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澄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资源优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用活化石,让各族游客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科学利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为了“让历史说话”,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科普设施,充分挖掘澄江化石的科研和文化价值,讲好生命起源的云南故事,用生命同源的科学事实,启迪文化同源的感悟与反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藏丰富,从1984年发现澄江动物群化石第一块“长尾纳罗虫”开始,澄江化石地获得一系列享誉国际的殊荣,为游客开启了“生命同源,文化同源”文博融合之旅,向各地游客潜移默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让每一个进入博物馆的游客都能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好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建立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思想内涵融入讲解词;二是文创研发,让化石“活”起来。组织编印书刊,举办展览,先后推出了澄江化石绝版木刻、陶器、瓷器创作了绝版木刻、陶瓷等6个系列48个品种的文化创意产品,探索研发、生产、销售途径,打造澄江化石地IP的同时,提升澄江化石地的创意创新要素和化石的吸引力,努力将澄江化石打造成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三是打造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4月,成功创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部门编写的《澄江化石地》中小学科普教材被列为全国教材;四是“沉浸式”打造研学基地。通过设置展厅小课堂、野外化石采集、室内化石修复、科学+艺术手工等丰富的研学项目,以澄江生物群为核心研学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自然、哲学、人文、社会等综合性的研学体验,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400余批次,35000余人。 用足资源,广泛传播中华文化 一是“请进来”提升中华文化向心力。以“5·18国际博物馆日”、科技周、七一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名家授课、观摩主题科普等,引领广大观众走进科学的世界,零距离感受博物馆的独特魅力。组织“探秘澄江化石地”、“博物馆里过暑假”、“认识云南自然和文化遗产”科普研学等活动,2023年累计接待全国各地研学团队400余批次,35000余人。开展古生物专业知识、普法强基、安全知识等讲座共计9次;联合市内学校开展系列活动讲座,邀请澄江化石发现者侯先光教授开展“澄江化石发展及未来研究”科学普及讲座等。全面培养讲解志愿队伍,招募学生志愿者200余人,组织小小讲解员培训5期20场次。与各大基地共建,打造科普传播新平台。与南京大学形成共建合作基地协议,与云南大学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打造科研平台,成功申报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以及玉溪市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二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外出3次布展,参加科技周活动,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活动期间参观游客4万余人,发放科普宣传产品1万余份,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2024年以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先后4次亮相央视媒体,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亚洲唯一”化石类世界遗产的魅力。近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又被新华社海外版向全球推荐为中国10大必去博物馆。2023年度,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接待国内外游客74万余人,其中接待团队2800余批次与2022年相比增长122.81%。博物馆让国内外游客感受生命起源文化魅力的同时,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引导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供稿人 澄江统战部曹瑞 6911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