者最难就业。因此我县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就业需求与残疾人自身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原因,又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的矛盾,这都导致了我县残疾人整体就业的质量不高。 (四)是保障政策支撑尚不健全。目前出台的就业政策都是残联内部出台,即使与多部门联合发文,也是残联牵头,在实际工作中难落实、落实难问题突出,残工委出台“十三五”规划对残疾人就业没有硬性规定。县残联积极认真落实省市县的各项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尽最大力度支持、扶持残疾人,如:自主创业户扶持、实用技术培训(茶花种植、茶艺、插花、理发、客房打扫服务、旅游业服务)等。不断的改进残疾人就业模式,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与正常人相同的环境,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与正常人相比缺乏法律的保障。 意见建议: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云政发〔2016〕106号,《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并从多种渠道、多个方面采取扶助措施,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的管理与投入力度,使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就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是扩大残保金使用范围。由原来仅限于与就业直接相关的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等支出,扩大到残疾人职业教育、职业康复、各种形式就业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等支出,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1.5%比例的,在办理就业年审手续时必须申报下一年度安排残疾人就业计划,包括录用人数、岗位及相关要求。残联对各用人单位报来的安排残疾人就业计划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用人单位和岗位要求,编制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与相关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训协议,组织开展培训,向考试合格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定向推荐就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对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处罚。 三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的技术素质,应该抓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教育是完善他们的技能及素质的最佳途径。多组织开展残疾人技能素质、心理等知识讲座,培养残疾人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残疾人就业问题,他们很多人因为内心世界的阴暗而失去就业的希望,做好残疾人心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既能够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也能让残疾人家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四是加强职业指导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支撑能力建设。残疾人劳动就业支持体系的核心是职业指导。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在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职业指导对残疾人就业的作用十分重要,包括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职业选择;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做好职业准备,实现人职匹配;了解社会,增强自信心。同时,帮助用人单位营造良好的融合性劳动就业环境,例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发适合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工作岗位、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和文体活动,促进用人单位包容、接纳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支持性评价体系是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可以对残疾人进行有效的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适应性测评,并结合心理咨询等职业指导技术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软件测评室、物理测评室及模拟实训室,积极配备物理测评工具等,逐步形成“软件测评-物理测评-心理咨询-模拟实训测评-跟踪回访”的评估模式。广泛应用职业能力评估技术,持续性职业能力评估能促使职业培训更具针对性,沟通融合性职业教育与融合性劳动就业的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