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切实抓好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奋力推动澄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抓空间互嵌共融,共建各民族美丽幸福家园。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强化城乡布局建设规划,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共居,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全市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9704户生态移民搬迁群众插花式安置,城区128个居民小区、全市438个村(居)民小组相邻共居、和睦共处,涌现出鼎新社区、仪凤社区、左所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典范和城市民族嵌入式发展社区。深化与广东、江苏等地合作,提供岗位1.9万个,免费就业服务2.69万人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6个,引进100余名省内外专家人才助推产业蝶变升级。 抓文化互嵌共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传统民俗文化、生命演化新时代内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村落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积极融入滇中核心旅游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全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成功打造4A级寒武纪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3A级月亮湾、仙湖湾、广龙小镇、星屿海、明星鱼洞、碧云寺、环玉孤山岛,2A级凤山公园、西浦公园,建成马房村、小湾村、寒武纪欢乐大世界、广龙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村。推出以澄江古生物化石、四季农庄农耕文化为核心的14条精品研学路线,打响抚仙湖、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寒武纪化石地“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傩戏文化节等特色旅游名片。成功举办中国童声合唱节、格兰芬多自行车赛、抚仙湖(国际)高原帆船赛及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具有澄江特色的立夏节、荷花节、傩戏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和文艺精品创造工程,加强非遗文化、文物古迹保护传承,关索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海口镇松元彝族太平花灯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棠箐遗址荣获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村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抓经济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力农业提质,工业转型、文旅融合、改革创新求突破,推动经济发展以点的增长支撑面的成势。以工业化理念抓现代农业发展,做实农业组织化、基地化、设施化、品牌化文章,新增现代农业基地320个,推荐申报玉溪市级基地44个。健全带农助农联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成立村集体“强村公司”51家,全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收破千万。抓“棋式”突破,以园招商、以商招商激发“磁吸效应”,招引新项目签约;抓“基础”提升,稳步实施工业“标准地”改革,工业类投资项目实现“交地即开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紧盯服务创优、基础设施提质、业态升级、产品创新、秩序整治、农文旅深度融合等重点,深入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立足“旅游+”、“+旅游”抓业态创新突破。 抓社会互嵌共融,巩固各民族和谐社会关系。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面。2021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00余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补贴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帮助20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参保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制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25所学校“改薄”能力提升项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增加新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全市52所学校接入教育专网。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管理,推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各级学校均采用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教学模式,统一规划使用国家通用规范文字布设公益广告,融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主题教育。 抓心理互嵌共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归属。系牢联结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情感纽带,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景区景点等建设中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用好党史陈列室、烈士陵园、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市委党校、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教学点等为载体,采取举办专题讲座、读书班、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四史”教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8460余场,组织召开“四史”学习宣传组织生活会1400场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00余次,组织开展各类读书班、宣讲、专题培训1200余场次。 (供稿 澄江市委统战部传得乐 6911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