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澄江:以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之路


来源:澄江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5-05-30 16:14 点击率: 0打印 】【 关闭

玉溪澄江:以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之路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既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法治基石。澄江市右所镇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将民法典宣传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关系注入法治动能。

统筹谋划聚合力,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础为确保活动精准对接群众法治需求,右所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多部门力量,召开3次专题会议系统谋划。筹备阶段,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深入12个村小组,与300余户居民面对面交流,通过微信小程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调研发现,各族群众对婚姻财产纠纷、土地承包合同、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需求突出,据此邀请擅长婚姻家庭法、合同法领域的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组成宣讲团,结合本地生产生活特点定制宣讲内容,确保法治宣传既符合法律精神又贴近民生需求。同步组建宣传资料制作团队,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图文并茂的漫画展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情形,在社区、超市等显眼位置张贴突出活动亮点的宣传海报,宣传单页附加常见法律问题解答二维码。累计制作发放知识手册4000余册、宣传海报120余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筑牢法治宣传阵地。

多元宣传促融合,共绘民族团结法治画卷一是集中宣讲凝聚共识。在右所镇中心小学礼堂,面向全镇居民的大型宣讲会座无虚席。律师通过“以案释法”方式,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当讲到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时,台下群众认真记录;互动问答环节中,一位大爷就宅基地使用权问题提问:“我家的宅基地借给邻居用了几十年,现在想要回来,该咋办?”律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耐心解答,赢得阵阵掌声。此类集中宣讲活动累计开展5场,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让晦涩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二是街头宣传营造氛围。右所镇中心广场宣传现场,工作人员悬挂醒目横幅,摆放内容丰富的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知识手册和宣传单页。一位年轻妈妈被展板上的漫画吸引,停下脚步翻看:“这些漫画把法律知识讲得太有趣了,回家可以讲给孩子听。”在法律咨询台前,各族群众纷纷就担保责任、赡养义务等问题咨询,工作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给出专业建议。活动当天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咨询1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民法典知晓度。三是线上推送拓宽渠道。右所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民法典案例解读推文,各族群众积极留言互动。王女士留言:“这个案例和我遇到的情况很像,看完知道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了,希望多推送这样实用的内容。”线上法律知识竞赛也受到热烈欢迎,居民每晚在微信群分享答题成绩。刘先生晒出满分截图:“通过答题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很有意思!”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微信推文阅读量突破3000次,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四是入户走访精准普法。右所镇村干部、网格员开展入户走访宣传活动,深入1000余户家庭。在一位留守老人家中,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的规定,帮助协调子女赡养分歧;在走访过程中,重点关注妇女、老年人等群体,结合常见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等问题讲解法律知识。李大姐听得十分认真,主动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要把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姐妹们。”此次走访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切实将民法典送到居民家门口。

成效显著固根基,法治之花绽放团结沃土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右所镇各族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90%以上受访群众表示“了解民法典对维护各民族权益的作用”,85%的少数民族群众能列举与自身相关的法律条款。活动期间全镇各类矛盾纠纷同比下20%各族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活动收集到各族群众提出的法律需求和民族团结建议120余条,为镇政府完善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同时,镇政府通过提供专业法律讲解和咨询服务,与各族群众联系更加紧密,公信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供稿 澄江市右所镇、市委统战部传得乐,6911458


主办:澄江市人民政府 承办:澄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877-6911520 电子邮箱:cjzfbxxk@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42202000011号 备案号 滇ICP备11001977号 网站标识码 5304220003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