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的7月1日,候先光教授发现了澄江动物化石群。5年前的7月1日,澄江化石地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7月1日,《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对我市来讲意味着什么,具体有哪些内容?记者结合6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消息和《条例》内容,为您进行解读。 履行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庄严承诺 澄江化石地位于玉溪市澄江县境内,因发现了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而闻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以下简称澄江化石地)作为寒武纪时期生命记录的标志性遗产地,呈现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最完整的记录,代表了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填补了我国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化石圣地。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德文告诉记者,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不仅意味着较高的荣誉,也意味着重大的责任。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科学处理好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实现澄江化石地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利用,制定地方性法规保护澄江化石地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目前,我省共有五处世界遗产,分别为昆明石林、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和澄江化石地。澄江化石地保护的条例实施后,五处遗产地都实现了有地方性法规进行立法保护。”张德文说,《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规范澄江化石地保护管理的需要,是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保护遗产地的原生态环境,打击盗采化石行为的需要,更是履行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庄严承诺的需要。 在发布会现场,与澄江化石地结下了半生情缘的候先光教授显得十分高兴。他说:“澄江化石从发现,到它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再到现在马上就要颁布法律保护了,我感到很欣慰。澄江化石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范围大,保护管理难度也大。这就需要从法律层面上有规定,由省、市、县共同来做好保护工作。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得越好,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作用会越大。” 《条例》将澄江化石地保护范围分为两级保护区 严格设定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 1997年7月1日,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对保护澄江化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澄江化石地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对保护好发现和承载澄江化石的遗产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此次《条例》的立法目的主要是履行中国政府的承诺,强调对遗产地的保护。《条例》共5章35条,明确了澄江化石地的保护范围、保护原则和保护体制,细化了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明确了法律责任。 《条例》将澄江化石地保护范围分为两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面积为5.12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为遗产地外围的缓冲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保护、展示澄江化石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禁止损毁地层、地质剖面和构造。并包含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的行为如新建宾馆、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建筑物,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擅自发掘澄江化石,挖沙、采石、取土、深掘土地等损害化石保护的活动,新开垦土地、填埋自然沟谷等。违反《条例》有关规定的个人或机构将被处以最低500元以上,最高5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兼顾澄江化石地的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泰敏介绍,《条例》还明确划分出各级政府对澄江化石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职能,尤其是明确了由玉溪市政府设立澄江化石地的保护机构即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作为执法主体,具体负责澄江化石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这有利于组织更加精干、专业的队伍对澄江化石地进行保护和管理,避免了多头执法。”他说。 《条例》明确规定了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该世界遗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关于资源保护上,《条例》强调对遗产地资源的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要建立起澄江化石地保护监测制度。确定并公布已发掘化石层位点和潜在化石发掘点,建立起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信息库等。在资源利用上,鼓励利用化石地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学、科普宣传、文化创意等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收藏的澄江化石。禁止擅自买卖重点保护的澄江化石。 澄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范永光告诉记者,在《条例》实施过程中,澄江县委县政府和化石地管委会将责无旁贷,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下一步,澄江县将出台促进《条例》实施的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完善化石地保护的规划,并围绕化石地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加快科普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培育打造良好的科普旅游业态。(记者 李晓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