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是玉溪一小期末检测的第一天,杨琼英校长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一直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实实在在做一些小事,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杨琼英的话很平实,这么多年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96年成为玉溪一小的一名教师到2005年成为这所百年老校最年轻的校长,杨琼英始终坚守童心文化,以儿童的视角润泽孩子的心灵,营造了一种人性化的管理生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
童心教育
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
2005年,杨琼英在红塔区首次公开招考校长中脱颖而出,成为玉溪一小的校长。“我能撑起这所百年老校吗?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应该带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童年?”初为校长的杨琼英常常问自己。她静心思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是从师生情感入手的人格教育,应该以爱、美、兴趣、创造为要素,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成长是快乐的。源于这样的思考,“快乐童年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
2008年,杨琼英到一发达城市的名校挂职锻炼,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他们没有周末,除了上课还有辅导班,压力很大。小学生何时变得没有童年了?她感触颇多,把自己的QQ个性签名改为“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快乐成为孩子们一生尤其是童年阶段最重要的底色。小学教育一定要根植于儿童自己的世界,走进儿童的心灵,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沿着这个思路,回到玉溪一小后,杨琼英提出了“童心教育”理念。
“童心教育”不是挂在墙上的几个字,它应该是一班子人、整个教师团队甚至家长的理念,必须落地并将之物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为使“童心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杨琼英选择了三条路径:童心课程、童真作业和童趣评价。
童心课程是玉溪一小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其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学校开发了60多种富有生命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除了唱歌、跳舞、乐器类课程,孩子们还可以参与“生态小农庄”的管理、对“四季芳香”走廊等进行设计命名。
2007年,杨琼英提出并组织课程研发团队,对学生的假期作业进行革故鼎新。首先对整齐划一的、没有个性的寒暑假作业进行改革,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布置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假期作业。童真作业不再是简单的埋头做题,而是拿起相机、提起画笔、翻开自己喜欢的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们亲近自然、走进生活,体验生命、学习技能,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好奇、爱表现、爱探究的天性。每次收假的“作业展示周”被孩子们称为“分享节”,同伴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校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童趣评价强调的则是尊重孩子差异性发展,构建灵活的多元童趣评价体系。每学期总结性评价时,学生可选择自己的强项实行“优项评价”。此外,学校还有“半天童”“跳跃童”“休假童”“自乐童”等“自主儿童团”,他们有的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回家练习特长,有的选择跳级学习。
努力办学让教育更公平
石磨、簸箕、白菜、生菜、烤烟,你能想象这些都在校园里吗?没错,在玉溪一小山水校区,学生拥有自己的菜地,栽种、管护、收获、交易都由学生全权负责;学生们在校园中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农耕工具……这在2009年以前是没有的。
杨琼英说,百年老校不是关起门来只做自己的事,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09年,玉溪一小整合城乡接合部的东风小学,让原本只具备村完小配置的学校迅速成长为中心城区老百姓喜欢的学校。八年来,杨琼英带领团队勤奋耕耘在一小山水、文化两片热土上,追求文化山水、山水文化的和合而生,老师的相互尊重、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意识,让两校区实现了理念、制度、环境的高度融合。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杨琼英按照“合作、发展、共赢”的学区建设思路,在探索与实践中带领学区管理团队,走进学区的每一所完小,送教下乡,同时也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知识和快乐。
“对我而言,教书育人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杨琼英表示,自己将继续潜心研究“儿童文化”,探索适合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丰富多彩,努力构筑“生命、阳光、快乐”的学校愿景。(记者 胡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