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问题 “送教上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实施开展的条件和措施均有一定保证。随着“送教上门”的逐渐重视和研究深入,其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独特模式逐渐形成自身的运行规律。但结合该工作开展的实际,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送教上门政策文件缺乏操作性。党中央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其发展。李克强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 施;并对各级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各地政府虽然对应的出台了地方的政策或实施办法,但很多地区政策文件的表述中,原则性内容居多,具体实施办法不足,执行结果难以检测,导致送教上门的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二)送教上门师资质量有待提高。送教上门的师资质量有待提高。从师资的数量上来说,目前送教上门的工作多由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担任,很少得到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康复人员的协助与参与。而这部分教师除了承担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起送教上门的工作,有的学校甚至是一名教师面对多名学生,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送教上门的课时量和持续性大打折扣。从师资的质量上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虽然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是面对送教上门的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医学知识的匮乏难以对学生的生理发展做出准确的诊断评估,康复技能的缺失又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教育训练。送教上门工作成效的有限性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在缺少家长配合下的送教上门工作步履维艰。 (三)送教上门对象需求难以保障。落实送教上门工作, 保障送教上门质量,要明确学生需求是基础和关键。为此, 要对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进行测量评估。而目前,用于送教 上门的评估工具多是特殊教育学校自行研发的量表,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不够,且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不足。基于此制定的干预方案更是有待考究,一方面,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多由送教老师一人或两人担任,其他教师鲜有参与,导致无法有效评价干预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在送教过程中,由于评量工具的缺乏使得老师往往很难把评估结果、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有效的衔接起来。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不同阶段的评估干预难以有效跟进,存在干预方案的执行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现象。 (四)送教上门课程内容亟待开发。送教上门的实施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空间移动,其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康复发展相契合。面对个体差异显著的送教学生,虽然前期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为送教内容提供了方向,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上还亟待明确。就送教课程自身而言,课程设置无章可循导致课程内容安排没有系统性、逻辑性,教学内容不具层次性、科学性。就送教课程资源而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极其有限,而且部分送教家庭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利用,导致送教效果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当场干预,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干预措施难以维持和跟进,送教成效大打折扣。 二、“送教上门”的实施建议 (一)提高政策文件的可操作性。送教上门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开展实施需要政策的刚性规定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要结合党中央对送教上门工作的整体部署,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实施性的政策来推进当地工作的开展。将送教上门的政策制定明确化、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送教上门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还关系到医疗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其纳入政策文件的制定中,整合相关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全力支持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形成送教上门的组织结构和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作用,并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和部门联动。通过明确的政策文件规定整合各领域涉及的社会资源,打造全方位送教上门的社会环境,为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 (二)组建团队,优化师资。师资队伍是保障送教上门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要组建专业权威的教师团队。特殊教育教师是该教师团队的主导,需要综合学生身体心理各方面的评估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规划康复训练的课程,掌控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施开展;专业的医疗人员是该教师团队的关键,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发展、身体状况进行医学领域的跟踪指导,实时监控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把握送教上门课程的整体方向;专门的康复训练师是该教师团队的基础,根据学生所迫切需要改善的领域进行康复训练,落实具体的康复课程;学生家长是该教师团队的核心,要掌握一定的康复技能对孩子进行训练以维持送教效果,促进孩子的康复。对于送教上门的学生,其时间多在家庭里度过,而家长是陪伴其时间最多的人,因此家长参与其中至关重要。由此形成跨领域的师资团队,助力学生的康复发展。 (三)专业评估,权威干预。送教上门学生的测量评估结果是制定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对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利用权威的量表进行科学测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障碍程度和类型,以此确定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康复内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家庭的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明确其对送教工作的支持程度和期望水平,预测送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专业评估,对送教上门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规划,便于后期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制定专业的干预方案,通过对送教学生的综合评估,了解学生各领域的能力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照缺陷补偿或潜能开发的观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保证干预方案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在干预的过程中随时对干预效果进 行动态监督并以此适时地调整千预方案。 (四)探索课程,开发资源。送教上门的课程开发刻不容缓。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其规划设计可立足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康复训练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发展水平为核心,以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康复课程。课程设计要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根据重点干预的某个领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课程探索和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规律,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方案,强化教师团队的合作交流,及时客观反馈送教成效,密切进行研课谈论,探讨适宜的课程方案。与此同时,尝试教材的研发,针对某一康复领域,总结自身送教经验,归纳康复训练方法,汇编成册,推广交流,让教育教学成果惠及更多的送教学生。就课程资源而言,首先,要开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送教课程、干预措施的制作。其次,要整合资源,将有限的、零散的资源整理汇总使其体系化,以供送教上门的家庭进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