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结果的最佳窗口,澄江生物群堪称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人文哲学价值。 2012年7月1日澄江生物群以澄江化石地为代表申遗成功后,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澄江化石地保护、管理、开发的脚步。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从科研、保护、利用三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外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的魅力所在。一是规划引领,帽天山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完成了《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6~2025)》修编工作,启动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和《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和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二是立法保护,遗产地保护走向法制化轨道。《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14年启动,2017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澄江化石地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三是品牌塑造,化石文创工作得到进一步拓展。为把澄江化石微小的个体形象变为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我们创作了澄江化石绝版木刻、陶器、瓷器、文具类、丝巾等一系列工艺产品。同时,为了扩大澄江化石地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新华网合作正在制作《澄江化石地VR电影》,进一步深挖澄江化石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创意创新要素、助推澄江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项目支撑,帽天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认真按照省、市、县的决策部署,采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作进度,采用“一核两翼”布局开展化石地的开发旅游,一核是核心区帽天山,今后限制人流参观,开展高端团队科考科普旅游,以纪念地为主;两翼分别是以科普为主的室内参观的博物馆项目和以休闲为主的室外科考科普旅游区。五是广泛宣传,科研科普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非常注重与国内外研究单位、高校、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签署了动物标本捐赠协议;与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签订了建立院士工作站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完成了以澄江动物化石为研究内容且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刊物文章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我们对博物馆开放的基本目标、保障机制、具体要求等做了详细研究,利用目前对外开放的澄江化石地展览馆、澄江化石地游客接待中心、澄江动物群首发点,积极开展科普科教活动,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人员30万余人。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开发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遗产地周边磷矿的关停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和工业发展陷入停滞,地方财政收入相当薄弱,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承诺,实施保护区生态恢复治理、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完善、加强化石遗产展示和科普教育等项目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强保护和发展资金保障上,急需国家层面的呼吁和支持。二是保护项目难度大。为保护和展示澄江化石地科学价值和助推旅游发展的澄江化石博物馆属于技术复杂、要求较高的特殊项目,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程序多、难度大,修改频繁,需较长的工作周期;三是人才缺乏。随着澄江化石地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大,化石地管理机构和世界各国遗产地的交流逐渐增多,但化石地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律属县级,专业人才引进没有形成较好的机制、体制,优秀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力度。四是相对于中国大山大水的自然风光之美,澄江化石地的美并不直观,澄江化石地该如何走自己的特色路子、如何吸引人们来探索,发挥出它举世瞩目的科学价值,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填补了中国化石类世界遗产的空白,是我省和玉溪市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世界级资源。下一步,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我们一要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划定红线和底线,扛实“第一责任”,坚决杜绝区域内的私搭乱建、乱挖乱采,做到精准定位,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二要打造最靓丽的品牌,充分利用澄江化石地古生物化石群这一稀缺、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以资源为依托、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加大宣传力度,讲好玉溪故事,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三要发挥最大化的效应,结合打造寒武纪小镇以及澄江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独有”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目标,把澄江化石地及周边区域建设成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科普、养生、休闲为重点的世界级特色景区,为推动玉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